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透明外管內窺鏡結構。
背景技術:
眼具有著精細復雜的解剖結構,通過傳統的眼科手術顯微鏡很難直接觀察到前房角、虹膜背面、睫狀體、周邊視網膜等眼內部隱蔽區域。由于這些部位難以暴露、神經血管密集,給手術操作帶來很大困難,大大增加了手術風險,另外,當眼前節發生病變時,由于病變的遮擋,眼內的結構就更難被我們觀察到。內窺鏡可以通過狹小的孔隙,使我們觀察到其內在結構,在直視下進行操作,從而被引入醫學領域。眼用內窺鏡的出現幫助我們解決了這一系列難題,使我們能在直觀下觀察眼內情況,并進行光凝、激光、抽吸和切除等精細操作,增加了手術的安全性,同時大大減少了手術創傷及并發癥,逐漸被醫生和患者所接受。但現今眼科醫院使用的內窺鏡,其總體直徑還是較粗,在使用時需要對患者實施較大的切口才能將其插入體內進行檢查,這樣勢必會對患者產生一定的痛苦,但由于其結構要包括內管、成像光纖、照明光纖和外套管的限制,其尺寸已難以再做縮減。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我們提出了一種透明外管內窺鏡結構,通過縮小內窺鏡總體直徑,手術創傷小,可以進入更細小腔隙,減少病人痛苦,使用輕便。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透明外管內窺鏡結構,包括透明導光外套管、鏡頭組、成像光纖、外反光層、內反光層、后部導光光纖和手柄,透明導光外套管的最前端內部設有與管內成像光纖銜接的鏡頭組,外反光層和內反光層分別敷設于透明導光外套管側面的外表面層和內表面層上,并預留出透明導光外套管最前端,所述透明導光外套管后端在手柄內與后部導光光纖銜接,并在內窺鏡工作時,所述后部導光光纖沿透明導光外套管將光照入體內,所述外反光層和內反光層將透明導光外套管的管壁與外界隔離,以避免照明光強度下降和干擾成像。
優選的,所述透明導光外套管為亞克力、PVC及PMMA材料制作成型。
優選的,所述透明導光外套管的后部管壁與后部導光光纖的銜接處設計成向外增厚擴大的結構,在此處形成膨大部,以便與大量后部導光光纖銜接,來增加進光量以提高體內照明亮度。
優選的,所述后部導光光纖均勻分布于所述透明導光外套管的后部管壁外端并用光耦合劑與之銜接。
優選的,所述透明導光外套管中部的內側面和外側面均連續的涂覆有薄反光材料層,形成內反光層和外反光層,其前端面和后端無反光層,以便通光。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通過使后部導光光纖沿透明導光外套管將光照入體內,外反光層和內反光層將透明導光外套管的管壁與外界隔離,以避免照明光干擾成像,和原有的內窺鏡相比,節省了內管的設置,不僅能夠縮小內窺鏡總體直徑,縮小其體積,便于進入更細小的體內腔隙,而且可以減少病人創傷,減輕痛苦,醫生操作便捷,從而達到了設計新穎、結構合理、且應用效果好的目的。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公開的一種透明外管內窺鏡結構剖視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公開的一種透明外管內窺鏡結構透明導光外套管處的主視圖。
圖中數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應部件名稱:
1.透明導光外套管 11.外反光層 12.內反光層 13.最前端 14.后部 2.鏡頭組 21.手柄 3.成像光纖 4.后部導光光纖 5.銜接處 6.膨大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下面結合實施例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透明外管內窺鏡結構,包括透明導光外套管1、鏡頭組2、成像光纖3、外反光層11、內反光層12、后部導光光纖4和手柄,透明導光外套管1的最前端13內部設有與管內成像光纖3銜接的鏡頭組2,外反光層11和內反光層12分別敷設于透明導光外套管1側面的外表面層和內表面層上,并預留出透明導光外套管1的最前端13,所述透明導光外套管1后端在手柄21內與后部導光光纖4銜接,并在內窺鏡工作時,所述后部導光光纖4沿透明導光外套管1的管壁將光照入體內,所述外反光層11和內反光層12將透明導光外套管的管壁與外界隔離,以避免照明光強度下降和干擾成像。
其中,所述透明導光外套管1為亞克力、PVC及PMMA材料制作成型;并將所述透明導光外套管1的后部管壁與后部導光光纖4的銜接處5設計成向外增厚擴大的結構,在此處形成了膨大部6,以便與大量后部導光光纖4銜接,來增加進光量以提高體內照明亮度。所述后部導光光纖4均勻分布于所述透明導光外套管1的后部14管壁外端并用光耦合劑與之銜接。所述透明導光外套管1中部的內側面和外側面均連續的涂覆有薄反光材料層,形成內反光層12和和外反光層11,其前端面和后端暴露。
在本例中,本透明外管內窺鏡通過將原來的內窺鏡外套管設計成透明導光的結構,并在在內窺鏡的后端設置后部導光光纖4,后部導光光纖4放出的光沿透明導光外套管1的管壁照入體內,這樣本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的透明導光外套管1和原來的內窺鏡外套管相比,不僅代替原有的照明光纖起到照明作用,又同時起到外套管的作用,節省了原來內窺鏡內管的設置,并在外套管的內、外表面設置內反光層和外反光層,避免外部照明光干擾成像,使光經內窺鏡透明導光外套管管壁導入體內進行照明,外套管內腔不再設置專門的照明光纖,使外套管內、外徑均變得更小,既不影響其使用效果,又減小內窺鏡的總體外徑尺寸,改善其結構,便于進入更細小的體內腔隙,而且可以減少病人創傷,減輕痛苦,醫生操作便捷,達到了設計新穎、結構合理、且應用效果好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一種透明外管內窺鏡結構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