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可控制支架部位釋放順序的主動脈覆膜支架系統。
背景技術:
主動脈疾病是一組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主動脈夾層、主動脈瘤等。其中主動脈夾層是一種災難性疾病,如不進行及時治療,預后極其兇險。據資料報道,未經治療的主動脈夾層早期病死率每小時增加1%,50%以上的患者于1周內死亡。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高血壓/動脈硬化發病率增高以及無創性醫學影像技術的進步,對此類疾病的檢出率呈逐年遞增趨勢。
目前臨床使用的各家介入支架系統,釋放支架手術過程均是由近端進行釋放,可進行后釋放是當今較先進的釋放方式。但對于帶分支支架和一些需要局部先行進行釋放的病例無法完成。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控制支架部位釋放順序的主動脈覆膜支架系統。
該系統包括支架放送器、主動脈覆膜支架和捆綁線,所述支架放送器的內管由單腔內管10和多腔內管12連接組成,單腔內管10的中心孔與多腔內管12的中心孔前后對應,并在多腔內管12的中心孔周圍設有多個側通孔;
所述內管的前端與引導頭3連接,在引導頭3的后端設有多個回拉絲固定孔8與多腔內管12上的側通孔相對應;內管的后端依次穿過外管9和外管手柄4與內管手柄13連接,外管9的后端與外管手柄4連接,并在外管手柄4上設有限位閥14控制外管9的滑動與鎖止;
所述主動脈覆膜支架裝載在內管上,根據各部位釋放順序的不同由捆綁線進行分節捆綁,并將各節上的捆綁線的頭端固定在相對應的回拉絲上,其中,各回拉絲的前端置于引導頭3上對應的回拉絲固定孔8內,后端由多腔內管12上對應的側通孔穿出;
超硬導絲11依次穿過內管手柄13、多腔內管12、單腔內管10和引導頭11,并由引導頭11的頭端穿出。
進一步地,在多腔內管12上,多個側通孔與中心孔平行。
主動脈覆膜支架上捆綁線的一種捆綁形態為:
回拉絲位于主動脈覆膜支架的外側,并與主動脈覆膜支架的軸向平行;捆綁線的一端穿過多腔內管12上對應的側通孔,固定于內管手柄13處,引另一端由對應的一節支架的第一端開始,繞該節支架沿圓周方向順時針捆綁一周后,繞對應的回拉絲折返180°,逆時針捆綁一周,再繞對應的回拉絲折返180°,順時針捆綁一周,多次反復,直至該節支架的第二端,最后將捆綁線的頭端打結后套在對應的回拉絲上,完成一節支架的捆綁;依此完成其他各節支架的捆綁。
主動脈覆膜支架上捆綁線的另一種捆綁形態為:
回拉絲位于主動脈覆膜支架的外側,并與主動脈覆膜支架的軸向平行;捆綁線的兩頭端相接得到捆綁件,所述捆綁件的長度略大于對應的一節支架壓縮后的圓周長度,將捆綁件繞該節支架的圓周方向捆綁一周,使捆綁件的第一頭端由第二頭端穿出后,用對應的回拉絲穿過第一頭端;采用足夠數量的捆綁件對該節支架進行捆綁;依此完成其他各節支架的捆綁。進一步地,將捆綁件的中間點與對應的一節支架縫合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主動脈覆膜支架上具有分支支架,分支支架上捆綁線的頭端固定在分支支架回拉絲上,分支支架回拉絲的前端懸置,后端由多腔內管12上對應的側通孔穿出。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主動脈覆膜支架預置于支架放送器內,相應段支架單獨對應獨立的釋放裝置,可根據臨床醫生需要,對不同部位支架進行獨立釋放,釋放順序由臨床醫生手術中決定。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可控制支架部位釋放順序的主動脈覆膜支架系統結構示意圖。
圖2為引導頭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一種可控制支架部位釋放順序的主動脈覆膜支架系統上裝載主動脈覆膜支架的示意圖。
圖4為主動脈覆膜支架進行裝載的第一種捆綁方式示意圖。
圖5為主動脈覆膜支架進行裝載的第二種捆綁方式示意圖。
圖6為將帶有分支支架的第二節主體支架首先釋放后的示意圖。
標號說明:
1 主體支架
1a 第一節主體支架
1b 第二節主體支架
1c 最遠端主體支架
2 分支支架
3 引導頭
4 外管手柄
5 回拉絲
5a 第一節主體支架回拉絲
5b 第二節主體支架回拉絲
5c 最遠端主體支架回拉絲
6 分支支架回拉絲
7 捆綁線
8 回拉絲固定孔
9 外管
10 單腔內管
11 超硬導絲
12 多腔內管
13 內管手柄
14 限位閥
15 捆綁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應該強調的是,下述說明僅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為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及其應用。
本實用新型一種可控制支架部位釋放順序的主動脈覆膜支架系統,該系統包括支架放送器、主動脈覆膜支架和捆綁線。
所述支架放送器如圖1所示。
如圖1(a)所示,內管由單腔內管10和多腔內管12連接組成,單腔內管10的中心孔與多腔內管12的中心孔前后對應,并在多腔內管12的中心孔周圍沿周向設有5個側通孔,其中側通孔與中心孔平行。如圖1(b)所示為多腔內管12沿A-A線的剖視圖。
如圖1(c)所示,外管9的后端與外管手柄4連接,在外管手柄4上設有限位閥14。
內管的前端與引導頭3連接,如圖2所示,在引導頭3的后端設有5個回拉絲固定孔8與多腔內管12上的側通孔相對應,引導頭3沿B-B線的剖視圖如圖2(b)所示。如圖1(d)所示,內管的后端依次穿過外管9和外管手柄4與內管手柄13連接,組合成支架放送器。由限位閥14控制外管9在內管上的滑動與鎖止。超硬導絲11依次穿過內管手柄13、多腔內管12、單腔內管10和引導頭11,并由引導頭11的頭端穿出。
支架放送器中,內管和外管9的材料為高分子導管,引導頭3使用可顯影醫用橡膠頭或醫用金屬材料,手柄使用普通醫用塑料。
主動脈覆膜支架的支架環為自彭式結構,采用鈦鎳記憶合金,或其他可植入的金屬材料,還可以為高分子材料,如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支架覆膜材料為滌綸材料,或已用于臨床的其他可植入材料。本實施方式中采用的主動脈覆膜支架包括主體支架1,在主體支架1上具有分支支架2。如圖3所示,將主體支架1裝載在內管上,根據各部位釋放順序的不同將主動脈覆膜支架分為第一節主體支架1a、第二節主體支架1b、最遠端主體支架1c和分支支架2,分別對應第一節主體支架回拉絲5a、第二節主體支架回拉絲5b、最遠端主體支架回拉絲5c和分支支架回拉絲6。各主體支架回拉絲5a/5b/5c位于主體支架1的外側,并與主體支架1的軸向平行;各主體支架回拉絲5a/5b/5c的前端分別置于引導頭3上對應的回拉絲固定孔8內,后端由多腔內管12上對應的側通孔穿出并標記。分支支架回拉絲6位于分支支架2的外側,分支支架回拉絲6的前端懸置,后端由多腔內管12上對應的側通孔穿出并標記。利用捆綁線7對各節支架進行捆綁,并將各節支架上的捆綁線7的頭端固定在相對應的回拉絲上。各回拉絲與捆綁線7即組成多個獨立釋放機構,用于控制支架單元的釋放。其中,回拉絲使用鈦鎳記憶合金絲,捆綁線7使用高強、光滑非可吸收醫用絲線。
一種利用捆綁線7對各節支架進行捆綁的方式如圖4所示:
以第一節主體支架1a為例,捆綁線7的一端穿過多腔內管12上對應的側通孔,固定于內管手柄13處并標記,引另一端由第一節主體支架1a的第一端開始,繞該節支架沿圓周方向順時針捆綁一周后,繞第一節主體支架回拉絲5a折返180°,逆時針捆綁該節支架一周,再繞第一節主體支架回拉絲5a折返180°,順時針捆綁該節支架一周,多次反復,直至該節支架的第二端,最后將捆綁線7的頭端打結后套在第一節主體支架回拉絲5a上,完成第一節主體支架1a的捆綁;依此完成其他各節支架的捆綁。
另一種利用捆綁線7對各節支架進行捆綁的方式如圖5所示:
同樣以第一節主體支架1a為例,取捆綁線7的兩頭端相接得到捆綁件15,所述捆綁件15的長度略大于第一節主體支架1a壓縮后的圓周長度,將捆綁件15繞該節支架的圓周方向捆綁一周,使捆綁件15的第一頭端由第二頭端穿出后,用第一節主體支架回拉絲5a穿過第一頭端;進一步地,可以將捆綁件15的中間點與第一節主體支架1a縫合固定。采用足夠數量的捆綁件15完成對第一節主體支架1a的捆綁。依此完成其他各節支架的捆綁。
在進行介入手術治療過程中,利用支架放送器將主動脈覆膜支架置入預期位置,撤出外管9,根據釋放順序的需要,通過控制每節支架的回拉絲,分別對所控制的一節支架進行獨立釋放。如圖6所示,為首先釋放帶分支支架2的第二節主體支架1b,此時第二節主體支架回拉絲5b和分支支架回拉絲6均已被拉出。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實施方式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方案,不能將其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前提下,對本實用新型所做的任何微小變化與修飾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