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羊肚菌的人工培育方法,屬于農業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羊肚菌又稱羊肚菜、羊蘑、羊肚蘑。用于食積氣滯、脘腹脹滿、痰壅氣逆喘咳。羊肚菌又稱羊肚菜、羊蘑。羊肚菌(Morchella),又名草笠竹,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和藥用菌。羊肚菌于1818年被發現。其結構與盤菌相似,上部呈褶皺網狀,既像個蜂巢,也像個羊肚,因而得名。羊肚菌在山火之后的兩至三年內產量特高,因此北美的采摘者會根據山火來采集羊肚菌。然而,當火災被控制后,在同一個地區內,它的生長數量會年復一年地減少。
羊肚菌為馬鞍菌科羊肚菌屬珍稀的食、藥兩用真菌,早已被收錄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書中。野生羊肚菌,子實體較小或中等,6-14.5cm,菌蓋不規則圓形,長圓形,長4-6cm,寬4-6cm。表面形成許多凹坑,似羊肚狀,淡黃褐色,柄白色,長5-7cm,寬粗2-2.5cm,有淺縱溝,基部稍膨大。 羊肚菌由羊肚狀的可孕頭狀體菌蓋和一個不孕的 菌柄組成。菌蓋表面有網狀棱的 子實層,邊緣與菌柄相連。菌柄圓筒狀、中空,表面平滑或有凹槽。羊肚菌:菌蓋近球形、卵形至橢圓形,高4-10cm,寬3-6cm,頂端鈍圓,表面有似羊肚狀 的凹坑。凹坑不定形至近圓 形,寬4-12mm,蛋殼色至淡黃褐色,棱紋色較淺,不規則地交叉。柄近圓柱形,近白色,中空,上部平滑,基部膨大并有不規則的淺凹槽,長5-7cm,粗約為菌蓋的2/3。子囊圓筒形,(280-320)μm×μm。 孢子長橢圓 形,無色,每個子囊內含8個,呈單行排列。 側絲頂端膨大,粗達12μm。
春末至秋初生長于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針葉闊葉林混交林中,多生長于闊葉林地上及路旁,單生或群生。還有部分生長在楊樹林、果園、草地、河灘、榆樹林、槐樹林及上述林邊的路旁河邊。單個或成片生長,土質一般為沙堿性或略偏堿性。一般5月上旬至6月上旬出菇較多,屬于喜冷涼型食(藥)用菌。
野生羊肚菌分布于我國分布于我國陜西、甘肅、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蘇、云南、河北、北京等地區。羊肚菌是一種野生珍貴菌,由于它的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故名羊肚菌。在自然環境下生長,單體可達二百多克。
羊肚菌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美味食菌,其菌蓋部分含有 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 蘇氨酸和 纈氨酸7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甘寒無毒,有益腸胃、化痰理氣藥效。羊肚菌的營養相當豐富,據測定,羊肚菌含 粗蛋白20%、 粗脂肪26%、碳水化合物38.1%,還含有多種氨基酸,特別是 谷氨酸含量高達1.76 %。因此,有人認為是“十分好的蛋白質來源”,并有“素中之葷”的美稱。人體中的蛋白質是由20種氨基酸搭配而組成的,而羊肚菌就含有18種。
技術實現要素:
羊肚菌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并且外表獨特,很容易與其它菌類作區別,是一個安全的食用菌類,種植羊肚菌有著廣闊的前景。
一種羊肚菌子實體的人工培育方法是按下面的步驟進行:一、斜面培養基制作:瓊脂100份、葡萄糖100份、水1000份,混合均勻后100℃高溫滅菌,60℃~70℃時滴入試管內占1/5體積,調成與平面三十度角后降溫至35℃以下,混合液凝固成為斜面培養基;二、母種培養:用滅菌工具在羊肚菌子實體上切取一小塊組織,夾進試管斜面培養基上,塞住試管口,25℃~30℃培養7天,菌絲長滿培養基;三、栽培基準備:玉米稈20~25份、楊樹木屑40~50份、甘蔗渣15~20份、白糖3~5份、石膏粉1~2份,將玉米稈、楊樹木屑、甘蔗渣粉碎后與白糖、石膏粉攪拌成混合料發酵20~30天;四、栽培基滅菌:將發酵過的混合料分裝進聚丙烯塑料袋,塑料袋長×寬=17厘米×30厘米,加熱至80℃~90℃,加熱時間1~2小時,加熱完成后自然降溫;五、接種:將母種菌絲分切成小菌絲塊,每小塊菌絲0.5~0.6厘米長度,將小塊菌絲夾進袋裝栽培基內埋進0.5~1.0厘米深;六、培養管理:將接種后的菌袋袋口朝上擺放在大棚內,覆蓋一黑膜,25培養25℃~30℃培養10天,子實體長出,可以揭膜繼續培養,每兩天澆水一次,保持含水量60~70%;七、子實體菌株長至高度8~15厘米可以采收。
一種羊肚菌子實體的人工培育方法的有益效果是:一種羊肚菌子實體的人工培育方法通過瓊脂培養基培養出羊肚菌母種,再采用羊肚菌喜歡生長的楊樹屑、玉米稈、甘蔗渣、甘蔗渣作為主要原料,通過粉碎、混合、發酵、高溫滅菌等工序,制作出適合羊肚菌生長的栽培基,實現了將羊肚菌進行人工培養產業化。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羊肚菌子實體的人工培育方法是按下面的步驟實施進行:一、斜面培養基制作:瓊脂100份、葡萄糖100份、水1000份,混合均勻后100℃高溫滅菌,60℃~70℃時滴入試管內占1/5體積,調成與平面三十度角后降溫至35℃以下,混合液凝固成為斜面培養基;二、母種培養:用滅菌工具在羊肚菌子實體上切取一小塊組織,夾進試管斜面培養基上,塞住試管口,25℃~30℃培養7天,菌絲長滿培養基;三、栽培基準備:玉米稈20~25份、楊樹木屑40~50份、甘蔗渣15~20份、白糖3~5份、石膏粉1~2份,將玉米稈、楊樹木屑、甘蔗渣粉碎后與白糖、石膏粉攪拌成混合料發酵20~30天;四、栽培基滅菌:將發酵過的混合料分裝進聚丙烯塑料袋,塑料袋長×寬=17厘米×30厘米,加熱至80℃~90℃,加熱時間1~2小時,加熱完成后自然降溫;五、接種:將母種菌絲分切成小菌絲塊,每小塊菌絲0.5~0.6厘米長度,將小塊菌絲夾進袋裝栽培基內埋進0.5~1.0厘米深;六、培養管理:將接種后的菌袋袋口朝上擺放在大棚內,覆蓋一黑膜,25培養25℃~30℃培養10天,子實體長出,可以揭膜繼續培養,每兩天澆水一次,保持含水量60~70%;七、子實體菌株長至高度8~15厘米可以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