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鐵皮石斛的栽培方法,特別是一種石斛堿含量高的鐵皮石斛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鐵皮石斛別稱鐵皮蘭、吊蘭、云南鐵皮、鐵皮吊蘭,是蘭科石斛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鐵皮石斛是石斛類藥材的上品,素有“中華仙草-藥中黃金”之美稱,以莖入藥,含有多糖、石斛堿、生物堿等有效成分,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喉明目等功效,在抗腫瘤、提高人體免疫力、治療胃腸道疾病、抗衰老、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糖、治療白內障等方面均有良好療效。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鐵皮石斛對非特異性及特異性免疫均有增強作用,在抗腫瘤、抗氧化、降低血糖以及白內障的治療等方面,藥理作用顯著。其化學成分較復雜,已確定的化合物類型主要有:生物堿類、多糖類、菲類、聯芐母核類,其中生物堿類、多糖類藥理活性較為顯著。石斛堿型倍半萜類生物堿為石斛屬植物特有,其中石斛堿是最早發現,研究最多的生物堿;金釵石斛堿與非甾體類抗炎藥藥理作用相似,具有免疫調節、抗炎、擴張血管等作用。
隨著鐵皮石斛的保健功效被人們廣泛的認識和接受,野生鐵皮石斛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已經開始采用人工栽培鐵皮石斛,鐵皮石斛的栽培方法中,培養基是鐵皮石斛賴以生存的條件,不同的培養原料和配方可對鐵皮石斛的生長、產量和活性成分等產生重要的影響。現有技術中鐵皮石斛用的培養基及現有栽培方法,不利于產出的鐵皮石斛的品質保證。特別是不能保證鐵皮石斛中石斛堿含量,使得最終得到的鐵皮石斛中石斛堿含量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鐵皮石斛的栽培方法,本發明方法培養鐵皮石斛時,最終產出的鐵皮石斛品質好,有效成分含量高,特別是石斛堿的含量的高。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鐵皮石斛的栽培方法,取鐵皮石斛原球莖,經組織培養、移栽、管理和采收,即得。
前述的鐵皮石斛的栽培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取鐵皮石斛原球莖,于生根培養基中培養,直至長出1-2片真葉高度為1.5-2.5cm的鐵皮石斛幼苗;
(2)取高度為1.5-2.5cm、含1-2片真葉的鐵皮石斛幼苗,接種于幼苗培養基中,培養50-60天,得鐵皮石斛移栽幼苗;
(3)取鐵皮石斛移栽幼苗移栽到大棚中,所述大棚寬6-8米,長20-50米,硼高1.7-2.5米,棚頂覆蓋塑料薄膜和70-80%遮陰度的遮陰網,棚內安裝自來水管,棚四周和入口裝有防蟲網;棚內搭建畦底架空的種植畦,用木架作為種植畦的框架,然后鋪設孔徑為0.3-0.5cm的塑料平板作為基質支撐面,然后在畦面上鋪設4-6cm的基質;
(4)在種植畦的基質上挖2-3cm深的小洞,取鐵皮石斛移栽幼苗,用0.3-0.5%的高錳酸鉀稀釋液浸根消毒后,將幼苗根部放入小洞內,然后用基質蓋好,栽培密度為100-200叢/平方米,每叢2-5株,叢距為5-10cm;
(5)保證大棚內溫度白天保持在18-22℃,夜晚15-20℃,濕度控制在80%-90%,移栽后移栽后10-15天噴施0.4-0.6%尿素水溶液;
(6)控制基質正常含水量在30-40%,空氣濕度保持60%-70%,每10-15天噴1次水,可每15-20天噴1次0.5%~0.8%磷酸二氫鉀水溶液;
(7)每月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水溶液或50%馬拉硫磷1000倍水溶液噴施進行葉面防治,防蟲采用防蟲網;
(8)采收:11月至次年4月份間進行采收,剪大留小,剪老留嫩。
前述的鐵皮石斛的栽培方法,所述步驟(1)中,所述生根培養基為:在每升ms培養基中添加1-3mgnaa、維生素c2-5mg、陳皮粉末3-8mg、瓊脂3-8mg和土豆泥1-5mg,混勻,即得。
前述的鐵皮石斛的栽培方法,所述生根培養基為:在每升ms培養基中添加2mgnaa、維生素c3.5mg、陳皮粉末6mg、瓊脂6mg和土豆泥3mg,混勻,即得。
前述的鐵皮石斛的栽培方法,所述步驟(2)中,所述幼苗培養基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玉米糊100-120份、淫羊藿粉末50-60份和當歸粉末50-60份混勻后得到。
前述的鐵皮石斛的栽培方法,所述幼苗培養基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玉米糊110份、淫羊藿粉末55份和當歸粉末55份混勻后得到。
前述的鐵皮石斛的栽培方法,所述基質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黃豆渣10-20份、馬鈴薯泥10-20份、香蕉泥10-20份、椰子汁20-30份和中藥渣50-60份混勻后得到。
前述的鐵皮石斛的栽培方法,所述基質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黃豆渣15份、馬鈴薯泥15份、香蕉泥15份、椰子汁25份和中藥渣55份混勻后得到。
前述的鐵皮石斛的栽培方法,所述中藥渣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忍冬藤5-15份、丹參10-20份、肉桂5-15份、雞內金10-20份、山楂5-15份、白芨5-15份和茵陳5-15份按下述方法制備:忍冬藤、丹參、肉桂、雞內金、山楂、白芨和茵陳,加8-12倍量水浸泡20-30min后,煎煮2-3h,過濾,取濾渣,干燥,粉碎成粗顆粒,即得。
前述的鐵皮石斛的栽培方法,所述中藥渣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忍冬藤10份、丹參15份、肉桂10份、雞內金15份、山楂10份、白芨10份和茵陳10份按下述方法制備:忍冬藤、丹參、肉桂、雞內金、山楂、白芨和茵陳,加10倍量水浸泡25min后,煎煮2.5h,過濾,取濾渣,干燥,粉碎成粗顆粒,即得。
申請人對本發明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部分實驗如下:
實驗例1石斛堿含量考察.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鐵皮石斛1:按實施例1進行栽培,采收得到鐵皮石斛1。
1.1.2鐵皮石斛2:栽培時,培養基中不含忍冬藤、丹參、肉桂、雞內金、山楂、白芨和茵陳,其余方法同實施例1進行栽培后,采收得到鐵皮石斛2。
1.2儀器和試劑
石斛堿標準品:成都曼思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must-12080608。ae240電子天平:瑞士meitler;hh-s數控恒溫水浴鍋:金華市文華科教實驗儀器廠;bm510旋轉蒸發儀:日本yamato公司;6890n氣相色譜儀:美國安捷倫公司;uv-2450紫外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公司;甲醇(色譜純):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苯酚:上海凌峰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硫酸:上海凌峰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2方法
2.1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2.1.1供試品溶液1的制備:
取本發明鐵皮石斛(鐵皮石斛1)樣品,置烘箱中50℃,干燥,粉碎,過三號篩,取過濾后藥材粉末3.34g,加200ml90%乙醇,回流1小時,過濾,傾出上清液,再加100ml90%乙醇,回流1小時,傾出上清液,合并上述2次上清液,置旋轉蒸發儀濃縮,水浴鍋50℃蒸干,干燥品加甲醇溶解,定容至25ml,即得供試品溶液1。
2.1.2供試品溶液2的制備
取鐵皮石斛2樣品,置烘箱中50℃,干燥,粉碎,過三號篩,取過濾后藥材粉末3.34g,加200ml90%乙醇,回流1小時,過濾,傾出上清液,再加100ml90%乙醇,回流1小時,傾出上清液,合并上述2次上清液,置旋轉蒸發儀濃縮,水浴鍋50℃蒸干,干燥品加甲醇溶解,定容至25ml,即得供試品溶液2。
2.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石斛堿對照品50.01lmg至100ml量瓶中,加甲醇定容至刻度,搖勻,得500.1mg/l石斛堿對照品母液。50.01mg/l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備用。
2.3色譜條件
色譜柱:db-1毛細管柱(30mm×0.25mm,0.25um);程序升溫:初始溫度為80℃,以10℃/min的速率升溫至250℃,保持5分鐘;進樣口溫度為250℃,檢測器溫度為250℃,進樣量10ul,理論塔板數按石斛堿計,不低于10000。
2.4標準曲線制備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0.2、0.5、0.8、1.0、2.0、4.0ml分別置于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按上述色譜條件測定。以峰面積積分為縱坐標,對照品進樣量為橫坐標進行線性回歸,回歸方程為a=0.7522c-0.0252,r=0.9997,表明石斛堿在0.10-2.00ug范圍內具有良好的線性關系。
2.5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石斛堿對照品溶液l0ul,連續6次進樣,記錄峰面積,石斛堿峰面積的rsd為1.58%,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2.6重復性試驗
按上述方法制備6份供試品溶液1和供試品溶液2,按上述色譜條件進行測定。石斛堿峰面積的rsd分別為2.05%和2.06%。
2.7穩定性試驗
取同一供試品溶液1,在室溫下放置,分別于0、2、4、6、8、l2小時進樣,記錄石斛堿峰面積,rsd為2.88%。結果表明,供試品溶液1在12小時內穩定。
取同一供試品溶液2,在室溫下放置,分別于0、2、4、6、8、l2小時進樣,記錄石斛堿峰面積,rsd為2.89%。結果表明,供試品溶液2在12小時內穩定。
2.8回收率試驗
取已知含量0.46mg/g)的鐵皮石斛粉末6份,每份約1.65g,精密稱定。準確加入石斛堿對照品母液2ml,按上述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1和供試品溶液2,在上述色譜條件下進行測定,計算回收率。結果平均回收率為97.1%和96.8%,rsd分別為2.5%和2.6%。
2.9樣品含量測定
按上述供試品溶液1和供試品溶液2的制備方法和測定條件,分成6份,測定6份鐵皮石斛1樣品和6份鐵皮石斛2樣品中石斛堿的含量,記錄結果,結果取平均值,結果見表1。
表1石斛堿含量測定結果
由表可知,本發明方法栽培得到的鐵皮石斛,最終采收的鐵皮石斛中石斛堿的含量較高。鐵皮石斛的品質好。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方法培養鐵皮石斛時,最終產出的鐵皮石斛品質好,有效成分含量高,特別是石斛堿的含量的高。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鐵皮石斛的栽培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取鐵皮石斛原球莖,于生根培養基中培養,直至長出1-2片真葉高度為1.5-2.5cm的鐵皮石斛幼苗;所述生根培養基為:在每升ms培養基中添加2mgnaa、維生素c3.5mg、陳皮粉末6mg、瓊脂6mg和土豆泥3mg,混勻,即得;
(2)取高度為1.5-2.5cm、含1-2片真葉的鐵皮石斛幼苗,接種于幼苗培養基中,培養55天,得鐵皮石斛移栽幼苗;所述幼苗培養基由玉米糊110kg、淫羊藿粉末55kg和當歸粉末55kg混勻后得到;
(3)取鐵皮石斛移栽幼苗移栽到大棚中,所述大棚寬6-8米,長20-50米,硼高1.7-2.5米,棚頂覆蓋塑料薄膜和75%遮陰度的遮陰網,棚內安裝自來水管,棚四周和入口裝有防蟲網;棚內搭建畦底架空的種植畦,用木架作為種植畦的框架,然后鋪設孔徑為0.3-0.5cm的塑料平板作為基質支撐面,然后在畦面上鋪設4-6cm的基質;
(4)在種植畦的基質上挖2-3cm深的小洞,取鐵皮石斛移栽幼苗,用0.3-0.5%的高錳酸鉀稀釋液浸根消毒后,將幼苗根部放入小洞內,然后用基質蓋好,栽培密度為100-200叢/平方米,每叢2-5株,叢距為5-10cm;
(5)保證大棚內溫度白天保持在18-22℃,夜晚15-20℃,濕度控制在80%-90%,移栽后移栽后13天噴施0.4-0.6%尿素水溶液;
(6)控制基質正常含水量在30-40%,空氣濕度保持60%-70%,每13天噴1次水,可每18天噴1次0.5%~0.8%磷酸二氫鉀水溶液;
(7)每月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水溶液噴施,進行葉面防治,防蟲采用防蟲網;
(8)采收:11月至次年4月份間進行采收,剪大留小,剪老留嫩。
所述基質由黃豆渣15kg、馬鈴薯泥15kg、香蕉泥15kg、椰子汁25kg和中藥渣55kg混勻后得到;所述中藥渣由忍冬藤10kg、丹參15kg、肉桂10kg、雞內金15kg、山楂10kg、白芨10kg和茵陳10kg按下述方法制備:忍冬藤、丹參、肉桂、雞內金、山楂、白芨和茵陳,加10倍量水浸泡25min后,煎煮2.5h,過濾,取濾渣,干燥,粉碎成粗顆粒,即得。
實施例2.
(1)取鐵皮石斛原球莖,于生根培養基中培養,直至長出1-2片真葉高度為1.5-2.5cm的鐵皮石斛幼苗;所述生根培養基為:在每升ms培養基中添加3mgnaa、維生素c5mg、陳皮粉末8mg、瓊脂8mg和土豆泥5mg,混勻,即得;
(2)取高度為1.5-2.5cm、含1-2片真葉的鐵皮石斛幼苗,接種于幼苗培養基中,培養60天,得鐵皮石斛移栽幼苗;所述幼苗培養基由玉米糊120kg、淫羊藿粉末60kg和當歸粉末60kg混勻后得到;
(3)取鐵皮石斛移栽幼苗移栽到大棚中,所述大棚寬8米,長50米,硼高2.5米,棚頂覆蓋塑料薄膜和80%遮陰度的遮陰網,棚內安裝自來水管,棚四周和入口裝有防蟲網;棚內搭建畦底架空的種植畦,用木架作為種植畦的框架,然后鋪設孔徑為0.3-0.5cm的塑料平板作為基質支撐面,然后在畦面上鋪設4-6cm的基質;
(4)在種植畦的基質上挖2-3cm深的小洞,取鐵皮石斛移栽幼苗,用0.3-0.5%的高錳酸鉀稀釋液浸根消毒后,將幼苗根部放入小洞內,然后用基質蓋好,栽培密度為100-200叢/平方米,每叢2-5株,叢距為5-10cm;
(5)保證大棚內溫度白天保持在18-22℃,夜晚15-20℃,濕度控制在80%-90%,移栽后移栽后15天噴施0.4-0.6%尿素水溶液;
(6)控制基質正常含水量在30-40%,空氣濕度保持60%-70%,每15天噴1次水,可每20天噴1次0.5%~0.8%磷酸二氫鉀水溶液;
(7)每月用50%馬拉硫磷1000倍水溶液噴施進行葉面防治,防蟲采用防蟲網;
(8)采收:11月至次年4月份間進行采收,剪大留小,剪老留嫩。
所述基質由黃豆渣20kg、馬鈴薯泥20kg、香蕉泥20kg、椰子汁30kg和中藥渣60kg混勻后得到;所述中藥渣由忍冬藤15kg、丹參20kg、肉桂15kg、雞內金20kg、山楂15kg、白芨15kg和茵陳15kg按下述方法制備:忍冬藤、丹參、肉桂、雞內金、山楂、白芨和茵陳,加12倍量水浸泡30min后,煎煮3h,過濾,取濾渣,干燥,粉碎成粗顆粒,即得。
實施例3.
(1)取鐵皮石斛原球莖,于生根培養基中培養,直至長出1-2片真葉高度為1.5-2.5cm的鐵皮石斛幼苗;所述生根培養基為:在每升ms培養基中添加1mgnaa、維生素c2mg、陳皮粉末3mg、瓊脂3mg和土豆泥1mg,混勻,即得;
(2)取高度為1.5-2.5cm、含1-2片真葉的鐵皮石斛幼苗,接種于幼苗培養基中,培養50天,得鐵皮石斛移栽幼苗;所述幼苗培養基由玉米糊100kg、淫羊藿粉末50kg和當歸粉末50kg混勻后得到;
(3)取鐵皮石斛移栽幼苗移栽到大棚中,所述大棚寬6米,長20米,硼高1.7米,棚頂覆蓋塑料薄膜和70%遮陰度的遮陰網,棚內安裝自來水管,棚四周和入口裝有防蟲網;棚內搭建畦底架空的種植畦,用木架作為種植畦的框架,然后鋪設孔徑為0.3-0.5cm的塑料平板作為基質支撐面,然后在畦面上鋪設4-6cm的基質;
(4)在種植畦的基質上挖2-3cm深的小洞,取鐵皮石斛移栽幼苗,用0.3-0.5%的高錳酸鉀稀釋液浸根消毒后,將幼苗根部放入小洞內,然后用基質蓋好,栽培密度為100-200叢/平方米,每叢2-5株,叢距為5-10cm;
(5)保證大棚內溫度白天保持在18-22℃,夜晚15-20℃,濕度控制在80%-90%,移栽后移栽后10天噴施0.4-0.6%尿素水溶液;
(6)控制基質正常含水量在30-40%,空氣濕度保持60%-70%,每10天噴1次水,可每15天噴1次0.5%~0.8%磷酸二氫鉀水溶液;
(7)每月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水溶液噴施進行葉面防治,防蟲采用防蟲網;
(8)采收:11月至次年4月份間進行采收,剪大留小,剪老留嫩。
所述基質由黃豆渣10kg、馬鈴薯泥10kg、香蕉泥10kg、椰子汁20kg和中藥渣50kg混勻后得到;所述中藥渣由忍冬藤5kg、丹參10kg、肉桂5kg、雞內金10kg、山楂5kg、白芨5kg和茵陳5kg按下述方法制備:忍冬藤、丹參、肉桂、雞內金、山楂、白芨和茵陳,加8倍量水浸泡20min后,煎煮2h,過濾,取濾渣,干燥,粉碎成粗顆粒,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