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一種胎圈拾取裝置。
背景技術:
1、胎圈是輪胎的重要組成部件,是與輪輞相互接觸的部分。胎圈通常由裸鋼絲圈和三角膠兩部分組成,二者通過三角膠貼合機復合而成。胎圈在輪胎制造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質量和安裝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輪胎的整體性能。
2、目前,復合后的胎圈主要依靠人工從三角膠貼合機上取下,并放置在胎圈存儲車上。然而,人工操作存在諸多問題:效率低下:人工拾取胎圈的速度慢,無法滿足高效生產線的需求,導致設備產能無法充分發揮。勞動強度高:胎圈的搬運和操作需要大量的體力勞動,長時間的重復勞動容易導致工人疲勞,甚至出現工傷。一致性差:人工操作的精度和一致性難以保證,可能會導致胎圈在存儲和搬運過程中出現損壞或變形,影響產品質量。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市場上已經有一些胎圈拾取裝置進行了嘗試改進。例如,專利文獻cn104857271a公開了一種輪胎制造中的胎圈搬運裝置,該裝置通過機械臂實現胎圈的自動拾取和搬運。但是,該裝置的結構復雜,成本高,操作維護要求高,不適合在中小型企業中普及應用。另一例專利文獻cn106045769a公開了一種用于胎圈搬運的夾持裝置,通過夾持機構實現對胎圈的抓取和搬運。然而,該裝置在操作過程中需要精確的定位和控制,對設備和環境的要求較高,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綜上所述,現有技術在提高胎圈拾取效率和自動化程度方面已經做出了一些努力,但仍存在諸多不足。急需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且易于維護的胎圈拾取裝置,以提高胎圈拾取效率,降低勞動強度,保證產品質量,適應現代化生產的需求。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胎圈拾取裝置,能夠克服上述問題,有效提高胎圈拾取效率。
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胎圈拾取裝置包括:
3、底座,其被配置為適于安裝在機械手或桁架上;
4、第一滑軌與第二滑軌,所述第一滑軌與第二滑軌相對設置在底座上;
5、第一滑座與第二滑座,所述第一滑座與第二滑座分別可滑動地連接在第一滑軌與第二滑軌上;
6、第一伸縮氣缸與第二伸縮氣缸,所述的第一伸縮氣缸與第二伸縮氣缸分別連接在第一滑座與第二滑座上以使得第一滑座與第二滑座的左右平移帶動第一伸縮氣缸與第二伸縮氣缸彼此靠近或遠離;
7、第一組撐桿與第二組撐桿,所述第一組撐桿和第二組撐桿分別與第一伸縮氣缸和第二伸縮氣缸的活塞連接,所述第一伸縮氣缸和第二伸縮氣缸的左右平移行程適于驅使第一組撐桿和第二組撐桿分別撐起或松開胎圈內圈的左右兩側,第一伸縮氣缸和第二伸縮氣缸的活塞沿豎直方向的升降位移驅使第一組撐桿與第二組撐桿進入或退出胎圈的內圈。
8、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組撐桿與第二組撐桿均包括第一支撐桿與第二支撐桿,所述的第一支撐桿與第二支撐桿并排設置以使得二者均能支撐胎圈內圈。
9、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組撐桿與第二組撐桿設置在連接板上,所述的連接板與第一伸縮氣缸和第二伸縮氣缸的活塞連接。
1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支撐桿與第二支撐桿的頂端設有阻止胎圈從下脫出的止擋件。
11、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止擋件為止擋圈。
1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伸縮氣缸與第二伸縮氣缸呈對角線布置。
13、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組撐桿與第二組撐桿的左右平移行程可調節以適配不同尺寸的胎圈。
14、本實用新型利用第一組撐桿與第二組撐桿撐開的張力夾緊胎圈,實現胎圈自動拾取,該裝置可安裝在機械手或桁架上,從而代替人工拾取胎圈,提高拾取效率。
1.一種胎圈拾取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胎圈拾取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組撐桿與第二組撐桿均包括第一支撐桿與第二支撐桿,所述的第一支撐桿與第二支撐桿并排設置以使得二者均能支撐胎圈內圈。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胎圈拾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組撐桿與第二組撐桿設置在連接板上,所述的連接板與第一伸縮氣缸和第二伸縮氣缸的活塞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胎圈拾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撐桿與第二支撐桿的頂端設有阻止胎圈從下脫出的止擋件。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胎圈拾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擋件為止擋圈。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胎圈拾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伸縮氣缸與第二伸縮氣缸呈對角線布置。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胎圈拾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組撐桿與第二組撐桿的左右平移行程可調節以適配不同尺寸的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