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三輪車的剎車領域,特別是涉及可調節杠桿比的手剎系統。
背景技術:
三輪車后輪的剎車是通過剎車盤來實現的,剎車盤的牽引片通過拉桿連接控制端,控制端位于駕駛位處,控制端動作是將小角度的傳動實現剎車盤的較大動作,一般是通過在控制端甚至一盤狀凸輪,盤狀凸輪的回轉中心固定連接控制端,也即控制端控制盤狀凸輪轉動,盤狀凸輪的遠端通過鉸接連接拉桿,拉桿帶動剎車盤動作,為了獲得較為靈敏的剎車效果拉桿一般連接在盤狀凸輪的最遠端,但是隨著剎車盤的使用年限增加,達到相同剎車效果的剎車盤動作距離也在慢慢增加,這樣就造成了新車和舊車靈敏度相差較大,傳統的解決辦法是將拉桿與剎車盤之間的連接做成可以調節的結構,也即牽引片與拉桿的連接點可以調節進而希望達到控制靈敏度可調的效果,雖然這種方法在有些情況下可以解決剎車不靈敏,但是由于牽引片的運動軌跡是繞剎車盤中心轉動,因此在調節一定長度后,牽引片受到其運動軌跡的影響造成調節距離不能再增加,因而其調節效果有限,且傳統的調節點比較隱蔽,不容易進行調節。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情況,為克服現有技術之缺陷,本實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調節杠桿比的手剎系統,目的在于解決傳統的三輪車中剎車盤1調節程度有限,且調節困難的問題。
其技術方案是,包括與三輪車后輪配合的剎車盤,各所述剎車盤的牽引片分別鉸接有拉桿,所述拉桿傳動連接至盤狀凸輪,盤狀凸輪的基圓端朝上且設有通孔,所述通孔內套有一空心套筒,空心套筒與盤狀凸輪的接觸處環形焊接固定,所述套筒的外周壁上固定連接有手剎桿,盤狀凸輪的偏心端設有與拉桿端部對應的連接孔,所述連接孔至少兩個,各所述連接孔與盤狀凸輪的回轉中心位于同一直線上。
所述剎車盤有兩個,剎車盤分別與后輪配合,各所述剎車盤的牽引片分別連接拉桿,各所述拉桿連接傳動桿,所述傳動桿兩端分別設有傳動凸輪,傳動凸輪的遠端朝向下方且與拉桿的端部鉸接,所述傳動桿的中部設有主動凸輪,主動凸輪的遠端連接過渡桿,所述過渡桿另一端與連接孔鉸接。
本實用新型的拉桿與連接孔之間的連接可以進行調節,控制桿與拉桿關于基圓中心的杠桿比可以金信調節,所起到的效果是,其調節位置位于駕駛位處調節更加的方便,另其調節可以根據連接孔之間的距離進行分級進行調節,調節受到限制較少。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一:如圖1和圖2所示,可調節杠桿比的手剎系統,包括與三輪車后輪配合的剎車盤1,所述剎車盤1有兩個,剎車盤1分別與后輪配合,各所述剎車盤1的牽引片7分別連接拉桿2,各所述拉桿2連接傳動桿8,傳動桿8連接至盤狀凸輪3,盤狀凸輪3的基圓端朝上且設有通孔,通孔內套有一空心套筒4,空心套筒4與盤狀凸輪3的接觸處為環形,對該接觸處進行環形焊接,空心套筒4的長度大于盤狀凸輪3的厚度,這樣可以在盤狀凸輪3的兩側分別進行環形焊接,連接更加的可靠,所述套筒的外周壁上固定連接有手剎桿5,盤狀凸輪3的偏心端設有與拉桿2端部對應的連接孔6,所述連接孔6至少兩個,各所述連接孔6與盤狀凸輪3的回轉中心位于同一直線上,所述傳動桿8兩端分別設有傳動凸輪9,傳動凸輪9的遠端朝向下方且與拉桿2的端部鉸接,所述傳動桿8的中部設有主動凸輪10,主動凸輪10的遠端連接過渡桿11,所述過渡桿11另一端與連接孔6鉸接。
本實用新型的拉桿與連接孔之間的連接可以進行調節,控制桿與拉桿關于基圓中心的杠桿比可以金信調節,所起到的效果是,其調節位置位于駕駛位處調節更加的方便,另其調節可以根據連接孔之間的距離進行分級進行調節,調節受到限制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