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成型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管材成型系統。
背景技術:
在重結晶碳化硅管材的生產過程中,常利用練泥擠管機來擠制成型,一次性完成練泥和擠制成型的工序,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相較于傳統工藝,擠制成型的管材含水量較高,成型后結構強度較低,易在自重的作用下變形為橢圓,造成產品不合格。此外,由于管材結構強度較低,無法對其進行牽引,擠出速度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的管材擠出后易變形,無法牽引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擠出后不變形,可以進行牽引的管材成型系統。
一種管材成型系統,包括擠出模頭、多個烘干系統、傳送系統和牽引系統,所述烘干系統包括烘干箱體、微波磁控管、溫感器、濕感器和控制單元,所述微波磁控管、所述溫感器和所述濕感器均設于所述烘干箱體內,所述控制單元設于所述烘干箱體外,所述擠出模頭設于所述傳送系統一端,所述傳送系統另一端依次貫穿多個所述烘干箱體和所述牽引系統。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管材成型系統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傳送系統包括傳送帶和電機,所述傳送帶依次貫穿多個所述烘干箱體和所述牽引系統,所述電機與所述傳送帶連接。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管材成型系統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牽引系統包括牽引箱體、機座、牽引帶和二個氣缸,所述牽引帶設于所述機座,二所述氣缸設于所述牽引箱體內兩側,且與所述機座兩端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管材成型系統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牽引系統還包括履帶膠塊,所述履帶膠塊設于所述牽引帶。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管材成型系統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管材成型系統還包括排風系統,所述排風系統包括多個排風機、多個排風口和排風管道,多個所述排風機一一對應貫穿多個所述烘干箱體頂部設置,并通過所述排風口與所述排風管道連通。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管材成型系統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所述管材成型系統設有所述烘干系統,管材擠出后立即進行烘干硬化,避免其變形,保證了產品質量。
二、所述管材成型系統設有所述微波磁控管,利用微波對其進行干燥,碳化硅材料的吸波性能優良,大大減少了烘干時間,降低了烘干能耗。
三、所述管材成型系統設有所述牽引系統,對硬化后的管材進行牽引,進一步提高了擠出速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管材成型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請參閱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管材成型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所述管材成型系統1包括擠出模頭11、多個烘干系統12、傳送系統13、牽引系統14和排風系統15。
所述烘干系統12包括烘干箱體122、微波磁控管123、溫感器124、濕感器125和控制單元126。所述微波磁控管123、所述溫感器124和所述濕感器125均設于所述烘干箱體122內,所述控制單元126設于所述烘干箱體122外。
所述牽引系統14包括牽引箱體141、機座142、牽引帶143、二個氣缸144和履帶膠塊145。所述牽引帶143設于所述機座142,二所述氣缸144設于所述牽引箱體141內兩側,且與所述機座142兩端連接,所述履帶膠塊145設于所述牽引帶143。
所述傳送系統13包括傳送帶131和電機132。所述傳送帶131依次貫穿多個所述烘干箱體122和所述牽引箱體141,所述電機132與所述傳送帶131連接。
所述排風系統15包括多個排風機151、多個排風口152和排風管道153。多個所述排風機151一一對應貫穿多個所述烘干箱體122頂部設置,并通過所述排風口152與所述排風管道153連通。
所述擠出模頭11設于所述傳送帶131一端,所述傳送帶131另一端依次貫穿多個所述烘干箱體122和所述牽引箱體141。
具體實施時,練泥經由所述擠出模頭11擠制成型,擠出后立即進入所述烘干系統12,烘干硬化后,在所述牽引系統14的牽引下加速擠出。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管材成型系統1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所述管材成型系統1設有所述烘干系統12,管材擠出后立即進行烘干硬化,避免其變形,保證了產品質量。
二、所述管材成型系統1設有所述微波磁控管123,利用微波對其進行干燥,碳化硅材料的吸波性能優良,大大減少了烘干時間,降低了烘干能耗。
三、所述管材成型系統1設有所述牽引系統14,對硬化后的管材進行牽引,進一步提高了擠出速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