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內窺鏡的前端帽和內窺鏡。
背景技術:
1、內窺鏡是現代醫療診斷與治療中常用的醫療器械,其能通過人體的自然腔道直接進入體內進行診斷、治療。使用時,內窺鏡的插入部分進入人體的自然腔道,醫生可通過配套的顯示器直觀的觀察有關部位的狀況,可通過拍照保存進行多次篩查比對。內窺鏡的插入部分內部有連接體外部分手柄上的器械通道,治療器械(活檢鉗、圈套器、止血夾、電刀等)可通過手柄上的器械通道口插入并進入鏡頭視野中進行取樣、治療等。
2、在現有技術中進行聯合手術時,操作人員找到病癥的部位后,需要先撤出內鏡腔道中器械,再撤出內鏡套上相對應治療器械,然后再次進入人體找尋治療部位進行治療。如果進行多種治療,就需要一次次抽出治療器械、撤出內鏡、套上聯合治療器械、進入人體找尋治療部位進行治療,手術操作便利性欠佳,以至于手術時間長、患者手術風險大、醫護的人員重復操作的疲勞度大。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內窺鏡的前端帽和內窺鏡,以解決上述問題中的至少一個。
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內窺鏡的前端帽,包括殼體、多根套扎膠圈、釋放線和多個線卡珠;殼體呈筒狀,包括前端和后端,后端與內窺鏡連接;套扎膠圈依次套設在殼體外側;線卡珠設于釋放線上;釋放線設于殼體和套扎膠圈之間,相鄰的套扎膠圈之間設有至少一個線卡珠;設置為拉動釋放線,可使線卡珠帶動套扎膠圈向殼體前端移動直至脫離殼體。
3、本實用新型的內窺鏡的前端帽可以套設在內窺鏡的前端,當醫務人員通過內窺鏡的攝像頭觀察到有病灶的組織的時候,可以將前端帽的前端罩住病灶,然后啟動內窺鏡的抽氣或抽水功能,有病灶的組織會被吸入前端帽的內部,這時可以通過內窺鏡的器械通道往外拉釋放線,由于釋放線上設置有線卡珠,套扎膠圈受線卡珠的帶動往前端帽的前端移動,套扎膠圈脫離前端帽后就會套住被吸入前端帽內的組織的后部,醫務人員可以通過器械通道對病灶進行治療處理,不需要一次一次抽出治療器械、撤出內鏡、套上聯合治療器械、進入人體找尋治療部位進行治療,手術操作便利、手術時間短、患者手術風險小,極大地避免了醫務人員的重復勞動。
4、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本實用新型的殼體的兩側、套扎膠圈與殼體之間都設有釋放線,且兩側的釋放線相連接。在套扎膠圈的兩側對其進行牽引,更加便于套扎膠圈脫離前端部。
5、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本實用新型的相鄰的線卡珠之間的距離大于套扎膠圈到前端帽的前端的距離。由此,醫務人員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使用多少根套扎膠圈。
6、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本實用新型的殼體采用透明材質。由此,便于醫務人員觀察人體或動物體的自然腔道的情況。
7、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本實用新型的殼體呈圓臺側面結構,前端外徑小于后端外徑。由此,更加便于套扎膠圈在被牽引的過程中脫離前端部。
8、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本實用新型的殼體呈圓臺側面結構,前端內徑小于后端內徑。由此,便于將前端帽套設在內窺鏡的頭部。
9、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還提供了一種包含上述前端帽的內窺鏡,前端帽的后端套設在內窺鏡的前端。
1.內窺鏡的前端帽,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多根套扎膠圈、釋放線和多個線卡珠;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的兩側、套扎膠圈與殼體之間都設有所述釋放線,且兩側的釋放線相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帽,其特征在于,相鄰的所述線卡珠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套扎膠圈到前端帽的前端的距離。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前端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采用透明材質。
5.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前端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呈圓臺側面結構,前端外徑小于后端外徑。
6.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前端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呈圓臺側面結構,前端內徑小于后端內徑。
7.內窺鏡,其特征在于,包含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前端帽,所述前端帽的后端套設在內窺鏡的前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