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攪拌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建筑混凝土攪拌筒體。
背景技術:
攪拌器是使液體、氣體介質強迫對流并均勻混合的器件。攪拌器的類型、尺寸及轉速,對攪拌功率在總體流動和湍流脈動之間的分配都有影響。一般說來,渦輪式攪拌器的功率分配對湍流脈動有利,而旋槳式攪拌器對總體流動有利。對于同一類型的攪拌器來說,在功率消耗相同的條件下,大直徑、低轉速的攪拌器,功率主要消耗于總體流動,有利于宏觀混合。小直徑、高轉速的攪拌器,功率主要消耗于湍流脈動,有利于微觀混合。目前,適用于低粘和中粘流體的葉輪有槳式、開啟渦輪式、推進式、長薄葉螺旋槳式、圓盤渦輪式、布魯馬金式、板框槳式、三葉后彎式、MIG式等。適用于高粘和特高粘流體的葉輪有螺帶式葉輪、螺桿式、錨式、框式、螺旋槳式等。有的流體粘度隨反應進行而變化,就需要用能適合寬粘度領域的葉輪,如泛能式葉輪等。
在建筑混凝土的攪拌過程中,由于需要使用大扭矩的電機帶動攪拌軸進行轉動,這就要求攪拌筒體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和牢固性,但是目前的攪拌筒體都是選擇增加壁厚來提高其牢固性,這使得整個攪拌筒體顯得比較笨重,且不利于節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建筑混凝土攪拌筒體。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建筑混凝土攪拌筒體,包括攪拌筒本體、上固定環、下固定板、墊板,在所述上固定環的內壁上設置有多個弧形連接板,弧形連接板與所述攪拌筒本 體的外壁相連,所述下固定板設置在所述攪拌筒本體的外表面下端,且在所述上固定環和下固定板之間安裝有多根支撐桿,在所述下固定板上開設有多個腰形槽。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弧形連接板與所述上固定環一體成型設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在所述弧形連接板上開設有安裝孔,在安裝孔中安裝有螺栓從而將支撐桿與弧形連接板安裝在一起。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支撐桿均勻分布在所述上固定環和下固定板之間。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攪拌筒體的外表面設置有上固定環和下固定板,在上固定環和下固定板之間設置有支撐桿,能夠防止攪拌筒體在攪拌混凝土過程中發生失穩現象,同時能夠在不增加壁厚的情況下提高其結構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所述一種建筑混凝土攪拌筒體,包括攪拌筒本體1、上固定環2、下固定板3、墊板4,在所述上固定環2的內壁上設置有多個弧形連接板5,所述弧形連接板5與所述上固定環2一體成型設置,所述弧形連接板5與所述攪拌筒本體1 的外壁相連,所述下固定板3設置在所述攪拌筒本體1的外表面下端,且在所述上固定環2和下固定板3之間安裝有多根支撐桿6,在所述下固定板3上開設有多個腰形槽7,且所述腰形槽7均勻分布在所述下固定板3上。
在所述弧形連接板5上開設有安裝孔8,在安裝孔8中安裝有螺栓從而將支撐桿6與弧形連接板5安裝在一起。
所述支撐桿6均勻分布在所述上固定環2和下固定板3之間。
在使用時,通過在攪拌筒體的外表面設置有上固定環2和下固定板3,在上固定環2和下固定板3之間設置有支撐桿,能夠防止攪拌筒體在攪拌混凝土過程中發生失穩現象,同時能夠在不增加壁厚的情況下提高其結構強度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