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橫跨道路上空的立體車庫框架結構形式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立體車庫技術,尤其涉及了可以設背在城市中橫跨道路上空的立體車庫框架結構形式。
背景技術:
目前,城市中的民眾擁有小型汽車(轎車)作為代步工具的數量越來越多,建造昂貴的樓房車庫或/和地下車庫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之后,又出現的占地面積很小的以鋼構形式出現的廉價的立體車庫,對于緩解上述發展的社會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也應該是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新生事物,然而,也出現了制約現有立體車庫發展的問題:立體車庫的設計方案都是以呈矩形地面的高層框架結構形式出現的,占地面積雖然小,然而,欲在已有的城市道路,尤其是成熟的省會城市或一線大城市中需要集中停車的部位再找到適合于建造立體車庫及其輔助的短距離車輛專用通道的地皮,也是相當困難了。一以上情況已經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現有立體車取得可持續性發展的機會。
發明內容
本發明之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上述立體車庫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即在幾乎不增加專用建造立體車庫地皮以及幾乎不影響現有交通狀況的前提下,為妥善解決城市中停車難的現實問題而提出的一種建造改進型立體車庫的技術解決方案。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擬采用以下的技術:本發明包括:用于運載汽車升降的電梯裝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以及位于該垂直升降井兩旁的垂向疊加排列的縱向停車位;其特征在于:A.在該立體車庫底部增設了輔助的底層銜接設施,該底層銜接設施的平面形狀等于或超越其上部立體車庫的平面形狀,并且:所述的垂直升降井部位一直向下延伸至底層銜接設施的底部,其位于地面的運載底板與行車道路齊平;所述的垂直升降井兩旁的縱向停車位對應底層銜接設施的兩個縱向空間部分處于能夠貫穿的中空狀態,其地面與行車道路齊平;B.立體車庫整體的底部由位于中心線的底層銜接設施以及在行車道路寬度的方向上位于上述底層銜接設施旁側的并與之結構形式雷同的旁側底層銜接設施共同組成;所述的垂直升降井部位一直向下延伸至旁側底層銜接設施的底部,其位于地面的運載底板與行車道路齊平;所述的垂直升降井兩旁的縱向停車位對應旁側底層銜接設施的兩個縱向空間部分處于能夠貫穿的中空狀態,其地面與人行道或行車道路齊平。
—所述的垂直升降井與在它兩旁且垂向排列的縱向停車位為一排的隊形,至少在其縱深方向上是由單排組成的。本發明設置時的特殊使用方法:在行車道路擁擠時的車流高峰期間,敞開屬于旁側底層銜接設施的垂直升降井在其旁側底層銜接設施內部的向下延伸部位空間的前后大門,讓旁側底層銜接設施的中由電梯垂直上下驅動運載汽車的運載底板也作為行車道路上臨時增加的公共車道部分來使用,在車流高峰期間以外的時間中,上述的前后大門是處于閉合狀態禁止其他車輛通行的;或者:只有當使用運載底板來運載汽車上下工作的時間段內,才讓上述的前后大門處于禁止其他車輛通行的閉合狀態,除此之外的其他絕大部分時間中,上述的前后大門均處于允許其他車輛通行的敞開狀態。—在上述的前后大門是處于閉合狀態禁止其他車輛通行的短暫時間內,自行車等人力慢行交通工具可以繞行旁邊的人行道來越過前方的立體車庫。本發明與現有技術比較的特點:由于采用了本發明上述的諸項舉措,打破了城市窄小空間地理條件對于已經要求不高的建造立體車庫的制約,再次拓寬了立體車庫對于選擇建造地點的適用范圍,為大量地在城市普通行車道路邊側或/和中間建造足夠數量的立體車庫,進而為解決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停車難問題創造了條件。
圖1示意了現有技術中可能會設計出來的最簡單的一種由雙車位垂向疊加排列的鋼構立體車庫的框架結構布局方案的概況(單排車位兩列共14個車位)。圖2示意了其底部設置了本發明中所需要的輔助的底層銜接設施的框架結構布局方案的概況(單排車位兩列共14個車位)。圖3示意了一種橫跨在六車道(由中部的四個快車道與兩邊各一的慢車道組成)上的整體框架結構布局方案(俯視示意——由三個立體車庫并排組成)。1:為驅動車輛升降設備運行服務而專設的垂直升降井;2:位于垂直升降井兩旁的由下而上且呈垂向疊加排列的縱向停車位;3:作為服務對象的小型汽車(轎車);4:采用電梯裝載小型汽車(轎車)升降的運載底板:5:本發明中關鍵的底層銜接設施;5’:本發明中關鍵的旁側底層銜接設施(其上部的立體車庫主體結構形式可以基本上雷同于底層銜接設施5上部的立體車庫主體結構形式);6:行車道路;7:大型雙層客車;8:人行道;9:往返行車道路的中心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例,見圖3的示意,由四個快車道與兩邊的慢車道組成,將本發明的底層銜接設施5設置在中心線9位置上以及又將兩個旁側底層銜接設施5’分別設置在前者的兩旁,此時,看起來好像:本發明的垂直升降井I的部位與縱向停車位2兩個部分的均將占用了行車道路6與人行道8的道路面積。然而,本發明的關鍵在于:就在現有雙排車位立體車庫框架結構技術的基礎上,即在現有的立體車庫借助于其底部增設的底層銜接設施5與旁側底層銜接設施5’ (均由鋼構或鋼筋混凝土建成)而形成的本發明技術的基礎上,就可以在不會明顯影響道路交通與人行交通的現狀前提下,即方便地將立體車庫可以橫跨行車道路6的前提下,設置在行車道路6上的中心線9位置以及行車道路6的路邊人行道8的位置上面,并對于上述有可能“占用道路”的問題提出了基本上不會影響其交通的緩解方案:顯然,在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例(如圖3的示意)中:由垂直升降井I與兩旁的呈垂向疊加排列的縱向停車位2均分別通過底層銜接設施5與旁側底層銜接設施5’占用了行車道路6上的道路面積與人行道8上的道路面積,然而:如果,讓底層銜接設施5與旁側底層銜接設施5’內位于垂直升降井I兩旁的的空間不設置停車位2,并使其前后貫通,即前后無門,就自然形成了可以作為行車道路6中的必然組成部分以及人行道8的必然組成部分。一完全可以方便地使得本發明的內部地面與本發明的外部道路地面齊平。當然,作為行車道路6來使用貫穿本發明底部通道的層高,應該取大于大型雙層客車7的高度(例如:取用5米——比一般的小型汽車3停車位2要高得多),其寬度可以取大于大型雙層客車7寬度的兩倍(例如:取用5米或接近于實地快車道的寬度——比一般的小型汽車3停車位2要寬得多)。——顯然,在本發明中作為非露天快車道使用的部位,其占地凈面積(是壁的厚度與長度之積)極小,可以達到幾乎不影響行車道路7上的正常交通狀況的程度。當然,作為人行道8來使用貫穿本發明底部通道的部分,要比上述作為行車道路6來使用時容易處理得多,而且也沒有必要增加其底部人行通道的寬度,這里的詳述從略。當然,本發明中由垂直升降井I部位通過底層銜接設施5所占用的地皮面積非常有限,其寬度一般在兩米多一點(不少的行車道路7當中還會有“綠地”隔離帶),將陔底層銜接設施5設置在行車道路7的中心線9的位置上,不會對該多車道的行車道路7造成明顯的交通影響;然而,本發明中設置在旁側底層銜接設施5’內位于垂直升降井I的部位正好位于行車道路7兩邊的慢車道上,對自行車等人力交通工具是有影響的,但是,可以采用如“發明內容”段落中的“本發明設置時的特殊使用方法:”予以緩解。本發明的第二個實施例,見圖3的示意中的左大半部分,也是由四個快車道與兩邊慢車道組成的六個車道,將本發明的底層銜接設施5設置在中心線9位置上以及又將一個旁側底層銜接設施5’設置在前者的左側,此時,看起來好像:本發明的垂直升降井I的部位與縱向停車位2兩個部分的均將占用行車道路6與人行道8的道路面積,然而,完全按照上述第一個實施例的緩解方案,也同樣可以做到,在解決了停車難的前提下,基本上不會明顯影響到現狀的交通狀況。—至此,很顯然,本發明的改進中所增加關鍵設施“底層銜接設施5”與“旁側底層銜接設施5’ ”的主要目的在于:盡可能地克服或大幅度地緩解建造了本發明之后有可能給交通現狀帶來一些不方便的問題。—個成熟的城市,尤其是包括省會在內的一線大城市中,符合建造本發明行車道路6的總數量或總長度是相當可觀的,若能夠實現在該道路上根據實際需要高密度地建造本發明,將會在很大的程度上緩解城市中停車難的問題。——不少需要大批量停車的大型商場,大型飯店,影劇院與眾多的辦公樓,等等公用設施都會開設在上述叫寬敞的行車道路6的兩側。
權利要求
1.一種橫跨道路上空的立體車庫框架結構形式,它包括:用于運載汽車(3)升降的電梯裝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1),以及位于該垂直升降井(I)兩旁的垂向疊加排列的縱向停車位⑵; 其特征在于: A.在該立體車庫底部增設了輔助的底層銜接設施(5),該底層銜接設施(5)的平面形狀等于或超越其上部立體車庫的平面形狀,并且: 所述的垂直升降井(I)部位一直向下延伸至底層銜接設施(5)的底部,其位于地面的運載底板(4)與行車道路(6)齊平; 所述的垂直升降井(I)兩旁的縱向停車位(2)對應底層銜接設施(5)的兩個縱向空間部分處于能夠貫穿的中空狀態,其地面與行車道路(6)齊平; B.立體車庫整體的底部由位于中心線(9)的底層銜接設施(5)以及在行車道路(6)寬度的方向上位于上述底層銜接設施(5)旁側的并與之結構形式雷同的旁側底層銜接設施(5,)共同組成; 所述的垂直升降井(I)部位一直向下延伸至旁側底層銜接設施(5,)的底部,其位于地面的運載底板(4)與行車道路(6)齊平; 所述的垂直升降井(I)兩旁的縱向停車位(2)對應旁側底層銜接設施(5,)的兩個縱向空間部分處于能夠貫穿的中空狀態,其地面與人行道(8)或行車道路(6)齊平。
2.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橫跨道路上空的立體車庫框架結構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垂直升降井(I)與在它兩旁且垂向排列的縱向停車位(2)為一排的隊形,至少在其縱深方向上是由單排組成的。
3.一種根掘權利要求1所述的橫跨道路上空的立體車庫框架結構形式的設置特殊使用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行車道路(6)擁擠時的車流高峰期間,敞開屬于旁側底層銜接設施(5,)的垂直升降井(I)在其旁側底層銜接設施(5,)內部的向下延伸部位空間的前后大門,讓旁側底層銜接設施(5,)的中由電梯垂直上下驅動運載汽車(3)的運載底板(4)也作為行車道路(6)上臨時增加的公共車道部分來使用,在車流高峰期間以外的時間中,上述的前后大門是處于閉合狀態禁止其他車輛通行的; 或者: 只有當使用運載底板(4)來運載汽車(3)上下工作的時間段內,才讓上述的前后大門處于禁止其他車輛通行的閉合狀態,除此之外的其他時間中,上述的前后大門均處于允許其他車輛通行的敞開狀態。
全文摘要
一種橫跨道路上空的立體車庫框架結構形式,它是在現有最簡單的由雙排垂向疊加排列的縱向停車位(2)構成的立體車庫框架結構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讓立體車庫底部增設了起到重要輔助作用的底層銜接設施(5),并通過該關鍵的底層銜接設施(5)與旁側底層銜接設施(5’)共同來實現讓立體車庫可以橫跨設置在整個行車道路(6)或大半個行車道路(6)的上部空間來實現的,其前提是基本上不會明顯影響交通的現狀。拓展了立體車庫在城市中的適用地理條件,為大量地在城市普通行車道路(6)上建造密集的鋼構立體車庫(打破了一般城市地理條件上對于建造立體車庫的制約),進而為在最大程度上緩解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停車難問題創造了條件。
文檔編號E04H6/18GK103195275SQ201210007498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6日
發明者梁嘉麟 申請人:梁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