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溫控,特別是涉及一種制冷系統。
背景技術:
1、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電子元器件在各個領域應用廣泛。電子元器件在投入使用之前,需要對其在各種環境溫度下的可靠性及穩定性進行測試。測試設備一般包括制冷系統和加熱系統,制冷系統作為冷源,加熱系統作為熱源,通過熱源和冷源的冷熱對抗以對測試環境的溫度進行控制。
2、制冷系統包括第一壓縮機、第一冷凝器、節流閥及換熱器,換熱器作為制冷系統的負載端與電子元器件進行熱交換,以對電子元器件的溫度進行控制。在制冷系統中,換熱器的數量為多個,第一冷凝器中流出的制冷劑經節流閥節流后一分為多流向多個換熱器,達到一個制冷系統控制多個換熱器的目的。
3、但是,當制冷系統具有多個換熱器時,制冷劑經節流閥進入多個換熱器時極易出現流量分配不合理的現象。而當制冷劑分配不合理時,流量分配較少的換熱器制冷劑在其流道內會很快蒸發,提前過熱,導致換熱器的溫度均勻性較差,無法滿足生產需求。同時,流量分配較多的換熱器,制冷能力強,使得與其配合的加熱系統全功率運行時,換熱器也無法達到生產溫度;而冷量分配較少的換熱器,即使加熱系統不運行,換熱器也不可能達到生產溫度,無法滿足生產需求。除此之外,制冷系統還無法進行制冷量的自適應調節。上述種種缺陷的存在,導致制冷系統有待繼續優化。
技術實現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針對具有多換熱器的制冷系統制冷劑流量分配不合理而不能滿足生產需求,且無法實現制冷量的自適應調整的問題,提供一種制冷劑分配較為合理且能夠進行制冷量自適應調整以滿足生產需求的制冷系統。
2、一種制冷系統,包括第一制冷模塊,所述第一制冷模塊包括:
3、第一制冷主路,包括依次設置并連通的第一壓縮機、第一冷凝器及第一節流閥;
4、至少兩條制冷支路,所述制冷支路包括第二節流閥及換熱器,第一節流閥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二節流閥的輸入端連通,所述第二節流閥的輸出端與所述換熱器的輸入端連通,所述換熱器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一壓縮機的輸入端連通;
5、至少兩個第一檢測裝置,所述第一檢測裝置與所述制冷支路一一對應,所述第一檢測裝置用于檢測對應的所述制冷支路的第一位置的制冷劑的溫度,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換熱器的輸出端至匯流點之間,所述匯流點位于所述制冷支路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一制冷主路的連接處;以及
6、第二檢測裝置,用于檢測所述第一制冷模塊中的第二位置的制冷劑的溫度或壓力,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節流閥的輸出端至至少一條所述制冷支路的所述第二節流閥的輸入端之間;
7、其中,所述第二節流閥和與之對應的所述第一檢測裝置,以及所述第二檢測裝置均連接。
8、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檢測裝置包括至少兩個溫度檢測件,所述溫度檢測件與所述制冷支路一一對應,所述溫度檢測件用于檢測對應的所述制冷支路的所述第二位置的制冷劑的溫度,所述第二位置位于分流點至所述第二節流閥的輸入端之間,所述分流點位于所述第一制冷主路與所述制冷支路的輸入端的連接處;
9、所述第二節流閥和與之對應的所述第一檢測裝置,以及和與之對應的所述溫度檢測件均連接。
10、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節流閥為熱力膨脹閥,所述第一制冷模塊包括至少兩個感溫包,所述感溫包與所述制冷支路一一對應,所述感溫包構造形成所述第一檢測裝置及所述溫度檢測件,并用于檢測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的溫度,且所述感溫包與所述熱力膨脹閥機械連接。
11、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制冷支路包括第一管路及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連通于所述換熱器的輸出端與所述匯流點之間,所述第二管路連通于所述分流點與所述第二節流閥的輸入端之間;
12、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一管路的外側壁,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二管路的外側壁,所述感溫包的兩個感溫面分別貼覆于所述第一管路的外側壁及所述第二管路的外側壁。
13、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感溫包夾緊于所述第一管路與所述第二管路之間。
14、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檢測裝置為壓力檢測裝置,所述第二檢測裝置用于檢測分流點的壓力,所述分流點位于所述第一制冷主路與所述制冷支路的輸入端的連接處。
15、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節流閥為熱力膨脹閥,所述第一檢測裝置為感溫包;
16、所述第二檢測裝置包括至少兩個壓力平衡管,每個所述壓力平衡管與所述分流點連通;
17、所述壓力平衡管與所述制冷支路一一對應,所述熱力膨脹閥的膜片兩側分別與對應的所述感溫包以及對應的所述壓力平衡管連通。
18、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統還包括控制器;
19、所述第一節流閥為電子膨脹閥,所述第一節流閥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和/或
20、所述第二節流閥為電子膨脹閥,所述第一檢測裝置及所述第二檢測裝置均通過所述控制器與所述第二節流閥電連接。
21、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冷主路還包括第一截止閥及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連通于所述第一節流閥的輸出端與分流點之間,所述分流點位于所述第一制冷主路與所述制冷支路的輸入端的連接處,所述第一截止閥設置于所述第三管路上,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路的通斷;和/或
22、所述第一制冷主路還包括第二截止閥及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連通于所述匯流點至所述第一壓縮機的輸入端之間,所述第二截止閥設置于所述第四管路上,并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路的通斷。
23、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統還包括至少一級第二制冷模塊,每級所述第二制冷模塊包括依次連通并形成第二制冷主路的第二壓縮機、第二冷凝器、第三節流閥及蒸發器,相鄰兩級所述第二制冷模塊的所述第二冷凝器與所述蒸發器集成為一體形成第一蒸發冷凝器;
24、所述第一制冷模塊的所述第一冷凝器與最低溫級的所述第二制冷模塊的所述蒸發器集成為一體形成第二蒸發冷凝器。
25、上述制冷系統,第一檢測裝置通過檢測第一位置的溫度,即可獲知換熱器的蒸發溫度。根據制冷支路的換熱器的蒸發溫度,可獲知制冷支路的換熱器的出口過熱度(即流經制冷支路的換熱器的出口的制冷劑的過熱度)。第二檢測裝置通過檢測第二位置的溫度或者壓力,即可獲知制冷系統在當前制冷劑流量下的飽和溫度,根據飽和溫度,可以獲知制冷支路的換熱器的過熱度閾值。由于各制冷支路的換熱器的過熱度閾值均基于統一的飽和溫度得到,因此,各制冷支路的換熱器的過熱度閾值相同。各制冷支路根據過熱度閾值及各自對應的出口過熱度,調節各自對應的第一節流閥的開度,最終使得各制冷支路的換熱器的出口過熱度控制在一定偏差范圍內,且各制冷支路的換熱器的出口過熱度均趨于過熱度閾值。如此,避免了制冷劑流量分配不合理的情況發生,保證了換熱器的溫度均勻性。同時,由于制冷劑流量分配合理,使得各條制冷支路與加熱系統配合,滿足生產需求。此外,通過設計第一節流閥,第一節流閥能夠對制冷系統的制冷劑流量進行調節,即當第一節流閥開度發生變化時,第一制冷模塊內的制冷劑流量也隨之變化。制冷系統的制冷劑流量變化時,制冷系統的制冷量也發生變化,這樣,各制冷支路的制冷量發生變化,以對電子元器件進行更廣泛的溫度控制。這樣,制冷系統能夠根據電子元器件的發熱效率來進行制冷劑流量的自適應調節,從而實現制冷量的自適應調節,以匹配并適應電子元器件的發熱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