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針織紗線的自動剪線裝置。
背景技術:
針織過程中需要將紗線剪斷,目前許多公司仍在使用人工剪線的方式,效率低下,人工成本較高,浪費工時與能源,無法實現智能的自動化剪線;而現有的智能化剪線工具,主要與轉動的剪刀配合,產生剪切力來將紗線剪斷,以便于后期的工作,但是由于剪線機構中的主體零件結構復雜、不易加工,驅動麻煩,從而使得整組剪刀機構的結構復雜化,使得零件加工成本增加,安裝時間延長。剪線過程中還會不斷產生浮線和余線,剪線不夠徹底,導致產生毛絮和細紗,堵塞在剪刀上,影響剪刀的鋒利性,影響對紗線的剪斷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諸多不足,提供一種用于針織紗線的自動剪線裝置,結構簡單,便于加工、安裝和清潔,操作自動化,容易剪線,不易堵紗。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針織紗線的自動剪線裝置,包括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第三固定座、驅動電機、連接桿和剪線刀,第二固定座通過支撐柱水平設置在第一固定座的下方,第二固定座上設有滑槽,第三固定座豎直設置在第二固定座的下側,驅動電機安裝在第一固定座的上側,驅動電機的輸出軸穿過第一固定座與連接桿連接,連接桿包括相互鉸接的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第一連接桿與驅動電機連接,第二連接桿穿過滑槽與剪線刀連接,第三固定座上位于剪線刀的一側設有氣流管,氣流管上位于剪線刀的一側均勻設有吸氣支管。
進一步,第一連接桿的左端設有第一驅動桿,第一驅動桿與驅動電機連接,第二連接桿的右端設有第二驅動桿,第二驅動桿穿過滑槽與剪線刀連接。驅動電機通過第一驅動桿帶動第一連接桿轉動,第一連接桿帶動第二連接桿移動,從而使得第二驅動桿在滑槽內做直線形運動,并帶動剪線刀移動進行剪切工作。
進一步,支撐柱的高度大于第一驅動桿和第一連接桿的總高度。便于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安裝和聯動。
進一步,剪線刀包括固定刀片和活動刀片,固定刀片的刀柄與第三固定座固定連接,活動刀片的刀柄與第二驅動桿連接。通過移動活動刀片向固定刀片一側靠近進行剪切,從而將紗線進行剪斷處理,操作方便,便于實現,容易將紗線剪斷。
進一步,固定刀片的刀柄與活動刀片的刀柄之間設有壓簧。通過設置的壓簧提供固定刀片和活動刀片之間復位的動力,無需驅動電機正向反向旋轉,節省能源和損耗。
進一步,吸氣支管位于固定刀片和活動刀片的刀刃處。吸氣支管的位置設置使得吸氣更具有針對性,吸收廢紗效率更高,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進一步,固定刀片和活動刀片的刀刃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驅動桿的活動距離。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過驅動電機帶動第一連接桿轉動,第一連接桿帶動第二連接桿在滑槽內做直線運動,第二連接桿從而帶動剪線刀進行工作,對紗線進行裁剪,無需人工手動剪線,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強度,提高了產生效率;設置的支撐柱既起到固定第二固定座的作用,又起到對第一連接桿的限位作用,防止驅動電機的旋轉幅度超過滑槽的長度,保證裝置的可靠性;通過氣流管向剪線刀吸風,有效、及時地對剪線刀處的廢紗、積紗進行清理,從而避免剪線刀上出現堵紗,紗線剪不斷等異常情況,也防止廢紗堵塞針織機的其余部件,減少了機器發生故障的頻率。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便于加工、安裝和清潔,操作自動化,容易剪線,不易堵紗。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針織紗線的自動剪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第一固定座;2、第二固定座;21、支撐柱;22、滑槽;3、第三固定座;31、氣流管;32、吸氣支管;4、驅動電機;5、連接桿;51、第一連接桿;52、第二連接桿;53、第一驅動桿;54、第二驅動桿;6、剪線刀;61、固定刀片;62、活動刀片;63、壓簧。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針織紗線的自動剪線裝置,包括第一固定座1、第二固定座2、第三固定座3、驅動電機4、連接桿5和剪線刀6,第二固定座2通過支撐柱21水平設置在第一固定座1的下方,第二固定座2上設有滑槽22,第三固定座3豎直設置在第二固定座2的下側,驅動電機4安裝在第一固定座1的上側,驅動電機4的輸出軸穿過第一固定座1與連接桿5連接,連接桿5包括相互鉸接的第一連接桿51和第二連接桿52,第一連接桿51與驅動電機4連接,第二連接桿52穿過滑槽22與剪線刀6連接,第一連接桿51的左端設有第一驅動桿53,第一驅動桿53與驅動電機4連接,第二連接桿52的右端設有第二驅動桿54,第二驅動桿54穿過滑槽22與剪線刀6連接。驅動電機4通過第一驅動桿53帶動第一連接桿51轉動,第一連接桿51帶動第二連接桿52移動,從而使得第二驅動桿54在滑槽22內做直線形運動,并帶動剪線刀6移動進行剪切工作。支撐柱21的高度大于第一驅動桿53和第一連接桿51的總高度,便于第一連接桿51和第二連接桿52安裝和聯動。
剪線刀6包括固定刀片61和活動刀片62,固定刀片61的刀柄與第三固定座3固定連接,活動刀片62的刀柄與第二驅動桿54連接。通過移動活動刀片62向固定刀片61一側靠近進行剪切,從而將紗線進行剪斷處理,操作方便,便于實現,容易將紗線剪斷。固定刀片61的刀柄與活動刀片62的刀柄之間設有壓簧63,通過設置的壓簧63提供固定刀片61和活動刀片62之間復位的動力,無需驅動電機4正向反向旋轉,節省能源和損耗。固定刀片61和活動刀片62的刀刃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驅動桿54的活動距離。第三固定座3上位于剪線刀6的一側設有氣流管31,氣流管31上位于剪線刀6的一側均勻設有吸氣支管32,吸氣支管32位于固定刀片61和活動刀片62的刀刃處。吸氣支管32的位置設置使得吸氣更具有針對性,吸收廢紗效率更高,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通過驅動電機4帶動第一連接桿51轉動,第一連接桿51帶動第二連接桿52在滑槽22內做直線運動,第二連接桿52從而帶動剪線刀6進行工作,對紗線進行裁剪,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無需人工手動剪線,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強度,提高了產生效率;設置的支撐柱21既起到固定第二固定座2的作用,又起到對第一連接桿51的限位作用,防止驅動電機4的旋轉幅度超過滑槽22的長度,保證裝置的可靠性;通過氣流管31向剪線刀6吸風,有效、及時地對剪線刀6處的廢紗、積紗進行清理,從而避免剪線刀6上出現堵紗,紗線剪不斷等異常情況,也防止廢紗堵塞針織機的其余部件,減少了機器發生故障的頻率。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便于加工、安裝和清潔,操作自動化,容易剪線,不易堵紗。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實用新型為基礎,為解決基本相同的技術問題,實現基本相同的技術效果,所作出的簡單變化、等同替換或者修飾等,皆涵蓋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