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平板熱壓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平板熱壓設備,主要由熱壓機本體、油箱、加熱板、冷卻板和冷卻水進出裝置組成,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通過液壓控制,使熱壓機的上下電熱板相對運動后,對材料進行熱壓。由于在熱壓過程中,驅動上下電熱板運動的油壓桿在運動過程中容易發生磨損,長期使用后嚴重磨損的油壓桿工作穩定性大大降低,并且無法進行維修保養,只能整體更換,成本非常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平板熱壓設備,長期使用后油壓桿磨損的部位可以進行更換,無需更換整根油壓桿,節約了成本。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平板熱壓裝置,包括:上電熱板、下電熱板和上升下降輔助油缸;所述上電熱板和下電熱板相向放置,使其之間形成熱壓工作區域;所述上升下降輔助油缸包括連接在上電熱板和下電熱板四個頂角上的哥林柱和前頂立柱;所述哥林柱和前頂立柱包括第一固定管和第一活動管;所述第一固定管與上電熱板連接,第一活動管與下電熱板連接;并且第一活動管外包于第一固定管的外周,液壓驅動時,所述第一活動管帶動下電熱板朝著靠近上電熱板的方向移動;
所述第一固定管的外周包覆有可拆卸的第一耗材;所述第一活動管沿著第一固定管的方向上下移動時,所述第一耗材與第一活動管的內壁摩擦接觸;
所述上升下降輔助油缸還包括設置在下電熱板底部的第二伸縮油壓桿;所述第二伸縮油壓桿的第二活動管與下電熱板底部連動設置,第二固定管設置在底座內,所述第二活動管套設在第二固定管內,并受液壓驅動沿著第二固定管的方向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活動管和第二固定管之間設有第二耗材;所述第二活動管沿著第二固定管的方向上下移動時,所述第二耗材與第二固定管的內壁摩擦接觸;
以及,設置在上電熱板朝向下電熱板一面的真空罩,所述真空罩受第三油壓桿的驅動沿著靠近或遠離下電熱板的方向移動,所述真空罩與第三油壓桿之間還設有第三耗材。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具備以下有益效果:在油壓桿上設置了耗材,當液壓缸伸長或縮短時,該耗材發生受到摩擦而磨損,因此油壓桿本體是不會受到磨損的。當耗材破損后,只要更換耗材即可。無需對油壓桿做出整體更換,大大降低了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參考圖1,一種平板熱壓裝置,包括:上電熱板1、下電熱板2和上升下降輔助油缸3;所述上電熱板1和下電熱板2相向放置,使其之間形成熱壓工作區域;所述上升下降輔助油缸3包括連接在上電熱板1和下電熱板2四個頂角上的哥林柱和前頂立柱31;所述哥林柱和前頂立柱31包括第一固定管311和第一活動管312;所述第一固定管311與上電熱板1連接,第一活動管312與下電熱板2連接;并且第一活動管312外包于第一固定管311的外周,液壓驅動時,所述第一活動管312帶動下電熱板2朝著靠近上電熱板1的方向移動;
所述第一固定管311的外周包覆有可拆卸的第一耗材4;所述第一活動管312沿著第一固定管311的方向上下移動時,所述第一耗材4與第一活動管312的內壁摩擦接觸;
所述上升下降輔助油缸3還包括設置在下電熱板2底部的第二伸縮油壓桿32;所述第二伸縮油壓桿32的第二活動管與下電熱板2底部連動設置,第二固定管設置在底座內,所述第二活動管套設在第二固定管內,并受液壓驅動沿著第二固定管的方向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活動管和第二固定管之間設有第二耗材5;所述第二活動管沿著第二固定管的方向上下移動時,所述第二耗材5與第二固定管的內壁摩擦接觸。
因此,當液壓缸伸長或縮短時,該耗材4、5發生受到摩擦而磨損,因此油壓桿本體是不會受到磨損的。當耗材4、5破損后,只要更換耗材即可。無需對油壓桿做出整體更換,大大降低了成本。
此外,本實施例中還包括設置在上電熱板1朝向下電熱板2一面的真空罩,所述真空罩受第三油壓桿的驅動沿著靠近或遠離下電熱板2的方向移動,所述真空罩與第三油壓桿之間還設有第三耗材。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