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運車箱領域,具體為雙層自適應可折疊運車箱。
背景技術:
1、現(xiàn)階段市面上大部分40尺運車箱較多的是運載3輛汽車,運車架一端用鉸接固定,另一端上下調節(jié),當車輛開進運車架后,用叉車調節(jié)運車架滑竿,使運車架處于傾斜的位置來節(jié)省空間。以上操作流程復雜且費力;而且運載車子的數(shù)量有限,框架的空間利用率太低。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雙層自適應可折疊運車箱,以解決背景技術提出的問題。
2、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雙層自適應可折疊運車箱,包括底架和通過鉸鏈裝置連接于底架的沿長度方向兩端的端框,所述底架上設置有兩個一層車架和兩個二層車架,兩個所述一層車架對稱固定于所述底架,兩個所述二層車架對稱活動設置于所述底架;
3、所述端框豎立時的頂部設置有手拉葫蘆,所述手拉葫蘆的輸出端設置有連接件,所述連接件的另一端部連接有第二橫梁,所述第二橫梁放置在所述二層車架的尾端下方用于提升所述二層車架的尾端;
4、所述第二橫梁的兩端可滑動地連接有第二支撐桿,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一個端部鉸接于所述底架,且可于垂直所述底架時被鎖定;所述第二橫梁與所述第二支撐桿之間設置有自鎖結構,在所述手拉葫蘆通過所述連接件提升所述第二橫梁的過程中,所述自鎖結構能夠防止所述第二橫梁反向移動。
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使用標準的尺可折疊集裝箱,在底架上方分別設置固定的一層車架和活動的二層車架,形成可同時運載輛車的運車箱,提高了整個運車箱空間利用率;并且在二層車架的尾端增設手拉葫蘆來替代原有的叉車提升方式,減少因駕駛叉車時的人為原因造成意外,同時配備有自鎖結構,防止在手拉葫蘆提升二層尾端的過程中出現(xiàn)意外,增強裝載及運輸?shù)陌踩浴?/p>
6、優(yōu)選的,所述二層車架的前端通過抱箍結構設置有第一橫梁,所述第一橫梁的兩端可滑動地連接有第一支撐桿;所述第一橫梁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分別套設于對應的所述第一支撐桿;所述第一支撐桿上設置有多個軸向均勻分布的安裝孔,可通過設置插銷穿過所述安裝孔和所述第一套管,將所述第一橫梁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的不同位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一個端部與所述底架鉸接,且可于垂直所述底架時被鎖定。由此,所述二層車架的前端可通過第一橫梁和第一支撐桿進行升降和固定。
7、優(yōu)選的,所述二層車架的兩側分別有一組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位于同一側的所述第二支撐桿端部的鉸接結構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端部的鉸接結構相同且關于連線中心對稱,使得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可相向轉動,并通過所述鉸接結構折疊于所述底架或垂直于所述底架。由此,為滿足可折疊運輸?shù)男枨螅榆嚰芮岸说牡谝恢螚U和尾端的第二支撐桿設置有相同且對稱的鉸鏈結構。
8、優(yōu)選的,所述鉸接結構包括設置于所述底架的鉸接座、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端部的直角形限位板以及設置于所述鉸接座的限位孔,所述端部均通過轉軸鉸接于對應的所述鉸接座;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轉動至垂直于所述底架時,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受所述限位板的作用在當前位置停止,可通過設置插銷穿過所述端部與所述鉸接座鎖定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當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轉動至折疊于所述底架時,可通過設置插銷穿過所述限位孔鎖定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由此,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的鉸接處均設置有對應的結構使其滿足豎起和折疊的位置狀態(tài)。
9、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橫梁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分別套設于對應的所述第二支撐桿;所述第二支撐桿上設置有多個軸向均勻分布的安裝孔,所述第二橫梁被提升至合適位置后,可通過設置插銷穿過所述安裝孔和所述第二套管,將所述第二橫梁固定于當前位置。由此,提供一種第二橫梁與第二支撐桿之間的連接方式,從而實現(xiàn)二層車架的提升與固定。
10、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套管上套設有限位管,所述限位管可繞所述第二套管的外表面轉動,通過設置分度銷可相對固定所述限位管與所述第二套管;所述限位管上設置有限位柱,當所述限位管被相對固定時,所述限位柱與所述第二橫梁將所述二層車架的尾端夾在中間,防止所述運車箱顛簸時所述二層車架尾端上下運動。
11、優(yōu)選的,所述自鎖結構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二套管內側的第一棘齒和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桿外側的第二棘齒,所述第一棘齒和所述第二棘齒相互配合;所述第一棘齒和所述第二棘齒均包括弧面和直面,所述第一棘齒和所述第二棘齒的弧面相對,直面相背,使得在所述第一棘齒和所述第二棘齒配合運動時,所述第二套管僅可沿一個方向移動。由此,提供一種由棘齒間的相互配合形成的自鎖結構。
12、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外側表面軸向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二棘齒,所述第二套管的內側設置有安裝板,所述安裝板的一側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一棘齒,所述安裝板的另一側設置有垂直所述安裝板的推動桿,所述推動桿的端部穿出所述第二套管,所述推動桿上設置有鎖定孔,所述鎖定孔可通過開口銷鎖定。由此,細化棘齒的設置方案,通過對推動桿的控制,控制第一棘齒相對第二棘齒的距離,從而在二層車架尾端的提升過程中,穩(wěn)定住第一棘齒,使其與第二棘齒實現(xiàn)自鎖;或者在取下二層車架時,第一棘齒和第二棘齒相互遠離,使得第二橫梁能夠沿著第二支撐桿降落進而卸車、折疊第二支撐桿。
1.雙層自適應可折疊運車箱,包括底架(1)和通過鉸鏈裝置連接于底架(1)的沿長度方向兩端的端框(2),其特征在于: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車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層車架(4)的前端通過抱箍結構(43)設置有第一橫梁(41),所述第一橫梁(41)的兩端可滑動地連接有第一支撐桿(6);所述第一橫梁(41)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套管(42),所述第一套管(42)分別套設于對應的所述第一支撐桿(6);所述第一支撐桿(6)上設置有多個軸向均勻分布的安裝孔(92),可通過設置插銷(91)穿過所述安裝孔(92)和所述第一套管(42),將所述第一橫梁(41)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撐桿(6)上的不同位置;所述第一支撐桿(6)的一個端部與所述底架(1)鉸接,且可于垂直所述底架(1)時被鎖定。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運車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層車架(4)的兩側分別有一組所述第一支撐桿(6)和所述第二支撐桿(5),位于同一側的所述第二支撐桿(5)端部的鉸接結構(8)與所述第一支撐桿(6)端部的鉸接結構(8)相同且關于連線中心對稱,使得所述第一支撐桿(6)和所述第二支撐桿(5)可相向轉動,并通過所述鉸接結構(8)折疊于所述底架(1)或垂直于所述底架(1)。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運車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鉸接結構(8)包括設置于所述底架(1)的鉸接座(81)、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6)和所述第二支撐桿(5)端部的直角形限位板(83)以及設置于所述鉸接座(81)的限位孔(84),所述端部均通過轉軸(82)鉸接于對應的所述鉸接座(81);所述第一支撐桿(6)和所述第二支撐桿(5)轉動至垂直于所述底架(1)時,所述第一支撐桿(6)和所述第二支撐桿(5)受所述限位板(83)的作用在當前位置停止,可通過設置插銷(91)穿過所述端部與所述鉸接座(81)鎖定所述第一支撐桿(6)和所述第二支撐桿(5);當所述第一支撐桿(6)和所述第二支撐桿(5)轉動至折疊于所述底架(1)時,可通過設置插銷(91)穿過所述限位孔(84)鎖定所述第一支撐桿(6)和所述第二支撐桿(5)。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車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橫梁(51)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二套管(52),所述第二套管(52)分別套設于對應的所述第二支撐桿(5);所述第二支撐桿(5)上設置有多個軸向均勻分布的安裝孔(92),所述第二橫梁(51)被提升至合適位置后,可通過設置插銷(91)穿過所述安裝孔(92)和所述第二套管(52),將所述第二橫梁(51)固定于當前位置。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運車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52)上套設有限位管(53),所述限位管(53)可繞所述第二套管(52)的外表面轉動,通過設置分度銷(55)可相對固定所述限位管(53)與所述第二套管(52);所述限位管(53)上設置有限位柱(54),當所述限位管(53)被相對固定時,所述限位柱(54)與所述第二橫梁(51)將所述二層車架(4)的尾端夾在中間,防止所述運車箱顛簸時所述二層車架(4)尾端上下運動。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運車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鎖結構(7)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二套管(52)內側的第一棘齒(71)和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桿(5)外側的第二棘齒(72),所述第一棘齒(71)和所述第二棘齒(72)相互配合;所述第一棘齒(71)和所述第二棘齒(72)均包括弧面和直面,所述第一棘齒(71)和所述第二棘齒(72)的弧面相對,直面相背,使得在所述第一棘齒(71)和所述第二棘齒(72)配合運動時,所述第二套管(52)僅可沿一個方向移動。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運車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撐桿(5)的外側表面軸向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二棘齒(72),所述第二套管(52)的內側設置有安裝板(73),所述安裝板(73)的一側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一棘齒(71),所述安裝板(73)的另一側設置有垂直所述安裝板(73)的推動桿(74),所述推動桿(74)的端部穿出所述第二套管(52),所述推動桿(74)上設置有鎖定孔,所述鎖定孔可通過開口銷(94)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