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豆豉加工裝置,具體為一種破碎豆豉結塊用的裝置。
背景技術:
豆豉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發酵豆制品,早在公元前二世紀,我國已經能生產豆豉。目前,豆豉一般是以大豆、黑豆等為原料,經過蒸煮加入曲料產生菌種進行制曲,再經過后期發酵制作而成。在豆豉的制作過程中,制曲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制曲的目的是使煮熟的豆粒在酶菌的作用下產生相應的酶系,在后續釀造的過程中產生豐富的代謝產物,使豆豉具有鮮美的滋味和獨特風味。
由于制曲前需要先蒸煮豆子,蒸煮后的豆子較軟且潮濕,導致制曲過程中豆子易結塊并成團;位于內部的豆子溫度會不斷升高,制曲過程中會造成豆子腐爛,無法完成豆豉制作。現在的方法是制曲過程中人工進行翻料來疏松豆子,使結塊的豆子分散,增加豆子之間空隙,從而降低豆子的溫度。但是通過人工翻料來解決豆子結塊存在以下缺陷:損耗人力,效率不高;而且容易損傷豆豉內部結構,影響口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結塊的豆子自動分散的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破碎豆豉結塊用的裝置,包括加工室、氣缸、層板、硅膠篩、負壓泵和分流臺;所述層板設于加工室中部,層板將加工室分為風干區和加工區,層板上開有豎向的圓孔和漏料孔;所述氣缸安裝于加工室的風干區側壁上,氣缸輸出軸與層板平行,氣缸輸出軸自由端固定有推板,推板與層板接觸;所述硅膠篩固定于層板下端,硅膠篩與層板之間形成制酶區,硅膠篩外部的加工區空間為發酵區,硅膠篩上開有豎向的通孔,加工室的制酶區側壁上設有密封門;所述負壓泵固定于加工室底部且位于硅膠篩下方;所述分流臺固定于加工室底部且位于漏料孔下方;所述氣缸和負壓泵通過控制器串聯,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氣缸和負壓泵的啟動和關閉。
本方案的技術原理是:將蒸煮后的豆子從密封門處倒入硅膠篩與層板形成的制酶區內,倒入的過程中逐漸加入曲料,經過1-2天的發酵后豆子會產生相應的酶菌,但是豆子會出現結塊的情況,所以需要將結塊的豆子進行分散。豆子在制酶區集中產生酶菌1-2天后,人工事先設置好控制器控制負壓泵和氣缸的啟動和停止的時間。到了設置時間時,控制器控制負壓泵反復啟動、停止,硅膠篩在負壓的作用下反復上下彈動;當控制器控制負壓泵啟動時,硅膠篩在負壓的作用下向下移動;當控制器控制負壓泵關閉時,硅膠篩上彈,結塊的豆子在彈力的作用下與層板下端面撞擊分散成顆粒狀然后下落,豆子在下落的過程中部分豆子穿過通孔進入發酵區。當控制器再次控制負壓泵啟動并關閉時,硅膠篩變形,在彈力作用下上彈,部分成顆粒狀的豆子穿過圓孔進入風干區后除去部分水分,降低豆子內部溫度;同時結塊豆子繼續與層板下端面撞擊分散成顆粒狀,豆子在下落的過程中又有部分豆子穿過通孔進入發酵區。控制器控制負壓泵反復啟動和停止多個回合后,控制氣缸啟動,氣缸輸出軸自由端的推板將豆子從風干區經過漏料孔推入發酵區,然后控制器控制氣缸關閉;豆子在下落的過程中與分流臺撞擊然后分散在加工室底部。一段時間后,控制器又一次控制負壓泵反復啟動和關閉,然后再控制氣缸啟動和關閉;依次循環,直至制酶區和風干區內的豆子全部進入發酵區為止。
本方案的技術效果是:通過設置硅膠篩,可以使蒸煮后的豆子在制酶區內集中產生酶菌,制酶速度快;與傳統的將豆子鋪開,大面積撒酶菌比起來,更加節約酶菌。通過控制器、負壓泵、層板和硅膠篩上的通孔配合使用,可以使結塊的豆子分散進入發酵區進行發酵,降低豆子溫度,有效避免結塊的豆子溫度太高而腐爛;由于豆子自身帶有酶菌,且在加工室底部分散開來,所以豆子發酵效果好,最終加工的豆豉口感也很好。通過控制器、氣缸、推板、分流臺、層板和圓孔的配合使用,可以使豆子進入風干區進行降溫,使豆子內部溫度降低,同時可以降低豆子水分含量,防止后期發酵過程中豆子腐爛,同時豆子與分流臺撞擊使得豆子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發酵之后的豆豉香濃、口感好,與直接從硅膠篩通孔處掉落的豆子加工成的豆豉相比,口感更香脆。另外整個裝置可以代替人工翻料,更加節省人力,而且可以同時生產出兩種口感的豆豉,以適應不同人的喜好。
進一步的,所述硅膠篩上固定有壓簧,壓簧自由端與加工室底部固定連接。本方案的技術效果是:當硅膠篩內的豆子重量較大時,壓簧可以對硅膠篩起支撐作用;在負壓泵停止工作,硅膠篩上彈的過程中,壓簧可以起推動作用,確保硅膠篩上彈更高,這樣結塊的豆子與層板撞擊力更大,更容易分散。
進一步的,所述通孔處套有鋼圈。本方案的技術效果是:通過設置鋼圈,避免硅膠篩在上下運動的過程中通孔變形,確保豆子可以通過。
進一步的,所述制酶區內的層板下端面設有凸起。本方案的技術效果是:通過設置凸起,可以更好的促進結塊的豆子分散,加快豆子進入發酵區的速度。
進一步的,所述分流臺的豎截面為梯形。本方案的技術效果是:將分流臺設置成梯形狀可以確保從風干區掉落的豆子更均勻的分散在發酵區;同時豆子在下落的過程中與分流臺上端撞擊,再滾落,可以進一步降低豆子溫度和水分含量。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時,可以代替人工翻料,更加節省人力;而且可以同時生產出兩種口感的豆豉,以適應不同人的需求。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破碎豆豉結塊用的裝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加工室1、氣缸2、層板3、硅膠篩4、壓簧5、負壓泵6、分流臺7、風干區8、圓孔9、漏料孔10、凸起11、推板12、制酶區13、發酵區14、通孔15、立柱16。
如圖1所示的一種破碎豆豉結塊用的裝置,包括加工室1,加工室1內從上到下設有氣缸2、層板3、硅膠篩4、壓簧5、負壓泵6和分流臺7。層板3設于加工室1中部,層板3將加工室1分為上方的風干區8和下方的加工區,層板3上開有豎向的圓孔9和漏料孔10;層板3下端面設有凸起11。氣缸2固定在加工室1左側壁,氣缸2位于風干區8,氣缸2輸出軸水平向右,氣缸2輸出軸右端固定有推板12,推板12下端面與層板3接觸。硅膠篩4固定于層板3下端,硅膠篩4與層板3之間形成制酶區13,硅膠篩4外部的加工區空間為發酵區14,硅膠篩4上開有豎向的通孔15,通孔15內套有鋼圈;加工室的制酶區13側壁上設有密封門。負壓泵6固定于加工室1底部且位于硅膠篩4下方;壓簧5設于負壓泵6左右兩端,壓簧5上端與硅膠篩4固定連接,壓簧5下端與加工室1底部固定連接。分流臺7通過立柱16固定于加工室1底部且位于漏料孔10下方,分流臺7橫截面呈梯形狀。其中氣缸2和負壓泵6通過控制器串聯,控制器用于控制氣缸2和負壓泵6的啟動和關閉。
制作豆豉時,先將蒸煮后的豆子從密封門處倒入硅膠篩4與層板3形成的制酶區13內,倒入的過程中逐漸加入曲料,經過1-2天的發酵后豆子會產生相應的酶菌。豆子在制酶區13集中產生酶菌1-2天后,人工事先設置好控制器控制負壓泵6和氣缸2的啟動和停止的時間點。到了設置時間時,控制器控制負壓泵6反復啟動和停止,硅膠篩4在負壓的作用下反復上下彈動。當控制器控制負壓泵6啟動時,硅膠篩4在負壓的作用下向下移動;當控制器控制負壓泵6關閉時,硅膠篩4變形,并在彈力作用下上彈,同時壓簧5促進硅膠篩4彈得更高,結塊的豆子在彈力的作用下與層板3下端面的凸起11撞擊分散成顆粒狀然后下落,豆子在下落的過程中部分豆子穿過通孔15進入發酵區14。當控制器再次控制負壓泵6啟動并關閉時,硅膠篩4上彈,部分成顆粒狀的豆子穿過圓孔9進入風干區8后除去部分水分,降低豆子內部溫度;同時結塊豆子繼續與層板3下端面的凸起11撞擊分散成顆粒狀,豆子在下落的過程中又有部分豆子穿過通孔15進入發酵區14。控制器控制負壓泵6反復啟動、停止五個回合后,控制氣缸2啟動,氣缸2輸出軸向右伸長,氣缸2輸出軸右端的推板12將豆子從風干區8經過漏料孔10推入發酵區14,然后控制器控制氣缸2關閉,氣缸2輸出軸向左收縮;豆子在下落的過程中與分流臺7撞擊然后分散在加工室1底部。一段時間后,控制器又一次控制負壓泵6反復啟動和關閉,然后再控制氣缸2啟動和關閉;依次循環,直至制酶區13和風干區8內的豆子全部進入發酵區14為止。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發明所省略描述的技術、形狀、構造部分均為公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