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鞋生產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自吸塵全自動鉆孔機。
背景技術:
現有自動鉆孔機鉆孔加工時會產生大量鉆屑,鉆屑附著在鞋底上,需要增加后續(xù)清潔工作,同時鉆屑的大量堆積對機器的運轉造成影響,增加機器的故障率,降低機器壽命;同時鉆屑還會對操作機器工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吸塵全自動鉆孔機,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鉆孔產生大量鉆屑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自吸塵全自動鉆孔機,包括機架、驅動裝置、送料裝置、鉆孔裝置和吸塵裝置;
其中所述驅動裝置和所述吸塵裝置設置在所述機架內,所述送料裝置和所述鉆孔裝置設置在所述機架上,所述驅動裝置分別與所述送料裝置和所述鉆孔裝置電性連接,所述吸塵裝置與所述鉆孔裝置連接。
其中,所述鉆孔裝置包括鉆頭電機,帶輪箱、鉆頭和升降機構,所述鉆頭電機與帶輪箱連接,并通過所述帶輪箱帶動所述鉆頭旋轉,所述升降機構與所述驅動裝置連接;
所述鉆頭朝下放置,所述鉆頭的一端設于所述帶輪箱內,所述鉆頭的另一端穿過所述帶輪箱的底部以及所述升降機構延伸至所述升降機構的下方,所述鉆頭電機與所述鉆頭連接。
具體的,所述鉆頭的數量為三個,所述三個鉆頭之間設置有一定距離。
具體的,所述升降機構包括升降平臺以及升降軌道,所述升降軌道固設于所述機架上,所述升降平臺滑動設置于所述升降軌道上。
具體的,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驅動電機、減速機和偏心輪;
其中,所述減速器一端連接所述驅動電機,所述減速器另一端連接所述偏心輪,所述減速機與所述升降機構連接。
更具體的,所述送料裝置包括鞋箱和曲柄滑塊機構,所述曲柄滑塊機構包括曲柄、推桿和滑塊;所述曲柄分別連接于所述減速機和所述滑塊,所述滑塊位于所述機架上表面,所述推桿位于所述鞋箱以及所述滑塊之間,所述推桿一端與所述滑塊固定連接;所述曲柄連接于所述偏心輪的同軸側面。
具體的,所述鞋箱為兩塊凹型板構成,兩塊所述凹型板的凹口相向設置,中間形成可容納鞋底的容納槽,所述鞋箱底端面的兩側設有可使鞋底進出的開口。
其中,所述吸塵裝置包括吸塵三通接頭、吸塵斗、吸塵軟管和吸塵接口。所述吸塵三通接頭安裝于所述鉆頭上方,所述吸塵斗安裝于鉆孔工作臺的底部;所述吸塵三通接頭及所述吸塵斗通過軟管與所述吸塵接口連接,所述吸塵接口通過軟管與外置吸塵裝置連接。
其中,所述帶輪箱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帶輪箱分別設于升降平臺的兩側。
具體的,所述鞋箱的數量為兩個。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在鉆孔裝置上設置有吸塵裝置,使得在鉆孔時一旦產生鉆屑,就會唄吸塵裝置吸走,不會附著在鞋墊上,也不會隨風四散,降低機器的故障率,增加機器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自吸塵全自動鉆孔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后視圖。
圖中,1-機架,21-驅動電機,22-減速機,23-偏心輪,3-曲柄滑塊機構,31-曲柄,32-滑塊,33-推桿,34-鞋箱,41-鉆頭電動機,42-帶輪箱,43-鉆頭,44-升降機構,441-升降平臺,442-升降軌道,443-升降桿,51-吸塵三通接頭,52-吸塵軟管,53-吸塵接口,54-吸塵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提出一種自吸塵全自動鉆孔機,如圖1、2所示,包括:機架1和設置在機架1內部的驅動電機21、減速機22和還包括偏心輪23,驅動電機21連接至減速機22的一端,減速機22的另一端與偏心輪23連接。在偏心輪23的同軸側面上連接有曲柄31,曲柄31的另一端連接至兩個滑塊32,每個滑塊32對應的一個鞋箱34,每個滑塊32的一端連接有兩根推桿33,推桿33在滑塊32的作用下將鞋墊從鞋箱34中推出到鉆孔裝置4中進行鉆孔,由曲柄31、滑塊32和推桿33構成曲柄滑塊機構3。
繼續(xù)如圖1所示,鞋箱34為兩塊凹型板構成,兩塊凹型板的凹口相向設置,中間形成可容納鞋底的容納槽,鞋箱底端面的兩側設有可使鞋底進出的開口。
使用時,驅動電機21帶動減速機22運轉,減速機22推動偏心輪23做偏心圓周運動,此時曲柄31在偏心輪23的作用下帶動滑塊32進行往復運動,推桿33在滑塊32的帶動下將鞋墊從鞋箱34底部的開口中推出至鉆孔裝置,之后推桿33返回到初始位置,再重復上述過程完成鞋箱34內所有鞋墊的推送。
鉆孔裝置設置在機架上表面,如圖1、2所示,其包括鉆頭電動機41、帶輪箱42、3個鉆頭43和升降機構44,其中,鉆頭電動機41通過帶輪箱42分別將動力輸送給3個鉆頭43,使得3個鉆頭43可以保持相同的鉆速。鉆頭電動機41和帶輪箱42均設置在升降機構44的升降平臺441上,升降平臺441設置在升降軌道442上,可沿升降軌道442上下運動;升降平臺441固定設置在機架1上,使得升降平臺441相對于機架1做上下往復運動。繼續(xù)如圖1所述,鉆頭43的一端設于帶輪箱42內,另一端穿過帶輪箱42的底部延伸至升降平臺441的下方。
升降平臺441通過升降桿443連接至偏心輪23,在偏心輪23的帶動下,升降桿443帶動升降平臺441在升降軌道442中進行上下往復運動。
如圖1、2所示,在鉆頭43上設置有吸塵三通接頭51,吸塵三通接頭兩頭設置在鉆頭上,另一端與吸塵軟管52連接,吸塵軟管52的另一端連接到外接吸塵裝置的吸塵接口53上,在升降平臺下方設置有吸塵斗54,用于接住吸塵三通接口51所漏下的殘留鉆屑,吸塵斗54也與吸塵軟管52連接。
使用時,首先人工將鞋墊分別加入兩個鞋箱中,之后啟動驅動電機和鉆孔電機,驅動電機帶動偏心輪進行偏心圓周運動,升降桿和曲柄在偏心輪的帶動下分別進行上下往復運動和前后往復運動;曲柄帶動滑塊上的推桿,將兩個鞋箱的鞋墊同時推至鉆孔工位,升降桿帶動升降平臺進行上下運動,使兩組鉆頭在鉆孔電機和輪帶箱的帶動下對鞋墊進行同步鉆孔;鉆屑產生,在外接吸塵裝置的作用下通過吸塵三通將大部分鉆屑吸除,此時會有部分殘留鉆屑掉入吸塵斗中,被外接吸塵裝置吸除;在提升升降平臺的同時,是推桿復位,進行下一個鞋墊的鉆孔操作。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在鉆孔裝置上設置有吸塵裝置,使得在鞋墊鉆孔時一旦產生鉆屑,就會唄吸塵裝置吸走,不會附著在鞋墊上,也不會隨風四散,降低機器的故障率,增加機器的使用壽命。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仍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