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代步工具及其配件,尤其涉及一種可折疊電動車及其車架。
背景技術:
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我國電動車產業呈現高速發展狀態。目前電動車種類繁多,結構各異,但總體上都存在車體較大、較沉重、不便存放等問題,所以折疊電動車應運而生。但折疊電動車,折疊后車輪的安放通常是設計的難點。因此,車輪在車體折疊的位置是研發的重點之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方便折疊的車架。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銷軸,第二支架貫穿第一支架成X形,第一支架、第二支架通過銷軸可在展開位置與收合位置之間樞轉;第一支架上設有限位孔及用以限制第二支架樞轉角度范圍的限位部,位于限位部的一側的限位孔部分形成用以避讓第二支架收合的避讓缺口;當可折疊車架處于展開位置時,第二支架與限位部抵接,當可折疊車架處于收合位置時,第二支架的部分架體位于避讓缺口內。
進一步,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該兩限位部分別自限位孔的兩個相對的端壁延伸;所述避讓缺口包括第一避讓缺口及第二避讓缺口;第一限位部的下側形成所述第一避讓缺口,第二限位部的上側形成所述第二避讓缺口。
更進一步,所述第一限位部自限位孔的第一端壁的上邊緣部延伸,第二限位部自限位孔的第二端壁的中下部延伸。
進一步,所述每一限位部的底部上設有緩沖件,緩沖件包括固定于限位部底部上的安裝部及位于限位部前端用以與第二支架抵接的抵接部。
進一步,所述銷軸上套裝有限制第二支架沿銷軸的軸向移動的限位墊圈,限位墊圈的一側與第一支架抵接,另一側與第二支架抵接。
進一步,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分體、第二分體和連接體,第一分體與第二分體通過連接體可拆卸固定連接,所述限位孔和限位部位于連接體上。
更進一步,所述連接體的一側設有用以鎖定兩支架的鎖止件;所述鎖止件為鎖止銷,所述第二支架上設有與鎖止銷配合的第一鎖止孔和第二鎖止孔;當第二支架處于展開位置時,鎖止銷與第一鎖止孔連接,當第二支架處于收合位置,鎖止銷與第二鎖止孔連接。
本實用新型可折疊車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X形車架收合之后,其空間占用更小。
本實用新型還揭示了一種利用上述可折疊車架設計的可折疊電動車,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包括方向控制裝置、前車輪、后車輪、第一樞轉件、第二樞轉件和上述的可折疊車架,方向控制裝置通過第一樞轉件與第一支架連接,通過第二樞轉件與第二支架連接,前車輪安裝于轉向控制裝置上,后車輪安裝于第二支架上。
進一步,所述第一樞轉件可容第一支架旋轉的最大角度為90度,所述第二樞轉件可容第二支架旋轉的最大角度為180度。
更進一步,所述方向控制裝置包括把手、支桿,所述把手上設有長度調節桿,長度調節桿與支桿可拆卸固定連接,前車輪安裝于支桿下;所述第一樞轉件上設有第一軸套,第二樞轉件上設有第二軸套,第一樞轉件通過第一軸套可活動地套裝在長度調節桿上,第二樞轉件通過第二軸套可轉動地套裝在支桿上。
本實用新型可折疊電動車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通過可折疊X車架,折疊后車架的長度縮短,提高了便攜性。
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第一支架的中部位置設置限位孔,第二支架貫穿該限位孔,銷軸橫穿第一、第二支架,消除了銷軸的剪切力,延長使用壽命;設置兩個限位部增強了支架的承載能力,設置避讓缺口,在車架收合位置,第二支架的部分架體可侵入避讓缺口內,使得X形的上夾角更小,車架收合的更短。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動車處于展開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動車處于折疊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車架立體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支架分解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連接體分解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限位連接體與支撐桿配合的圖3所示A-A剖視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二支架與后車輪、電池箱連接的分解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減震器分解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減震器與支撐桿連接的如7所示B-B剖視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支撐桿與電池盒連接的分解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安裝板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是為了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解釋說明,而非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限制。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可折疊電動車,包括可收合的X形的車架2、安裝于車架2前端的方向控制裝置1、安裝于方向控制裝置1下端的前車輪3、安裝于車架2后上端的車座6、安裝于車架2后下端的后車輪4、通過插接方式安裝于車架2后下部的電池盒5,方向控制裝置1通過一樞轉裝置與車架2連接。車架2可在展開位置與收合位置之間切換,電動車折疊后,X形的上夾角比折疊前變小,車架2長度縮短,便攜性得到提高。
方向控制裝置1包括軸向導通的前支桿、把手,把手上設有長度調節桿,把手通過長度調節桿插接并鎖緊固定于前支桿內;所述樞轉裝置包括第一樞轉件和第二樞轉件,第一樞轉件上設有第一軸套,第二樞轉件設有第二軸套,第一樞轉件通過第一軸套可活動地套裝在長度調節桿上,第一樞轉件可相對調節桿轉動以及軸向移動;第二樞轉件通過第二軸套可轉動地套裝在前支桿上,第二軸套的左右兩側分別安裝有可向上折合的腳踏,折合之后可消除腳踏展開時占用的空間。前支桿下裝有前輪架,前車輪3可轉動地安裝在前輪架上。第一軸套包括內外兩個部分,內部為塑料材質,保護長度調節桿,外部為金屬材質,機械性能好。方向控制裝置1通過第一樞轉件與X形的車架2的前上端鉸接,通過第二樞轉件與車架2的前下端鉸接,便于車架收合和展開,以及方向控制。
如圖3所示,上述車架2包括第一支架21、第二支架22和銷軸23,第二支架22貫穿第一支架21成X形結構,第一支架21與第二支架22通過銷軸23可在展開位置和收合位置之間樞轉。車架上設有用以鎖止第二支架22的第一鎖止件,通過第一鎖止件鎖定車架2,不再變形,結構穩定;第一樞轉件通過第一支架21與車架2鉸接,第二樞轉件通過第二支架22與車架2鉸接,從而方向控制件可轉動;第一樞轉件可容第一支架上下旋轉的最大角度為90度,第二樞轉件可容第二支架上下旋轉的最大角度為180度,因而車架可折疊。
上述銷軸23上套裝有兩個限位墊圈231、232,限位墊圈231、232的一側與第一支架21抵接,另一側與第二支架22抵接,限制第二支架22左右移動;限位墊圈包括但不限于塑料墊圈、硅膠墊圈、塑料墊圈,起到潤滑保護作用,減少第一支架21與第二支架22之間的磨損,提高支架的使用壽命;塑料墊圈還具有微量的彈性,可以擠滿限位孔的內壁與第二支架22之間沿銷軸23軸向的間隙。
如圖4所示,上述第一支架21包括第一分體211、第二分體212和連接體213,連接體213的一端與第一分體211通過一銷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二分體212通過一銷固定連接;第二分體212的后端設有用于安裝車座6的上下導通的后支桿。將結構復雜的連接體213分離出來,方便生產加工。第一樞轉件通過第一分體211與第一支架21連接。
如圖5和圖6所示,連接體213上設有可被第二支架22上下貫穿的限位孔和用以限制第二支架22可轉動角度范圍的限位部,連接體213的左右兩側設有用以放置銷軸23的同軸的軸孔,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部2131和第二限位部2132,第一限位部2131自限位孔前側第一端壁2135的上邊緣延伸,第二限位部2132自限位孔后側第二端壁2136的中下部延伸,第一限位部2131下側的限位孔部分形成有第一避讓缺口,第二限位部2132上側的限位孔部分形成有第二避讓缺口。第一、第二限位部2131、2132的底部安裝有緩沖件,可吸震和降噪,并保護車架,該緩沖件包括與第一、第二限位部2131、2132底部連接的安裝部及與第二支架抵接的抵接部,從而保護第二支架22和第一、第二限位部2131、2132。該緩沖件包括但不限于橡膠件、硅膠件、塑料件等,優選為L形橡膠件,L形的一條邊通過螺絲可拆卸固定在第一、第二限位部2131、2132的下側,另一條邊向上折貼于第一、第二限位部2131、2132的邊緣。第一鎖止件為第一鎖止銷24且位于連接體213的側面,優選為彈性柱塞,使用方便。限位孔優選為矩形孔,可減少對側向的空間占用。
當車架2處于展開位置時,第二支架22同時與橡膠件2133、2134抵接,起到穩定和保護車架的作用,降低碰撞噪音。當車架2處于收合位置時,第二支架22的部分支架體位于第一避讓缺口和第二避讓缺口內,避免干涉使收合更為緊湊。該連接體213為一體成型件,具有更高的強度,連接體213的側面呈S流線型,美觀大方。本實施例采用的是矩形孔,減小了對左右側向空間的占用,在其他實施例中限位孔可以是圓形、多邊形、不規則形,只要其大小足夠第二支架22穿插即可。
上述車座6包括插接于后支桿上的連接桿、基本垂直于連接桿延伸的支桿、安裝于支桿上的兩盤形座墊,該兩盤形座墊可折疊地安裝于支桿上。當兩座墊展開時,共同支撐騎行者;兩座墊可以向下折疊,有利于降低高度,且彼此對稱,增加了美觀性。
如圖7所示,第二支架22為支撐桿,支撐桿上設有與上述第一鎖止銷24配合的第一鎖止孔221和第二鎖止孔222,當車架2處于展開位置時,第一鎖止銷24與第一鎖止孔221連接,當車架2處于收合位置時,第一鎖止銷24與第二鎖止孔222連接,從而實現鎖止功能,使得車架處于穩定狀態。支撐桿的后端安裝有減震器25,提高騎乘的舒適感,減震器25后端安裝有后輪架26,后輪架26上可樞轉地安裝有撐腳27,撐腳27可在撐地位置與收攏位置之間樞轉,方便停放;后車輪4可轉動地安裝在后輪架26上。電池盒5位于支撐桿朝上的一側,充分利用了車架2的空間,且不會影響車架2收合。
如圖8所示,減震器25包括連接座251、連接頭253和一字形的彈性裝置252,連接座251上設有第一凹槽2511,連接頭253上設有第二凹槽2531,連接頭253部分嵌入第一凹槽2511內,并通過一軸可樞轉地連接,結構緊湊。彈性裝置252的一端與連接座251固定連接、另一端與連接頭253連接;連接頭253、連接座251和彈性裝置252相互之間相互連接的部位之間呈三角形分布,構成一個適應轉動的三角形減震器,可適應支撐桿與地面呈銳角或鈍角的使用場景。減震器25通過連接座251與支撐桿連接、通過連接頭253與后輪架26連接。
如圖9所示,上述彈性裝置252可吸收軸向的震動,其包括中軸2523、彈性件、限位擋片2528、第一連接塊2521和第二連接塊2522,限位擋片2528和第一連接塊2521分別通過螺紋可拆卸地安裝于中軸2523的兩端,第二連接塊2522可滑動地套裝在中軸2523上、位于第一連接塊2521的同側,縮短了第一、第二連接塊2521、2522之間的距離,第一連接塊2521可相對第二連接塊2522拉動中軸2523,實現彈性減震;第一連接塊2521與第二連接塊2522之間設有第一緩沖隔離件2527,第一緩沖隔離件2527包括但不限于橡膠墊圈、硅膠墊圈、塑料墊圈等,可保護第一、第二連接塊2521、2522并降低碰撞噪音。彈性件套裝在中軸2523上,利用彈性吸震。彈性件位于限位擋片2528與第二連接塊2522之間,彈性件包括彈簧2525和彈性膠套2524,彈性膠套2524位于彈簧2525的內圈中,彈性膠套2524包括但不限于橡膠套、硅膠套,雙重不同性質的彈性件可承受更大的沖擊負荷,彌補彼此的不足,使用壽命長;彈性膠套2524的外徑等于彈簧2525的內徑,充分利用彈簧2525內圈的空間;彈簧2525處于壓縮狀態,避免活動噪音,中軸2523與第二連接塊2522之間設有第二緩沖隔離件2526,第二緩沖隔離件2526包括但不限于橡膠軸套、硅膠軸套、塑料軸套,可減少中軸2523與第二連接塊2522之間的磨損和活動噪音。第二連接塊2522部分嵌入第一凹槽2511中,并通過一軸與連接座251連接,彈性裝置252通過第二連接塊2522與連接座251固定連接;第一連接塊2521上設有連接孔,第一連接塊2521部分嵌入第二凹槽2531中,并通過一軸與連接頭253連接,中軸2523通過第一連接塊2521的連接孔與連接頭253連接,結構緊湊。連接頭253相對連接座251樞轉,并拉動中軸2523驅使彈性件壓縮,從而實現轉動減震。
支撐桿上設有用以容置彈性裝置252的空腔,彈性裝置252的一部分位于空腔內,起到隱藏并保護彈性裝置252的作用,提高空間利用率,增加美觀性,中軸2523可相對支撐件軸向移動,因而可實現減震功能。
如圖10和11所示,支撐桿的后部朝上的一側通過螺絲可拆卸安裝有安裝板51,便于拆裝;安裝板51上設有兩個平行設置的滑槽511,電池盒5下面設有與滑槽511配合的兩個平行設置的導軌56,電池盒5與安裝板51之間通過滑槽511與導軌56插接,方便電池盒5的拆裝,兩個滑槽511和導軌56插接穩定性更好;電動車上設有用以鎖定安裝板51與電池盒5之間相對關系的鎖止機構。所述滑槽511包括但不限于C形槽和燕尾槽。
上述鎖止機構包括設置在安裝板51與電池盒5之間且與電池盒5抵接的彈性件,防止電池盒5沿安裝板51的法向顫動,該彈性件包括兩個彈性球塞52、53,使用方便,兩個彈性球塞52、53基本垂直于安裝板51位于滑槽511的對角側,穩定性更好,彈性球塞52、53上具有球的一端頂住電池盒5的底部在電池盒5插接安裝時提供潤滑;安裝板51上設有用以容置彈性球塞52、53的安裝孔512、513,方便拆裝定位。鎖止機構還包括設置在安裝板51上用以鎖止滑槽511相對導軌56滑動的第二鎖止件,該第二鎖止件為第二鎖止銷55,優選彈性柱塞,使用方便,電池盒5上設有與第二鎖止銷55配合的第三鎖止孔54;電池盒5通過導軌56插接到安裝板51的滑槽511上之后,第二鎖止銷55與第三鎖止孔54連接,防止電池盒5相對安裝板51左右側向滑動。
本實施例中的彈性柱塞是一種銷類標準件,其是在中空螺栓內沿軸向設有預緊彈簧抵接伸縮柱銷的組件,伸縮柱銷貫穿中空螺栓的一端,另一端設有用以拉動伸縮柱銷的把手,使用方便。彈性球塞為在套桿內沿軸向設有預緊彈簧抵接鋼珠的組件,鋼珠的一部分露出套桿的一端,另一端通過堵頭封閉。
本實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過可收合的X形的車架,在收合后,車架長度縮短,空間占用減少。
通過第二支架貫穿第一支架成X形,兩支架相對銷軸樞轉,減小銷軸的剪切力,提高銷軸的使用壽命。設置在限位孔壁上的限位部可在車架展開位置抵接第二支架,承擔了車架使用過程中的主要負荷,該限位部一側的限位孔部分形成的避讓缺口可在車架處于收合位置時,第二支架的部分架體可侵入避讓缺口內,使得X形的上夾角更小,車架收合的更短。
電池盒通過插接方式安裝在X形的車架的下側一條邊的外側,方便拆卸,充分利用了X形的車架的空間,又不影響折疊;進一步地,在電池盒與安裝板之間設置兩個針對不同方向的鎖止機構,既可防止電池盒側向意外滑動,又可消除滑槽和導軌之間的間隙。
通過連接座、連接頭和彈性裝置相互連接成三角形的減震器,連接座與連接頭相對樞轉,并通過連接頭拉動彈性裝置實現減震功能,具有穩定的結構和對安裝角度的自適應能力,提高了減震器的使用壽命和減震效率。進一步地在支撐桿上設有空腔,將減震器藏入支撐桿的空腔內,簡化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