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行苗稀疏性可調(diào)的半自動插秧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的是一種移栽機械領域的裝置,具體是一種雙行苗稀疏性可調(diào)的半自動插秧機。
背景技術:
目前,常見的水稻插秧機主要由動力牽弓I裝置,機架,動力機構,秧苗爪,變速箱五部分構成。由牽引裝置帶動整個機械設備,動力機構為放秧提供動力,秧苗爪負責秧苗等距放置。但是這樣的設備中,動力機構通常使用電機,這樣加重了整個插秧機械的重量,而且加大了成本。同時,放秧裝置動作單一,只完成秧苗的放置,對前期的刨土和后期的掩埋工作多不涉及,而難以實現(xiàn)一機多用的自動化插秧。
經(jīng)過對現(xiàn)有技術的檢索發(fā)現(xiàn),中國專利文獻號CN102494101A,
公開日2012_6_13, 記載了一種插秧機行星輪系傳動裝置,發(fā)動機輸出通過HST機組由傳動齒輪傳動連接到外聯(lián)齒輪上,外聯(lián)齒輪與行星輪系傳動機構中的中心齒輪為雙聯(lián)齒輪并空套在輸出軸上,中心齒輪與行星齒輪傳動連接,同時發(fā)動機輸出軸還通過HST機組由HST機組輸出軸固定連接的行星外齒圈與行星齒輪傳動連接。行星齒輪通過其中心轉動連接的行星輪架與輸出軸連接。但該現(xiàn)有技術沒有涉及放秧、犁地和掩埋的操作機構,且其傳動由發(fā)動機提供,增加了設備的重量。專利號為CN102124847A,
公開日2011-07-20,記載了一種電動步進插秧,它是通過直流電機帶動插秧機構、移箱軸、送秧機構完成運動,并且是手扶式工作的。該技術無法調(diào)節(jié)秧苗的株距,而且工作效率不高。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雙行苗稀疏性可調(diào)的半自動插秧機,集平整、犁地、插秧、蓋土各插秧過程于一體。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本發(fā)明包括動力牽引裝置、主連接軸、機架、 平整機構、動力傳輸機構和放秧機構,其中動力牽引裝置與機架由主連接軸相連,平整機構設置于機架前方且與機架相連,放秧機構與平整機構由動力傳輸機構相連。
所述的放秧機構包括插秧動力箱、秧簍、控制桿、啟動片和蓋土裝置,其中控制桿設于秧簍上,啟動片設于插秧動力箱上,蓋土裝置設于插秧動力箱的底部;
所述的插秧動力箱包括第一傳動齒輪、主傳動輪、運動軸和主運動鏈,其中 第一傳動齒輪與動力傳輸機構相連,第一傳動齒輪與主傳動輪由運動軸相連,主運動鏈設置于主傳動輪上,秧簍活性連接于主運動鏈上。
所述的動力傳輸機構包括第二傳動齒輪、第一傳動鏈條、第三傳動齒輪、第二傳動鏈條、傳動軸和可調(diào)齒輪組,其中第二傳動齒輪設置于平整機構上,第三傳動齒輪設置于傳動軸上且由第一傳動鏈條與第二傳動齒輪相連,可調(diào)齒輪組設于傳動軸上且由第二傳動鏈條與放秧機構相連。
所述的機架的底部設有犁地裝置。
所述的秧簍的底部為形成漏斗形的后簍片、前簍片和側簍片,三者之間設有彈簧。
所述的控制桿位于秧簍前端中間位置且分別與后簍片和側簍片相連接。
所述的可調(diào)齒輪組包括尺寸不同且間距可調(diào)的兩個齒輪。
所述的平整機構包括滾子、軸承和滾刷,其中滾子由軸承與機架相連,動力傳輸機構與滾子相連,滾刷設置于機架前方用于清潔滾子。
所述的犁地裝置的高度低于平整機構的高度。
所述的放秧機構的后方設有人工送苗機構,該機構包括座椅。
本發(fā)明動力傳輸機構將平整機構中滾子的運動傳遞過來,驅(qū)動各級鏈條運動,然后帶動活性連接在上邊的秧簍在其軌道上運動,在秧簍運動到最高點的時候,人工將秧苗放入秧簍中,秧簍向下運動,當控制桿碰到固接在插秧動力箱上的啟動片時,會使控制桿往里壓,導致秧簍底部打開,秧苗由于底部由泥土,重力作用使其掉入水田中提前犁好的坑中,緊接著固接在插秧動力箱上的蓋土裝置將之前犁地犁出的位于坑兩邊的土撥到坑中, 固定秧苗,完成插秧過程。集平整、犁地、插秧、蓋土于一體,設計機構巧妙,過程簡單易懂, 容易把握,插秩效率聞,人工可調(diào)秩苗的株距。
圖I為本發(fā)明主視圖2為本發(fā)明立體視圖3為放秧機構結構示意圖4為平整機構結構示意圖5為動力傳輸機構結構意圖6為秩萎結構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實施例I
如圖I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包括動力牽引裝置I、主連接軸2、機架3、平整機構4、動力傳輸機構5和放秧機構6,其中動力牽引裝置I與機架3由主連接軸2相連,平整機構4設置于機架3前方且與機架3相連,放秧機構6與平整機構4由動力傳輸機構5相連;
如圖3所示,所述的放秧機構6包括插秧動力箱7、秧簍8、控制桿9、啟動片10 和蓋土裝置11,其中控制桿9設于秧簍8上,啟動片10設于插秧動力箱7上,蓋土裝置11 設于插秧動力箱7的底部;
如圖4、圖5所示,插秧動力箱7包括第一傳動齒輪12、主傳動輪13、運動軸14 和主運動鏈15,其中第一傳動齒輪12與動力傳輸機構5相連,第一傳動齒輪12與主傳動輪13由運動軸14相連,主運動鏈15設置于主傳動輪13上,秧簍8活性連接于主運動鏈15 上。
所述的動力傳輸機構5包括第二傳動齒輪16、第一傳動鏈條17、第三傳動齒輪 18、第二傳動鏈條19、傳動軸20和可調(diào)齒輪組21,其中第二傳動齒輪16設置于平整機構 4上,第三傳動齒輪18設置于傳動軸20上且由第一傳動鏈條17與第二傳動齒輪16相連, 可調(diào)齒輪組21設于傳動軸20上且由第二傳動鏈條19與放秧機構6相連。
放秧機構6由動力傳輸機構5將滾子的運動傳遞過來,驅(qū)動各級齒輪、鏈條運動, 然后帶動活性連接在上邊的秧簍8在其軌道上運動,在秧簍8運動到最高點的時候,人工將秩苗放入秩婆8中,秩婆8向下運動,當控制桿9碰到固接在插秩動力箱7上的啟動片10 時,會使控制桿9往里壓,導致秧簍8底部打開,秧苗由于底部由泥土,重力作用使其掉入水田中提前犁好的坑中,緊接著固接在插秧動力箱7上的蓋土裝置11將之前犁地犁出的位于坑兩邊的土撥到坑中,固定秧苗,完成插秧過程。
所述的機架3的底部設有犁地裝置22。
如圖6所示,所述的秧簍8的底部為形成漏斗形的后簍片23、前簍片24和側簍片 25,三者之間設有彈簧26。
所述的控制桿9位于秧簍8前端中間位置且分別與后簍片23和側簍片25相連接。 秧簍8在松弛狀態(tài),由于彈簧26的作用,位于秧簍8下端的后簍片23、前簍片24和側簍片 25夾緊,形成封閉的漏斗形,當位于秧簍8前端中間位置的控制桿9被外力往里邊壓動時, 由機械原理導致位于秧簍8下端的三個簍片分開,秧簍8底部打開,秧苗落下,當控制桿9 再次松弛時,由彈簧26的作用使三個簍片再次合上。
所述的可調(diào)齒輪組21包括尺寸不同且間距可調(diào)的兩個齒輪。可調(diào)齒輪組21有兩種不同規(guī)格的齒輪,可以實現(xiàn)不同的傳動系數(shù),實現(xiàn)秧苗株距的可調(diào)。
如圖4所示,所述的平整機構4包括滾子27、軸承28和滾刷29,其中滾子27由軸承28與機架3相連,動力傳輸機構5與滾子27相連,滾刷29設置于機架3前方用于清潔滾子27。平整機構4主要功能是壓平水田,并且為后邊的放秧機構6提供動力,滾子27 機構上有一個滾刷29,安裝在機架3上,幫助清潔滾子27上可能粘上的泥。
所述的犁地裝置22的高度低于平整機構4的高度。
所述的放秧機構6的后方設有人工送苗機構,該機構包括座椅30。
本實施例可以完成犁坑、落秧、蓋土三個過程,座椅30設置在機構末端,方便人工將秧苗放入秧簍8中,幫助完成秧苗的種植,實現(xiàn)半自動化過程。
該結構具有集成化高,靈活性強,種植效率高等優(yōu)勢,具體表現(xiàn)在平整、犁地、插秧、蓋土各插秧過程的一體化完成,秧苗株距的靈活可調(diào)等。并且秧簍設計巧妙,放秧過程穩(wěn)定,在用戶可操作性以及插秧的高效性方面都有顯著優(yōu)勢。本設計用于實際生產(chǎn),使得秧苗成活率提高5個百分點,并且效率比常用的水稻插秧機高出百分之三十以上。
權利要求
1.一種雙行苗稀疏性可調(diào)的半自動插秧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動力牽引裝置、主連接軸、機架、平整機構、動力傳輸機構和放秧機構,其中動力牽引裝置與機架由主連接軸相連,平整機構設置于機架前方且與機架相連,放秧機構與平整機構由動力傳輸機構相連;所述的放秧機構包括插秧動力箱、秧簍、控制桿、啟動片和蓋土裝置,其中控制桿設于秧簍上,啟動片設于插秧動力箱上,蓋土裝置設于插秧動力箱的底部;所述的插秧動力箱包括第一傳動齒輪、主傳動輪、運動軸和主運動鏈,其中第一傳動齒輪與動力傳輸機構相連,第一傳動齒輪與主傳動輪由運動軸相連,主運動鏈設置于主傳動輪上,秧簍活性連接于主運動鏈上。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行苗稀疏性可調(diào)的半自動插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動力傳輸機構包括第二傳動齒輪、第一傳動鏈條、第三傳動齒輪、第二傳動鏈條、傳動軸和可調(diào)齒輪組,其中第二傳動齒輪設置于平整機構上,第三傳動齒輪設置于傳動軸上且由第一傳動鏈條與第二傳動齒輪相連,可調(diào)齒輪組設于傳動軸上且由第二傳動鏈條與放秧機構相連。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行苗稀疏性可調(diào)的半自動插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可調(diào)齒輪組包括尺寸不同且間距可調(diào)的兩個齒輪。
4.根據(jù)權利要求I、2或3所述的雙行苗稀疏性可調(diào)的半自動插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秧簍的底部為形成漏斗形的后簍片、前簍片和側簍片,三者之間設有彈簧。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行苗稀疏性可調(diào)的半自動插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控制桿位于秧簍前端中間位置且分別與后簍片和側簍片相連接。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雙行苗稀疏性可調(diào)的半自動插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平整機構包括滾子、軸承和滾刷,其中滾子由軸承與機架相連,動力傳輸機構與滾子相連, 滾刷設置于機架前方用于清潔滾子。
7.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雙行苗稀疏性可調(diào)的半自動插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機架的底部設有犁地裝置。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雙行苗稀疏性可調(diào)的半自動插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犁地裝置的高度低于平整機構的高度。
9.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雙行苗稀疏性可調(diào)的半自動插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放秧機構的后方設有人工送苗機構,該機構包括座椅。
全文摘要
一種移栽機械領域的雙行苗稀疏性可調(diào)的半自動插秧機,包括動力牽引裝置、主連接軸、機架、平整機構、動力傳輸機構和放秧機構,其中動力牽引裝置與機架由主連接軸相連,平整機構設置于機架前方且與機架相連,放秧機構與平整機構由動力傳輸機構相連;所述的放秧機構包括插秧動力箱、秧簍、控制桿、啟動片和蓋土裝置,其中控制桿設于秧簍上,啟動片設于插秧動力箱上,蓋土裝置設于插秧動力箱的底部;插秧動力箱包括第一傳動齒輪、主傳動輪、運動軸和主運動鏈。本發(fā)明集平整、犁地、插秧、蓋土于一體,設計機構巧妙,過程簡單易懂,容易把握,人工可調(diào)秧苗的株距。
文檔編號A01C11/02GK102972133SQ20121054607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17日
發(fā)明者劉成良, 李子楓, 貢亮, 苗中華, 王雙園, 張保華 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