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生活污水處理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多源污水處理功能集成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和方法。
背景技術:
1、生活污水處理解決了污水收集與排放的問題,具有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在相關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工藝中,較常用的技術工藝包括活性污泥、生物膜、膜—生物以及生態處理工藝等。用于農村單戶生活污水處理的工藝一般為生物膜法,而且工藝細節幾乎相同。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生活污水包含黑水與灰水兩類廢水,這兩類廢水的性質完全不同。而在2018-2020年的3年改廁活動后,我國農村地區生活污水排放模式發生了變化,大致包括4類排水模式,分別為黑灰水混合排放、黑灰水分離排放、單獨排放黑水以及單獨排放灰水。不同排水模式下就產生了不同性質的污水源,而不同性質的污水所適用的工藝有所不同。然而農村地區大多推行較為一致的工藝技術,沒有針對不同排水模式下產生的不同性質污染源開展不同技術設備的推廣應用,比如開發僅用于處理黑灰水混合排放源的污水設備、僅用于處理灰水單獨排放源的污水設備,這樣便難以實現污水的高效能治理。然而,若針對每一種排水模式下的污水源都開發一種技術設備又顯得過于精細化,同時也限定了設備用途,后續若排水模式發生改變,便會產生新的污水治理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有鑒于此,為了至少部分地解決上述提及的技術問題中的至少之一,本發明提供了多源污水處理功能集成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和方法。
2、根據本發明一個方面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源污水處理功能集成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包括依次連通的第一處理單元、第二處理單元和第三處理單元,其中:第一處理單元的內部設置有第一曝氣裝置,適用于根據排污模式接收來自第一污水源的污水,在第一曝氣裝置提供的曝氣量下對所接收的污水進行第一生物處理;第二處理單元的內部設置有第二曝氣裝置,適用于接收來自第一處理單元處理后的污水,以及根據排污模式選擇性地接收來自第二污水源的污水;在第二曝氣裝置提供的曝氣量下對所接收的污水進行第二生物處理;第三處理單元的內部設置有第三曝氣裝置,適用于接收來自第二處理單元處理后的污水,在第三曝氣裝置提供的曝氣量下對所接收的污水進行第三生物處理,并且將經第三生物處理后的污水排出;其中,第一曝氣裝置、第二曝氣裝置和第三曝氣裝置各自提供的曝氣量是根據排污模式調節的。
3、根據本發明另一個方面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利用如上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進行生活污水處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根據排污模式,通過第一處理單元在第一曝氣裝置提供的曝氣量下對來自第一污水源的污水進行第一生物處理;根據排污模式,通過第二處理單元在第二曝氣裝置提供的曝氣量下對來自第一處理單元和選擇性接收的來自第二污水源的污水進行第二生物處理;根據排污模式,通過第三處理單元在第三曝氣裝置提供的曝氣量下對來自第二處理單元的污水進行第三生物處理,并且將經第三生物處理后的污水排出。
4、從上述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明的多源污水處理功能集成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和方法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或其中一部分:
5、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本申請在串聯設置的多個處理單元中分別設置曝氣裝置,根據排污模式來調節各個曝氣裝置的啟閉和曝氣量,從而針對不同排水模式下的多污水源,通過曝氣量調控實現在多個處理單元依次進行不同類型生物處理例如好氧處理、厭氧處理等,實現了多源污水處理功能靈活地集成于單個污水處理設備,對不同排污模式下不同類型的污水進行高效地處理。
1.一種多源污水處理功能集成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包括依次連通的第一處理單元、第二處理單元和第三處理單元,其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其中: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其中,所述第一處理格室的有效容積為所述第二處理格室的有效容積的1/3~2/3;和/或,所述第三處理格室的有效容積為所述第二處理格室的有效容積的1/3~2/3。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生物填料和所述第三生物填料分別為聚氨酯海綿類填料,所述第二生物填料為球形填料。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其中: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其中: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其中: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其中:
9.根據權利要求5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其中:
10.一種利用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進行生活污水處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