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包括:吸液刀組、與所述吸液刀組依次連接的射流器和射流供液泵浦,所述吸液刀組包括復數個吸液刀,所述吸液刀包括吸液刀本體,所述吸液刀本體的底端面設置有多個吸液孔,所述吸液刀本體上還設置有一腔體,所述腔體的兩端口分別與該些吸液孔以及所述射流器相連通,所述吸液刀本體的至少一側面設置有一轉輪,所述轉輪的至少局部超出所述吸液刀本體的底端面,當該吸液機構的吸液孔在吸取藥水時,所述轉輪與基板的上板面接觸,并在基板的上板面轉動。本實用新型通過吸液機構可以及時的排除上板面的殘留藥水,避免水池效應,提高上板面蝕刻的均勻性,提高上板面線路蝕刻因子,提高整體的蝕刻速率。
【專利說明】
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蝕刻機,特別涉及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屬于濕制程設備工藝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蝕刻機被廣泛應用于PCB的生產加工中,其主要目的在于將基板上不需要的銅,以化學反應方式予以除去,以形成所需要的電路圖形。
[0003]現有的蝕刻機存在以下缺點:在蝕刻過程中噴灑到基板的上板面的藥水不能及時排走,影響蝕刻速率,每個位置的積水存在不同,對上噴的阻擋程度也會存在差異,導致整個基板的上板面的蝕刻不均勻,因上噴灑在基板上的殘留藥水不能及時排走,會阻礙新噴灑的藥水直接噴灑在基板上,導致增加線路側蝕量,降低線路的蝕刻因子。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能夠及時吸除基板上的藥水,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所述蝕刻機至少包括用于對基板噴灑藥水的噴淋機構和為所述噴淋機構提供藥水的藥水槽,所述吸液機構用于吸取基板的上板面上的殘留藥水,其包括:吸液刀組、與所述吸液刀組依次連接的射流器和射流供液栗浦,
[0007]其中,所述吸液刀組包括復數個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列的吸液刀,所述吸液刀包括吸液刀本體,所述吸液刀本體的底端面設置有多個吸液孔,所述吸液刀本體上還設置有一腔體,所述腔體的兩端口分別與該些吸液孔以及所述射流器相連通,所述吸液刀本體的至少一側面設置有一轉輪,所述轉輪的至少局部超出所述吸液刀本體的底端面,當該吸液機構的吸液孔在吸取藥水時,所述轉輪與基板的上板面接觸,并在基板的上板面轉動。
[0008]優選的,所述吸液刀本體的至少一側設置有安裝架,所述安裝架包括固設于所述吸液刀本體的側面上的間隔設置的第一架體和第二架體,所述第一架體和第二架體上均開設有一安裝槽,所述安裝槽內設置有一轉軸,所述轉輪套設有于所述轉軸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架體和第二架體之間形成的容納空間內。
[0009]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架體和第二架體上還至少開設有一輔助槽,所述輔助槽與所述安裝槽間隔設置,且兩槽體之間至少形成兩個槽體共同的槽壁,所述槽壁具有設定的厚度,并具有一定彈性以及產生彈性壓縮,用于方便所述轉軸壓入安裝于所述安裝槽內。
[0010]優選的,復數個吸液刀一體設置而形成所述吸液刀組。
[0011]進一步的,復數個吸液刀本體的頂端面水平設置有一根吸液管道,所述吸液管道上設置有與所述腔體連通的孔洞,所述腔體通過所述吸液管道和連接管道與所述射流器連通。
[0012]更進一步的,所述吸液刀本體的頂端面設置有一與所述吸液管道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吸液管道水平嵌設于所述凹槽內。
[0013]優選的,所述射流供液栗浦的另一端口與所述藥水槽連接。
[0014]優選的,所述腔體內設置有加強筋。
[0015]優選的,所述吸液刀本體的兩側面均設置有一所述轉輪。
[0016]進一步的,該蝕刻機上設有用于輸送基板的輸送機構,所述輸送機構包括復數個均布的上輸送滾輪和下輸送滾輪,該些上輸送滾輪的兩端均分別設置于輸送軸套一中,所述吸液刀組設置復數組,均沿所述上輸送滾輪的軸向設置,且每個吸液刀組均分布于相鄰的兩個上輸送滾輪之間,所述吸液管道兩端分別固設一固定滑塊,所述固定滑塊嵌設于位于相鄰的兩個輸送軸套一之間的輸送軸套二中。
[0017]更進一步的,所述固定滑塊通過焊接方式固定于所述吸液管道的端部。
[0018]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至少在于:
[0019]I)射流器產生吸力,與射流器連接的吸液刀內產生吸力可以將基板上板面上的殘留藥水吸入其中,并通過吸液管道和其他連接管道輸入至藥水槽中進行回收。通過吸液機構可以及時的排除上板面的殘留藥水,避免水池效應,提高上板面蝕刻的均勻性,提高上板面線路蝕刻因子,提高整體的蝕刻速率。
[0020]2)轉輪在吸液刀進行吸液時,與基板上板面接觸,并在基板上板面上轉動,可以避免吸液刀的底端面與基板上板面直接接觸,因而可有效避免板件因負壓力而整面吸附于吸液刀刀面上導致的卡板問題,此外,通過轉輪,基板通過吸液刀時由滑動摩擦轉為滾動摩擦而避免刮傷板面。
【附圖說明】
[0021]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結構特征和技術要點,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0022]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公開的一種蝕刻機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公開的一種蝕刻機的側視圖;
[0024]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公開的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公開的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的仰視圖;
[0026]圖5為圖3在A處的放大示意圖;
[0027]圖6為圖5的爆炸圖;
[0028]圖7為吸液刀的安裝方式的示意圖。
[0029]附圖標記說明:藥水槽1、射流供液栗浦2、吸液刀組3、吸液刀3、吸液孔312、轉輪314、第一架體315、第二架體316、安裝槽317、輔助槽318、轉軸319、槽壁320、吸液管道321、噴淋機構4、輸送機構5、上輸送滾輪51、下輸送滾輪52、射流器6、連接管道8、輸送軸套一9、輸送軸套二 10、固定滑塊11。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下面將結合本實施例中的附圖,對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具體、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1]參見圖1-7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蝕刻機至少包括用于對基板噴灑藥水的噴淋機構4和為噴淋機構4提供藥水的藥水槽I,吸液機構用于吸取基板的上板面上的殘留藥水,其包括:吸液刀組3、與吸液刀組3依次連接的射流器6和射流供液栗浦2,射流供液栗浦2的另一端口與藥水槽I連接。
[0032]其中,吸液刀組3包括復數個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列的吸液刀31,吸液刀31包括吸液刀本體311,吸液刀本體311的底端面設置有多個吸液孔312,吸液刀本體311上還設置有一腔體,腔體的兩端口分別與該些吸液孔以及射流器6相連通,吸液刀本體311的兩側面均設置有一轉輪314,轉輪314的至少局部超出吸液刀本體311的底端面,當該吸液機構的吸液孔312在吸取藥水時,轉輪314與基板的上板面接觸,并在基板的上板面轉動。
[0033]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可以在吸液刀本體311的一側面設置一轉輪314,也可以在吸液刀本體311的兩側面分別設置一轉輪314,根據基板的厚度來決定轉輪314設置個數。若,基板的厚度較厚時,吸液刀31產生的負壓力對基板的影響力較小,因而可以采用一個轉輪314的設計,若,基板的厚度較薄時,吸液刀31產生的負壓力對基板的影響力較大,因而可以采用兩個轉輪314的設計,從而避免一個基板貼附于吸液刀31上而出現卡板現象。本實施例以兩個轉輪314的設計為例進行說明。
[0034]優選的,吸液刀本體311的至少一側設置有安裝架,安裝架包括固設于吸液刀本體311的側面上的間隔設置的第一架體315和第二架體316,第一架體315和第二架體316上均開設有一安裝槽317,安裝槽317內設置有一轉軸319,轉輪314套設有于轉軸319上,并位于第一架體315和第二架體316之間形成的容納空間內。
[0035]進一步的,第一架體315和第二架體316上還至少開設有一輔助槽318,輔助槽318與安裝槽317間隔設置,且兩槽體之間至少形成兩個槽體共同的槽壁320,槽壁320具有設定的厚度,并具有一定彈性以及產生彈性壓縮的能力,用于方便轉軸319壓入安裝于安裝槽317 內。
[0036]優選的,復數個吸液刀31—體設置而形成吸液刀組3,復數個吸液刀31采用注塑一體成型,因而整個吸液刀組3的強度較佳,同時方便加工和組裝。
[0037]進一步的,復數個吸液刀本體311的頂端面水平設置有一根吸液管道321,吸液管道321上設置有與腔體連通的孔洞,腔體通過吸液管道321和連接管道8與射流器6連通。
[0038]優選的,腔體內設置有加強筋,可以增加吸液刀本體311的強度。
[0039]優選的,該蝕刻機上設有用于輸送基板的輸送機構5,輸送機構5包括復數個均布的上輸送滾輪51和下輸送滾輪52,該些上輸送滾輪51的兩端均分別設置于輸送軸套一9中,吸液刀組設置復數組,均沿上輸送滾輪51的軸向設置,且每個吸液刀組均分布于相鄰的兩個上輸送滾輪51之間,吸液管道321兩端分別固設一固定滑塊11,固定滑塊11嵌設于位于相鄰的兩個輸送軸套一9之間的輸送軸套二 10中。進一步優選的,固定滑塊11通過焊接方式固定于吸液管道321的端部。
[0040]綜上所述,射流器6產生吸力,與射流器6連接的吸液刀31內產生吸力可以將基板上板面上的殘留藥水吸入其中,并通過射流供液栗浦2、吸液管道321和其他連接管道8輸入至藥水槽I中進行回收。通過吸液機構可以及時的排除上板面的殘留藥水,避免水池效應,提尚基板上板面蝕刻的均勾性,提尚上板面線路蝕刻因子,提尚整體的蝕刻速率。
[0041 ]轉輪314在吸液刀31進行吸液時,與基板上板面接觸,并在基板上板面上轉動,可以避免吸液刀31的底端面與基板上板面直接接觸,因而可有效避免板件因負壓力而整面吸附于吸液刀31刀面上導致的卡板問題,此外,通過轉輪314,基板通過吸液刀31時由滑動摩擦轉為滾動摩擦而避免刮傷板面。
[0042]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和結構特征,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相關人士能夠據以實施,但以上所述內容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所作的任何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所述蝕刻機至少包括用于對基板噴灑藥水的噴淋機構和為所述噴淋機構提供藥水的藥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機構用于吸取基板的上板面上的殘留藥水,其包括:吸液刀組、與所述吸液刀組依次連接的射流器和射流供液栗浦, 其中,所述吸液刀組包括復數個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列的吸液刀,所述吸液刀包括吸液刀本體,所述吸液刀本體的底端面設置有多個吸液孔,所述吸液刀本體上還設置有一腔體,所述腔體的兩端口分別與該些吸液孔以及所述射流器相連通,所述吸液刀本體的至少一側面設置有一轉輪,所述轉輪的至少局部超出所述吸液刀本體的底端面,當該吸液機構的吸液孔在吸取藥水時,所述轉輪與基板的上板面接觸,并在基板的上板面轉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刀本體的至少一側設置有安裝架,所述安裝架包括固設于所述吸液刀本體的側面上的間隔設置的第一架體和第二架體,所述第一架體和第二架體上均開設有一安裝槽,所述安裝槽內設置有一轉軸,所述轉輪套設有于所述轉軸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架體和第二架體之間形成的容納空間內。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體和第二架體上還至少開設有一輔助槽,所述輔助槽與所述安裝槽間隔設置,且兩槽體之間至少形成兩個槽體共同的槽壁,所述槽壁具有設定的厚度,并具有一定彈性以及產生彈性壓縮,用于方便所述轉軸壓入安裝于所述安裝槽內。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其特征在于,復數個吸液刀一體設置而形成所述吸液刀組。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其特征在于,復數個吸液刀本體的頂端面水平設置有一根吸液管道,所述吸液管道上設置有與所述腔體連通的孔洞,所述腔體通過所述吸液管道以及連接管道與所述射流器連通。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供液栗浦的另一端口與所述藥水槽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腔體內設置有加強筋。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刀本體的兩側面均設置有一所述轉輪。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其特征在于,該蝕刻機上設有用于輸送基板的輸送機構,所述輸送機構包括復數個均布的上輸送滾輪和下輸送滾輪,該些上輸送滾輪的兩端均分別設置于輸送軸套一中,所述吸液刀組設置復數組,均沿所述上輸送滾輪的軸向設置,且每個吸液刀組均分布于相鄰的兩個上輸送滾輪之間,所述吸液管道兩端分別固設一固定滑塊,所述固定滑塊嵌設于位于相鄰的兩個輸送軸套一之間的輸送軸套二中。10.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蝕刻機之吸液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滑塊通過焊接方式固定于所述吸液管道的端部。
【文檔編號】H05K3/06GK205693985SQ201620658539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8日 公開號201620658539.0, CN 201620658539, CN 205693985 U, CN 205693985U, CN-U-205693985, CN201620658539, CN201620658539.0, CN205693985 U, CN205693985U
【發明人】黃品椿
【申請人】蘇州創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