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冷凝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高效冷凝裝置。
背景技術:
目在現有技術中,所使用的冷凝器大多為管式結構,其包括散熱殼體,殼體內安裝有許多彎曲布置的管體。具體應用時,將高溫氣體或蒸汽或純液體通入管內的進液孔,在流動的過程中,管體內的高溫氣體或蒸汽將熱量傳遞給管體,管體再將熱量傳遞給散熱殼體,散熱殼體再將熱量傳遞給周圍的空氣,從而將管體內高溫氣體或蒸汽的溫度得以降低,使其冷凝下來而變成溫度較低的液體后再由管體出液孔流出。發電廠要用許多冷凝器使渦輪機排出的蒸氣得到冷凝;在冷凍廠中用冷凝氨和氟利昂之類的制冷蒸氣。石油化學工業中用冷凝器使烴類及其他化學蒸氣冷凝。
然而,上述這種結構的冷凝器,因為其在應用時管體內流動的高溫氣體或蒸汽的熱量需要先傳遞給管體,再由管體傳遞給散熱殼體,只有由散熱殼體傳遞給周圍空氣后才被最終排出,高溫氣體或蒸汽的熱量不能直接傳遞給空氣,因此這種冷凝器的冷凝效率很低,一般只能靠加長管體的長度加大散熱殼體的外形來增強其冷凝效果,體型龐大且造價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用于提高安裝在機箱內側的冷凝器的冷凝效率的高效冷凝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高效冷凝裝置,包括安裝在機箱內的冷凝器組件,該冷凝器組件包括散熱殼體,在散熱殼體內安裝通熱流體的管體,所述的散熱殼體的側面還安裝有對其吹風的冷卻風扇,在機箱外側還設有排氣風扇;
工作時,冷卻風扇對散熱殼體吹風,并與排氣風扇的向機箱外抽風組合,構成一個風向循環,進而加快散熱殼體的冷凝效率。
所述的散熱殼體上安裝有風扇固定架,在風扇固定架上設有多個安裝孔,所述的冷卻風扇通過與安裝孔匹配的螺栓結構固定在風扇固定架上。
所述的管體外表面還包裹有導熱片,該導熱片上連接設有至少一組導熱管,所述的導熱管還連接機箱的外表面。由導熱片包裹管體,再通過導熱管可以快速的將管體的熱量傳導至機箱外表面,迅速冷卻。
所述的機箱在橫向的一側面上安裝排氣風扇,在縱向的兩側面上還設有呈鋸齒狀的散熱鰭片組,所述的導熱管與散熱鰭片連接。鋸齒狀的散熱鰭片組可以提高機箱外表面對由導熱管傳導過來的熱量的散熱效率。
所述的導熱管呈波浪形穿過并連接散熱鰭片組。這種導熱管與散熱鰭片組的連接方式能夠增大導熱管與散熱鰭片組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其熱傳導效果。
所述的導熱片為導熱銅片,所述的導熱管為導熱銅管。銅材質的導熱片與導熱管不僅熱傳導效果好,其結構強度也較為優異,非常適合對于機箱內部安裝的冷凝器組件的連接散熱。
所述的散熱殼體的表面還涂鍍有厚度20-50μm的石墨烯導熱涂層。石墨烯導熱涂層的涂鍍能夠增加在相對密閉的機箱內部中的散熱殼體的熱輻射效果,使得散熱殼體中的熱量能夠更快的輻射至機箱外側表面,進而散發到外部環境中。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冷凝器組件的管體內流動的高溫氣體的熱量需要先傳遞給管體,再由管體傳遞個散熱殼體,再由散熱殼體傳遞給周圍空氣后才被最終排出。在冷凝器外部裝個向內吹風的風扇能加速導熱的效率。
(2)在機箱外側加個風扇主要考慮到冷凝器外側的風扇,將冷凝器外側的風扇的風向與機箱外側風扇的風向形成一個吹風,一個抽風的效果。形成一個風向的循環,從而能夠提高散熱效果。
(3)從熱傳導、熱輻射和熱對流多方面考慮了冷凝器組件的散熱效果,并設置了冷卻風扇、排氣風扇、導熱管、導熱片與導熱涂層等結構對冷凝器組件的散熱效果進行提升,使得整個裝置的散熱效率特別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機箱的一側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箱,2-排氣風扇,3-冷凝器組件,4-風扇固定架,5-冷卻風扇,6-導熱管,7-散熱鰭片組。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
一種高效冷凝裝置,其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安裝在機箱1內的冷凝器組件3,該冷凝器組件3包括散熱殼體,在散熱殼體內安裝通熱流體的管體,管體外表面還包裹有導熱片,該導熱片上連接設有導熱管6,導熱片為導熱銅片,導熱管6為導熱銅管,機箱1在橫向的一側面上安裝排氣風扇2,在縱向的兩側面上還設有呈鋸齒狀的散熱鰭片組7,導熱管6呈波浪形穿過并連接散熱鰭片組7,如圖2所示。散熱殼體上安裝有風扇固定架4,在風扇固定架4上設有安裝孔,通過與安裝孔匹配的螺栓結構在風扇固定架4上固定安裝有對其吹風的冷卻風扇5,散熱殼體的表面還涂鍍有厚度20-50μm的石墨烯導熱涂層。
工作時,冷卻風扇5對散熱殼體吹風,并與排氣風扇2的向機箱1外抽風組合,構成一個風向循環,進而加快散熱殼體的冷凝效率,導熱管6及時的將管體產生的熱量傳導至機箱1外面并散發掉,石墨烯導熱涂層也進一步提升散熱殼體向機箱1表面的熱輻射效果,這樣便從多方面提高了冷凝器組件3的散熱效果。
上述的對實施例的描述是為便于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理解和使用實用新型。熟悉本領域技術的人員顯然可以容易地對這些實施例做出各種修改,并把在此說明的一般原理應用到其他實施例中而不必經過創造性的勞動。因此,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揭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范疇所做出的改進和修改都應該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