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新能源電動車,具體為一種越野電動車懸置結構。
背景技術:
1、當前乘用車中電動車的占比越來越高,由于電動車的優(yōu)勢性,越野車也逐漸開始搭載電驅系統(tǒng)。由于部分越野車采用非承載式車身,底盤、動總等零部件均安裝在車架上,集成度較高。本發(fā)明中搭載的電機左側懸置安裝點和右側懸置安裝點均為單點連接結構,且電機左側和右側懸置安裝點在整車y向對應底盤一處硬點,在前艙布置方面出現(xiàn)了一定的困難。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為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越野電動車懸置結構。
2、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3、本實用新型一種越野電動車懸置結構,包括承重元件,所述承重元件內通過過盈配合連接有一個減振元件和三個二級隔振元件,三個所述二級隔振元件分別設在減振元件的兩側,其中一個二級隔振元件的襯套軸向與另外兩個二級隔振元件的襯套軸向方向相互垂直。
4、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包括三個懸置結構,且三個所述懸置結構分別為左懸置總成、右懸置總成和前懸置。
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還包括兩個支架,兩個所述支架之間從左到右依次連接有車架前艙后橫梁、車架前艙下橫梁和副車架。
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還包括電驅動總成,所述減振元件通過堅固件與電驅動總成固定連接。
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車架前艙后橫梁通過緊固件與左懸置總成和右懸置總成其中的兩個二級隔振元件固定連接。
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車架前艙下橫梁通過緊固件與左懸置總成和右懸置總成其中的一個二級隔振元件固定連接,且左懸置總成和右懸置總成對稱設置。
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前懸置通過緊固件與副車架上的u形支架固定連接。
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該種越野電動車懸置結構,通過三個二級隔振襯套進一步提高了懸置系統(tǒng)的隔振作用,且三個二級隔振襯套分別在減振元件兩側,其中一個隔振襯套軸向與另外兩個隔振襯套軸向方向相互垂直,改善了左、右側懸置的受力狀態(tài)同時提高了懸置支架的模態(tài)和剛度。
12、2.該種越野電動車懸置結構,通過合理設計承重元件的結構,電驅動總成在車架中布置能夠滿足新能源純電布置原則,使得電驅動總成質心與懸置彈性中心點組成的三角形中心在整車z向投影基本重合,各個懸置受力更加均勻,提升了懸置系統(tǒng)限位能力同時提高了懸置系統(tǒng)的穩(wěn)健性。
1.一種越野電動車懸置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元件(1),所述承重元件(1)內通過過盈配合連接有一個減振元件(2)和三個二級隔振元件(3),三個所述二級隔振元件(3)分別設在減振元件(2)的兩側,其中一個二級隔振元件(3)的襯套軸向與另外兩個二級隔振元件(3)的襯套軸向方向相互垂直。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越野電動車懸置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三個懸置結構,且三個所述懸置結構分別為左懸置總成(4)、右懸置總成(5)和前懸置(6)。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越野電動車懸置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兩個支架(7),兩個所述支架(7)之間從左到右依次連接有車架前艙后橫梁(8)、車架前艙下橫梁(9)和副車架(10)。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越野電動車懸置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電驅動總成(11),所述減振元件(2)通過堅固件與電驅動總成(11)固定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越野電動車懸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前艙后橫梁(8)通過緊固件與左懸置總成(4)和右懸置總成(5)其中的兩個二級隔振元件(3)固定連接。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越野電動車懸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前艙下橫梁(9)通過緊固件與左懸置總成(4)和右懸置總成(5)其中的一個二級隔振元件(3)固定連接,且左懸置總成(4)和右懸置總成(5)對稱設置。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越野電動車懸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懸置(6)通過緊固件與副車架(10)上的u形支架固定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