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手癬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手癬的中藥組合物及制備方法,由生地,茯苓,山茱萸,炒白芍,麥冬,白術,當歸,丹皮,澤瀉,山藥,柴胡,菖蒲,黃柏,赤芍,威靈仙入鐵鍋文火炸焦,然后去除藥渣,乘熱將枯礬、蜂蠟放入油中熔化,攪勻,裝入密閉合瓶中備用。該中藥組合物的功效是:軟化皮膚角質層、殺蟲止癢、祛風活血、滋潤皮膚等作用。該中藥組合物治愈高、復發率低,外用無毒副作用,配方制備簡易,治療費用低,患者易接受等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手癬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皮膚疾病治療【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治療手癬疾病的中成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手部手癬,是一種較頑固的皮膚病。表現為手掌局部有邊界清楚的紅斑脫屑,皮膚干裂,甚至整個手掌皮膚肥厚、粗糙、皸裂、脫屑,或有水泡、糜爛、自覺瘙癢或不明顯,多發于手掌側。該皮膚病冬重夏輕,但反復發作,遷延不愈,臨床徹底治愈沒有很好法。通過治驗,該中藥組合物療效優于其它治療方法。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以消除患者的疾患,促進身心健康,同時具有患者服藥方便、療效快、無副作用的治療手癬的中成藥。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治療手癬的中成藥,由下述重量份的藥物制備而成:生地10 — 20份,茯苓10 — 20份,山茱萸10 — 20份,炒白芍10一 20份,麥冬15 — 25份,白術8 — 15份,當歸10 — 20份,丹皮10 — 20份,澤瀉15 — 25份,山藥30 — 40份,柴胡6 — 12份,菖蒲6 — 12份,黃柏10 — 20份,赤茍10 一 20份,威靈仙10 — 20份。
[0005]上述重量份的藥物的最佳方案為:生地15份,茯苓15份,山茱萸15份,炒白芍15份,麥冬20份,白術10份,當歸15份,丹皮15份,澤灣20份,山藥35份,柴胡10份,菖蒲10份,黃柏15份,赤芍15份,威靈仙15份。
[0006]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方法:取生地10 — 20份,茯苓10 — 20份,山茱萸10 —20份,炒白芍10 — 20份,麥冬15 — 25份,白術8 — 15份,當歸10 — 20份,丹皮10 — 20份,澤灣15 一 25份,山藥30 — 40份,柴胡6 — 12份,菖蒲6 — 12份,黃柏10 — 20份,赤芍10 — 20份,威靈仙10 — 20份入鐵鍋文火炸焦,然后去除藥渣,乘熱將枯礬、蜂蠟放入油中熔化,攪勻,裝入密閉合瓶中備用。用藥前將患手湯洗15-20分鐘后涂擦。
[0007]本發明所述的中成藥的組方原則是:調節血流循環,祛風利濕、益腎解毒、增進毛細血管擴張、滋補肝脾、益氣健脾、養血活血、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扶正驅邪,調節免疫功能,改善皮膚微循環,達到治療手癬的目的。本發明具有藥物配伍得當、組方合理,治愈率聞、外用無不良反應。
[0008]下面通過臨床應用實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成藥對治療手癬的治療效果。
[0009]一、臨床診斷標準:
[0010]手癬的診斷要點
[0011]1.皮疹發生于手指側面、屈側、指間和掌心、掌緣等部位。皮疹常局限于單側。
[0012]2.常于夏季發病或加重,冬季好轉。
[0013]3.皮疹形態分為水皰型、鱗屑型、糜爛型三種類型。各型可互相轉化,也可同時存在,不過某一時期常以其中一型的表現為主。
[0014](I)水皰型:皮疹為深在性小水皰,散在或群集分布,破潰或吸收后有少量鱗屑。自覺瘙癢明顯,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針挑水皰而繼發感染。
[0015](2)鱗屑型:表現為角化過度,干燥,粗糙,脫屑,基底淡紅。多單手發生,也可雙手均累及。自覺瘙癢較輕,冬季常皸裂疼痛。
[0016](3)糜爛型:多發于指間。局部表皮濕潤,浸潰發白,自覺劇癢。表皮損破后露出潮紅的糜爛面,此時自覺瘙癢及灼痛感。常因搔抓而繼發感染。
[0017]4.病程緩慢,通常多年不愈。
[0018]5.可作真菌直接鏡檢或真菌培養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
[0019]輔助檢驗:刮取鱗屑,挑取皰液加10% koH鏡檢,可見分枝分隔的菌絲,但角化增厚型手癬直接鏡檢陽性率低,需反復檢查,取鱗屑或皰液接種于沙氏瓊脂上,保溫培養,2周內有菌落生長,根據菌落形態和鏡下特征可以鑒定菌種。1、局限性硬皮病根據典型皮膚改變即可診斷。男女老幼均可以染病,多發單側,也可以波及雙手。夏天起水皰脫皮病情加重,冬天則枯裂疼痛明顯。初起為掌心或指縫水皰或掌部皮膚角化脫屑,水皰多透明如晶,瘙癢難忍。水皰破潰后干枯,疊起白屑,中心向愈,四周激發皰疹,并可延及手背、手腕部。若反發作后,致手掌皮膚肥厚,枯槁干裂,疼痛,屈伸不利,宛如鵝掌。若侵及指甲,可引起灰指甲鵝掌風病程為慢性,反復發作。
[0020]二、治療方法
[0021]用藥前用溫水洗患手15分鐘后,涂藥膏,每天早晚一次,一般用藥1-2個月可痊愈。
[0022]三、療效判定標準
[0023]目前各地主要根據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改變進行分級,大體分為4級。
[0024]基本痊愈:皮損大部分恢復正常,僅留輕度皮膚萎縮或色素沉著,皮膚松解、柔軟,脫皮現象消失;斑珍潰瘍愈合,臨床伴隨之臟腑損害癥狀基本消失。
[0025]顯效:皮損50%以上恢復正常,皮膚紅斑及癢痛基本消失,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功能大部恢復。
[0026]有效:皮損稍好轉,皮膚紅腫、斑珍、脫皮減輕,受損范圍縮小,癥狀與體征稍見好轉。
[0027]無效:治療3個月,皮膚水皰、鱗屑、潰爛癥狀未見好轉或皮損繼續擴大,內臟功能未恢復或損害加重。
[0028]四、治療結果
[0029]經臨床診斷治療手癬患者共計84例,男性51例,女性33例,年齡為8_50歲。84例患者中基本痊愈35例占45%,顯效25例占30%,有效16例占19%,無效5例占6%,總有效率達94%。經過治療后,患者皮膚紅腫水皰、鱗屑脫皮、潰爛癢疼現象緩解,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功能大部恢復,且病人無任何不良反應,三大常規化驗及肝腎功能及臟腑損害癥狀檢測未發現任何異常。經患者痊愈回訪統計,至今未見一例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0031]實施例1
[0032]按下列重量份稱取各藥材:生地5份,茯苓5份,山茱萸5份,炒白芍5份,麥冬10份,白術5份,當歸5份,丹皮5份,澤瀉10份,山藥20份,柴胡5份,菖蒲5份,黃柏5份,赤勺5份,威靈仙25份。
[0033]本實施例的制備工藝為:將上述各藥材原料入鐵鍋文火炸焦,然后去除藥渣,乘熱將枯礬、蜂蠟放入油中熔化,攪勻,裝入密閉盒中備用。用藥前將患手湯洗15分鐘后涂擦。
[0034]實施例2
[0035]按下列重量份稱取各藥材:生地20份,茯苓20份,山茱萸20份,炒白芍20份,麥冬25份,白術15份,當歸20份,丹皮20份,澤瀉25份,山藥340份,柴胡12份,菖蒲12份,黃柏20份,赤勺20份,威靈仙20份。
[0036]本實施例的制備工藝為:將上述各藥材原料入鐵鍋文火炸焦,然后去除藥渣,乘熱將枯礬、蜂蠟放入油中熔化,攪勻,裝入密閉合瓶中備用。用藥前將患手湯洗18分鐘后涂擦。
[0037]實施例3
[0038]按下列重量份稱取各藥材:生地15份,茯苓15份,山茱萸15份,炒白芍15份,麥冬20份,白術10份,當歸15份,丹皮15份,澤瀉20份,山藥35份,柴胡10份,菖蒲10份,黃柏15份,赤勺15份,威靈仙15份。
[0039]本實施例的制備工藝為:將上述各藥材原料入鐵鍋文火炸焦,然后去除藥渣,乘熱將枯礬、蜂蠟放入油中熔化,攪勻,裝入密閉合瓶中備用。用藥前將患手湯洗20分鐘后涂擦。
[0040]本發明的其他優點和變更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本發明并不限定于這里表示和描述的特定細節和優選的實施方式。因而,在不脫離由權利要求書定義的本發明的技術范圍或主旨的情況下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手癬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是由下述重量份的藥物制備而成:生地10 — 20份,獲茶10 一 20份,山茱萸10 — 20份,炒白茍10 一 20份,麥冬15 — 25份,白術8 — 15份,當歸10 — 20份,丹皮10 — 20份,澤瀉15 — 25份,山藥30 — 40份,柴胡6 — 12份,菖蒲6 — 12份,黃柏10 — 20份,赤茍10 一 20份,威靈仙10 — 2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手癬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是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藥物制成:生地15份,茯苓15份,山茱萸15份,炒白芍15份,麥冬20份,白術10份,當歸15份,丹皮15份,澤瀉20份,山藥35份,柴胡10份,菖蒲10份,黃柏15份,赤芍15份,威靈仙15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生地10— 20份,茯苓10一 20份,山茱萸10 — 20份,炒白芍10 — 20份,麥冬15 — 25份,白術8 — 15份,當歸10一 20份,丹皮10 — 20份,澤瀉15 — 25份,山藥30 — 40份,柴胡6 — 12份,菖蒲6 — 12份,黃柏10 — 20份,赤芍10 — 20份,威靈仙10 — 20份,入鐵鍋文火炸焦,然后去除藥渣,乘熱將枯礬、蜂蠟放入油中熔化,攪勻,裝入密閉合瓶中備用。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生地15份,茯苓15份,山茱萸15份,炒白芍15份,麥冬20份,白術10份,當歸15份,丹皮15份,澤瀉20份,山藥35份,柴胡10份,菖蒲10份,黃柏15份,赤芍15份,威靈仙15份入鐵鍋文火炸焦,然后去除藥渣,乘熱將枯礬、蜂蠟放入油中熔化,攪勻,裝入密閉合瓶中備用。
【文檔編號】A61P17/00GK104173719SQ201410343027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8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18日
【發明者】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人:蘇趙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