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牡蠣附苗裝置。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牡蠣附苗裝置通常采用扁平狀的帶狀本體進行附苗,但由于受到水下環(huán)境的影響和起苗時的震動容易造成牡蠣苗的掉落,且由于附苗過程中牡蠣錯位附著從而造成附苗裝置的空間利用率較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改進,即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xiàn)有的附苗其牡蠣苗容易掉落且空間利用率較低。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案是:一種牡蠣附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條用于附著牡蠣的附著帶,所述附著帶表面具有凸起的凸筋以形成截面呈波浪狀,附著帶相鄰凸筋之間的附著帶表面為非平整表面。
進一步的,所述相鄰凸筋之間的附著帶表面具有凹坑或具有褶皺以形成非平整表面。
進一步的,當有多條附著帶時,多條附著帶兩端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多條附著帶兩端經(jīng)連接繩綁扎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多條附著帶兩端固定于一套環(huán)上,所述套環(huán)上設有用于固定附著帶的凸條,所述凸條均布與套環(huán)上。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利用凸筋及非平整的表面不僅能增大對牡蠣苗的附著力同時利用凸筋的結構使牡蠣的附苗的布局更加均勻,附苗率高 附苗面積大、質量輕、成本低,大大提高了空間利用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附著帶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2所示,一種牡蠣附苗裝置,包括至少一條用于附著牡蠣的附著帶10,所述附著帶10表面具有凸起的凸筋110以形成截面呈波浪狀,附著帶相鄰凸筋110之間的附著帶表面為非平整表面。
相鄰凸筋110之間的附著帶表面具有凹坑111或具有褶皺以形成非平整表面。
使用時一般有多條附著帶10,多條附著帶兩端固定連接,固定連接的方式可以是經(jīng)一連接繩綁扎固定連接也可以是相互纏繞固定。
此外在使用中為了實現(xiàn),多條附著帶10之間的間距保持一定,可以兩端固定于一套環(huán)20上,所述套環(huán)20上設有用于固定附著帶的凸條,所述凸條均布與套環(huán)上,多條附著帶10固定于凸條上從而實現(xiàn)位置的限定從而保證了空間的有效利用。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利用凸筋及非平整的表面不僅能增大對牡蠣苗的附著力同時利用凸筋的結構使牡蠣的附苗的布局更加均勻,附苗率高 附苗面積大、質量輕、成本低,大大提高了空間利用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