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汽車中通道頂蓋、中通道總成和包括該中通道總成的汽車。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行業的發展,汽車的安全性與輕量化已成為汽車研發的重要主題,而汽車的中通道總成作為車身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到汽車在正面、側面碰撞過程中的安全性能。現有的汽車中通道總成大多采用一體化的結構,不僅體積較大而且結構復雜,因此如何在保證碰撞安全性能的情況下,如何簡化中通道的結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中通道頂蓋、中通道總成和包括該中通道總成的汽車,其通過中空型腔在汽車碰撞過程中實現力的傳遞,不僅保證了中通道總成的碰撞安全性能,而且簡化了結構,實現了中通道總成的輕量化。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汽車中通道頂蓋,包括:
頂蓋本體,所述頂蓋本體的長度方向沿汽車的車身方向延伸,所述頂蓋本體由一中空型腔形成;和
兩個連接部,每個所述連接部分別形成于所述頂蓋本體的一側,并且沿所述頂蓋本體的一側向下延伸,每個所述連接部在其長度方向上沿所述頂蓋本體的所述一側延伸。
優選地,所述頂蓋本體包括:
頂壁,所述頂壁的長度方向沿所述頂蓋本體的長度方向延伸;
底壁,所述底壁的長度方向沿所述頂蓋本體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底壁位于所述頂壁的下方;
兩個側壁,兩個所述側壁分別形成于所述頂壁和底壁的一側,以形成所述中空型腔。
優選地,進一步包括:
至少一個加強筋,所述加強筋豎直地形成在所述中空型腔內,所述加強筋的長度方向沿所述頂蓋本體的長度方向延伸。
優選地,所述頂蓋本體在其長度方向上包括:
第一水平部,所述第一水平部沿所述車身方向延伸;
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二水平部沿所述車身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水平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水平部的高度,且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后方;和
過渡部,所述過渡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之間,所述過渡部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圓弧連接。
優選地,所述底壁在其寬度方向上具有朝向所述中空型腔內拱起的第一凸起部,以在所述頂蓋本體的下方形成一容置空間。
優選地,所述頂壁在其寬度方向上包括:
中間搭接部,所述中間搭接部沿水平方向設置;
兩個側搭接部,兩個側搭接部分別在所述中間搭接部的兩側沿水平方向設置,所述中間搭接部的高度高于所述兩個側搭接部的高度,所述兩個側搭接部的高度相同;
兩個傾斜部,每個傾斜部傾斜地形成在一個所述側搭接部和所述中間搭接部之間。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中通道總成,包括:
一種如上所述的汽車中通道頂蓋;
兩個中通道側板,所述汽車中通道頂蓋的每個連接部分別與一個所述中通道側板的頂部固定連接,每個所述中通道側板固定于汽車的地板表面。
優選地,進一步包括:
兩個地板縱梁,每個所述中通道側板通過一個所述地板縱梁固定于所述汽車的地板表面。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所述汽車包括以上所述的汽車中通道總成。
附圖說明
以下附圖僅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中通道頂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中通道頂蓋的截面圖。
圖3為圖1的中通道頂蓋的側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中通道總成的裝配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中通道總成的裝配俯視圖。
標號說明:
1 汽車中通道頂蓋
10 頂蓋本體
11 頂壁
111 中間搭接部
112 側搭接部
113 傾斜部
12 底壁
121 第一凸起部
13 側壁
14 加強筋
10a 第一水平部
10b 過渡部
10c 第二水平部
20 連接部
2 中通道側板
3 汽車中通道總成
4 地板縱梁
30 地板前橫梁
40 門檻梁
50 地板斜梁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在各圖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當實例、例子或說明”,不應將在本文中被描述為“示意性”的任何圖示、實施方式解釋為一種更優選的或更具優點的技術方案。
為使圖面簡潔,各圖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相關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為產品的實際結構。另外,以使圖面簡潔便于理解,在有些圖中具有相同結構或功能的部件,僅示意性地繪示了其中的一個,或僅標出了其中的一個。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中通道總成結構復雜笨重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中通道頂蓋、中通道總成和包括該中通道總成的汽車,其通過中空型腔在汽車碰撞過程中實現力的傳遞,不僅保證了中通道總成的碰撞安全性能,而且簡化了結構,實現了中通道總成的輕量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中通道頂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中通道總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和圖4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汽車中通道總成3,包括:如圖1所示的汽車中通道頂蓋1;和兩個中通道側板2。
其中,汽車中通道頂蓋1包括:
頂蓋本體10,頂蓋本體10的長度方向沿汽車的車身方向延伸,頂蓋本體10由一中空型腔形成;和
兩個連接部20,每個連接部20分別形成于頂蓋本體10的一側,并且沿頂蓋本體10的一側向下延伸,每個連接部20在其長度方向上沿頂蓋本體10的一側延伸,即每個連接部20形成在頂蓋本體10的整個長度方向上。
汽車中通道頂蓋1的每個連接部20分別與一個中通道側板2的頂部固定連接,每個中通道側板2固定于汽車的地板表面。其中,連接部20可通過鉚接或焊接的方式與中通道側板2的頂部固定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汽車中通道總成3由中通道頂蓋1和兩個中通道側板2組成,其在汽車的地板表面形成了一個門字型的結構,以為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提供容納空間。為了保證動力電池不會受到碰撞等外力的影響,本實施例中的中通道頂蓋1以及兩個中通道側板2在汽車碰撞過程、特別是正面碰撞時,沿其各自的長度方向將外力自車頭方向向車尾方向傳導。
其中,頂蓋本體10為一中空型腔,由于該中空型腔沿汽車的車身方向延伸,因此在受到正面碰撞時,外力沿該中空型腔的整個外壁進行傳導,從而將外力自車頭方向向車尾方向傳導。進一步地,由于頂蓋本體10的中空的腔體能夠增大其外壁的強度,抵御沿垂直于外壁方向的外力,則當汽車中通道總成3受到來自于汽車側向的碰撞外力和豎直向下的壓力時,頂蓋本體10不容易發生變形,從而保證放置在汽車中通道總成3中的動力電池不會受到破壞。
另外,本實施例的汽車中通道總成3分解為中通道頂蓋1和中通道側板2兩種部件,且這兩種部件的形狀和結構均非常簡單,均可采用一體成型的方式制造,因此本實施例的汽車中通道總成3在保證中通道總成的碰撞安全性能的基礎上,還簡化了結構,不僅實現了中通道總成的輕量化,而且簡化了制造工藝,從而降低制造成本。
優選地,本實施例的汽車中通道總成3進一步包括:
兩個地板縱梁4,每個中通道側板2通過一個地板縱梁4固定于汽車的地板表面,即每個中通道側板2與一個地板縱梁4固定連接,而地板縱梁4被固定于汽車的地板表面,或者地板縱梁4即為汽車的地板表面的一部分。
結合圖5所示,每個地板縱梁4的前端與一個地板前橫梁30連接,每個地板前橫梁30沿車身的寬度方向延伸,主要用于承擔來自于車頭方向的正面碰撞的外力。每個地板縱梁4的外側還具有一個沿車頭方向延伸的門檻梁40,門檻梁40與地板縱梁4間隔設置,位于汽車車門的下方。其中,每個門檻梁40的前端通過地板斜梁50與一個地板前橫梁30連接。其中,地板縱梁4、地板斜梁50、以及門檻梁40均位于地板前橫梁30的后方。
當受到來自于車頭方向的正面碰撞的外力時,如圖5中的箭頭方向所示,每個地板前橫梁30承受的外力一部分通過地板縱梁4向車尾方向傳導,另一部分通過地板斜梁50和門檻梁40向車尾方向傳導,以實現力的分散,使得每個部件承受的外力減小,避免由于受力過大而發生破壞。
其中,地板縱梁4受到的外力還通過與其連接的中通道側板2以及中通道頂蓋1向車尾方向傳導,進一步實現了力的分散,因此,沿中通道側板2以及中通道頂蓋1傳導的外力遠小于車頭處受到的外力,以保證汽車中通道總成3在受到外力碰撞時不容易發生破壞,從而實現了對動力電池的保護。
如圖1和圖2所示,頂蓋本體10包括:
頂壁11,頂壁11的長度方向沿頂蓋本體10的長度方向延伸;
底壁12,底壁12的長度方向沿頂蓋本體10的長度方向延伸,底壁12位于頂壁11的下方;
兩個側壁13,兩個側壁13分別形成于頂壁11和底壁12的一側,以形成中空型腔。
優選地,進一步包括:
至少一個加強筋14,加強筋14豎直地形成在中空型腔內,加強筋14的長度方向沿頂蓋本體10的長度方向延伸,即加強筋14形成在該中空型腔的整個長度方向上。
如圖2所示,加強筋14形成在頂壁11和底壁12之間,其將中空型腔劃分為多個更小的型腔,從而進一步提高了頂蓋本體10的強度。另外,加強筋14的設置使得外力的傳導不僅可通過中空型腔的外壁,即頂壁11、底壁12和兩個側壁13進行傳導,而且還可以通過其內部的多個加強筋14進行傳導,從而使得頂蓋本體10的整體稱為外力傳導路徑的一部分,不僅能夠保證頂蓋本體10的強度,而且進一步實現了力的分散,提高了動力電池的安全性。加強筋14的數量可根據頂蓋本體10的寬度進行設置,例如,可如圖2所示包括兩個間隔設置的加強筋14。
進一步地,底壁12在其寬度方向上具有朝向中空型腔內拱起的第一凸起部121,以在頂蓋本體10的下方形成一容置空間。其中,第一凸起部121的頂部可如圖所示的水平延伸,或者可形成為圓弧形。
由于動力電池裝設在頂蓋本體10的下方,而動力電池通常需要設置大量的連接線纜,因此本實施例的頂蓋本體10通過朝向中空型腔內拱起的第一凸起部121在頂蓋本體10的下方為連接線纜形成容置空間,以避免由于空間狹窄而導致線纜彎折而發生破損。
進一步地,頂壁11在其寬度方向上包括:
中間搭接部111,中間搭接部111沿水平方向設置;
兩個側搭接部112,兩個側搭接部112分別在中間搭接部111的兩側沿水平方向設置,中間搭接部111的高度高于兩個側搭接部112的高度,兩個側搭接部112的高度相同;和
兩個傾斜部113,每個傾斜部113傾斜地形成在一個側搭接部112和中間搭接部111之間。
頂壁11形成了一個向上拱起的幾字形結構,從而便于與汽車的內飾件進行配合。可以理解的是,頂壁11的形狀可根據汽車的內飾件的形狀進行調整。
如圖1和圖3所示,頂蓋本體10在其長度方向上包括:
第一水平部10a,第一水平部10a沿所述車身方向延伸;
第二水平部10c,第二水平部10c沿車身方向延伸,第二水平部10c的高度低于第一水平部10a的高度,且位于第一水平部(10a)的后方;和
過渡部10b,過渡部10b形成在第一水平部10a和第二水平部10c之間,過渡部10b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水平部10a和第二水平部10c圓弧連接。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的頂蓋本體10在其長度方向上通過高度不同的兩個水平部10a、10b以及過渡部10b實現了力的傳導方向的兩次變換,當外力自第一水平部10a傳導至過渡部10b,其通過高度和角度的變化產生了具有豎直方向分量的力的變化,從而比單一方向的力傳導實現更大程度的減力作用。當外力自過渡部10b傳導至第二水平部10c,其通過角度的變化進一步產生了具有豎直方向分量的力的變化,以進一步實現其減力作用。這樣,當外力通過過渡部10b以后,能夠實現很大程度的減小。另外,由于過渡部10b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水平部10a和第二水平部10c圓弧連接,可使力的傳導路徑變化更加平滑,以避免由于尖銳的角度變化而導致頂蓋本體10在過渡部10b與第一水平部10a和第二水平部10c的連接處被破壞,從而避免位于其下方的動力電池受到破壞。
由上可知,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中通道頂蓋、中通道總成和包括該中通道總成的汽車,其通過中空型腔在汽車碰撞過程中實現力的傳遞,不僅保證了中通道總成的碰撞安全性能,而且簡化了結構,實現了中通道總成的輕量化。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可以將上述實施例中的汽車中通道總成3應用在汽車中。當然,該汽車中通道總成3如何實現在汽車中的安裝不是本實用新型的重點,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按照任意方式實施該汽車中通道總成3在汽車中的安裝,本文不再贅述。
在本文中,“水平”和“豎直”只是表示該部件或表面的大體延伸方向,并非是指絕對的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其可與絕對的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具有一定的夾角。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彼此的區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順序、以及互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一個”并不表示將本實用新型相關部分的數量限制為“僅此一個”,并且“一個”不表示排除本實用新型相關部分的數量“多于一個”的情形。
除非另有說明,本文中的數值范圍不僅包括其兩個端點內的整個范圍,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圍。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案或變更,如特征的組合、分割或重復,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