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剪力墻建造領域,特別是指一種預應力連接的裝配式剪力墻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的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往往是現場作業,在施工現場支設模板,綁扎鋼筋,澆筑混凝土,這種方法雖然工程質量可靠,但不符合建筑工業化的發展方向。
之后發展的裝配式剪力墻結構通常是在工廠將剪力墻預制完成,在現場將剪力墻拼裝完成后支設模板,綁扎鋼筋,澆筑連接處的混凝土,現場濕作業雖有減少,但是仍包含大量的現場濕作業,增加了工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預應力連接的裝配式剪力墻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預應力連接的裝配式剪力墻結構,其組成包括:墻體、預應力鋼筋、鋼筋環,在所述墻體的豎向預留有上下貫通的灌漿孔道,所述灌漿孔道至少為兩排,每排所述灌漿孔道錯位布置,在所述墻體上端的所述灌漿孔道位置開有凹槽,所述預應力鋼筋貫穿所述灌漿孔道,所述墻體左右兩側各預設有一列鋼筋環,所述鋼筋環的開口端彎折90°,同列所述鋼筋環重疊設置。
每行所述灌漿孔道均平行于所述墻體的橫向墻面。
所述鋼筋環在所述墻體內通長布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可顯著較少現場濕作業,加快施工速度并保證剪力墻連接的施工質量。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墻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鋼筋環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付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圖3所示,一種預應力連接的裝配式剪力墻結構,其組成包括:墻體1、預應力鋼筋2、鋼筋環3,在所述墻體1的豎向預留有上下貫通的灌漿孔道4,所述灌漿孔道4至少為兩排,每排所述灌漿孔道4錯位布置,在所述墻體1上端的所述灌漿孔道4位置開有凹槽5,所述預應力鋼筋2貫穿所述灌漿孔道4,所述墻體1左右兩側各預設有一列鋼筋環3,所述鋼筋環3的開口端彎折90°,同列所述鋼筋環重疊設置。
每行所述灌漿孔道4均平行于所述墻體1的橫向墻面。
所述鋼筋環3在所述墻體1內通長布置。
所述的預應力連接的裝配式剪力墻的施工步驟包括:
a.首先,進行豎向安裝,在預留的灌漿孔道內沿豎直方向布置待張拉的預應力鋼筋,并將墻體底部錨固;
b.將底層的墻體從上往下吊裝就位,對準上一步豎向布置的預應力鋼筋,并使待張拉鋼筋的上端外露處一定長度;
c. 在待張拉鋼筋的上端對其進行張拉,向孔道內灌漿,豎向灌漿孔內灌漿材料為高強無收縮混凝土,等待預應力鋼筋與墻體有效粘結并傳遞預應力,重復上述步驟進行上層墻體的施工,縱向布置的預應力鋼筋與上層連接時開采用焊接、套筒連接、直螺紋連接等方式;
d. 然后進行左右安裝,左右連接的墻體,將兩片墻體預留的開口環重疊,并在鋼筋環的四角插入縱向鋼筋,布置模板,澆筑混凝土,完成剪力墻的左右連接。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