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立體停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帶安全鎖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有車族越來越多,采用傳統的平面停車場和平面停車庫停車導致停車難的問題正日益突出。為了解決當前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停車難問題,現有技術提出了采用立體停車庫來代替傳統平面停車場和平面停車庫的方案,然而,現有的立體停車庫由于仍存在以下不足之處而未能全面推廣應用:
1)現有技術提出的立體車庫產品種類雖然不少,但絕大部分都會影響原地面車位的停車,立體車位之間也相互牽連和需要聯動,適用性差。雖然也有少數廠家開發了“無避讓停車設備”,可避免和減少對地面停車和相鄰車位的影響,但還是需要設置一立柱在地面移動和旋轉,且地面還是需要設置移動和轉移的動力機構,不能算是真正的“無避讓”;同時,由于立柱的移動和轉動,立柱需要承讓較大的旋轉力矩,這樣對立柱的材料性能及機械性能要求非常高,無疑提高了產品的成本,而且這種結構模式對立柱的擾動非常大,進而影響整個產品的可靠性能和安全性能。
2)現有技術提出的少部分立體車庫產品,雖然解決了上述立柱在地面移動和旋轉的問題,實現了真正的“無避讓”,但由于結構設計缺陷,實際應用中其結構受力條件不理想,故,使得其只能限于兩層“無避讓”停車,不能實現三層或三層以上的“無避讓”停車,從而使得其能停放的車輛數量也比較有限,阻礙了這些立體車庫產品的推廣應用。
3)現有技術提出的立體車庫產品普遍都忽略了鎖止結構的設計,尤其是當車輛停留在一些運動中的部位上時,缺乏鎖止結構所面臨的安全風險更大,使得產品在使用中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嚴重阻礙了產品的全面推廣應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至少一個不足之處,提供了帶安全鎖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其解決了現有立體停車庫無法實現三層或三層以上真正“無避讓”停車和由于忽略鎖止結構設計導致安全隱患大的技術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帶安全鎖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包括至少一條固定于地面上的立柱、至少一條與所述立柱連接的縱梁、豎直滑動安裝于所述立柱上的升降機構、設于所述升降機構上并可通過移動或/和轉動方式分別與至少一所述縱梁水平對接的支承引導部件、水平滑動安裝于所述縱梁上且在所述支承引導部件與所述縱梁對接時可在所述支承引導部件與所述縱梁之間跨越平移同時當其移動到所述支承引導部件上時可隨所述支承引導部件升降運動的平移部件、連接于所述平移部件上的載車板、可在所述平移部件位于所述支承引導部件上時直接或間接驅動所述載車板繞所述立柱旋轉的旋轉部件,所述支承引導部件上設有鎖定機構,所述平移部件上設有可與所述鎖定機構鎖止配合的鎖止結構;或者,所述平移部件上設有鎖定機構,所述支承引導部件上設有可與所述鎖定機構鎖止配合的鎖止結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帶安全鎖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停車、取車過程平穩可靠,縱梁無需升降,立柱也無需轉動,地面無需布置任何動力機構,縱梁不會干涉停放于地面的車輛,實現了真正的無避讓停車、取車效果,停車裝置占地面積小,利于提高停車場地的利用率,且結構簡單巧妙,停車方便,成本低。更為突出的是,本實用新型可以實現兩層、三層及三層以上的多層無避讓停車,完全可以替代目前主流的升降橫移式立體停車裝置(市場占有率80%左右)。此外,本實用新型還通過在支承引導部件和平移部件上設置可鎖止配合的鎖止裝置,相當于給該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增設了一個安全鎖,這樣,在平移部件隨支承引導部件運動的過程中,平移部件及其承載的載車板始終被雙向鎖死而不能沿支承引導部件移動,有效防止了平移部件在支承引導部件出現傾斜的情況下滑出其安裝軌道而造成安全事故的發生,解決了當車輛停留于一些運動中部位上容易滑動而引發的安全問題,消除了產品在使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利于產品的全面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平移部件、支承引導部件、鎖定機構和鎖止結構的裝配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在載車板位于車位上的狀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在載車板位于車道上的狀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平移部件、支承引導部件、鎖定機構和鎖止結構的裝配示意圖;
圖5是圖4中A-A的剖視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在載車板位于車位上的狀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提供的支承引導部件和鎖定機構的裝配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在載車板位于車位上的狀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提供的支承引導部件、鎖定機構和鎖止結構的裝配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提供的支承引導部件、鎖定機構和鎖止結構的裝配示意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六提供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在載車板位于車位上的狀態示意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六提供的平移部件、支承引導部件、鎖定機構和鎖止結構的裝配示意圖;
圖1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七提供的在支承引導部件與縱梁對接狀態下支承引導部件、鎖定機構和鎖止結構的裝配示意圖;
圖14是圖13中支承引導部件旋轉90度角后的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上時,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當一個元件被稱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還需要說明的是,以下實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頂、底等方位用語,僅是互為相對概念或是以產品的正常使用狀態為參考的,而不應該認為是具有限制性的。以下所說的縱梁一般為水平或大致水平,縱梁的長度方向平行于車位長度方向。
如圖1-1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帶安全鎖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其多層指兩層或兩層以上,包括至少一條固定于地面上的立柱1、至少一條與立柱1連接的縱梁2、豎直滑動安裝于立柱1上的升降機構3、設于升降機構3上并可通過移動或/和轉動方式分別與至少一縱梁2水平對接的支承引導部件4、水平滑動安裝于縱梁2上且在支承引導部件4與縱梁2對接時可在支承引導部件4與縱梁2之間跨越平移同時在其移動到支承引導部件4上時可隨支承引導部件4升降運動的平移部件5、連接于平移部件5上以用于承載汽車的載車板6、可在平移部件5位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時直接或間接驅動載車板6繞立柱1旋轉的旋轉部件7,支承引導部件4上設有鎖定機構8,平移部件5上設有可與鎖定機構8鎖止配合的鎖止結構9;或者,平移部件5上設有鎖定機構8,支承引導部件4上設有可與鎖定機構8鎖止配合的鎖止結構9。升降機構3可沿立柱1做上下升降運動。支承引導部件4可通過移動或/和轉動方式分別與至少一縱梁2對接,以使平移部件5可在支承引導部件4與任一縱梁2對接時帶動載車板6在支承引導部件4與該縱梁2之間跨越平移,并當平移部件5平移到支承引導部件4上后,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6可隨升降機構3一起升降。平移部件5用于承載載車板6并可帶動載車板6在縱梁2和支承引導部件4上移動,縱梁2和支承引導部件4都具有支承平移部件5行走的軌道(該軌道形式可以采用凸出的道軌,或者可采用凹槽,或者縱梁2上的軌道還可以直接采用縱梁2作為軌道,支承引導部件4上的軌道還可以直接采用支承引導部件4本體結構作為軌道),縱梁2的軌道與支承引導部件4的軌道型式大小相匹配或一致,以便兩者對接時方便平移部件5跨越平移。縱梁2上設有用于驅動平移部件5水平移動的動力裝置,動力裝置包括動力構件和傳動連接于動力構件與平移部件之間的傳動機構,動力構件具體可為電機,傳動機構具體可為鏈傳動機構或者帶傳動機構或者絲桿傳動機構等。
具體地,旋轉部件7在平移部件5位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時可驅動載車板6繞立柱1轉動。上述轉動過程,可以采用如下方式:(1)旋轉部件7驅動載車板6自身繞立柱1的旋轉。此時旋轉部件7可設于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6之間,平移部件5帶動載車板6隨升降機構3向上移動到支承引導部件4與縱梁2對接位置時,或者是平移部件5帶動載車板6移動到支承引導部件4上后,使載車板6自身繞平移部件5轉動。由于平移部件5、支承引導部件4、升降機構3皆位于立柱1上,故而形成載車板6自身繞立柱1的旋轉,使載車板6在停車位和車道之間進行位置轉換;(2)旋轉部件7驅動支承引導部件4帶動平移部件5及載車板6繞立柱1的轉動。此時旋轉部件7可設于立柱1和支承引導部件4之間,在平移部件5帶動載車板6移動到支承引導部件4與縱梁2對接位置時,或者是平移部件5帶動載車板6移動到支承引導部件4上后,由支承引導部件4帶動平移部件5及載車板6繞立柱1轉動,使載車板6在停車位和車道之間進行位置轉換。可以理解地,旋轉部件7的設置以及安裝方式還可以有多種,均是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具體地,縱梁2在立柱1上的設置可以是單一的整梁,可以是型材結構,如框型梁、工字梁、C型梁等等,也可以是分別固定于立柱1兩個側面的兩根單一整梁的組合,使立柱1兩側均可以設置停車位。為了在立柱1兩側設置停車位,可以分別在立柱1左右兩側設置縱梁2,左右兩側的縱梁2還可連接成一體以提高其整體性;或者設置一條較寬的縱梁2,在該縱梁2兩側分別設置軌道用于支承平移部件5移動??v梁2在立柱1上可有多種固定方式:(1)縱梁2的一端固定于一立柱1上,另一端固定于另一立柱1或墻體上;(2)縱梁2的兩端均固定于墻體或其他建筑支撐體上;(3)縱梁2通過吊桿吊接于墻頂或頂梁上??梢岳斫獾?,縱梁2也可以采用其它合適的固定方式。
本實用新型中,所謂對接是指升降機構3運動到設定的位置時,其上的支承引導部件4與縱梁2之間的對接,而使平移部件5可以在支承引導部件4和縱梁2之間做跨越平移,即平移部件5可以跨越支承引導部件4和縱梁2的對接處,從支承引導部件4位置平穩移動到縱梁2上,也可以從縱梁2移動到支承引導部件4位置。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中的對接,既可以是貼合對接,也可以是間隙對接,即支承引導部件4與縱梁2之間可以是無縫對接或有縫對接;還可以是支承引導部件4上設置的某一結構和縱梁2上的某一結構的耦合對接,如對接斜面、折彎面、齒合面結構等,其對接處可以是直縫型、斜縫型或交錯型等;只要能夠保證平移部件5可以在支承引導部件4和縱梁2之間水平滑動的結構,皆符合上述對接之技術特征。因此,只要縱梁2與支承引導部件4的軌道對接能讓平移部件5可以跨越平移即可。
本實用新型通過升降機構3設置的支承引導部件4與縱梁2之間的對接模式,使承載有載車板6的平移部件5可以方便、自如地在立柱1上做上下升降,同時,也可在到達設定的位置與縱梁2對接后跨越平移,可快捷形成載車板6上下移動和水平移動之間的轉換,進一步通過旋轉部件7,使載車板6完成在停車位和車道之間的切換過程。本實用新型通過升降機構3設置的支承引導部件4可以分別與不同高度的縱梁2對接,可以跨越下層縱梁2(如二層、三層等)而與上層縱梁2(如三層、四層)對接實現了多層無避讓停車,且層數沒有限制,適應于兩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以及十多層、二十多層的無避讓停車,只要結構和材料的符合強度設計,滿足要求即可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上述結構中,載車板6的上下移動和水平移動以及在在停車位和車道之間或者是停車位和停車位之間切換,是通過立柱1、升降機構3、平移部件5、縱梁2以及旋轉部件7之間的巧妙配合完成,地面無需布置任何動力機構,立柱1無需移動和轉動,同時縱梁2也無需升降,這樣,一方面可降低對立柱1和縱梁2的強度要求和剛性要求,可降低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可保證縱梁2不會干涉停放于地面的車輛,從而較好的實現了整個裝置無避讓停車、取車之功效,且由于立柱1不會承載較大的旋轉力矩,對立柱1和縱梁2的動態沖擊小,故而整個裝置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由于載車板6是通過平移部件5實現上下移動和水平移動,這樣可根據需要設計立柱1的高度和承載性,可以實現兩層、三層及三層以上的多層無避讓停車,進而擴展了整個停車裝置可使用的停車層數、數量和范圍,而且可使整個停車裝置占地面積小,有利于提高停車場地的利用率,停車方便,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均大大降低。本實用新型立柱1上固定連接有一條或多條縱梁2,這些縱梁2可以起到對立柱1支承的作用,相當于對一條較長的立柱1增加了多個支承點,減小了立柱1的受力跨度,大大減小了立柱1的彎曲變形?!逗喴咨殿悪C械式停車設備》JB/T8909-2013規定載車板6的變形值不能超過懸挑長度的1/300,而立柱1的彎曲變形而引起的載車板6變形占比在60%以上,對三層或以上的無避讓結構,立柱1較長,如不設置本實用新型的縱梁2,載車板6的變形將超過1/300,而設置了縱梁2以后,則能滿足要求。因此,本實用新型在立柱1上固定連接縱梁2,不僅在運行布置上解決了無避讓停車適應于多層的難題,而且還顯著改變了立柱1的受力條件,有意想不到的力學效果。在實際工程中,在每層停車面處還可以適當設置一些橫向支撐梁將多條立柱1聯結起來,形成雙向支撐,效果將更好。
此外,本實用新型中,鎖定機構8和鎖止結構9的鎖止配合,具體指鎖定機構8和鎖止結構9連接配合在一起后二者具有相互鎖止限位作用,從而使得平移部件5不能再沿支承引導部件4進行平移滑動。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支承引導部件4和平移部件5上設置可鎖止配合的鎖止裝置,相當于給該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增設了一個安全鎖,這樣,在平移部件5隨支承引導部件4運動(包括上升運動、下降運動、旋轉運動)的過程中,平移部件5及其承載的載車板6始終被雙向鎖死而不能沿支承引導部件4移動,有效防止了平移部件5在支承引導部件4出現傾斜的情況下滑出其安裝軌道而造成安全事故的發生,解決了當車輛停留于一些運動中部位上容易滑動而引發的安全問題,消除了產品在使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利于產品的全面推廣應用。
優選地,鎖定機構8為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或者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鎖止結構9包括可與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或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耦合的孔槽結構91。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具體指該鎖定機構8通過電磁方式觸發動作,從而實現其與鎖止結構9的鎖止連接或者解除鎖止。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具體指該鎖定機構8通過機械方式觸發動作,從而實現其與鎖止結構9的鎖止連接或者解除鎖止??撞劢Y構91具體指孔或者槽。此處,將鎖定機構8設為可觸發動作式的機構,將鎖止結構9設為相對靜止的孔槽結構91,既可實現鎖定機構8與鎖止結構9的鎖止連接,又利于實現鎖定機構8與鎖止結構9鎖止連接的解除,且其結構簡單,控制簡單、方便。
根據鎖定機構8和鎖止結構9設置方式的不同,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描述本實用新型鎖定機構8和鎖止結構9的幾種不同具體實施方案及其有益效果:
實施例一: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中,鎖定機構8為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鎖止結構9包括可與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耦合的孔槽結構91,即本實施例中的鎖定結構通過電磁方式實現與鎖止結構9的鎖止連接及解除鎖止,其鎖止連接穩固可靠,且控制方便。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設置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孔槽結構91設置于平移部件5上。具體應用中,孔槽結構91可隨平移部件5滑動平移至與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相對對位的位置處,然后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再通過電磁觸發方式進行動作最終實現與孔槽結構91的鎖止連接。此處,將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設置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可減少用于連接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的連接導線的移動布局設計??撞劢Y構91具體可直接凹設于平移部件5上,即孔槽結構91與平移部件5為一體制造結構;或者,孔槽結構91也可為凹設于一與平移部件5分體制造成型且與平移部件5固定連接的額外部件上,即孔槽結構91也可與平移部件5為分體制造結構。當然了,具體應用中,也可將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設置于平移部件5上,將孔槽結構91設置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
優選地,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包括與孔槽結構91卡插配合的彈性鎖定構件81和得電可吸合彈性鎖定構件81、斷電可松開彈性鎖定構件81的電磁鐵82。彈性鎖定構件81具有良好的彈性,即彈性鎖定構件81可在外力作用下移位變形、且在外力撤除后可在其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復位恢復原狀。具體地,當電磁鐵82得電時,會吸合彈性鎖定構件81,彈性鎖定構件81在電磁鐵82的吸合力作用下,內部結構開始出現局部移位和局部彈性變形,從而驅動彈性鎖定構件81運動;而當電磁鐵82失電時,會松開彈性鎖定構件81,彈性鎖定構件81所受吸合力消失,彈性鎖定構件81在其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恢復至其被電磁鐵82吸合前的狀態。這樣,通過電磁鐵82的吸合作用和彈性鎖定構件81的彈性恢復作用,可使得彈性鎖定構件81在兩種狀態之間進行切換,從而可分別實現電磁觸發式鎖定結構與孔槽結構91的鎖止連接和解除鎖止,其結構簡單、易于實現、控制方便。
優選地,電磁鐵82設于彈性鎖定構件81的上方,彈性鎖定構件81包括第一導向固定座811、安裝于第一導向固定座811上并可沿第一導向固定座811升降運動的第一鎖止件812和用于在電磁鐵82斷電后驅動第一鎖止件812復位的第一彈性復位件813。第一導向固定座811和電磁鐵82都固定設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即第一導向固定座811和電磁鐵82都相對支承引導部件4靜止。第一導向固定座811的設置,一方面可用于實現彈性鎖定構件81與支承引導部件4的連接,另一方面可供第一鎖止件812和第一彈性復位件813在其上進行安裝定位,再一方面還可對第一鎖止件812的升降運動起到導向作用。第一鎖止件812可沿第一導向固定座811下降運動卡插于孔槽結構91內,也可沿第一導向固定座811上升運動從孔槽結構91內拔出;且第一鎖止件812可被電磁鐵82吸附,當電磁鐵82通電時,第一鎖止件812可被電磁鐵82吸附上升運動,第一彈性復位件813則被第一鎖止件812壓縮;而在電磁鐵82斷電時,電磁鐵82會松開第一鎖止件812,第一彈性復位件813在其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會驅動第一鎖止件812下降運動。第一導向固定座811具體可為支承引導部件4的局部結構,即第一導向固定座811與支承引導部件4為一體制造成型;或者,第一導向固定座811也可為區別于支承引導部件4的部件,即第一導向固定座811與支承引導部件4也可為分體制造成型后再組裝在一起。
優選地,第一鎖止件812包括主桿體8121、設于主桿體8121底部并與孔槽結構91卡插配合的鎖止頭8122和設于主桿體8121頂部以用于與電磁鐵82吸附配合的第一吸合頭8123,鎖止頭8122的最大外徑大于主桿體8121的外徑,第一導向固定座811上設有與主桿體8121配合的導向孔,主桿體8121可在導向孔內上下升降滑動,第一彈性復位件813和鎖止頭8122卡于導向孔的下方,第一吸合頭8123卡于導向孔的上方。第一導向固定座811為底部敞開式的結構,主桿體8121局部穿設于第一導向固定座811內,鎖止頭8122位于第一導向固定座811外。具體地,第一導向固定座811為固定連接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的固定板,固定板為橫向設置的平板或者倒置的凵型板塊,導向孔豎直貫穿設于固定板上,第一彈性復位件813和鎖止頭8122都位于固定板的下方,且第一彈性復位件813的兩端分別抵頂于鎖止頭8122和固定板上,第一吸合頭8123位于固定板的上方。具體應用中,當電磁鐵82通電時,會對第一吸合頭8123產生一磁力,從而驅動第一吸合頭8123朝向電磁鐵82上升運動,此時主桿體8121和鎖止頭8122會隨著第一吸合頭8123一起上升運動,且第一吸合頭8123上升的過程會壓縮第一彈性復位件813;當電磁鐵82斷電時,第一吸合頭8123所受磁力消除,第一鎖止件812在其自身重力和第一彈性復位件813的彈性恢復力作用下向下運動。此處,通過對第一鎖止件812和第一導向固定座811的結構進行優化設計,其結構簡單,且控制非常簡單、方便。
優選地,第一彈性復位件813為具有第一中空內孔的第一彈簧,第一彈簧通過其第一中空內孔套設于主桿體8121上。第一中空內孔的內徑等于或略大于主桿體8121的外徑并小于鎖止頭8122的最大外徑,且第一彈簧的外徑大于導向孔的內徑,這樣,使得第一彈性復位件813只能卡于固定板與鎖止頭8122之間。此處,將第一彈性復位件813套設于主桿體8121上,可利用主桿體8121對第一彈性復位件813的伸縮進行導向、限位,從而利于防止第一彈性復位件813出現傾斜伸縮的現象,從而利于保證第一彈性復位件813的使用壽命。
優選地,主桿體8121、鎖止頭8122和第一吸合頭8123一體制造成型,其制造工藝簡單;當然了,具體應用中,主桿體8121、鎖止頭8122和第一吸合頭8123也可采用分體制造成型后再組裝在一起。
優選地,第一鎖止件812和孔槽結構91都設有一個,且孔槽結構91為V型槽,即孔槽結構91的內廓截面為V形;鎖止頭8122具有外廓形狀與孔槽結構91內廓形狀匹配設置的配合部,即配合部的外廓截面形狀為V形。此處,將孔槽結構91和鎖止頭8122的配合部設為V型結構,其結構簡單、易于制造,且可利于鎖止頭8122在孔槽結構91內的插入、拔出,同時還可保證鎖止頭8122插于孔槽結構91內后,孔槽結構91對鎖止頭8122水平方向限位的可靠性,從而保證在鎖止頭8122插于孔槽結構91內時平移部件5不可再相對支承引導部件4進行水平移動,充分保證了平移部件5鎖緊定位的可靠性。當然了,具體應用中,孔槽結構91和鎖止頭8122的形狀不限于此,如:孔槽結構91也可為圓弧型槽,即孔槽結構91的內廓截面為圓弧形,鎖止頭8122具有外廓形狀與孔槽結構91內廓形狀匹配設置的配合部,即配合部的外廓截面形狀為圓弧形;或者,孔槽結構91也可為倒梯型槽,即孔槽結構91的內廓截面為倒梯形,鎖止頭8122具有外廓形狀與孔槽結構91內廓形狀匹配設置的配合部,即配合部的外廓截面形狀為倒梯形。
具體地,本實施例中,鎖定機構8與鎖止結構9的工作原理為:在平移部件5上孔槽結構91沒有與第一鎖止件812呈上下正對位的狀態下,電磁鐵82處于通電狀態,此時第一鎖止件812被電磁鐵82吸合,第一鎖止件812處于被向上提升的狀態,第一彈性復位件813處于被壓縮的狀態,平移部件5可自由水平左右移動;當平移部件5平移到孔槽結構91剛好與第一鎖止件812上下正對位的位置處時,會觸發平移限位開關并向控制系統發出信號,使得控制系統控制電磁鐵82斷電松開第一鎖止件812,第一彈性復位件813在其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恢復自由長度并驅動第一鎖止件812向下運動卡插于孔槽結構91內,從而實現第一鎖止件812與孔槽結構91的鎖止連接,達到鎖定目的,此時,平移部件5不能水平左右移動;而當解鎖時,旋轉部件7驅動支承引導部件4旋轉90度角后,觸動旋轉限位開關向控制系統發出信號,使得控制系統控制電磁鐵82通電吸合第一鎖止件812,第一鎖止件812被向上提升,第一彈性復位件813被壓縮,第一鎖止件812隨即從孔槽結構91內拔出,從而實現第一鎖止件812與孔槽結構91鎖止連接的解除,達到解鎖目的,此時,平移部件5恢復自由水平移動。
本實施例的停車過程可以參考如下:
汽車駛入車道位置前,平移部件5帶動停放于任一層停車位上空載的載車板6一起沿縱梁2從停車位向外(車道方向)水平移動,在平移部件5的帶動下,載車板6及平移部件5跨越支承引導部件4與縱梁2的對接位置,滑至支承引導部件4上,當平移部件5平移到孔槽結構91剛好與第一鎖止件812上下正對位的位置處時,會觸發平移限位開關并向控制系統發出信號,使得控制系統控制平移部件5停止水平移動并控制電磁鐵82斷電松開第一鎖止件812,第一鎖止件812在其自身重力和第一彈性復位件813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驅動第一鎖止件812向下運動卡插于孔槽結構91內,從而實現第一鎖止件812與孔槽結構91的鎖止連接,達到鎖定目的。然后,旋轉部件7驅動支承引導部件4帶動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6向外(車道方向)轉動90度,使得支承引導部件4脫離與縱梁2的對接,并使得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6從停車位的前方旋轉至車道的上方,在旋轉部件7驅動支承引導部件4帶動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6向外(車道方向)轉動90度后,會觸動旋轉限位開關,旋轉部件7停止運行,升降機構3隨之啟動運行驅動支承引導部件4帶動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6一起沿立柱1下降至車道地面(一般為停車場的過道),升降機構3停止運行。車輛駛入載車板6上后,升降機構3再次啟動運行,驅動支承引導部件4帶動平移部件5、載車板6和車輛一起沿立柱1向上移動。當支承引導部件4在升降機構3的帶動下到達與縱梁2平齊的高度位置時,升降機構3停止運行,旋轉部件7驅動支承引導部件4帶動平移部件5和載車板6向內(車位方向)轉動90度,當支承引導部件4轉動90度并處于與縱梁2的對接位置時,會觸動旋轉限位開關,旋轉部件7停止運行,且控制系統會控制電磁鐵82通電,第一鎖止件812被電磁鐵82吸附向上提升,第一彈性復位件813被壓縮,第一鎖止件812隨即從孔槽結構91內拔出,從而實現第一鎖止件812與孔槽結構91鎖止連接的解除,達到解鎖目的,此時,平移部件5恢復自由水平移動??刂葡到y控制平移部件5帶動載有車輛的載車板6隨平移部件5從支承引導部件4上平移至縱梁2上,直至載車板6移動到停車位位置停止移動,完成整個停車過程。
本實施例的取車過程可以參考上述停車過程,只不過取車時載車板6上停放有車輛,平移部件5帶動載車板6及車輛平移至支承引導部件4上后,再隨支承引導部件4一起轉動、下降至車道地面上,然后車輛駛離載車板6,然后再按上述停車過程使載車板6空載回歸至停車位上或下一車輛重復上述停車過程。
本實施例中,由于在支承引導部件4與平移部件5上分別設有相互配合的鎖定機構8和鎖止結構9,故,充分保證了平移部件5平移至支承引導部件4上后鎖緊定位的可靠性。這樣,在平移部件5隨支承引導部件4運動(包括上升運動、下降運動、旋轉運動)的過程中,平移部件5及其承載的載車板6始終被雙向鎖死而不能沿支承引導部件4移動,有效防止了平移部件5在支承引導部件4出現傾斜的情況或因慣性或外部撞擊滑出其安裝軌道而造成安全事故的發生,消除了產品在使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利于產品的全面推廣應用。
實施例二:
如圖4和圖5所示,與實施例一相同的是,本實施例中,鎖定機構8也為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鎖止結構9也包括可與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耦合的孔槽結構91,即本實施例中的鎖定結構也通過電磁方式實現與鎖止結構9的鎖止連接及解除鎖止。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也包括與孔槽結構91卡插配合的彈性鎖定構件81和得電可吸合彈性鎖定構件81、斷電可松開彈性鎖定構件81的電磁鐵82。電磁鐵82也設于彈性鎖定構件81的上方,彈性鎖定構件81也包括第一導向固定座811、安裝于第一導向固定座811上并可沿第一導向固定座811升降運動的第一鎖止件812和用于在電磁鐵82斷電后驅動第一鎖止件812復位的第一彈性復位件813。第一鎖止件812具體也為設有一個,第一鎖止件812也包括主桿體8121、設于主桿體8121底部并與孔槽結構91卡插配合的鎖止頭8122和設于主桿體8121頂部以用于與電磁鐵82吸附配合的第一吸合頭8123。本實施例中,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也優選設置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孔槽結構91優選設置于平移部件5上,上述結構由于設置原理與實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詳述。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主要區別在于第一導向固定座811和鎖止結構9的結構不同,具體體現如下:實施例一中,第一導向固定座811為底部敞開式的結構,主桿體8121局部穿設于第一導向固定座811內,鎖止頭8122位于第一導向固定座811外,鎖止結構9優選為直接設于平移部件5上的孔槽結構91;而本實施例中,第一導向固定座811為底部封閉式的結構,主桿體8121和鎖止頭8122都位于第一導向固定座811內,第一導向固定座811的側向開設有第一插孔8111,鎖止結構9包括固定連接于平移部件5上的插桿92和凹設于插桿92上的孔槽結構91。在平移部件5移動的帶動下,插桿92可平移插入第一插孔8111內,也可從第一插孔8111內平移拔出。本實施例中,第一插孔8111和插桿92的設置,主要用于保證孔槽結構91可平移至鎖止頭8122正下方的位置處,從而保證鎖止結構9與鎖定機構8鎖止連接的可行性。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孔槽結構91為倒梯型槽,即孔槽結構91的內廓截面為倒梯形;第一鎖止件812的底部具有外廓形狀與孔槽結構91內廓形狀匹配設置的配合部,即配合部的外廓截面形狀為倒梯形。當然了,具體應用中,孔槽結構91和第一鎖止件812的形狀不限于此,如:孔槽結構91也可為V型槽或者圓弧型槽,即孔槽結構91的內廓截面為V形或圓弧形,第一鎖止件812具有外廓形狀與孔槽結構91內廓形狀匹配設置的配合部。
本實施例中,鎖定機構8與鎖止結構9的工作原理為:在平移部件5上孔槽結構91沒有與第一鎖止件812上下正對位的狀態下,電磁鐵82處于通電狀態,此時第一鎖止件812被電磁鐵82吸合,第一鎖止件812處于被向上提升的狀態,第一彈性復位件813處于被壓縮的狀態,平移部件5可自由水平左右移動;當平移部件5從縱梁2上平移至支承引導部件4上時,插桿92可以插入第一插孔8111內直至孔槽結構91位于鎖止頭8122正下方的位置處,此時,會觸發平移限位開關并向控制系統發出信號,使得控制系統控制電磁鐵82斷電松開第一鎖止件812,第一彈性復位件813在其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恢復自由長度并驅動第一鎖止件812向下運動卡插于孔槽結構91內,從而實現第一鎖止件812與孔槽結構91的鎖止連接,達到鎖定目的,平移部件5不能水平左右移動;而當解鎖時,旋轉部件7驅動支承引導部件4旋轉90度角后,觸動旋轉限位開關向控制系統發出信號,使得控制系統控制電磁鐵82通電吸合第一鎖止件812,第一鎖止件812被向上提升,第一彈性復位件813被壓縮,第一鎖止件812隨即從孔槽結構91內拔出,從而實現第一鎖止件812與孔槽結構91鎖止連接的解除,達到解鎖目的,此時,平移部件5可從支承引導部件4上平移至縱梁2上,插桿92可以隨平移部件5移動從第一插孔8111內拔出。
采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向固定座811和鎖止結構9的結構設置方案,鎖止結構9既可隨平移部件5移動至使孔槽結構91與鎖止頭8122上下正對位的位置處,也可隨平移部件5平移遠離鎖定機構8,從而也可實現鎖止結構9與鎖定機構8的鎖止連接和解除鎖止。
除了上述第一導向固定座811和鎖止結構9的結構設置不同之外,本實施例提供的帶安全鎖的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的其它結構都可參照實施例一進行優化設計,在此不再詳述。
實施例三:
如圖6和圖7所示,與實施例一、實施例二相同的是,本實施例中,鎖定機構8也為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鎖止結構9也包括可與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耦合的孔槽結構91,即本實施例中的鎖定結構也通過電磁方式實現與鎖止結構9的鎖止連接及解除鎖止。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也包括與孔槽結構91卡插配合的彈性鎖定構件81和得電可吸合彈性鎖定構件81、斷電可松開彈性鎖定構件81的電磁鐵82。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也優選設置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孔槽結構91優選設置于平移部件5上。
與實施例一、實施例二不同的是: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中,電磁鐵82設于彈性鎖定構件81的上方;而本實施例中,電磁鐵82設于彈性鎖定構件81的旁側,且彈性鎖定構件81具體包括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安裝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上并可沿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升降運動或者可在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擺動的第二鎖止件815、水平滑動安裝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并可被電磁鐵82吸附的滑動件816、連接于滑動件816與第二鎖止件815之間的中間連接件817和套設于滑動件816上并抵頂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上以用于在電磁鐵82斷電后驅動滑動件816復位的第二彈性復位件818。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和電磁鐵82都固定設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即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和電磁鐵82都相對支承引導部件4靜止。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設有水平設置以用于供滑動件816滑動安裝的導軌,導軌的設置,可利于提高滑動件816滑動的平穩性。第二導向固定座814的設置,一方面可用于實現彈性鎖定構件81與支承引導部件4的連接,另一方面可供第二鎖止件815、滑動件816、中間連接件817和第二彈性復位件818在其上進行安裝定位,再一方面還可對第二鎖止件815的運動和滑動件816的水平滑動起到導向作用。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具體可為支承引導部件4的局部結構,即第二導向固定座814與支承引導部件4為一體制造成型;或者,第二導向固定座814也可為區別于支承引導部件4的部件,即第二導向固定座814與支承引導部件4也可為分體制造成型后再組裝在一起?;瑒蛹?16可被電磁鐵82吸附,當電磁鐵82通電時,滑動件816可被電磁鐵82吸附朝向電磁鐵82水平滑動運動,第二彈性復位件818則被滑動件816壓縮,滑動件816的滑動會通過中間連接件817帶動第二鎖止件815運動,以使得第二鎖止件815與孔槽結構91處于解鎖狀態;而在電磁鐵82斷電時,電磁鐵82會松開滑動件816,第二彈性復位件818在其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會驅動滑動件816朝遠離電磁鐵82的方向水平滑動,滑動件816的滑動會通過中間連接件817帶動第二鎖止件815運動,以使得第二鎖止件815與孔槽結構91處于鎖止連接狀態。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第二鎖止件815設有一個,且第二鎖止件815通過兩個彈性支撐件819豎直升降安裝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上,中間連接件817包括傾斜連接于滑動件816與鎖止件之間的斜桿8171。第二鎖止件815可沿第二導向固定座814下降運動卡插于孔槽結構91內,也可沿第二導向固定座814上升運動從孔槽結構91內拔出。第二鎖止件815的頂部兩側設有兩個支撐于兩彈性支撐件819上的支撐凸臺,支撐凸臺的底部還可設有延伸插入彈性支撐件819內的定位桿。彈性支撐件819的設置,一方面可用于支撐第二鎖止件815,另一方面可使得第二鎖止件815在豎直方向有一定的上下移動空間,從而保證第二鎖止件815既可下降運動卡插于孔槽結構91內又可上升運動從孔槽結構91內拔出,進而保證了鎖定機構8與鎖止結構9鎖止連接和解除鎖止動作的可行性。
優選地,滑動件816包括水平桿體8161、設于水平桿體8161一端并與中間連接件817連接的滑動頭8162和設于水平桿體8161另一端以用于與電磁鐵82吸附配合的第二吸合頭8163,滑動頭8162與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的導軌滑動配合,第二導向固定座814上設有與水平桿體8161配合的滑孔,水平桿體8161可在滑孔內左右水平滑動,第二彈性復位件818和滑動頭8162位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并卡于滑孔的一側,第二吸合頭8163位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外并卡于滑孔的另一側。第二導向固定座814為底部敞開式的結構,第二導向固定座814的底部設有供第二鎖止件815上下滑動穿設的底孔,第二鎖止件815可穿過底孔卡插于孔槽結構91內或者從孔槽結構91內拔出。
優選地,第二彈性復位件818為具有第二中空內孔的第二彈簧,第二彈簧通過其第二中空內孔套設于水平桿體8161上。第二中空內孔的內徑等于或略大于水平桿體8161的外徑并小于滑動頭8162的最大外徑,且第二彈簧的外徑大于滑孔的內徑,這樣,使得第二彈性復位件818只能卡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側壁與滑動頭8162之間。此處,將第二彈性復位件818套設于水平桿體8161上,可利用水平桿體8161對第二彈性復位件818的伸縮進行導向,從而利于防止第二彈性復位件818產生傾斜伸縮的現象,從而利于保證第二彈性復位件818的使用壽命。
優選地,孔槽結構91為V型槽,即孔槽結構91的內廓截面為V形;第二鎖止件815的底部具有外廓形狀與孔槽結構91內廓形狀匹配設置的配合部,即配合部的外廓截面形狀為V形。此處,將孔槽結構91和第二鎖止件815的配合部設為V型結構,其結構簡單、易于制造,且可利于第二鎖止件815在孔槽結構91內的插入、拔出,同時還可保證第二鎖止件815插于孔槽結構91內后,孔槽結構91對第二鎖止件815水平方向限位的可靠性,從而保證在第二鎖止件815插于孔槽結構91內時平移部件5不可再相對支承引導部件4進行水平移動,充分保證了平移部件5鎖緊定位的可靠性。當然了,具體應用中,孔槽結構91和第二鎖止件815的形狀不限于此,如:孔槽結構91也可為圓弧型槽或者倒梯型槽,即孔槽結構91的內廓截面形狀為圓弧形或倒梯形,第二鎖止件815具有外廓形狀與孔槽結構91內廓形狀匹配設置的配合部。
本實施例中,鎖定機構8與鎖止結構9的工作原理為:在平移部件5上孔槽結構91沒有與第二鎖止件815上下正對位的狀態下,電磁鐵82處于通電狀態,此時滑動件816被電磁鐵82吸合,第二彈性復位件818處于被壓縮的狀態,第二鎖止件815處于被向上提升的狀態,平移部件5可自由水平左右移動;當平移部件5平移到孔槽結構91剛好與第二鎖止件815上下正對位的位置處時,會觸發平移限位開關并向控制系統發出信號,使得控制系統控制電磁鐵82斷電松開滑動件816,第二彈性復位件818在其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恢復自由長度并驅動滑動件816朝遠離電磁鐵82的方向滑動,滑動件816的滑動會進一步帶動第二鎖止件815向下運動卡插于孔槽結構91內,從而實現第二鎖止件815與孔槽結構91的鎖止連接,達到鎖定目的,此時,平移部件5不能水平左右移動;而當解鎖時,旋轉部件7驅動支承引導部件4旋轉90度角后,觸動旋轉限位開關向控制系統發出信號,使得控制系統控制電磁鐵82通電吸合滑動件816,第二彈性復位件818被壓縮,第二鎖止件815被向上提升,第二鎖止件815隨即從孔槽結構91內拔出,從而實現第二鎖止件815與孔槽結構91鎖止連接的解除,達到解鎖目的,此時,平移部件5恢復自由水平移動。由此可見,采用本實施例中彈性鎖定構件81與電磁鐵82的設置方式也可實現鎖止結構9與鎖定機構8的鎖止連接和解除鎖止。
實施例四:
如圖8和圖9所示,與實施例三相同的是,本實施例中,鎖定機構8也為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鎖止結構9也包括可與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耦合的孔槽結構91,即本實施例中的鎖定結構也通過電磁方式實現與鎖止結構9的鎖止連接及解除鎖止。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也包括與孔槽結構91卡插配合的彈性鎖定構件81和得電可吸合彈性鎖定構件81、斷電可松開彈性鎖定構件81的電磁鐵82。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也優選設置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孔槽結構91優選設置于平移部件5上。電磁鐵82也設于彈性鎖定構件81的旁側,且彈性鎖定構件81具體包括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安裝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上并可沿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升降運動或者可在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擺動的第二鎖止件815、水平滑動安裝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的滑動件816、連接于滑動件816與第二鎖止件815之間的中間連接件817和套設于滑動件816上并抵頂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上以用于在電磁鐵82斷電后驅動滑動件816復位的第二彈性復位件818。優選地,滑動件816與圖7相同,也包括水平桿體8161、設于水平桿體8161一端并與中間連接件817連接的滑動頭8162和設于水平桿體8161另一端以用于與電磁鐵82吸附配合的第二吸合頭8163,第二導向固定座814上也設有與水平桿體8161配合的滑孔,水平桿體8161可在滑孔內左右水平滑動,第二彈性復位件818和滑動頭8162也位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卡于滑孔的一側,第二吸合頭8163也位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外并卡于滑孔的另一側。第二彈性復位件818也優選為具有第二中空內孔的第二彈簧。
與實施例三不同的是:如圖6和圖7所示,實施例三中,第二鎖止件815和孔槽結構91都只設有一個,且第二鎖止件815通過兩個彈性支撐件819豎直升降安裝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上,中間連接件817包括傾斜連接于滑動件816與鎖止件之間的斜桿8171;而如圖8和圖9所示,本實施例中,第二鎖止件815和孔槽結構91都設有兩個,兩第二鎖止件815間隔擺動安裝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中間連接件817包括沿豎直方向滑動安裝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的滑動鉸接件8172、連接于滑動鉸接件8172與滑動件816之間的驅動拉桿8173和兩個分別連接于滑動鉸接件8172與兩第二鎖止件815之間的第一從動拉桿8174。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和電磁鐵82都優選固定設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即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和電磁鐵82都相對支承引導部件4靜止。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具體可為支承引導部件4的局部結構,即第二導向固定座814與支承引導部件4為一體制造成型;或者,第二導向固定座814也可為區別于支承引導部件4的部件,即第二導向固定座814與支承引導部件4也可為分體制造成型后再組裝在一起。
具體地,兩第二鎖止件815分別通過兩銷軸轉動安裝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第二鎖止件815具有與銷軸連接的鉸接部、與第一從動拉桿8174連接的驅動部和與孔槽結構91卡插配合的卡插部,驅動部和卡插部都位于鉸接部的下方,且驅動部位于靠近鉸接部的一側??ú宀烤唧w位于第二鎖止件815底部的一拐角交匯處,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設有豎直設置的豎向滑槽和兩個間隔設于豎向滑槽下方的避讓孔,兩第二鎖止件815的卡插部可分別穿過兩避讓孔上下擺動;滑動鉸接件8172滑動安裝于豎向滑槽內,即滑動鉸接件8172可沿豎向滑槽豎直向上滑動或者豎直向下滑動。兩第一從動拉桿8174呈倒V型連接于滑動鉸接件8172與兩第二鎖止件815之間。
優選地,第二導向固定座814為底部封閉式的結構,第二鎖止件815位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第二導向固定座814的側向開設有位于避讓孔下方的第二插孔8141,兩第二鎖止件815的卡插部可分別穿過兩避讓孔下擺伸于第二插孔8141內,從而實現與兩孔槽結構91的卡插配合。鎖止結構9包括固定連接于平移部件5上的插桿92和兩個間隔凹設于插桿92上的孔槽結構91。插桿92可滑動卡插于第二插孔8141內,即:在平移部件5移動的帶動下,插桿92可平移插入第二插孔8141內,也可從第二插孔8141內平移拔出。本實施例中,第二插孔8141和插桿92的設置,主要用于保證孔槽結構91可平移至卡插部正下方的位置處,從而保證鎖止結構9與鎖定機構8鎖止連接的可行性。
優選地,孔槽結構91為V型槽,即孔槽結構91的內廓截面為V形;第二鎖止件815的底部具有外廓形狀與孔槽結構91內廓形狀匹配設置的卡插部,即卡插部的外廓截面形狀為V形。當然了,具體應用中,孔槽結構91也可為圓弧型槽或者倒梯型槽,即孔槽結構91的內廓截面為圓弧形或倒梯形,第二鎖止件815具有外廓形狀與孔槽結構91內廓形狀匹配設置的卡插部。
本實施例,通過兩第二鎖止件815和兩孔槽結構91的配合實現鎖定,其鎖定可靠,兩第二鎖止件815通過擺動方式安裝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并通過滑動鉸接件8172、驅動拉桿8173、兩個第一從動拉桿8174實現與滑動件816的連接,其結構簡單,控制簡單、方便。
本實施例中,鎖定機構8與鎖止結構9的工作原理為:在平移部件5上兩孔槽結構91沒有與兩第二鎖止件815上下正對位的狀態下,電磁鐵82處于通電狀態,此時,滑動件816被電磁鐵82吸合,第二彈性復位件818處于被壓縮的狀態,滑動鉸接件8172處于被驅動拉桿8173下拉的狀態,兩第一從動拉桿8174對應處于被滑動鉸接件8172向下推的狀態,兩第二鎖止件815分別被兩第一從動拉桿8174向下推動并繞鉸接部轉動,兩第二鎖止件815之用于孔槽結構91配合的卡插部處于上擺的狀態,平移部件5可自由水平左右移動;當平移部件5從縱梁2上平移至支承引導部件4上時,插桿92可以插入第二插孔8141內直至孔槽結構91位于卡插部正下方的位置處,此時,會觸發平移限位開關并向控制系統發出信號,使得控制系統控制電磁鐵82斷電松開滑動件816,第二彈性復位件818在其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恢復自由長度并驅動滑動件816朝遠離電磁鐵82的方向滑動,滑動件816的滑動會通過驅動拉桿8173推動滑動鉸接件8172沿豎向滑槽向上滑動,滑動鉸接件8172的滑動會進一步拉動兩第一從動拉桿8174向上移動,兩第二鎖止件815會對應被兩第一從動拉桿8174拉扯擺動,兩第二鎖止件815的卡插部向下擺動分別卡插于兩孔槽結構91內,從而達到鎖定目的,平移部件5不能自由水平移動;而當解鎖時,旋轉部件7驅動支承引導部件4旋轉90度角后,觸動旋轉限位開關向控制系統發出信號,使得控制系統控制電磁鐵82通電吸合滑動件816朝向電磁鐵82滑動,第二彈性復位件818被壓縮,滑動鉸接件8172被驅動拉桿8173拉動沿豎向滑槽下滑,兩第一從動拉桿8174被滑動鉸接件8172向下推,兩第二鎖止件815分別被兩第一從動拉桿8174向下推動并繞鉸接部轉動,兩第二鎖止件815的卡插部隨即分別從兩孔槽結構91內拔出向上擺動,從而實現兩第二鎖止件815與兩孔槽結構91鎖止連接的解除,達到解鎖目的,此時,平移部件5恢復自由水平移動。
實施例五:
如圖10所示,與實施例三、實施例四相同的是,本實施例中,鎖定機構8也為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鎖止結構9也包括可與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耦合的孔槽結構91,即本實施例中的鎖定結構也通過電磁方式實現與鎖止結構9的鎖止連接及解除鎖止。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也包括與孔槽結構91卡插配合的彈性鎖定構件81和得電可吸合彈性鎖定構件81、斷電可松開彈性鎖定構件81的電磁鐵82。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也優選設置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孔槽結構91優選設置于平移部件5上。電磁鐵82也設于彈性鎖定構件81的旁側,且彈性鎖定構件81具體包括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安裝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上并可沿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升降運動或者可在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擺動的第二鎖止件815、水平滑動安裝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的滑動件816、連接于滑動件816與第二鎖止件815之間的中間連接件817和套設于滑動件816上并抵頂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上以用于在電磁鐵82斷電后驅動滑動件816復位的第二彈性復位件818。
與實施例四相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第二鎖止件815和孔槽結構91也都設有兩個,兩第二鎖止件815也間隔擺動安裝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兩第二鎖止件815也分別通過兩銷軸轉動安裝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第二鎖止件815也具有與銷軸連接的鉸接部、與中間連接件817連接的驅動部和與孔槽結構91卡插配合的卡插部,驅動部和卡插部都位于鉸接部的下方,且驅動部也位于靠近鉸接部的一側,卡插部也位于第二鎖止件815底部的一拐角交匯處。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也設有兩個間隔分布的避讓孔,兩第二鎖止件815的卡插部也可分別穿過兩避讓孔上下擺動。
與實施例四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中間連接件817包括固定于滑動件816一端的抵壓滾輪8175、支撐于抵壓滾輪8175下方并可在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升降運動的彈性按壓構件8176和兩個分別連接于彈性按壓構件8176與兩第二鎖止件815之間的第二從動拉桿8177。驅動部具體與第二從動拉桿8177連接。彈性按壓構件8176具有彈性復位性能,這樣使得彈性按壓構件8176在豎直方向具有一定的升降運動空間,而彈性按壓構件8176的升降又可通過兩第二從動拉桿8177分別帶動兩第二鎖止件815進行擺動。抵壓滾輪8175與滑動件816固定連接,并可隨滑動件816水平左右滑動。抵壓滾輪8175一方面可滑動于彈性按壓構件8176上,并使得彈性按壓構件8176處于被壓縮的狀態;另一方面也可從彈性按壓構件8176滑脫,以松開對彈性按壓構件8176的抵壓,從而使得彈性按壓構件8176在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恢復原形。本實施例通過兩第二鎖止件815和兩孔槽結構91的配合實現鎖定,其鎖定可靠,兩第二鎖止件815通過擺動方式安裝于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并通過抵壓滾輪8175、彈性按壓構件8176實現與滑動件816的連接,其結構簡單,控制簡單、方便。
優選地,彈性按壓構件8176包括按壓桿81761和套設于按壓桿81761上的支撐彈簧81762,按壓桿81761包括支撐于抵壓滾輪8175底部的橫桿部和設于橫桿部下方且橫向尺寸小于橫桿部橫向尺寸的豎桿部,第二導向固定座814內橫向延伸有支撐板,支撐板上貫穿設有供豎桿部穿設的滑動導向孔,支撐彈簧81762套設于豎桿部上,且支撐彈簧81762的兩端分別抵頂于橫桿部與支撐板上。兩第二從動拉桿8177呈倒V型連接于豎桿部與兩第二鎖止件815之間。
優選地,孔槽結構91為圓弧型槽,即孔槽結構91的內廓截面為圓弧形;第二鎖止件815的底部具有外廓形狀與孔槽結構91內廓形狀匹配設置的卡插部,即卡插部的外廓截面形狀為圓弧形。當然了,具體應用中,孔槽結構91也可為V型槽或者倒梯型槽,即孔槽結構91的內廓截面為V形或倒梯形,第二鎖止件815具有外廓形狀與孔槽結構91內廓形狀匹配設置的卡插部。
本實施例中,鎖定機構8與鎖止結構9的工作原理為:在平移部件5上兩孔槽結構91沒有與兩第二鎖止件815上下正對位的狀態下,電磁鐵82處于通電狀態,此時,滑動件816被電磁鐵82吸合,第二彈性復位件818處于被壓縮的狀態,按壓桿81761處于被抵壓滾輪8175下壓的狀態,支撐彈簧81762處于被壓縮的狀態,兩第二從動拉桿8177對應處于被按壓桿81761向下推的狀態,兩第二鎖止件815分別被兩第二從動拉桿8177向下推動并繞鉸接部轉動,兩第二鎖止件815之用于孔槽結構91配合的卡插部處于上擺的狀態,平移部件5可自由水平左右移動;當平移部件5從縱梁2上平移至支承引導部件4上時,插桿92可以插入第二插孔8141內直至孔槽結構91位于卡插部正下方的位置處,此時,會觸發平移限位開關并向控制系統發出信號,使得控制系統控制電磁鐵82斷電松開滑動件816,第二彈性復位件818在其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恢復自由長度并驅動滑動件816朝遠離電磁鐵82的方向滑動,滑動件816的滑動會通過驅動抵壓滾輪8175滑動脫離按壓桿81761,支撐彈簧81762在其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恢復自由長度并驅動按壓桿81761向上滑動,按壓桿81761的上升滑動會進一步拉動兩第二從動拉桿8177向上移動,兩第二鎖止件815會對應被兩第二從動拉桿8177拉扯擺動,兩第二鎖止件815的卡插部向下擺動分別卡插于兩孔槽結構91內,從而達到鎖定目的,平移部件5不能自由水平移動;而當解鎖時,旋轉部件7驅動支承引導部件4旋轉90度角后,觸動旋轉限位開關向控制系統發出信號,使得控制系統控制電磁鐵82通電吸合滑動件816朝向電磁鐵82滑動,第二彈性復位件818被壓縮,抵壓滾輪8175被拉動至抵壓于按壓桿81761上,按壓桿81761被抵壓滾輪8175抵壓向下滑動,兩第二從動拉桿8177對應被按壓桿81761向下推,兩第二鎖止件815分別被兩第二從動拉桿8177向下推動并繞鉸接部轉動,兩第二鎖止件815的卡插部隨即分別從兩孔槽結構91內拔出向上擺動,從而實現兩第二鎖止件815與兩孔槽結構91鎖止連接的解除,達到解鎖目的,此時,平移部件5恢復自由水平移動。
實施例六:
如圖11和圖12所示,與實施例一至五不同的是:實施例一至五中,鎖定機構8都為電磁觸發式鎖定機構,即實施例一至五中的鎖定結構都是通過電磁方式實現與鎖止結構9的鎖止連接及解除鎖止;而本實施例中,鎖定機構8為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即本實施例中的鎖定結構通過機械方式實現與鎖止結構9的鎖止連接及解除鎖止。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設置于平移部件5上,孔槽結構91設置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這樣,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可隨平移部件5滑動平移至與孔槽結構91相對對位的位置處,然后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再通過機械觸發方式動作實現與孔槽結構91的鎖止連接。
優選地,孔槽結構91具體可直接凹設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即孔槽結構91與支承引導部件4為一體制造結構;或者,孔槽結構91也可為凹設于一與支承引導部件4分體制造成型且與支承引導部件4固定連接的額外部件上,即孔槽結構91與支承引導部件4為分體制造結構。當然了,具體應用中,也可將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設置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將孔槽結構91設置于平移部件5上。
具體地,本實施例中,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包括第三導向固定座83、可相對第三導向固定座83升降運動的第三鎖止件84和連接于第三導向固定座83內頂壁與第三鎖止件84頂部之間的彈性連接件85,第三鎖止件84包括豎直設置的立桿841和設于立桿841底部并可與孔槽結構91鎖止配合的行走滾輪842,孔槽結構91具有便于行走滾輪842滑進、滑出的導向斜壁911。第三導向固定座83固定設于平移部件5上,即第三導向固定座83相對平移部件5靜止。第三導向固定座83的設置,一方面可用于實現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與平移部件5的連接,另一方面可供彈性連接件85和第三鎖止件84在其上進行安裝定位。第三導向固定座83具有固定位于彈性連接件85和第三鎖止件84上方的橫向頂板,彈性連接件85連接于橫向頂板與第三鎖止件84之間。第三導向固定座83具體可為平移部件5的局部結構,即第三導向固定座83與平移部件5為一體制造成型;或者,第三導向固定座83也可為區別于平移部件5的部件,即第三導向固定座83與平移部件5也可為分體制造成型后再組裝在一起。彈性連接件85的設置,可使得立桿841和行走滾輪842在豎直方向具有一定的升降運動空間,從而利于實現行走滾輪842在孔槽結構91內的滑進、滑出。具體應用中,在行走滾輪842沒有與孔槽結構91上下相對時,行走滾輪842的底部受到縱梁2或者支承引導部件4上軌道的抵壓,立桿841處于被向上頂的狀態,彈性連接件85處于被壓縮的狀態;當行走滾輪842隨平移部件5移動至孔槽結構91的位置處時,行走滾輪842可在其自身重力和彈性連接件85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沿導向斜壁911滑動陷入于孔槽結構91內,從而實現行走滾輪842與孔槽結構91的鎖止配合,達到鎖定目的,此時,平移部件5不能自由水平移動;而當解鎖時,在外部拖曳力(驅動平移部件5在縱梁2和支承引導部件4上水平移動的動力)的作用下,行走滾輪842可克服其受到的坡道阻力沿導向斜壁911滑出孔槽結構91外,從而達到解鎖目的,此時,平移部件5可自由水平移動。本實施例中,行走滾輪842利用其自身重力和彈性連接件85的彈性恢復力滑入孔槽結構91內,從而實現與孔槽結構91的鎖定配合;并利用平移部件5正常平移滑動的系統動力拖曳滑出孔槽結構91外,進而實現與孔槽結構91的解鎖。行走滾輪842在實現與孔槽結構91鎖定和解鎖的過程中,完全不需要額外設計動力機構,其結構簡單、成本低,且不會造成該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控制系統的復雜化。
本實施例中,將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設置于可移動的平移部件5上,在解鎖時可利用平移部件5滑動產生的牽引力拉動機械觸發式機構從孔槽結構91內滑出,利于簡化機械觸發式機構的結構和控制復雜度。
本實施例中,鎖定機構8與鎖止結構9的工作原理為:在平移部件5上第三鎖止件84沒有與支承引導部件4上孔槽結構91上下正對位的狀態下,行走滾輪842抵壓于縱梁2或者支承引導部件4上的軌道,彈性連接件85處于被壓縮的狀態,第三鎖止件84和行走滾輪842可隨平移部件5自由水平左右移動;當平移部件5平移至行走滾輪842與孔槽結構91相對的位置時,行走滾輪842陷入孔槽結構91內,彈性連接件85在其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恢復自由長度并驅動第三鎖止件84向下滑動,當行走滾輪842完全陷入孔槽結構91內時,行走滾輪842受到孔槽結構91的坡道阻力遠遠大于平移部件5自身的歪斜側向力,使得行走滾輪842被鎖緊于孔槽結構91內,從而達到鎖定目的,平移部件5不能自由水平移動;而當解鎖時,平移部件5被動力拖曳向縱梁2運行,當平移部件5所受到的拖曳力足夠大時,使得行走滾輪842可以沿孔槽結構91的導向斜壁911滑出孔槽結構91外,立桿841在行走滾輪842的抵壓力作用下向上運動壓縮彈性連接件85直到行走滾輪842完全滑出孔槽結構91外,從而實現鎖定機構8與孔槽結構91鎖止連接的解除,達到解鎖目的,此時,平移部件5恢復自由水平移動。
實施例七:
如圖13和圖14所示,與實施例六相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鎖定機構8也為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即本實施例中的鎖定結構也是通過機械方式實現與鎖止結構9的鎖止連接及解除鎖止。
與實施例六不同的是:實施例六中,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設置于平移部件5上,孔槽結構91設置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且實施例六中的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包括第三導向固定座83、可相對第三導向固定座83升降運動的第三鎖止件84和連接于第三導向固定座83內頂壁與第三鎖止件84頂部之間的彈性連接件85,第三鎖止件84包括豎直設置的立桿841和設于立桿841底部并可與孔槽結構91鎖止配合的行走滾輪842,孔槽結構91具有便于行走滾輪842滑進、滑出的導向斜壁911;而本實施例中,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設置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孔槽結構91設置于平移部件5上,且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包括第四導向固定座86、固定于第四導向固定座86內的導向桿87、兩個間隔擺動安裝于第四導向固定座86內的第四鎖止件88、滑動套裝于導向桿87上并位于第四鎖止件88上方的壓板89、彈性支撐于壓板89下方的第四彈性復位件804、兩個分別連接于壓板89與兩第四鎖止件88之間的擺桿801、兩個分別從第四導向固定座86兩側插穿于第四導向固定座86內的彈性壓桿輪組802和兩個用于分別觸發兩彈性壓桿輪組802水平移動的彈性觸發結構803,彈性壓桿輪組802具有支撐于壓板89上并可在壓板89上水平滑動的壓輪8021。第四導向固定座86固定設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即第四導向固定座86相對支承引導部件4靜止。由此可見,本實施例中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的設置位置和具體結構都與實施例六不同。
具體地,兩第四鎖止件88分別通過兩銷軸轉動安裝于第四導向固定座86內,第四鎖止件88具有與銷軸連接的鉸接部、與擺桿801連接的驅動部和與孔槽結構91卡插配合的卡插部,驅動部和卡插部都位于鉸接部的下方,且驅動部位于靠近鉸接部的一側。卡插部具體位于第四鎖止件88底部的一拐角交匯處,第四導向固定座86內設有兩個間隔分布的避讓孔,兩第四鎖止件88的卡插部可分別穿過兩避讓孔上下擺動。
優選地,第四導向固定座86為底部封閉式的結構,第四鎖止件88位于第四導向固定座86內,第四導向固定座86的側向開設有位于避讓孔下方的第三插孔861,兩第四鎖止件88的卡插部可分別穿過兩避讓孔下擺伸于第三插孔861內,從而實現與兩孔槽結構91的卡插配合。鎖止結構9包括固定連接于平移部件5上的插桿92和兩個間隔凹設于插桿92上的孔槽結構91。插桿92可滑動卡插于第三插孔861內,即:在平移部件5移動的帶動下,插桿92可平移插入第三插孔861內,也可從第三插孔861內平移拔出。本實施例中,第三插孔861和插桿92的設置,主要用于保證孔槽結構91可平移至卡插部正下方的位置處,從而保證鎖止結構9與鎖定機構8鎖止連接的可行性。
優選地,彈性壓桿輪組802包括滑動安裝于壓板89上的壓輪8021、穿設于第四導向固定座86上并連接于壓輪8021與彈性觸發結構803之間的觸發連桿8022和設于壓輪8021與第四導向固定座86內側壁之間的第三彈性復位件8023。第四導向固定座86的側部設有供觸發連桿8022在其內穿設滑動的側向開孔。
優選地,第四導向固定座86內橫向延伸有橫向隔板,導向桿87固定于橫向隔板上,第四彈性復位件804的兩端分別抵接于壓板89與橫向隔板上,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還包括設于兩壓輪8021之間的滑動導桿805。兩壓輪8021的一端分別與兩個觸發連桿8022連接,并可沿滑動導桿805進行左右滑動?;瑒訉U805的設置,可使得兩壓輪8021的滑動更加平穩。
優選地,導向桿87和第四彈性復位件804都設有兩個,兩導向桿87間隔固定于橫向隔板上,兩第四彈性復位件804分別套設于兩導向桿87上。導向桿87可對壓板89的升降滑動和第四彈性復位件804的伸縮運動起到導向作用,利于保證壓板89升降中的平衡性,并可對第四彈性復位件804的伸縮進行導向、限位,從而利于防止第四彈性復位件804出現傾斜伸縮的現象,從而利于保證第四彈性復位件804的使用壽命。
優選地,彈性觸發結構803包括兩個設于支承引導部件4兩側的彈性伸縮件8031和兩個分別擺動連接于兩彈性伸縮件8031與兩彈性壓桿輪組802之間的擺動連接件8032。彈性伸縮件8031包括推桿80311和套設于推桿80311上的第五彈性復位件80312,推桿80311包括主桿部和凸設于主桿部上的限位凸臺,第五彈性復位件80312套設于主桿部上,且第五彈性復位件80312的兩端分別抵頂于限位凸臺與支承引導部件4上。兩擺動連接件8032的中間部位分別通過兩轉軸轉動安裝于支承引導部件4的兩側,兩擺動連接件8032的一端分別與兩推桿80311連接,兩擺動連接件8032的另一端分別與兩彈性壓桿輪組802連接。
本實施例中,將機械觸發式鎖定機構設置于支承引導部件4上,在解鎖時可利用彈性觸發結構803與立柱1或縱梁2的抵壓驅動兩第四鎖止件88從孔槽結構91內滑出,利于簡化機械觸發式機構的結構和控制復雜度。本實施例中,第四鎖止件88在實現與孔槽結構91鎖定和解鎖的過程中,完全不需要額外設計動力機構,其結構簡單、成本低,且不會造成該無避讓多層停車裝置控制系統的復雜化。
本實施例中,鎖定機構8與鎖止結構9的工作原理為:在支承引導部件4與縱梁2對接時,彈性觸發結構803處于被立柱1或縱梁2壓縮的狀態,兩壓輪8021分別抵壓于壓板89的兩側,兩第四彈性復位件804處于被壓縮的狀態,壓板89推動兩擺桿801下壓,兩擺桿801分別推動兩第四鎖止件88擺動,兩第四鎖止件88的卡插部處于上擺狀態,此時,第四鎖止件88與孔槽結構91處于解鎖狀態,平移部件5可自由水平移動;當支承引導部件4在旋轉部件7的驅動下轉動脫離與縱梁2對接后,兩第五彈性復位件80312在自身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驅動兩推桿80311復位,兩彈性壓桿輪組802被拉動背向運動,兩壓輪8021分別滑動脫離壓板89,壓板89在兩第四彈性復位件804的彈性恢復力作用下向上運動,兩擺桿801被壓板89拉動向上移動并驅動兩第四鎖止件88擺動,兩第四鎖止件88的卡插部處于下擺狀態,此時,第四鎖止件88與孔槽結構91處于鎖定狀態,平移部件5不能自由水平移動。當需要解鎖時,只需使支承引導部件4旋轉至與縱梁2對接的狀態,即可通過彈性觸發結構803來驅動兩第四鎖止件88從兩孔槽結構91內拔出。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