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近化學計量比的碳化硅纖維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碳化硅纖維,尤其是涉及一種近化學計量比的碳化硅纖維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碳化硅(SiC)纖維具有高強度、高模量、耐高溫、抗氧化、耐腐蝕等優異性能,在航空、航天、核工業、武器裝備等高技術領域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國內外研究機構通過采用聚碳硅烷(PCS)轉化法,實現了連續SiC纖維的工業化生產。普遍采用的制備工藝為以具有合適軟化點的聚碳硅烷作為先驅體,經過熔融紡絲制得連續PCS纖維,繼而置于空氣中進行氧化交聯形成不熔的纖維(稱為不熔化處理)后,最后在惰性氣氛保護下進行高溫燒成得到連續SiC纖維。國外主要的兩大廠家-日本碳公司和宇部興產公司都采用這種方法制備出以“Nicalon”、“Tyranno”為商品名的連續SiC纖維產品,國內國防科技大學也采用此法制備了 “KD-I”型連續SiC纖維并建立了中試生產線。但是,由于這種SiC纖維的先驅體PCS本身富碳,且采用了空氣氧化不熔化處理,制得的SiC纖維存在富碳、高氧含量、非化學計量比等問題,當使用溫度高于1200°C時,雜質SiCxOy相發生劇烈的熱分解,產生大量氣態CO、SiO,導致大量缺陷,形成疏松結構,極大的降低纖維的力學強度,因此通用級的SiC纖維只能在低于1050°C的環境下使用。近年來,制備高純度近化學計量比的SiC纖維成為研究開發的重點。通過優化先驅體和工藝來降低SiC纖維中的雜質氧、碳含量,是制備近化學計量比的SiC纖維的有效途徑。目前,國外的制備策略可以分為三類(1)合成高分子量PCS先驅體,跳過不熔化流程直接高溫燒成制得低氧含量SiC纖維,但這種方法對合成工藝的控制要求高,紡絲難度高且存在環境污染,難以得到細直徑SiC纖維;(2)采用電子束或Y射線輻照代替空氣氧化進行不熔化處理(如美國專利US4220600、US4283367和US4342712);日本碳公司采用該技術制得了低含氧量SiC纖維一商品名為Hi-Nicalon (氧含量〈O. 5wt%),并經進一步脫碳處理得到了近化學計量比的SiC纖維(Hi-Nicalon S)。隨著纖維中雜質氧、碳含量的降低,連續SiC纖維的耐溫性顯著提高,但是電子束或者Y射線輻照的不熔化處理方法,需要昂貴的電子加速器,并需要進行遠遠高于通常化學纖維輻照量的高劑量輻照,還需要耗用大量高純氬氣進行散熱與絕氧,工藝過程極為復雜,導致SiC纖維的制造成本大幅度提高,以Hi-Nicalon為例,其售價是通用級Nicalon纖維的7 8倍。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工藝和設備簡單,制造成本低,近化學計量比的碳化硅纖維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解決所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近化學計量比的碳化硅纖維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I)將500ML液態聚碳硅烷(LPCS)或液態聚硅烷(LPS)分散于IL 二甲苯中,力口入 O. l-5g Rh或Ru催化劑,在99. 999%高純氮氣保護下加熱至蒸餾出二甲苯后,繼續在320-4800C (優選380-460°C)反應,并在此最終溫度下保溫2_12小時(優選4_6小時),然后在室溫下加入500ML 二甲苯,加熱溶解后過濾,將濾液在320-380°C下進行減壓蒸餾以除去溶劑和低分子量聚合物,冷卻,得高分子量聚碳硅烷(HPCS);
(2)將步驟(I)所得高分子量聚碳硅烷置于熔融紡絲裝置的熔筒中,在99.999%高純氮氣保護下加熱升溫至320-420°C,待其成為均勻熔體后,在260-360°C,0. 1-0. 8MPa壓力下,以250-650m/min (優選450-600 m/min)速度進行牽伸,得到直徑為8_18
μm的連續固態高分子量聚碳硅烷纖維;
(3)將步驟(2)所得連續固態高分子量聚碳硅烷纖維置于不熔化處理裝置中,抽真空,然后充99. 999%高純氮氣,重復3次后,以160-200L/h (優選170-180 L/h)的速度通入含多重鍵有機化合物的活性氣氛,按2-30°C /min的升溫速度加熱到300-450°C,并在該溫度下保溫處理1-6小時后,冷至室溫,制得不熔化纖維;
(4)將步驟(3)所得不熔化纖維置于高溫氣氛爐中,在氫氣或含氫氣的混合氣保護下,按60-240°C /小時(優選80-120°C /小時)的速度升溫至1000-1300°C,保溫O. 5 — I. 5h(優選lh),制得脫碳的SiC纖維;
(5)將步驟(4)所得脫碳的SiC纖維置于99.999%高純氬氣保護的高溫爐中,按100-3000C /h (優選150-220°C /h)的速度升溫至1350-150(TC,然后保溫燒結處理O. 5-2小時(優選1-1. 5小時),得近化學計量比的SiC纖維。所述液態聚碳硅烷LPCS為以Si-C鍵構成主鏈的有機硅聚合物;所述液態聚硅烷LPS為以Si-Si鍵及Si-C鍵構成主鏈的硅烷聚合物,其結構為線性或環狀;
所述Rh、Ru催化劑為RhCl6、RuCl6 ;
步驟(3)中,所述含多重鍵有機化合物,是具有多重鍵結構的低沸點、易揮發的烯烴、炔烴類有機化合物,如乙烯和乙炔。步驟(4)中,所述含氫氣的混合氣,是指氫氣與99. 999%高純氮氣、99. 999%高純氬氣等的混合氣體。所述含氫氣的混合氣中,氫氣的體積含量> 50%ο本發明采用貴金屬催化合成高分子量聚碳硅烷HPCS,經過熔融紡絲制得HPCS纖維后,在還原性氣氛下進行脫碳處理,進一步高溫燒成制備所述近化學計量比的SiC纖維。與現有技術相比有如下積極意義
(1)本發明催化合成高分子量聚碳硅烷HPCS,可以顯著增加聚碳硅烷的軟化點,提高分子線性長度,可以跳過空氣不熔化處理步驟,同時避免直接無氧氣氛不熔化處理中容易熔并的問題,為無氧活性氣氛不熔化處理奠定基礎;
(2)采用催化活性氣氛不熔化處理方法,避免引入多余的氧元素,與現有空氣氧化不熔化處理方法相比,可以降低不熔化處理的溫度,顯著降低纖維的氧含量;與現有電子束輻照不熔化處理方法相比,具有工藝簡單、實施方便、制造成本低的特點;
(3)采用脫碳和燒成二步高溫處理的方法,由于脫碳后高溫燒成和逐步熱解無機化,有效減少了纖維急速升溫一步燒成的缺陷,提高了纖維的質量。本發明能提高復合材料的性能,設備和工藝簡單,利用常規纖維的生產設備便可實施,易于工業化,能大輻降低SiC纖維生產成本。
圖I為實施例I所得高分子量聚碳硅烷HPCS的紅外光譜 圖2為實施例I所得近化學計量比SiC纖維的宏觀照片;
圖3為實施例I所得近化學計量比SiC纖維的SEM微觀形貌 圖4為實施例I所得近化學計量比SiC纖維的俄歇電子能譜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I
本實施例包括以下步驟
(1)將500ML(O. 8Kg)液態聚碳硅烷LPCS分散于IL 二甲苯中,加入2g RhCl6催化劑,抽真空然后充99. 999%高純氮氣后,在99. 999%高純氮氣保護下加熱至蒸餾出二甲苯后,繼續在390°C反應,并在390°C保溫4小時,冷卻后在室溫下加入500ML 二甲苯,加熱溶解后過濾,將濾液在360°C下進行減壓蒸餾以除去溶劑和低分子量聚合物,冷卻,得高分子量聚碳硅烷HPCS ;
其紅外光譜如附圖I所示,其數均分子量Mn為2524,軟化點為242_258°C ;
(2)將步驟(I)所得高分子量聚碳硅烷HPCS置于熔融紡絲裝置的熔筒中,在99.999%高純氮氣保護下加熱升溫至350°C,待其成為均勻熔體后,在H(TC,0. 8MPa壓力下,以450m/
min速度進行牽伸,制得連續HPCS纖維,纖維平均直徑為13 μ m ;
(3)將步驟(2)所得連續HPCS纖維置于活性氣氛不熔化爐中,抽真空,充99.999%高純氮氣,重復三次,以200L/h流速將乙烯氣通入體系中,并以30°C /min的速度升溫至450°C,保溫處理2小時,冷至室溫,制得不熔化纖維;
(4)將步驟(3)所得不熔化纖維置于高溫氣氛爐中,在99.999%高純氫氣保護下,按120°C /小時的升溫速度升溫至1100°C,保溫I小時后制得脫碳的SiC纖維;
(5)將步驟(4)所得脫碳的SiC纖維置于99.999%高純氬氣保護的高溫燒結爐中,按2000C /小時的速度升溫至1400°C,保溫lh,得近化學計量比的SiC纖維。本實施例制得之近化學計量比的SiC纖維,XRD顯示為無定形結構,元素分析結果顯示O含量為O. 65wt%, Si含量為68. 82wt%, C含量為30. 53wt%,纖維平均直徑為11. 5Mm,抗張強度為2. 2GPa,楊氏模量為360GPa。實施例2
本實施例包括以下步驟
(1)將500ML液態聚硅烷LPS分散于IL二甲苯中,加入I. IgRuCl6催化劑,在99. 999%高純氮氣保護下加熱至蒸餾出二甲苯后,繼續在480°C反應并保溫6小時,冷卻后在室溫下加入500ML 二甲苯,加熱溶解后過濾,將濾液在380°C下進行減壓蒸餾以除去溶劑和低分子量聚合物,冷卻,得高分子量聚碳硅烷HPCS ;
其數均分子量Mn為2368,軟化點為236-251 °C ;
(2)將步驟(I)所得高分子量聚碳硅烷HPCS置于熔融紡絲裝置的熔筒中,在99.999%高純氮氣保護下加熱升溫至350°C,并完全熔融后,在320°C,O. 6MPa壓力下,以600m/min速度進行牽伸,得連續HPCS纖維,纖維平均直徑為12 μ m;
(3)將步驟(2)所得連續HPCS纖維置于不熔化處理裝置中,抽真空,然后充99.999%高純氮氣,重復3次后,以200L/h的速度通入乙炔氣,按20°C /min的速度升溫至350°C,保溫處理3小時,冷至室溫,制得不熔化纖維;
(4)將步驟(3)所得不熔化纖維置于高溫氣氛爐中,在50%體積高純氫氣與50%體積高純氮氣的混合氣氛下,按150°C /小時的升溫速度熱處理至1200°C,保溫O. 5小時,制得脫碳的SiC纖維;
所述高純氫氣和高純氮氣的純度為99. 999% ;
(5)將步驟(4)所得脫碳的SiC纖維置于99.999%高純氬氣保護的高溫燒結爐中,以 150°C /h的速度升溫至1350°C,保溫lh,得近化學計量比的SiC纖維。本實施例之近化學計量比的SiC纖維XRD顯示為無定形結構,元素分析結果顯示O含量為O. 55wt%, Si含量為67. 28wt%, C含量為32. 17wt%,纖維平均直徑為11. 5Mm,抗張強度為2. 4GPa,楊氏模量為325GPa。
權利要求
1.一種近化學計量比的碳化硅纖維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將500ML液態聚碳硅烷或液態聚硅烷分散于IL二甲苯中,加入O. l-5g Rh或Ru催化劑,在99. 999%高純氮氣保護下加熱至蒸餾出二甲苯后,繼續在320-480°C反應,并在此最終溫度下保溫2-12小時,然后在室溫下加入500ML 二甲苯,加熱溶解后過濾,將濾液在320-380 V下進行減壓蒸餾以除去溶劑和低分子量聚合物,冷卻,得高分子量聚碳硅烷; (2)將步驟(I)所得高分子量聚碳硅烷置于熔融紡絲裝置的熔筒中,在99. 999%高純氮氣保護下加熱升溫至320-420 °C,待其成為均勻熔體后,在260-360 0C,O. 1-0. 8MPa壓力下,以250-650m/min速度進行牽伸,得到直徑為8-18μ m的連續固態高分子量聚碳硅烷纖維; (3)將步驟(2)所得連續固態高分子量聚碳硅烷纖維置于不熔化處理裝置中,抽真空,然后充99. 999%高純氮氣,重復3次后,以160-200L/h的速度通入含多重鍵有機化合物的活性氣氛,按2-30°C /min的升溫速度加熱到300-450°C,并在該溫度下保溫處理1_6小時后,冷至室溫,制得不熔化纖維; (4)將步驟(3)所得不熔化纖維置于高溫氣氛爐中,在氫氣或含氫氣的混合氣保護下,按60-2400C /小時的速度升溫至1000-1300。。,保溫O. 5 — I. 5h,制得脫碳的SiC纖維; (5)將步驟(4)所得脫碳的SiC纖維置于99.999%高純氬氣保護的高溫爐中,按100-3000C /h的速度升溫至1350-1500°C,然后保溫燒結處理O. 5-2小時,得近化學計量比的SiC纖維。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近化學計量比的碳化硅纖維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態聚碳硅烷為以Si-C鍵構成主鏈的有機硅聚合物;所述液態聚硅烷為以Si-Si鍵及Si-C鍵構成主鏈的硅烷聚合物,其結構為線性或環狀。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近化學計量比的碳化硅纖維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O中,加熱至蒸餾出二甲苯后,繼續在380-460°C反應,并在此最終溫度下保溫4-6小時。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近化學計量比的碳化硅纖維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h 或 Ru 催化劑為 RhCl6、RuCl60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近化學計量比的碳化硅纖維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所述含多重鍵有機化合物,是具有多重鍵結構的低沸點、易揮發的烯烴、炔烴類有機化合物。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近化學計量比的碳化硅纖維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多重鍵有機化合物,是乙烯或乙炔。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近化學計量比的碳化硅纖維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含多重鍵有機化合物的活性氣氛通入的速度為170-180L/h。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近化學計量比的碳化硅纖維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所述含氫氣的混合氣,是指氫氣與99.999%高純氮氣或99. 999%高純氬氣的混合氣體。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近化學計量比的碳化硅纖維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將步驟(3)所得不熔化纖維置于高溫氣氛爐中,在氫氣或含氫氣的混合氣保護下,按80-120°C /小時的速度升溫至1000-1300°C,保溫lh。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近化學計量比的碳化硅纖維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5)中,將步驟(4)所得脫碳的SiC纖維置于99. 999%高純氬氣保護的高溫爐中,按150-220°C /h的速度升溫至1350-1500°C,然后保溫燒結處理1-1. 5小時,得近化學計量比 的SiC纖維。
全文摘要
一種近化學計量比的碳化硅纖維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催化合成HPCS以液態聚碳硅烷或液態聚硅烷作為原料,在金屬催化下合成高分子量聚碳硅烷HPCS;(2)熔融紡絲制備連續HPCS纖維;(3)制備不熔化纖維;(4)脫碳在還原性氣氛中將不熔化纖維中多余的碳脫除,形成近化學計量比纖維;(5)燒成將脫碳纖維置于惰性氣氛保護下進行高溫燒成致密化,制得近化學計量比的連續SiC纖維。本發明能提高復合材料的性能,設備和工藝簡單,利用常規纖維的生產設備便可實施,易于工業化,能推動SiC纖維的應用。
文檔編號D01D10/02GK102634867SQ20121013608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4日
發明者宋永才, 王軍, 王應德, 王浩, 薛金根, 邵長偉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