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紡織加工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加固復合型三維織物及其編成方法。
背景技術:
紡織是有紡織纖維和紗線制成的、柔軟卻具有一定力學性質和厚度的制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紡織結構復合材料在改善其層內及層間強度和抗損壞性能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其主要表現為增強材料體結構從零維,一維,二維,發展到三維,即產生了用于制造先進復合材料增強體的三維紡織技術,從而為制造具有整體性和仿形性的高性能復合材料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所謂三維織物,就是在厚度方向至少有三根以上的纖維。從復合材料增強體的纖維構型的觀點來看有四個層次,一個是非連續式的即零維增強,如短切纖維;二是線性的,即一維的,如纏繞;三是平面的,即二維的,如層合材料;四是整體的即三維的,如許多三維織物。
三維織物一般都有著一定的厚度,從而來保證織物的支撐性和完整性,如果遇到重壓,三維織物發生形變后,如何保證釋壓后的三維織物保持之前的結構支撐性和完整性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加固復合型三維織物及其編成方法,通過在z向經紗上開設環繞排列的經紗凸起,從而能夠較好的保證三維織物的結構支撐性和完整性。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發明為一種加固復合型三維織物及其編成方法,包括z向經紗、y向纖維、x向纖維:
z向經紗上包括經紗凸起結構,y向纖維與x向纖維交錯排布;
z向經紗上的經紗凸起結構在z向經紗的外側表面等間隔的環繞式排布。
其中,經紗凸起為半球形結構。
其中,z向經紗上共分為若干組與z向經紗同向排布的經紗凸起。
其中,z向經紗上的同向若干經紗凸起之間的間距相同。
其中,加固復合型三維織物的編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以z向經紗為主經紗,由柵片開口機構的筒子架引出z向經紗;
第二步,筒子架引出的z向經紗牽引到目板后,z向經紗經目板進行定位排列;
其中,目板的開孔孔徑與z向經紗上的經紗凸起結構尺寸相配合;
第三步,原織物經織物引離裝置以及引緯機,在已經定位的z向經紗上形成y向纖維和x向纖維;
第四步,將初步形成的三維織物,通過40-50度的溫水,將其y向纖維、x向纖維與z向經紗之間的空間均勻化;
第五步,將均勻化的三維織物風干后,再通過盛有濃度含量為30%的樹脂膠液;
第六步,將通過50%濃度的樹脂膠液的三維織物進行桿壓,采用橡膠桿勻速碾壓,碾壓縫隙為三維織物厚度的0.8-0.9倍數,確保y向纖維與x向纖維處于z向經紗的經紗凸起內;
第七步,織物經自動刮板、高層壓機完成站立固化操作。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先在z向經紗上開設環繞在z向經紗表面的經紗凸起結構,并且沿著z向經紗的分布方向等間隔開設多組經紗凸起,將交錯排列的y向纖維和x向纖維固定在z向經紗內,且經過一系列加工工藝后,較好的將y向纖維和x向纖維固定在經紗凸起上,能夠較好的保證織物受壓后的完整性和支撐性。
當然,實施本發明的任一產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時達到以上所述的所有優點。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1-z向經紗;2-y向纖維;3-x向纖維;4-經紗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附圖所示,本發明為一種加固復合型三維織物及其編成方法,包括z向經紗1、y向纖維2、x向纖維3:
z向經紗1上包括經紗凸起4結構,y向纖維2與x向纖維3交錯排布;
z向經紗1上的經紗凸起4結構在z向經紗1的外側表面等間隔的環繞式排布。
進一步的,經紗凸起4為半球形結構。
進一步的,z向經紗1上共分為若干組與z向經紗1同向排布的經紗凸起4。
進一步的,z向經紗1上的同向若干經紗凸起4之間的間距相同。
進一步的,加固復合型三維織物的編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以z向經紗1為主經紗,由柵片開口機構的筒子架引出z向經紗1;
第二步,筒子架引出的z向經紗1牽引到目板后,z向經紗1經目板進行定位排列;
其中,目板的開孔孔徑與z向經紗1上的經紗凸起4結構尺寸相配合;
第三步,原織物經織物引離裝置以及引緯機,在已經定位的z向經紗1上形成y向纖維2和x向纖維3;
第四步,將初步形成的三維織物,通過40-50度的溫水,將其y向纖維2、x向纖維3與z向經紗1之間的空間均勻化;
第五步,將均勻化的三維織物風干后,再通過盛有濃度含量為30%的樹脂膠液;
第六步,將通過50%濃度的樹脂膠液的三維織物進行桿壓,采用橡膠桿勻速碾壓,碾壓縫隙為三維織物厚度的0.8-0.9倍數,確保y向纖維2與x向纖維3處于z向經紗1的經紗凸起4內;
第七步,織物經自動刮板、高層壓機完成站立固化操作。
更進一步闡釋和說明:
z向經紗1使用聚丙烯纖維,聚丙烯纖維密度很低,而且局域耐腐蝕、彈性好等貼點。
y向纖維2與x向纖維3之間的交錯角度為90度。
z向經紗1上的經紗凸起4的凸起高度與x向纖維3、y向纖維2的半徑尺寸相配合,從而保證交錯排布的y向纖維2與x向纖維3可以穩固的固定在z向經紗1內。
另外,z向經紗1上的經紗凸起4也可以采用圓臺型結構或四面體結構,經紗凸起4采用半球形結構只是其中的一種實現方式。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以上公開的本發明優選實施例只是用于幫助闡述本發明。優選實施例并沒有詳盡敘述所有的細節,也不限制該發明僅為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顯然,根據本說明書的內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變化。本說明書選取并具體描述這些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明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從而使所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發明。本發明僅受權利要求書及其全部范圍和等效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