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傳感器及其支架總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身控制技術,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可避免料流沖擊產生產品不良的傳感器及其支架總成。
【背景技術】
[0002]在汽車控制系統中,作為最重要的傳感器之一,凸輪軸位置傳感器是用于采集凸輪軸轉動角度和位置,并輸入電子控制單元(EQJ,electronic control unit),配合曲軸位置傳感器以便確定發動機精確點火和燃油噴射。
[0003]由于安裝環境的需求,凸輪軸位置傳感器一般需要二次注塑成型,一次注塑傳感器支架總成,在支架總成的基礎上再二次注塑成形傳感器殼體。
[0004]現有技術中,為保證二次注塑的定位,支架總成的支架本體上設置一個定位部,以定位澆口位置及使殼體與支架總成更好地結合。然而,由于澆口位置附近的料流壓力較大,溫度較高,會對定位部局部沖擊,造成產品的氣密性欠佳,存在相當的不良率。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傳感器,可以緩解澆口附近的料流壓力,從而提尚廣品質量。
[0006]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傳感器的支架總成。
[0007]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傳感器,其包括支架總成和殼體,該殼體二次注塑成型于支架總成上,該支架總成包括金屬端子、電子元件及支架本體,支架本體用于承載電子元件并定位金屬端子,支架本體包括用于支架總成與外殼注塑時對支架總成進行定位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凸設于支架本體的第一表面上,定位部外圍的支架本體第一表面上進一步設置一密封結構。所述密封結構包括密封肋和加強肋,所述密封肋圍繞定位部凸設于支架本體的第一表面,所述加強肋凸設于密封肋遠離定位部的一側且鄰近二次注塑的澆口位置。所述加強肋與密封肋之間保持一預定間距,且加強肋的長度不小于位于加強肋和定位部之間的密封肋部分的長度,加強肋在第一表面凸起的高度不小于密封肋在第一表面凸起的高度。
[0008]作為一種可選的實現方案,所述定位部為凸設于支架本體第一表面上的塊狀體,所述密封肋的高度低于定位部的高度。
[0009]作為一種可選的實現方案,所述密封肋的壁厚從根部到頂部逐漸減小。
[0010]作為一種可選的實現方案,所述密封肋的壁厚從根部到頂部逐漸減小至零。
[0011]作為一種可選的實現方案,所述加強肋與密封肋之間的間距接近或大于加強肋的高度。
[0012]作為一種可選的實現方案,所述加強肋設于支架本體第一表面的邊緣。
[0013]作為一種可選的實現方案,所述加強肋的長度與其所在的支架本體第一表面的寬度相同。
[0014]作為一種可選的實現方案,所述加強肋的壁厚從根部到頂部逐漸減小,且所述加強肋遠離定位部的一側面為傾斜面,該傾斜面朝向定位部傾斜。
[0015]作為一種可選的實現方案,所述支架本體包括至少一個定位部,分別凸設于支架本體不同的表面上。
[0016]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傳感器的支架總成,其包括支架本體,該支架本體包括用于支架總成與外殼注塑時對支架總成進行定位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凸設于支架本體的第一表面上,定位部外圍的支架本體第一表面上進一步設置一密封結構。所述密封結構包括密封肋和加強肋,所述密封肋圍繞定位部凸設于支架本體的第一表面,所述加強肋凸設于密封肋遠離定位部的一側且鄰近二次注塑的澆口位置。所述加強肋與密封肋之間保持一預定間距,且加強肋的長度不小于位于加強肋和定位部之間的密封肋部分的長度,加強肋在第一表面凸起的高度不小于密封肋在第一表面凸起的高度。
[0017]在本實用新型的可選技術方案中,通過在支架本體的定位部設置密封肋和加強肋相結合的密封結構,避免現有技術中料流沖擊定位部的情況,同時加強肋的設計,也避免了由于密封肋厚度較小而在料流的高溫下易于完全融化,而使產品密封性不夠的問題。基于本實用新型所保護的技術方案,產品在熱沖擊實驗和氣泡實驗中的不良率大大降低,產品質量明顯提高。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結構簡單,成本較低,巧妙地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產品缺陷和制造難題。
【附圖說明】
[0018]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19]圖I是根據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傳感器的支架本體的結構圖;
[0020]圖2是圖I所示的支架本體的左視圖;及
[0021]圖3是圖I所示的支架本體的正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文中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002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傳感器,其包括支架總成和殼體,該殼體二次注塑成型于支架總成上。該支架總成包括電子元件及支架本體。所述電子元件包括電阻、集成芯片及金屬端子中的至少一種或多種。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中,支架總成(圖未標)包括支架本體10,該支架本體10用于承載電阻,并定位金屬端子。本實施例中,支架本體10為一近似長方體,其包括第一表面101、第二表面102及第三表面103。金屬端子穿過支架本體10的第二表面102及與第二表面102相對的表面,如圖I所示,金屬端子從支架本體10的第二表面102及與第二表面相對的表面上設置的端子穿孔12伸出。
[0024]所述支架本體10的第三表面103開設有用于承載電阻的電阻承載部13,所述電阻承載部13為開設于支架本體10第三表面103的槽形結構,該槽形結構與電阻相匹配。
[0025]支架本體10還包括至少一個定位部11,用于最終支架總成與外殼注塑時,對支架總成進行定位。本實施例中,支架本體10包括兩個定位部11,分別凸設于支架本體10的第一表面101及與第一表面101相對的表面上。可以理解,定位部11的數量可以為一個或多個,以具體需求為定。
[0026]下面以第一表面101上定位部11為例進行說明。
[0027]所述定位部11凸設于支架本體10的第一表面101上,定位部11外圍的支架本體IO第一表面IOI上進一步設置一密封結構110。所述密封結構110包括密封肋112和加強肋114,用于避免在二次注塑時料流過力沖擊定位部11正對或臨近澆口的部位。所述密封肋112圍繞定位部11凸設于支架本體10的第一表面101,所述加強肋114凸設于密封肋112的外側(遠離定位部的一側)且鄰近二次注塑的澆口位,以便緩沖二次注塑時流向密封肋112和定位部11的料流強度。本實施例中,所述加強肋114設于支架本體10第一表面101的邊緣。密封肋112的形狀與定位部11配合,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部11為一四角倒角的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