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漁網固定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漁網固定裝置,它包括漁網支撐板連接塊(3),漁網支撐板連接塊(3)為正方形,四個邊上均開有連接孔(4),漁網支撐板(1)固定在漁網支撐板連接塊(3)上;本實用新型各個部件均為標準件,可以方便互換,而且結構簡單拆卸方便;解決了在河流、湖泊及魚塘里通過漁網養魚,現有技術固定漁網采用木材存在的木材長期水里侵泡容易腐爛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給養魚帶來了危害,而且木材從砍伐到運到水里固定安裝,成本極高浪費人力物力資源,同時木樁雜亂無章固定在水里整體看起來不整潔,影響美觀。
【專利說明】一種漁網固定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漁網固定技術,尤其涉及一種漁網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河流、湖泊及魚塘里通過漁網養魚已經越來越普及,通過漁網養魚時,需要將漁網固定在水里,漁網的固定方式通常采用在岸邊或水里固定木樁將漁網固定在木樁上,由于木材長期水里侵泡容易腐爛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給養魚帶來了危害,而且木材從砍伐到運到水里固定安裝,成本極高浪費人力物力資源,同時木樁雜亂無章固定在水里整體看起來不整潔,影響美觀。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漁網固定裝置,以解決在河流、湖泊及魚塘里通過漁網養魚,現有技術固定漁網采用木材存在的木材長期水里侵泡容易腐爛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給養魚帶來了危害,而且木材從砍伐到運到水里固定安裝,成本極高浪費人力物力資源,同時木樁雜亂無章固定在水里整體看起來不整潔,影響美觀。
[0004]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
[0005]一種漁網固定裝置,它包括漁網支撐板連接塊,漁網支撐板連接塊為正方形,四個邊上均開有連接孔,漁網支撐板固定在漁網支撐板連接塊上。
[0006]漁網支撐板的長和寬側邊上開有通孔。
[0007]漁網支撐板為長方體,其寬度為0.5-0.6米,長度為8.5-9.5米,厚度為5_10厘米。
[0008]漁網支撐板和漁網支撐板連接塊均為塑料板。
[000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0]本實用新型以漁網支撐板連接塊為中心,在漁網支撐板連接塊的四個邊上固定漁網支撐板,通過漁網支撐板連接塊可將漁網支撐板往四周延伸,在水面上形成一個固定平面,整體簡潔美觀,將漁網繩子固定在各個漁網支撐板的通孔上將漁網固定,取下漁網時解開繩子即可,方便快捷,本實用新型各個部件均為標準件,可以方便互換,而且結構簡單拆卸方便;解決了在河流、湖泊及魚塘里通過漁網養魚,現有技術固定漁網采用木材存在的木材長期水里侵泡容易腐爛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給養魚帶來了危害,而且木材從砍伐到運到水里固定安裝,成本極高浪費人力物力資源,同時木樁雜亂無章固定在水里整體看起來不整潔,影響美觀。
[0011]【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俯視結構示意圖。
[0013]【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一種漁網固定裝置(見圖1),它包括漁網支撐板連接塊3,漁網支撐板連接塊3為正方形,四個邊上均開有連接孔4,漁網支撐板I固定在漁網支撐板連接塊3上,漁網支撐板I的寬側邊的通孔2與漁網支撐板連接塊3的連接孔4通過螺栓固定在一起。
[0015]漁網支撐板I的長和寬側邊上開有通孔2。長側邊上的通孔用來固定漁網繩子,寬側邊上的通孔用來和漁網支撐板連接塊3固定。
[0016]漁網支撐板I為長方體,其寬度為0.5-0.6米,長度為8.5-9.5米,厚度為5_10厘米,寬度設為0.5-0.6米目的主要是方便養魚工人在上面行走,方便操作。長度設為
8.5-9.5米主要是考慮到不同規格的漁網都能夠可靠固定在上面,厚度5-10厘米是為了保證支撐板的強度。
[0017]漁網支撐板I和漁網支撐板連接塊3均為塑料板,而且為高強度的塑料板,漁網支撐板I的強度要達到承重200-300公斤以上,優選高強度PVC板或高強度CPVC硬質板,漁網支撐板連接塊3厚度也在5-10厘米。
[0018]通過漁網支撐板連接塊3將漁網支撐板I的首尾相連接,向四周無限擴展,方便養魚規模化;而且整個裝置組裝簡單,使用可靠具有很好的使用價值。
【權利要求】
1.一種漁網固定裝置,它包括漁網支撐板連接塊(3),其特征在于:漁網支撐板連接塊(3)為正方形,四個邊上均開有連接孔(4),漁網支撐板(I)固定在漁網支撐板連接塊(3)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漁網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漁網支撐板(I)的長和寬側邊上開有通孔(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漁網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漁網支撐板(I)為長方體,其寬度為0.5-0.6米,長度為8.5-9.5米,厚度為5_10厘米。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漁網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漁網支撐板(I)和漁網支撐板連接塊(3)均為塑料板。
【文檔編號】A01K61/00GK203827873SQ201420228858
【公開日】2014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7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7日
【發明者】楊東方, 王鳳友, 賀華中, 朱四喜, 吳云杰 申請人: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