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粘流態膠體生產的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粘流態膠體穩定限厚的測試擊穿電壓裝置。
背景技術:
1、粘流態膠體具有優良導熱性能,同時又具有低硬度、耐高低溫、具有良好粘性等優點,成為一種很好的熱界面材料,廣泛應用于各種電子電器的導熱散熱。
2、目前粘流態膠體應用場景大多是作為cpu與散熱片之間的填充材料,在對產品開發及測試階段除了需要使產品具有優良導熱新能之外,亦需要其具有較高的電阻、介電強度,但市面上的導熱電阻測試儀僅僅是一個銅座加一枚銅錘,無法準確測量或限制二者之間的距離,為測試粘流態膠體的電阻、擊穿電壓等物理指標帶來操作難度。
3、現有兩種優選的解決方案:①使用限厚片:用電阻率高、厚度一定的高分子薄膜,如pp膜、pi膜等,在薄膜中央切割出合適大小的圓洞,放在測試儀的兩個電極測試端中間,以此來限制測試儀正負極距離;
4、②采用電機:用高精度,如步進式電機等連接電極兩端,通過電機控制電極之間的距離或厚度。
5、但在實際應用當中,采用限厚片的方式成本低廉,但并不一定得出測試所需的厚度,有時甚至需要多片薄膜疊加才能得到所需厚度,薄膜間的空隙反而增加了測試的誤差,而采用電機的方式雖能提高精度,隨意控制所需的厚度,但高精度要求下所需電機性能優秀,其價格也十分昂貴,增加了高額卻不必要的科研成本,仍存在改進空間。
技術實現思路
1、為了便于對銅錘和銅座之間的距離進行調節,本技術提供一種粘流態膠體穩定限厚的測試擊穿電壓裝置。
2、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粘流態膠體穩定限厚的測試擊穿電壓裝置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3、一種粘流態膠體穩定限厚的測試擊穿電壓裝置,包括主架、銅錘、銅座、承托板、升降組件以及驅動組件,所述銅座設置于所述主架上,所述銅座外接測試儀的第一電極測試端,所述銅座用于承載粘流態膠體,所述升降組件設置于所述承托板上,所述驅動組件設置于所述主架上,所述銅錘設置于所述承托板上,所述銅錘外接測試儀的第二電極測試端,所述驅動組件用于驅動所述升降組件承載所述承托板沿豎直方向靠近或遠離所述銅座。
4、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需要對粘流態膠體進行測試時,操作人員通過驅動組件調節升降組件沿主架上升或下降,從而實現銅錘靠近或遠離銅座,當銅錘與銅座之間的距離調節完畢后,可將粘流態膠體放置于銅座上,開啟測試儀即可對當前粘流態膠體進行測試,相比較于使用限厚片或電機調節的方式,本技術通過驅動組件調節升降組件,以實現銅錘和銅座支架內的距離進行調節,機械機構簡單,便于維護。
5、優選的,所述主架包括底板、第一承載柱以及第二承載柱,所述第一承載柱和所述第二承載柱內部中空,形成可供所述升降組件設置的鏤空區域,所述銅座沿所述底板幾何中心設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承載柱和所述第二承載柱關于所述底板幾何中心呈對稱設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升降組件包括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所述第一齒條和所述第二齒條的固定端與所述承托板朝向所述底板的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齒條沿豎直方向滑移設置于所述第一承載柱內,所述第二齒條沿豎直方向滑移設置于所述第二承載柱內,所述驅動組件用于驅動所述第一齒條和所述第二齒條沿豎直方向運動。
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的配合,使驅動組件驅動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分別沿第一承載柱和第二承載柱內穩定上升或下降,從而實現承托板承載銅錘沿豎直方向穩定地靠近或遠離銅座。
7、優選的,所述驅動組件包括第一齒輪、第二齒輪、轉軸以及調節螺栓,所述第一齒輪和所述第二齒輪與所述轉軸同軸固定,所述轉軸沿水平方向活動穿設于所述第一承載柱和所述第二承載柱內,當所述轉軸穿設于所述第一承載柱和所述第二承載柱內時,所述第一齒輪位于所述第一承載柱內,并與所述第一齒條相嚙合;所述第二齒輪位于所述第二承載柱內,并與所述第二齒條相嚙合,所述調節螺栓與位于所述第一承載柱外部的所述轉軸同軸固定。
8、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因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分別與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相互嚙合,且調節螺栓與轉軸同軸固定,因此,當操作人員轉動調節螺栓時,使轉軸跟隨調節螺栓同步轉動,從而使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跟隨轉軸發生轉動,以帶動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沿豎直方向發生運動,通過上述過程,便于對銅座和銅錘之間的距離進行調節,以適配不同厚度的粘流態膠體的檢測需求,實用性高。
9、優選的,所述第一承載柱和所述第二承載柱內沿豎直方向設置有滑移槽,所述第一齒條和所述第二齒條分別與所述第一承載柱和所述第二承載柱內的滑移槽滑移配合。
10、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兩個滑移槽限定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分別沿第一承載柱和第二承載柱運動時的穩定性,以減小銅錘沿豎直方向運動時的偏擺,對保持銅錘與銅座配合的同心度起到正向導向作用,以提升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11、優選的,還包括兩組定位組件,兩組所述定位組件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承載柱和所述第二承載柱上,所述第一承載柱和所述第二承載柱的前側壁和后側壁上沿豎直方向均開設有調節槽,所述定位組件包括定位塊和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穿設于所述調節槽內并延伸至所述調節槽外側,所述定位螺栓配合所述定位塊可停留于所述調節槽任意一處,所述定位螺栓用于限定所述第一齒條和所述第二齒條于豎直方向停留的高度。
12、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需要限定銅座與銅錘之間的距離時,可通過定位螺栓和定位塊的配合,對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沿豎直方向運動的最低點進行限定,操作人員在通過轉動調節螺栓使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沿豎直方向向下運動,當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的下端分別與位于第一承載柱和第二承載柱內的定位螺栓抵接時,調節螺栓將無法繼續轉動,從而實現對銅座與銅錘之間的距離進行限定的目的。
13、優選的,位于所述定位塊一側的所述調節槽沿長度方向的邊緣處設置有刻度標尺。
14、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刻度標尺可快速觀察到定位塊所處的位置,以便于對定位塊沿豎直方向的高度進行準確調整,從而實現對銅錘和銅座之間距離相對準確的調整,實用性高。
15、優選的,所述底板沿幾何中心開設有與所述銅座輪廓相適配的安裝槽,所述銅座安裝于所述安裝槽內。
1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安裝槽對銅座的安裝位置進行限定,使每次沿底板將銅座拆卸或安裝時,銅座的位置相對固定,同時,也便于更換不同型號的銅座,以滿足不同測試需求。
17、優選的,所述底板沿寬度方向的側壁至安裝槽貫穿開設有容置孔,測試儀的第一電極測試端沿所述容置孔連接于所述銅座。
18、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銅座設置于安裝槽內時,通過容置孔對測試儀的第一電極測試端進行收納,減少導線外露,對提升整體的安全性起到正向導向作用。
19、綜上所述,本技術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有益技術效果:
20、1.本技術通過驅動組件調節升降組件,以實現銅錘和銅座支架內的距離進行調節,機械機構簡單,便于維護;
21、2.通過定位螺栓和定位塊的配合,對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沿豎直方向運動的最低點進行限定,當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的下端分別與位于第一承載柱和第二承載柱內的定位螺栓抵接時,調節螺栓將無法繼續轉動,從而實現對銅座與銅錘之間的距離進行限定的目的;
22、3.通過刻度標尺可快速觀察到定位塊所處的位置,以便于對定位塊沿豎直方向的高度進行準確調整,從而實現對銅錘和銅座之間距離相對準確的調整,實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