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木工工具,具體涉及適用于活塞桿的鎖緊裝置。
背景技術:
液壓缸是將液壓能轉變為機械能的、做直線往復運動(或擺動運動)的液壓執行元件。它結構簡單、工作可靠。用它來實現往復運動時,可免去減速裝置,并且沒有傳動間隙,運動平穩,因此在各種機械的液壓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液壓缸輸出力和活塞有效面積及其兩邊的壓差成正比;液壓缸基本上由缸筒和缸蓋、活塞和活塞桿、密封裝置、緩沖裝置與排氣裝置組成。液壓缸是一種驅動并承受大荷載的執行元件,通常要求它在運動停止時能長時間穩定地承受外負載而無任何位移,即需要具有鎖緊定位功能,無“軟腿”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使液壓缸在運動停止時能長時間穩定地承受外負載而無任何位移,能鎖緊活塞桿外伸長度。因此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利用彈簧實現自鎖的液壓缸,解決如何使液壓缸在運動停止時能長時間穩定地承受外負載而無任何位移,能鎖緊活塞桿外伸長度的問題。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適用于活塞桿的鎖緊裝置,包括頂緊板、推桿、彈簧、工作缸和液壓驅動系統;所述推桿位于工作缸中,且推桿的一端貫穿工作缸的一端面并與頂緊板連接,推桿的另一端與彈簧連接,所述彈簧上遠離推桿的那一端與工作缸的另一端面連接;在工作缸上與彈簧連接的端面上設置有油孔,所述液壓驅動系統通過油孔給工作缸輸送壓力油液或者抽出油液。頂緊板位于液壓缸的活塞桿的一側。當液壓驅動系統將壓力油送入工作缸中,推桿在壓力油的作用下向頂緊板移動,頂緊板在推桿的作用下向活塞桿移動并頂住活塞桿的側壁,從而實現活塞桿的鎖緊。
進一步地,在推桿和彈簧之間設置有推盤,所述推盤與推桿以及彈簧均共軸線,推盤的一端面與推桿連接,推盤的另一端面與彈簧連接,且推盤的直徑大于工作缸端面上被推桿穿過的孔的直徑。當工作載荷一定,受力面積越大,所受壓強越小。推盤的設置不僅降低了單位面積上的壓強大小,還可以將推桿的直徑變小,進而減少推桿的材料用量,節約成本。
進一步地,所述頂緊板上遠離推桿的平面向內凹,形成與液壓缸的活塞桿側面直徑尺寸相匹配的曲面。這樣便于頂緊板抱緊活塞桿的側面,增大頂緊板與活塞桿的接觸面,使鎖緊更穩定。
進一步地,在頂緊板遠離推桿的平面上設置有一層橡膠層。橡膠層的設置使頂緊板與活塞桿的接觸點為軟接觸,避免活塞桿因壓力過大產生凹痕等缺陷,對活塞桿的側壁起到保護作用。
進一步地,還包括定位板和擋位板,所述定位板固定在液壓缸的端面,且定位板上設置有通孔,便于液壓缸的活塞桿從該通孔穿出;所述擋位板固定在定位板的一端,且擋位板上設置有與活塞桿形狀性匹配的通槽,活塞桿穿出通孔后能從通槽中穿出。當頂緊板頂住活塞桿時,在活塞桿的另一側有擋位板限制住活塞桿的徑向移動,對活塞桿的強度起到保護作用,避免頂緊板的頂緊力過大,致使活塞桿彎折。
進一步地,所述液壓驅動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油管、電磁閥、油泵和油箱,所述油管上遠離電磁閥的那一端與油孔連接。當需要頂緊板頂住活塞桿時,油泵將油箱中的油通過電磁閥和油管送入工作缸中;當需要將頂緊板遠離活塞桿時,控制電磁閥,使油管直接與油箱連通,將工作缸中的油液流回油箱中。
進一步地,在推桿與工作缸的接觸面上設置有密封圈。密封圈是一種環形圈,固定在軸的一個套圈或墊圈上并與另一套圈或墊圈接觸形成密封空間,防止潤滑油漏出及外物侵入。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1、本發明適用于活塞桿的鎖緊裝置,當液壓驅動系統將壓力油送入工作缸中,推桿在壓力油的作用下向頂緊板移動,頂緊板在推桿的作用下向活塞桿移動并頂住活塞桿的側壁,從而實現活塞桿的鎖緊,避免活塞桿回縮;
2、本發明適用于活塞桿的鎖緊裝置,推盤的設置不僅降低了單位面積上的壓強大小,還可以將推桿的直徑變小,進而減少推桿的材料用量,節約成本;
3、本發明適用于活塞桿的鎖緊裝置,當頂緊板頂住活塞桿時,在活塞桿的另一側有擋位板限制住活塞桿的徑向移動,對活塞桿的強度起到保護作用,避免頂緊板的頂緊力過大,致使活塞桿彎折。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頂緊板頂住活塞桿時的位置示意圖;
圖3為頂緊板遠離活塞桿時的位置示意圖。
附圖中標記及對應的零部件名稱:
1-頂緊板,2-推桿,3-彈簧,4-工作缸,5-油孔,6-推盤,7-橡膠層,8-定位板,9-擋位板,10-油管,11-電磁閥,12-油泵,13-油箱,14-液壓缸,15-活塞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一
如圖1-圖3所示,本發明適用于活塞桿的鎖緊裝置,包括頂緊板1、推桿2、彈簧3、工作缸4和液壓驅動系統;所述推桿2位于工作缸4中,且推桿2的一端貫穿工作缸4的一端面并與頂緊板1連接,推桿2的另一端與彈簧3連接,所述彈簧3上遠離推桿2的那一端與工作缸4的另一端面連接;在工作缸4上與彈簧3連接的端面上設置有油孔5,所述液壓驅動系統通過油孔5給工作缸4輸送壓力油液或者抽出油液。頂緊板1位于液壓缸14的活塞桿15的一側。當液壓驅動系統將壓力油送入工作缸4中,推桿2在壓力油的作用下向頂緊板1移動,頂緊板1在推桿2的作用下向活塞桿15移動并頂住活塞桿15的側壁,從而實現活塞桿15的鎖緊。
進一步地,在推桿2和彈簧3之間設置有推盤6,所述推盤6與推桿2以及彈簧3均共軸線,推盤6的一端面與推桿2連接,推盤6的另一端面與彈簧3連接,且推盤6的直徑大于工作缸4端面上被推桿2穿過的孔的直徑。當工作載荷一定,受力面積越大,所受壓強越小。推盤6的設置不僅降低了單位面積上的壓強大小,還可以將推桿2的直徑變小,進而減少推桿2的材料用量,節約成本。
進一步地,所述頂緊板1上遠離推桿2的平面向內凹,形成與液壓缸14的活塞桿15側面直徑尺寸相匹配的曲面。這樣便于頂緊板1抱緊活塞桿15的側面,增大頂緊板1與活塞桿15的接觸面,使鎖緊更穩定。
進一步地,在頂緊板1遠離推桿2的平面上設置有一層橡膠層7。橡膠層7的設置使頂緊板1與活塞桿15的接觸點為軟接觸,避免活塞桿15因壓力過大產生凹痕等缺陷,對活塞桿15的側壁起到保護作用。
進一步地,還包括定位板8和擋位板9,所述定位板8固定在液壓缸14的端面,且定位板8上設置有通孔,便于液壓缸14的活塞桿15從該通孔穿出;所述擋位板9固定在定位板8的一端,且擋位板9上設置有與活塞桿15形狀性匹配的通槽,活塞桿15穿出通孔后能從通槽中穿出。當頂緊板1頂住活塞桿15時,在活塞桿15的另一側有擋位板9限制住活塞桿15的徑向移動,對活塞桿15的強度起到保護作用,避免頂緊板1的頂緊力過大,致使活塞桿15彎折。
進一步地,所述液壓驅動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油管10、電磁閥11、油泵12和油箱13,所述油管10上遠離電磁閥11的那一端與油孔5連接。當需要頂緊板1頂住活塞桿15時,油泵12將油箱13中的油通過電磁閥11和油管10送入工作缸4中;當需要將頂緊板1遠離活塞桿15時,控制電磁閥11,使油管10直接與油箱13連通,將工作缸4中的油液流回油箱13中。
進一步地,在推桿2與工作缸4的接觸面上設置有密封圈。密封圈是一種環形圈,固定在軸的一個套圈或墊圈上并與另一套圈或墊圈接觸形成密封空間,防止潤滑油漏出及外物侵入。
本實施例是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作出的進一步說明。
當需要將頂緊板1遠離活塞桿15時,啟動油泵12,使油泵12將油箱13中的油通過電磁閥11和油管10送入工作缸4中。推桿2在油液的作用下向頂緊板1移動,頂緊板1在推桿2的作用下向活塞桿15移動并頂住活塞桿15的側壁,從而實現活塞桿15的鎖緊,如圖2所示。此時彈簧3處于拉伸狀態。
當需要將頂緊板1遠離活塞桿15時,控制電磁閥11,使油管10直接與油箱13連通,將工作缸4中的油液流回油箱13中。隨著工作缸4中的油液回流到油箱13中,彈簧3逐漸恢復原狀,并使頂緊板1遠離活塞桿15,如圖3所示。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