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自行車座桿組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538366閱讀:239來源:國知局
自行車座桿組件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自行車致動結構和自行車座桿組件。



背景技術:

騎自行車正在變成越來越流行的娛樂形式和運輸方式。而且,對于業余愛好者和專業運動員兩者來說,騎自行車已經變成非常流行的競技運動。無論自行車是用于娛樂、運輸還是競技,自行車行業都一直在改進自行車的各種部件。已經廣泛地被重新設計的一個自行車部件是座桿。



技術實現要素: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自行車座桿組件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第二管被安裝到第一管以便相對于第一管沿伸縮方向縮回和延伸。自行車座桿組件包括定位結構以便相對地定位第一管和第二管。定位結構被安裝到第一管和第二管中的至少一個并且被構造成使得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在第一可調節狀態和第二可調節狀態之間變化,其中在所述第一可調節狀態下第二管響應于被施加到第二管的參考力相對于第一管以第一速度縮回或延伸,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第二管響應于被施加到第二管的參考力相對于第一管以第二速度縮回或延伸。第二速度小于第一速度。

在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根據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改變第二管的速度,從而使得更容易調節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的位置。此外,因為第一速度高于第二速度,所以第二管能夠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相對于第一管快速縮回或延伸。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定位結構包括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將第一腔室連接到第二腔室的第一通路以及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將第一腔室連接到第二腔室的第二通路。

在根據第二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利用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來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根據第二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定位結構閉合第一通路。

在根據第三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通過閉合第一通路將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改變成第二可調節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根據第二或第三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定位結構打開第二通路。

在根據第四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通過打開第二通路將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改變成第一可調節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根據第二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第一通路具有第一最小橫截面積。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第二通路具有第二最小橫截面積。第二最小橫截面積小于第一最小橫截面積。

在根據第五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通過切換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來改變第二管的速度。

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面,根據第五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定位結構包括改變裝置以便根據第二通路中流動的流體的方向使得第二通路的第二最小橫截面積在延伸最小橫截面積和縮回最小橫截面積之間變化。延伸最小橫截面積不同于縮回最小橫截面積。

在根據第六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根據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的運動方向改變第二管的速度。

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方面,根據第六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當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縮回時,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改變裝置將第二通路的第二最小橫截面積改變成縮回最小橫截面積。當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延伸時,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改變裝置將第二通路的第二最小橫截面積改變成延伸最小橫截面積。縮回最小橫截面積小于延伸最小橫截面積。

在根據第七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使第二管的速度在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縮回時比在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延伸時小。

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方面,根據第六或第七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改變裝置包括支承構件和閥元件。閥元件響應于第二通路中流動的流體的方向可相對于支承構件沿伸縮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運動。在閥元件相對于支承構件被定位在第一位置處的狀態下,支承構件和閥元件限定延伸最小橫截面積。在閥元件相對于支承構件被定位在第二位置處的狀態下,支承構件和閥元件限定縮回最小橫截面積。

在根據第八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使用諸如閥元件的簡單結構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第九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定位結構包括控制構件,該控制構件可相對于第二管沿伸縮方向在第一打開位置和第二打開位置之間運動。定位結構在控制構件被定位在第一打開位置處的第一打開狀態下處于第一可調節狀態。定位結構在控制構件被定位在第二打開位置處的第二打開狀態下處于第二可調節狀態。

在根據第九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使用諸如控制構件的簡單結構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方面,根據第九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定位結構包括第一門和第二門。第一門被設置在第一通路上。第一門具有第一閉合狀態和第一打開狀態。第二門被設置在第二通路上。第二門具有第二閉合狀態和第二打開狀態。定位結構響應于控制構件相對于第二管的定位使得第一門的狀態在第一閉合狀態和第一打開狀態之間變化。定位結構響應于控制構件相對于第二管的定位使得第二門的狀態在第二閉合狀態和第二打開狀態之間變化。

在根據第十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使用諸如控制構件的簡單結構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據第九或第十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控制構件被可動地安裝到第二管以便響應于控制拉索的操作量相對于第二管沿伸縮方向運動。

在根據第十一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使用諸如控制構件的簡單結構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據第九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還包括馬達以便使控制構件相對于第二管沿伸縮方向運動。

在根據第十二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通過使用電氣動力來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三方面,根據第十二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還包括用于接收無線信號的無線通信裝置和響應于無線信號控制馬達的馬達控制器。

在根據第十三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通過使用無線技術來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四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第一管和第二管可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在第一可調節范圍內相對運動。第一管和第二管可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在等于第一可調節范圍的第二可調節范圍內相對運動。

在根據第十四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在第一可調節狀態和第二可調節狀態下在相同可調節范圍內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五方面,自行車座桿組件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第二管被安裝到第一管以便相對于第一管沿伸縮方向縮回和延伸。自行車座桿組件包括定位結構以便相對地定位第一管和第二管。定位結構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定位結構被安裝到第一管和第二管中的至少一個,并且被構造成使得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在第一可調節狀態和第二可調節狀態之間變化,在所述第一可調節狀態下第一腔室經由具有第一最小橫截面積的第一通路被連接到第二腔室,在所述第二可調節狀態下第一腔室經由具有小于第一最小橫截面積的第二最小橫截面積的第二通路被連接到第二腔室。

在根據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根據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改變通路的橫截面積。因此,能夠根據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改變第二管的速度,從而使得更容易調節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的位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六方面,根據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定位結構包括改變裝置以便根據第二通路中流動的流體的方向使得第二通路的第二最小橫截面積在延伸最小橫截面積和縮回最小橫截面積之間變化。延伸最小橫截面積不同于縮回最小橫截面積。

在根據第十六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根據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的運動的方向改變第二管的速度。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七方面,根據第十六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當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縮回時,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改變裝置將第二通路的第二最小橫截面積改變成縮回最小橫截面積。當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延伸時,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改變裝置將第二通路的第二最小橫截面積改變成延伸最小橫截面積??s回最小橫截面積小于延伸最小橫截面積。

在根據第十七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使得第二管的速度在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縮回時比在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延伸時小。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八方面,根據第十六或第十七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改變裝置包括支承構件和閥元件。閥元件響應于第二通路中流動的流體的方向可相對于支承構件沿伸縮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運動。在閥元件相對于支承構件被定位在第一位置處的狀態下,支承構件和閥元件限定延伸最小橫截面積。在閥元件相對于支承構件被定位在第二位置處的狀態下,支承構件和閥元件限定縮回最小橫截面積。

在根據第十八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使用諸如閥元件的簡單結構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九方面,自行車座桿組件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第二管被安裝到第一管以便相對于第一管沿伸縮方向縮回和延伸。自行車座桿組件包括定位結構以便相對地定位第一管和第二管。定位結構包括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將第一腔室連接到第二腔室的流體通路以及改變裝置,該改變裝置被設置在流體通路上以便使得流體通路的最小橫截面積在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縮回時的縮回最小橫截面積和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延伸時的延伸最小橫截面積之間變化,延伸最小橫截面積不同于縮回最小橫截面積。

在根據第十九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根據第一管和第二管之間限定的相對位置改變流體通路的橫截面積。因此,能夠根據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改變第二管的速度,從而使得更容易調節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的位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方面,根據第十九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縮回最小橫截面積小于延伸最小橫截面積。

在根據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使第二管的速度在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縮回時比在第二管相對于第一管延伸時小。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一方面,根據第十九或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被構造成,改變裝置包括支承構件和閥元件。閥元件響應于第二通路中流動的流體的方向可相對于支承構件沿伸縮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運動。在閥元件相對于支承構件被定位在第一位置處的狀態下,支承構件和閥元件限定延伸最小橫截面積。在閥元件相對于支承構件被定位在第二位置處的狀態下,支承構件和閥元件限定縮回最小橫截面積。

在根據第二十一方面的自行車座桿組件中,能夠使用諸如閥元件的簡單結構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狀態。

附圖說明

當結合附圖考慮時,通過參考下面的具體描述將容易地獲得對本發明更完整的理解及其許多隨附優點,并且對其產生更好地理解。

圖1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橫截面圖。

圖3是圖1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局部橫截面圖(閉合位置)。

圖4是圖1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局部放大橫截面圖(閉合位置)。

圖5是圖1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局部放大橫截面圖(第一打開位置)。

圖6是圖1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局部放大橫截面圖(第二打開位置)。

圖7是圖1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局部放大橫截面圖(第一打開位置)。

圖8是沿著圖7的線viii-viii截取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橫截面圖(第一打開位置)。

圖9是圖1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局部放大橫截面圖(第二打開位置)。

圖10是示出圖1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延伸最小橫截面積的橫截面圖。

圖11是示出圖1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縮回最小橫截面積的橫截面圖。

圖12是示出圖1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改變裝置的閥元件的橫截面圖(第一位置)。

圖13是示出圖1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改變裝置的閥元件的橫截面圖(第二位置)。

圖14是圖1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改變裝置的立體圖。

圖15是圖1所示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改變裝置的立體圖。

圖16是沿著圖9的線xvi-xvi截取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橫截面圖。

圖17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組件的示意性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將參考附圖描述一個(多個)實施例,其中相同的附圖標記在所有各個附圖中表示相應或相同的元件。

第一實施例

首先參考圖1,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組件10包括第一管12和第二管14。第二管14被安裝到第一管12以便相對于第一管12沿伸縮方向d1縮回和延伸。第一管12被可拆卸地附接到自行車車架1的座管1a。自行車座桿組件10包括安裝結構15,該安裝結構15被構造成將自行車車座(未示出)固定地安裝到第二管14。安裝結構15被附接到第二管14的上端。

在本申請中,下面的方向性術語“前”、“后”、“左”、“右”、“上”和“下”以及任何其他相似的方向性術語是指基于面向自行車車把(未示出)坐在自行車的自行車車座(未示出)上的騎車者來確定的那些方向。因而,這些術語當用來描述自行車座桿組件10時,應該相對于在水平面上以直立騎行位置使用的裝備有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自行車來解釋。

如圖2所示,自行車座桿組件10具有中心軸線ca1。中心軸線ca1被限定為第一管12和/或第二管14的中心軸線。伸縮方向d1平行于中心軸線ca1。第一管12和第二管14沿伸縮方向d1相對于彼此可運動。

自行車座桿組件10包括定位結構16以便相對地定位第一管12和第二管14。定位結構16被安裝到第一管12和第二管14中的至少一個,并且被構造成使得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在第一可調節狀態(圖5)和第二可調節狀態(圖6)之間變化。在該實施例中,定位結構16使得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在鎖定狀態(圖4)、第一可調節狀態(圖5)和第二可調節狀態(圖6)之間變化。之后將描述鎖定狀態、第一可調節狀態和第二可調節狀態。

定位結構16經由操作裝置2被操作。例如,操作裝置2被安裝在自行車車把(未示出)上。自行車座桿組件10包括致動結構17以便響應操作裝置2的操作致動定位結構16。致動結構17經由諸如鮑登拉索的控制拉索3被可操作地聯接到操作裝置2。致動結構17被附接到第二管14以便傳遞由操作裝置2經由控制拉索3施加的操作力(例如,拉力)。

如圖2所示,操作裝置2被構造成輸出第一操作和不同于第一操作的第二操作。更具體地,操作裝置2包括被操作構件4和基體構件5。被操作構件4被構造成可相對于基體構件5繞樞軸線a1從靜止位置p0樞轉到第一被操作位置p1。被操作構件4被構造成可相對于基體構件5繞樞軸線a1從靜止位置p0樞轉到第二被操作位置p2。第二被操作位置p2被限定在靜止位置p0和第一被操作位置p1之間。靜止位置p0、第二被操作位置p2和第一被操作位置p1中的每個均基于被操作構件4的中心軸線a2被限定。

當被操作構件4相對于基體構件5從靜止位置p0樞轉到第一被操作位置p1時,控制拉索3被拉動第一操作量。當被操作構件4相對于基體構件5從靜止位置p0樞轉到第二被操作位置p2時,控制拉索3被拉動第二操作量。第二操作量不同于第一操作量。在該實施例中,第一操作量大于第二操作量。

如圖2所示,自行車座桿組件10具有最大整體長度l0和最小整體長度l1。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整體長度可以在被限定為在最大整體長度l0和最小整體長度l1之間的差值的第一可調節范圍ar1內調節。第一管12和第二管14可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在第一可調節范圍ar1內相對運動。第一管12和第二管14可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在等于第一可調節范圍ar1的第二可調節范圍ar2內相對運動。雖然在該實施例中第二可調節范圍ar2等于第一可調節范圍ar1,但第二可調節范圍ar2能夠不同于第一可調節范圍ar1。

在鎖定狀態下,第二管14沿伸縮方向d1相對于第一管12被定位。具體地,在鎖定狀態下,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整體長度被維持在已調節的整體長度處。在鎖定狀態下,第一管12和第二管14沿著伸縮方向d1相對于彼此被固定地定位。

在第一可調節狀態和第二可調節狀態中的每個下,第二管14的位置沿伸縮方向d1相對于第一管12連續可調。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第一可調節狀態和第二可調節狀態中的每個并不限于該實施例。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總長度在第一可調節狀態和第二可調節狀態中的至少一種下能夠被步進地調節。例如,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總長度能夠被步進地調節成不同長度中的每個。

如圖3所示,定位結構16包括支承構件22、內管24和控制構件26。支承構件22的下端被固定到第一管12(圖2)。支承構件22可相對于第二管14沿伸縮方向d1與第一管12一體運動。內管24的上端被固定到第二管14(圖2)。內管24可相對于第一管12沿伸縮方向d1與第二管14一體運動。支承構件22被可動地設置在內管24中??刂茦嫾?6被可動地設置在支承構件22中。

如圖3所示,支承構件22包括第一閥腔室vc1、第二閥腔室vc2和第三閥腔室vc3。第二閥腔室vc2沿伸縮方向d1被設置在第一閥腔室vc1和第三閥腔室vc3之間。

定位結構16包括第一密封構件28、閥構件30和第二密封構件32。定位結構16具有閉合狀態(圖4)、第一打開狀態(圖5)和第二打開狀態(圖6)。閉合狀態對應于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鎖定狀態。第一打開狀態對應于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第一可調節狀態。第二打開狀態對應于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第二可調節狀態。

控制構件26可相對于第二管14沿伸縮方向d1在第一打開位置p11和第二打開位置p12之間運動。控制構件26被可動地安裝到第二管14以便響應于控制拉索3的操作量相對于第二管14沿伸縮方向d1運動(圖2)。在該實施例中,控制構件26可相對于支承構件22和第一管12沿伸縮方向d1在閉合位置p10和第二打開位置p12之間并通過第一打開位置p11運動。在定位結構16的閉合狀態(圖4)下,控制構件26被定位在閉合位置p10處。定位結構16在控制構件26被定位在第一打開位置p11處的第一打開狀態(圖5)下處于第一可調節狀態。定位結構16在控制構件26被定位在第二打開位置p12處的第二打開狀態(圖6)下處于第二可調節狀態。

定位結構16包括偏置元件34以便相對于支承構件22朝向閉合位置p10偏置控制構件26。控制構件26被偏置元件34的偏置力定位在閉合位置p10處。控制構件26抵抗偏置元件34的偏置力相對于支承構件22從閉合位置p10朝向第一打開位置p11運動??刂茦嫾?6的位置通過使用操作裝置2(圖2)可相對于支承構件22在閉合位置p10和第一打開位置p11之間連續調節。

如圖3所示,定位結構16包括具有環形形狀的密封結構36。密封結構36被固定到第二管14的下端。內管24的下端被固定到密封結構36。密封結構36包括沿伸縮方向d1延伸的引導孔38。支承構件22沿伸縮方向d1延伸穿過密封結構36的引導孔38。

定位結構16包括具有環狀形狀的活塞40?;钊?0包括沿伸縮方向d1延伸的引導孔42。內管24沿伸縮方向d1延伸穿過活塞40的引導孔42?;钊?0可沿伸縮方向d1相對于第二管14和內管24運動。

如圖3所示,定位結構16包括第一腔室c1和第二腔室c2。第一腔室c1由支承構件22、內管24和安裝結構15限定(圖2)。第二腔室c2由第二管14、內管24、密封結構36和活塞40限定。定位結構16包括第三腔室c3。第三腔室c3由第一管12、支承構件22和密封結構36限定。第一腔室c1和第二腔室c2均例如填充有基本上不可壓縮的流體(例如油)。第三腔室c3例如與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外部連通。

如圖4所示,定位結構16包括第二中間腔室c12和第一中間腔室c11。第二中間腔室c12由支承構件22和內管24限定。第一中間腔室c11由支承構件22、內管24和密封結構36限定。第二中間腔室c12和第一中間腔室c11均例如填充有基本上不可壓縮的流體(例如油)。

定位結構16包括偏置腔室c4。偏置腔室c4由第二管14、內管24、活塞40和安裝結構15限定(圖2)。在偏置腔室c4內填充可壓縮流體(例如,空氣或者除空氣之外的氣體)。偏置腔室c4被構造成向活塞40施加偏置力f4,使得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沿伸縮方向d1向上運動。在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整體長度是最大整體長度l0的狀態下(圖2),可壓縮流體在偏置腔室c4內被壓縮。

如圖4所示,定位結構16包括閥偏置構件44以便將閥構件30壓抵于第一密封構件28??刂茦嫾?6使閥構件30抵抗閥偏置構件44的偏置力相對于第一密封構件28運動以打開第一門g1。閥構件30沿伸縮方向d1被設置在第一密封構件28和閥偏置構件44之間。閥構件30沿伸縮方向d1被設置在控制構件26和閥偏置構件44之間。閥偏置構件44被設置在第一閥腔室vc1中。

如圖5所示,定位結構16包括第一通路pw1以便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將第一腔室c1連接到第二腔室c2。定位結構16包括被設置在第一通路pw1上的第一門g1。第一門g1具有第一閉合狀態和第一打開狀態。定位結構16響應于控制構件26相對于第二管14的定位使第一門g1的狀態在第一閉合狀態和第一打開狀態之間變化。

在該實施例中,閥構件30提供與第一密封構件28一體的第一通路pw1的第一門g1。閥構件30可接觸第一密封構件28以便閉合第一門g1。控制構件26使閥構件30相對于第一密封構件28運動以便打開第一門g1。在第一門g1打開的狀態下,第一閥腔室vc1經由第一門g1與第二閥腔室vc2連通。

當控制構件26被定位在閉合位置p10處時,閥構件30接觸第一密封構件28以便閉合第一門g1。當控制構件26被定位在第一打開位置p11處時,閥構件30與第一密封構件28間隔開以便打開第一門g1。

如圖5所示,支承構件22包括第一通孔h11、第二通孔h12和第三通孔h13。密封結構36包括第四通孔h14。第一通孔h11將第一腔室c1連接到第一閥腔室vc1。第二通孔h12將第三閥腔室vc3連接到第二腔室c2。第三通孔h13將第三閥腔室vc3連接到第二中間腔室c12。第四通孔h14連接第三閥腔室vc3和第一中間腔室c11。第一通道pw1包括第一通孔h11、第一至第三閥腔室vc1至vc3、第二通孔h12、第一中間腔室c11和第四通孔h14。

如圖6所示,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定位結構16閉合第一通路pw1。定位結構16包括第二通路pw2以便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將第一腔室c1連接到第二腔室c2。第二通路pw2也能夠被稱為流體通路pw2。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定位結構16打開第二通路pw2。定位結構16包括被設置在第二通路pw2上的第二門g2。第二門g2具有第二閉合狀態和第二打開狀態。定位結構16響應于控制構件26相對于第二管14的定位使第二門g2的狀態在第二閉合狀態和第二打開狀態之間變化。

在該實施例中,第二密封構件32提供與控制構件26一體的第二通路pw2的第二門g2。在第二門g2打開的狀態下,第二閥腔室vc2經由第二門g2與第三閥腔室vc3連通。

當控制構件26被定位在閉合位置p10處時,控制構件26接觸第二密封構件32以便閉合第二門g2。當控制構件26被定位在第二打開位置p12處時,控制構件26與第二密封構件32間隔開以便打開第二門g2。第二通道pw2包括第二中間腔室c12、第三通孔h13、第二和第三閥腔室vc2和vc3、第二通孔h12、第一中間腔室c11和第四通孔h14。

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第二管14響應于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參考力而相對于第一管12以第一速度縮回或延伸。參考力例如是沿向下方向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上端上的力。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第二管14響應于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參考力而相對于第一管12以第二速度縮回或延伸。第二速度小于第一速度。

在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縮回的情況下,參考力被定義為等于或大于使第二管14抵抗偏置腔室c4的偏置力f4相對于第一管12縮回所需的最小力。在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縮回的情況下,參考力大于偏置腔室c4的偏置力f4,并且參考力的示例包括成年人平均體重。

在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延伸的情況下,參考力被定義為與偏置腔室c4的偏置力f4相反但不阻止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延伸的力。在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延伸的情況下,參考力小于偏置力f4,并且參考力的示例包括被定義為成年人平均體重的0%至30%的力。即,在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延伸的情況下,參考力能夠是零。在沿向下方向被施加在第二管14的上端上的力是零的情況下,偏置力f4能夠是參考力。在這種情況下,參考力(偏置力f4)響應于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的延伸而減小。參考力(偏置力f4)響應于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的縮回而增加。即,參考力能夠是恒定的或不恒定的。

定位結構16使第二管14的速度在第一速度和第二速度之間變化。定位結構16使通路在第一通路pw1(第一可調節狀態)和第二通路pw2(第二可調節狀態)之間變化以便改變第二管14的速度。

如圖5所示,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第二管14響應于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參考力f1相對于第一管12以第一速度v11延伸。如圖6所示,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第二管14響應于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參考力f1相對于第一管12以第二速度v21延伸。第二速度v21小于第一速度v11。

因為偏置力f4響應于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的延伸或縮回而變化,所以第一速度v11和第二速度v21中的每個均根據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的位置而變化。因此,當第二管14從第一位置(例如,最低位置)延伸到第二位置(例如,最高位置)時,第一速度v11和第二速度v21中的每個能夠被定義為第二管14的平均速度。

此外,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響應于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參考力,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以第一加速度ac11延伸。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第二管14響應于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參考力,相對于第一管12以第二加速度ac21延伸。第一加速度ac11不同于第二加速度ac21。在所示實施例中,第二加速度ac21小于第一加速度ac11。不過,第二加速度ac21能夠大于第一加速度ac11。

如圖5所示,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第二管14響應于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參考力f2,相對于第一管12以第一速度v12縮回。如圖6所示,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第二管14響應于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參考力f2,相對于第一管12以第二速度v22縮回。第二速度v22小于第一速度v12。參考力f2大于參考力f1。

因為偏置力f4響應于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的延伸或縮回而變化,所以第一速度v12和第二速度v22中的每個均根據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的位置而變化。因此,當第二管14從第二位置(例如,最高位置)縮回到第一位置(例如,最低位置)時,第一速度v12和第二速度v22中的每個能夠被定義為第二管14的平均速度。

此外,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響應于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參考力,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以第一加速度ac12縮回。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第二管14響應于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參考力,相對于第一管12以第二加速度ac22縮回。第一加速度ac12不同于第二加速度ac22。在所示實施例中,第二加速度ac22小于第一加速度ac12。不過,第二加速度ac22能夠大于第一加速度ac12。

如圖7和圖8所示,第一通路pw1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具有第一最小橫截面積mc1。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第一腔室c1經由具有第一最小橫截面積mc1的第一通路pw1被連接到第二腔室c2。在該實施例中,第一最小橫截面積mc1被限定在第一打開狀態下的第一門g1處,在該第一打開狀態下控制構件26被定位在第一打開位置p11處。第一最小橫截面積mc1在第一打開狀態下被限定在第一密封構件28和閥構件30之間。具體地,第一最小橫截面積mc1被限定在沿著圖7的線viii-viii截取的橫截面上。圖10示出沿圖7的線viii-viii截取的橫截面。在圖7的線viii-viii上的閥構件30和第一密封構件28之間限定最小距離。沿著由圖7的線viii-viii所限定的圓錐平面截取圖8所示的橫截面。

如圖9至圖11所示,第二通路pw2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具有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小于第一最小橫截面積mc1。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第一腔室c1經由具有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的第二通路pw2被連接到第二腔室c2。在該實施例中,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被限定在第二打開狀態下的改變裝置46處,在該第二打開狀態下控制構件26被定位在第二打開位置p12處。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也能夠被稱為最小橫截面積mc2。在第一可調節狀態和第二可調節狀態中的每個下,在流體通路(例如,第二通路pw2)的最小橫截面上限定最小橫截面積。

如圖9所示,定位結構16包括改變裝置46以便根據第二通路pw2中流動的流體的方向使第二通路pw2的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在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圖10)和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圖11)之間變化。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不同于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在該實施例中,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小于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不過,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能夠等于或大于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

在該實施例中,當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延伸時,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改變裝置46將第二通路pw2的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改變成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當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縮回時,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改變裝置46將第二通路pw2的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改變成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

改變裝置46被設置在第二通路pw2上以便使流體通路pw2的最小橫截面積mc2在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縮回的狀態下的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和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延伸的狀態下的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之間變化。

如圖12和圖13中可見,改變裝置46包括支承構件22和閥元件48。閥元件48響應于第二通路pw2中流動的流體的方向可相對于支承構件22沿伸縮方向d1在第一位置p21和第二位置p22之間運動。如圖12所示,在閥元件48相對于支承構件22被定位在第一位置p21處的狀態下,支承構件22和閥元件48限定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如圖13所示,在閥元件48相對于支承構件22被定位在第二位置p22處的狀態下,支承構件22和閥元件48限定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

如圖12所示,當流體從第二腔室c2通過第二通路pw2流動到第一腔室c1時,閥元件48相對于支承構件22運動到第一位置p21。流過第二通路pw2的流體將閥元件48推向第一位置p21。如圖13所示,當流體從第一腔室c1通過第二通路pw2流動到第二腔室c2時,閥元件48相對于支承構件22運動到第二位置p22。流過第二通路pw2的流體將閥元件48推向第二位置p22。因此,改變裝置46根據在第二通路pw2中流動的流體的方向使第二通路pw2的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在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圖10)和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圖11)之間變化。

如圖14和圖15中可見,閥元件48具有管狀形狀。閥元件48包括第一環狀端50和沿伸縮方向d1與第一環狀端50相反的第二環狀端52。閥元件48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槽54和至少一個第二槽56。具體地,閥元件48包括多個第一槽54和多個第二槽56。

如圖14所示,第一槽54被設置在第一環狀端50處。第一槽54徑向延伸并且被設置在閥元件48的周向方向d2上。閥元件48包括第一內周表面58和第一外周表面60。第一槽54從第一內周表面58延伸到第一外周表面60。

如圖15所示,第二槽56被設置在第二環狀端52處。第二槽56徑向延伸并且被設置在閥元件48的周向方向d2上。第二槽56從第一內周表面58延伸到第一外周表面60。

如圖12所示,閥元件48包括被設置在閥元件48的第一外周表面60上的外槽62。改變裝置46包括被設置在外槽62中的密封元件64。密封元件64可滑動地接觸內管24的內周表面24a。閥元件48與內管24的內周表面24a徑向間隔開。

如圖14所示,密封元件64具有基本環狀形狀。密封元件64包括狹縫64a。密封元件64在該實施例中是與閥元件48分體的構件,不過密封元件64能夠與閥元件48一體。

如圖12所示,支承構件22包括第二外周表面66、第一壁68和第二壁70。第一壁68從支承構件22的第二外周表面66徑向向外延伸。第二壁70從支承構件22的第二外周表面66徑向向外延伸。第一壁68與第二壁70間隔開。支承構件22包括支承槽72。支承槽72具有環狀形狀并且由第二外周表面66、第一壁68和第二壁70限定。閥元件48被可動地設置在支承槽72中。

如圖10所示,第一壁68和第一槽54限定第一橫截面積mc211。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被限定為第一橫截面積mc211的總和。每個第一槽54均具有第一寬度wd1和第一深度dp1。第一寬度wd1大于第一深度dp1。

如圖11所示,第二壁70和第二槽56限定第二橫截面積mc221??s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被限定為第二橫截面積mc221的總和。每個第二槽56均具有第二寬度wd2和第二深度dp2。第二寬度wd2大于第二深度dp2。第二深度dp2小于第一深度dp1,而第二寬度wd2等于第一寬度wd1。因此,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小于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

如圖16所示,閥元件48包括由閥元件48的第一內周表面58限定的內直徑dm1。支承構件22包括由支承構件22的第二外周表面66限定的外直徑dm2。閥元件48的內直徑dm1大于支承構件22的外直徑dm2。閥元件48的第一內周表面58與支承構件22的第二外周表面66間隔開以便在第一槽54和第二槽56之間提供中間通路pw3。中間通路pw3被包括在第二通路pw2中。

此外,在閥元件48的第一內周表面58和支承構件22的第二外周表面66之間限定橫截面積cr1。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小于橫截面積cr1。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和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中的每個均小于橫截面積cr1。

雖然定位結構16在該實施例中具有液壓結構,不過定位結構16能夠具有其他結構,諸如機械結構和電氣結構。例如,定位結構16能夠包括電氣操作裝置,諸如馬達。

下文將更具體地描述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操作。

如圖4所示,在控制構件26被定位在閉合位置p10處時的鎖定狀態下,第一門g1和第二門g2二者均閉合。在該鎖定狀態下,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被固定定位。

如圖5所示,在控制構件26從閉合位置p10運動到第一打開位置p11時,第一門g1和第二門g2二者均打開。在該第一可調節狀態下,第一腔室c1經由第一通路pw1和第二通路pw2被連接到第二腔室c2。因為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小于第一最小橫截面積mc1,所以流體在第一腔室c1和第二腔室c2之間通過第一通路pw1(而不通過第二通路pw2)流動。

在參考力f1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狀態下,由于填充在偏置腔室c4中的可壓縮流體所產生的偏置力f4,第二管14抵抗參考力f1相對于第一管12延伸。此時,流體從第二腔室c2通過具有第一最小橫截面積mc1的第一通路pw1流向第一腔室c1(圖8)。因此,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以第一速度v11延伸。

在參考力f2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狀態下,由于參考力f2,第二管14抵抗偏置腔室c4的偏置力f4相對于第一管12縮回。此時,流體從第一腔室c1通過具有第一最小橫截面積mc1的第一通路pw1流向第二腔室c2(圖8)。因此,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以第一速度v12縮回。

如圖6所示,在控制構件26從閉合位置p10運動到第二打開位置p12時,僅第二門g2打開。在該第二可調節狀態下,第一腔室c1經由第二通路pw2(而不經由第一通路pw1)被連接到第二腔室c2。因為第一門g1閉合,所以流體在第一腔室c1和第二腔室c2之間通過第二通路pw2(而不通過第一通路pw1)流動。

在參考力f1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狀態下,由于填充在偏置腔室c4內的可壓縮流體所產生的偏置力f4,第二管14抵抗參考力f1相對于第一管12延伸。此時,流體從第二腔室c2通過第二通路pw2流向第一腔室c1。具體地,如圖12所示,流體使閥元件48相對于支承構件22運動到第一位置p21,從而導致第一槽54和第一壁68提供小于第一最小橫截面積mc1的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圖8)。因此,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以小于第一速度v11和v12的第二速度v21延伸。

在參考力f2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狀態下,由于參考力f2,第二管14抵抗偏置腔室c4的偏置力f4相對于第一管12縮回。此時,流體從第一腔室c1通過第二通路pw2流向第二腔室c2。具體地,如圖13所示,流體使閥元件48相對于支承構件22運動到第二位置p22,從而導致第二槽56和第二壁70提供小于第一最小橫截面積mc1的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1(圖8)。因此,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以小于第一速度v11和v12的第二速度v22縮回。

自行車座桿組件10包括以下特征。

(1)在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情況下,定位結構16被安裝到第一管12和第二管14中的至少一個以便使得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在第一可調節狀態和第二可調節狀態之間變化。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第二管14響應于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參考力f1或f2,相對于第一管12以第一速度v11或v12縮回或延伸。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第二管14響應于被施加到第二管14的參考力f2,相對于第一管12以第二速度v21或v22縮回或延伸。第二速度v21和/或v22小于第一速度v11和/或v12。因此,能夠根據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改變第二管14的速度,從而使得更容易調節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的位置。此外,因為第一速度v11和/或v12高于第二速度v21和/或v22,所以第二管14能夠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相對于第一管12快速縮回或延伸。

(2)定位結構16包括第一腔室c1、第二腔室c2、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將第一腔室c1連接到第二腔室c2的第一通路pw1以及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將第一腔室c1連接到第二腔室c2的第二通路pw2。因此,能夠利用第一通路pw1和第二通路pw2來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

(3)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定位結構16閉合第一通路pw1。因此,能夠通過閉合第一通路pw1來將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改變成第二可調節狀態。

(4)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定位結構16打開第二通路pw2。因此,能夠通過打開第二通路pw2來將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改變成第一可調節狀態。

(5)第一通路pw1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具有第一最小橫截面積mc1。第二通路pw2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具有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小于第一最小橫截面積mc1。因此,能夠通過切換第一通路pw1和第二通路pw2來改變第二管14的速度。

(6)定位結構16包括改變裝置46以便根據第二通路pw2中流動的流體的方向使第二通路pw2的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在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和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之間變化。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不同于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因此,能夠根據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的運動的方向改變第二管14的速度。

(7)當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縮回時,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改變裝置46將第二通路pw2的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改變成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當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延伸時,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改變裝置46將第二通路pw2的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改變成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s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小于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因此,能夠使得第二管14的速度在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縮回時比在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延伸時小。

(8)改變裝置46包括支承構件22和閥元件48。閥元件48響應于第二通路pw2中流動的流體的方向可相對于支承構件22沿伸縮方向d1在第一位置p21和第二位置p22之間運動。在閥元件48相對于支承構件22被定位在第一位置p21處的狀態下,支承構件22和閥元件48限定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在閥元件48相對于支承構件22被定位在第二位置p22處的狀態下,支承構件22和閥元件48限定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因此,能夠使用諸如閥元件48的簡單結構來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

(9)控制構件26可相對于第二管14沿伸縮方向d1在第一打開位置p11和第二打開位置p12之間運動。定位結構16在控制構件26被定位在第一打開位置p11處的第一打開狀態下處于第一可調節狀態。定位結構16在控制構件26被定位在第二打開位置p12處的第二打開狀態下處于第二可調節狀態。因此,能夠使用諸如控制構件26的簡單結構來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

(10)定位結構16響應于控制構件26相對于第二管14的定位改變第一門g1的閉合狀態和第一打開狀態。定位結構16響應于控制構件26相對于第二管14的定位改變第二門g2的閉合狀態和第二打開狀態。因此,能夠使用諸如控制構件26的簡單結構來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

(11)控制構件26被可動地安裝到第二管14以便響應于控制拉索3的操作量相對于第二管14沿伸縮方向d1運動。因此,能夠使用諸如控制構件26的簡單結構來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

(12)第一管12和第二管14可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在第一可調節范圍ar1內相對運動。第一管12和第二管14可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在等于第一可調節范圍ar1的第二可調節范圍ar2內相對運動。因此,能夠在第一可調節狀態和第二可調節狀態下在相同的可調節范圍內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

(13)定位結構16被安裝到第一管12和第二管14中的至少一個以便使得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在第一可調節狀態和第二可調節狀態之間變化。在第一可調節狀態下,第一腔室c1經由具有第一最小橫截面積mc1的第一通路pw1被連接到第二腔室c2。在第二可調節狀態下,第一腔室c1經由具有小于第一最小橫截面積mc1的第二最小橫截面積mc2的第二通路pw2被連接到第二腔室c2。因此,能夠根據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改變通路的橫截面積。因此,能夠根據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來改變第二管14的速度,從而使得更容易調節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的位置。

(14)改變裝置46被設置在第二通路pw2上以便使得流體通路pw2的最小橫截面積mc2在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縮回時的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和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延伸時的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之間變化。延伸最小橫截面積mc21不同于縮回最小橫截面積mc22。因此,能夠根據第一管12和第二管14之間限定的相對位置來改變流體通路pw2的橫截面積。因此,能夠根據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來改變第二管14的速度,從而使得更容易調節第二管14相對于第一管12的位置。

第二實施例

下面將參考圖17描述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組件210。除了致動結構17之外,自行車座桿組件210具有與自行車座桿組件10基本上相同的結構。因此,對于具有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元件基本上相同功能的元件,在這里將標注相同的標記,并且為了簡潔,在這里將不再次詳細地描述和/或圖示這些元件。

如圖17所示,自行車座桿組件210還包括馬達280以便使控制構件26相對于第二管14沿伸縮方向d1運動。從自行車座桿組件210省略致動結構17??刂茦嫾?6被操作地聯接到馬達280。在該實施例中,馬達280使得自行車座桿組件210的狀態在鎖定狀態、第一可調節狀態和第二可調節狀態之間變化。馬達280使控制構件26相對于第一管12沿伸縮方向d1在閉合位置p10和第一打開位置p11之間并通過第二打開位置p12運動。

自行車座桿組件210還包括減速器282以便將馬達280的轉子283的旋轉轉換成控制構件26的線性運動。馬達280的轉子283經由減速器282被聯接到控制構件26。

自行車座桿組件210還包括無線通信裝置284以便接收無線信號ws。自行車座桿組件210還包括馬達控制器286以便響應于無線信號ws來控制馬達280。

馬達控制器286被電氣地連接到馬達280和無線通信裝置284。馬達控制器286控制馬達280以便使控制構件26響應于無線信號ws相對于第一管12沿伸縮方向d1運動。

馬達控制器286包括處理器pr1、存儲器m1、位置傳感器ps1和馬達驅動器md1。處理器pr1被電氣地連接到存儲器m1。處理器pr1包括中央處理單元(cpu)。存儲器m1存儲程序和其他信息。存儲器m1包括只讀存儲器(rom)、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和存儲器控制器。例如,將存儲在存儲器m1中的程序讀取到處理器pr1中,并且從而執行馬達控制器286的多種功能。

為了確定定位結構16的當前狀態,位置傳感器ps1經由馬達280感測控制構件26相對于第一管12的當前位置。位置傳感器ps1的示例包括諸如電位計的接觸旋轉位置傳感器和諸如光學傳感器(例如,旋轉編碼器)與磁性傳感器(例如,霍爾傳感器)的非接觸旋轉位置傳感器。馬達280的當前位置被存儲在存儲器m1中。處理器pr1基于開關sw1的信號和馬達280的當前位置產生控制信號。

馬達驅動器md1基于處理器pr1產生的控制信號控制馬達280。在該實施例中,馬達驅動器md1基于處理器pr1產生的控制信號控制馬達280的輸出軸的旋轉方向和/或旋轉速度。

操作裝置2a包括開關sw1和附加無線通信裝置wc1。在該實施例中,開關sw1包括三位開關,其具有對應于控制構件26的閉合位置p10、第一打開位置p11和第二打開位置p12的三個位置。無線通信裝置wc1基于開關sw1的操作而產生無線信號ws。無線通信裝置wc1基于開關sw1的被操作位置而產生第一位置信號ws1、第二位置信號ws2和第三位置信號ws3。第一位置信號ws1對應于閉合位置p10。第二位置信號ws2對應于第一打開位置p11。第三位置信號ws3對應于第二打開位置p12。無線通信裝置wc1無線傳輸作為無線信號ws的第一位置信號ws1、第二位置信號ws2和第三位置信號ws3。

無線通信裝置284無線接收作為無線信號ws的第一位置信號ws1、第二位置信號ws2和第三位置信號ws3。馬達控制器286響應于第一位置信號ws1控制馬達280以將控制構件26定位在閉合位置p10處。馬達控制器286響應于第二位置信號ws2控制馬達280以將控制構件26定位在第一打開位置p11處。馬達控制器286響應于第三位置信號ws3控制馬達280以將控制構件26定位在第二打開位置p12處。

能夠從自行車座桿組件210省略無線通信裝置284。在這樣的實施例中,馬達控制器286經由電氣控制拉索電氣地連接到操作裝置2a。

在自行車座桿組件210的情況下,能夠獲得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座桿組件10基本相同的效果。

此外,自行車座桿組件210包括以下特征。

(1)自行車座桿組件210還包括馬達280以便使控制構件26相對于第二管14沿伸縮方向d1運動。因此,能夠通過使用電氣動力來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

(2)自行車座桿組件210還包括用于接收無線信號ws的無線通信裝置284和響應于無線信號ws來控制馬達280的馬達控制器286。因此,能夠通過使用無線技術來改變自行車座桿組件10的狀態。

自行車領域的技術人員將從本公開中清楚,上述實施例的結構和/或構造能夠彼此至少部分地結合。

術語“包括”及其派生詞當在本文中使用時旨在成為開放式術語,其明確說明所述特征、元件、部件、組、整體和/或步驟的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述特征、元件、部件、組、整體和/或步驟的存在。該概念也適用于具有相似意思的詞,例如術語“具有”、“包含”和它們的派生詞。

術語“構件”、“段”、“部”、“部分”、“元件”、“主體”和“結構”當用作單數時可以具有單個部分或多個部分的雙重意思。

在本申請中記載的諸如“第一”、“第二”等序數僅為標識符,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義,例如特定的順序等。而且,例如術語“第一元件”本身不暗示存在“第二元件”,并且術語“第二元件”本身不暗示存在“第一元件”。

術語“對”當在本文中使用時,除了包含一對元件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或結構的構造之外,還可以包含一對元件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狀或結構的構造。

最后,程度術語諸如“基本上”、“大約”、“近似”當在本文中使用時,意味著被修飾術語的合理偏離量,使得最終結果不被顯著改變。

顯然,鑒于上述教導,本發明的許多變更和變形是可能的。因此應該理解的是在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可以以在此具體描述之外的方式實現本發明。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柞水县| 新乐市| 察隅县| 通城县| 政和县| 集安市| 白玉县| 安远县| 布尔津县| 同心县| 乐陵市| 无极县| 武义县| 福海县| 郸城县| 山东| 东平县| 泸州市| 鹿泉市| 杨浦区| 名山县| 武邑县| 丰城市| 万山特区| 乾安县| 龙川县| 西乡县| 渝北区| 屏东县| 伽师县| 海安县| 乳山市| 蒙自县| 岳阳县| 乳源| 绥棱县| 凤阳县| 北流市| 班戈县| 新宾| 汉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