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停車庫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及應用其的停車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車輛的增多,而停車位的數量并沒有隨著車輛的增多而相應增多,這就為車主尋找停車位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在停車領域得到應用。而現有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一般存在結構復雜、造價高的技術缺陷。如公開號為CN101942912A公開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中,通過在地面設置地面連接件實現與上層載車板、下層載車板連接,這種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要求地面連接件地面部分要求至少是上層載車板與下層載車板距離之和,這就對停車庫的面積有要求從而增加了立體停車庫的造價;同時,上層載車板通過前轉臂、后轉臂實現與地面連接件的鉸接,使得上層載車板、前轉臂、后轉臂及地面連接件之間呈平行四邊形機構實現對上層載車板平移至地面或升至一定高度的目的,根據平行四邊形的特性可知,這種載車至上層載車板的機構并不穩定,易造成雙層停車庫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利用立柱的設置取消了地面停車件的設置,減少了地面停車件占用的面積并降低了雙層停車庫的造價,同時三角形的穩固性提高其穩固性。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包括上層停車庫、下層停車庫,上層停車庫包括相對設置的移動立柱、與移動立柱上滑動連接的滑塊、上層載車板、X型支撐組件以及第二驅動機構,上層載車板通過滑塊與移動立柱滑動連接,且上層載車板下表面設置有滑道,X型支撐組件頂部一側與滑塊連接,另一側通過滑道與上層載車板下表面滑動連接,X型支撐組件以及移動立柱的底部均安裝有滾輪,第二驅動機構與滑動塊連接;
下層停車庫包括相對設置的固定立柱、下層載車板和第一驅動機構,下層載車板連接在固定立柱底部,且下層載車板底部安裝滾輪,
第一驅動機構包括蝸輪、蝸桿、傳動齒、絲杠和安裝在絲杠上的螺母,螺母的數量至少為2,蝸輪固定安裝在絲杠上且在所有螺母的一側,蝸桿一端與蝸輪傳動連接,另一端與傳動齒連接,還包括與螺母連接的轉動臂,固定立柱上設置有螺母與轉動臂山下滑動的滑動槽,且轉動臂另一端與移動立柱鉸接。
進一步,第二驅動機構包括蝸輪、蝸桿、傳動齒、絲杠和安裝在絲杠上的螺母,蝸輪固定安裝在絲杠上且在所有螺母的一側,蝸桿一端與蝸輪傳動連接,另一端與傳動齒連接,螺母與滑塊連接。
進一步,還包括安裝驅動芯片的電機,電機輸出軸與傳動齒連接。
進一步,電機連接控制裝置,控制裝置包括機殼,機殼內設置有主控電路及為主控電路供電的電源電路,其中,
主控電路包括處理器,處理器電路連接存儲器、顯示屏、通信芯片,處理器通過通信芯片接收控制指令控制電機。
更進一步,機殼外表面設置有識別RF芯片的RF讀取器。
更進一步,通信芯片包括藍牙芯片、wifi芯片、lora芯片、zigbee芯片中至少一種。
進一步,上層載車板上安裝有紅外傳感器及距離傳感器,紅外傳感器與距離傳感器均與處理器連接,用于判斷載車板的下方式否有人或異物,防止上層載車板出庫時誤傷下方的人員;同時,將作出優先下層再到上層載車板的工作模式,自動通過傳感器判斷所停車輛的準確位置,并自動完成出庫、入庫指令。
進一步,上層載車板和/或下層載車板為由鋼架組成的矩形板。
進一步,下層載車板和/或上層載車板上設置安裝限位裝置的凹槽,限位裝置包括馬達、與馬達輸出軸連接的升降軸、拱形限位件,升降軸與拱形限位件的拱腹連接。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停車方法,包括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移動設備,包括如下步驟:
利用移動設備獲取當前閑置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的車庫列表,車庫列表包括包括單個立體停車庫的占用狀態信息,占用狀態信息包括位置信息、已停車、未停車、已停車時間段及未停車時間段;
根據車庫列表選定入庫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根據預置的停車分配模式向選定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發送入庫預定請求,以便入庫停車;
獲取已停車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信息,并向其發送出庫指令,以便駛出車輛。
進一步,所述向用戶選定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發送入庫預定請求還包括
獲取入庫預定請求對應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信息的位置信息,生成導航地圖并輸出至用戶移動設備。
綜上,本發明通過立柱的使用減少了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的結構,降低了生產成本,占用面積小且普及率高,同時提高了上層停車庫的穩定性降低了上層停車庫造成的安全隱患。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中第一驅動機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1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中第二驅動機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2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中第二驅動機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5a為本發明實施例3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中控制裝置一個實施例的外部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b為本發明實施例3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中控制裝置一個實施例的內部框架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4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中控制裝置另一個實施例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5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中自動限位裝置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所述的停車方法一個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介紹。
實施例1
如圖1-3所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包括上層停車庫、下層停車庫,其中,
下層停車庫包括相對設置的固定立柱1、與固定立柱連接的帶有滾輪的下層載車板2;
下層停車庫包括相對設置的固定立柱1、下層載車板2和第一驅動機構,下層載車板連接在固定立柱底部,且下層載車板底部安裝滾輪;
上層停車庫包括相對設置的的移動立柱3、與移動立柱上滑動連接的滑塊4、上層載車板5、X型支撐組件6以及第二驅動機構,上層載車板5通過滑塊4與移動立柱3滑動連接,且上層載車板4下表面設置有滑道,X型支撐組件6頂部一側與滑塊4連接,另一側通過滑道與上層載車板5下表面滑動連接,X型支撐組件6以及移動立柱3的底部均安裝有滾輪7;
第一驅動機構包括蝸輪20、蝸桿21、傳動齒22、絲杠23和安裝在絲杠上的螺母24,螺母的數量至少為2,蝸輪固定安裝在絲杠上且在所有螺母的一側,蝸桿一端與蝸輪傳動連接,另一端與傳動齒連接,還包括與螺母連接的轉動臂102,固定立柱上設置有螺母與轉動臂山下滑動的滑動槽,且轉動臂另一端與移動立柱鉸接。其中,第二驅動機構包括蝸輪、蝸桿、傳動齒、絲杠和安裝在絲杠上的螺母,蝸輪固定安裝在絲杠上且在所有螺母的一側,蝸桿一端與蝸輪傳動連接,另一端與傳動齒連接,螺母與滑塊連接。
未使用時,移動立柱緊靠固定立柱,下層載車板往外移動車輛可直接開進下層載車板而不需要進行側方停車式倒車入庫,并且移動立柱不會對車輛停放至下層載車板上時造成影響,本發明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僅僅占用一個停車位的面積,方便將本發明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進行普及;實施時,僅需要設置四根立柱,極大的降低了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的生產造價。上層停車庫入庫時,第一驅動機構通過驅動鉸接的第一轉動臂與第二轉動臂推動上層停車庫向外平移,由于移動立柱底部安裝有滾輪減小了第一驅動機構的作用力。本發明中當上層載車板平移至2.5米最外側后,直至上層載車板降至地面,上層載車板即可實現停車,用戶可直接將車輛開至上層載車板后,對用戶側方停車入庫技術要求大大降低。第二驅動機構驅動滑塊上升,并在X型支撐組件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結構,降低了上層載車板上車輛的壓力,提高了對上層載車板上車輛的安全,對安全進行保障,最后在第一驅動機構的作用下帶動上層載車板向固定立柱方向平移,最終實現停放兩輛車輛占用一個車輛空間的目的,提高停車位的利用率,實現了在6米寬道路上設置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實現停車目的,同時不影響其他車輛的通行。
本實施例中連接件設為了拱形連接件,通過拱形的設置降低移動立柱的壓力,具體實施時,連接件還可選的設為其他形狀,本發明在此不進行限定。具體實施時,本實施例中移動立柱上設置滑道,滑塊與滑道滑動連接,可選的包括滑道及與滑道滑動連接的滑塊,滑塊一端安裝在滑道內另一端延長至滑道外與上層載車板連接。具體實施時,第一驅動機構可選擇安裝在固定立柱內,同時可增設與第一驅動機構連接的手動驅動把手,用戶通過轉動把手帶動第一驅動機構的轉動;同時第二驅動機構也可選擇安裝在移動立柱內,并可選擇在移動立柱外側增設控制傳動齒轉動的手動驅動把手,從而提高本發明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的停車效率,使得手動停車和自動停車兩種方式共同存在,以增加停車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具體實施時,把手可選的設為"Z"型組件,一頭是手柄把手,一頭是帶齒輪的轉軸,通過齒輪連接傳動齒;使用時,用戶通過搖動把手,將旋轉的力作用到固定立柱內的傳動齒上,從而轉動立柱內的蝸輪,蝸輪的旋轉力使得套在絲杠上的且與螺母圍繞絲杠上下運動,進而帶動轉動臂驅動移動立柱向外平移。當移動立柱向外平移至最外側后,第二驅動機構中傳動輪帶動滑塊在移動立柱上上下滑動,進而帶動滑塊及上層載車板垂直升降。相應的,上層停車平臺升降部分也增設把手,把手也可選的設為"Z"型組件,一頭是手柄把手,一頭是帶齒輪的轉軸,通過齒輪連接傳動齒;使用時,用戶通過搖動把手,將旋轉的力作用到移動立柱內蝸輪上,從而轉動移動立柱內的絲杠,帶動滑塊及上層載車板垂直升降。
進一步,本實施例中,上層載車板和/或下層載車板為由鋼架組成的矩形板。通過鋼架的設計,降低上層載車板或下層載車板的重量,降低造價。
實施例2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如圖4所示,還包括安裝驅動芯片的電機7,電機輸出軸與傳動齒連接。
本實施例中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的絲杠上設有旋轉螺紋,絲杠上安裝蝸輪,第一驅動機構或第二驅動機構的絲杠與蝸桿通過蝸輪呈90度角交叉,蝸輪與蝸桿上的齒輪咬合;滑塊通過與絲杠螺紋連接的螺母連接,實現在固定立柱山的軸向移動;當驅動電機工作時,帶動傳動齒轉動,從而通過帶動蝸桿轉動,實現絲杠在蝸輪在轉動下轉動,進而實現螺母在絲杠上的上下移動,實現控制上層載車板上下移動。由于上層載車板通過滑塊與螺母連接,而螺母與絲杠螺紋連接,因此實現了對上層載車板移動到某一位置的限位作用,保證了上層停車庫的出庫/入庫的安全。
使用中,本發明電機與傳動齒的連接節省了人力,提高了停車效率,用戶通過操作電機控制上層停車庫的出庫、入庫。
實施例3
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如圖5a和圖5b所示,電機連接控制裝置8,控制裝置包括機殼801,機殼內設置有主控電路802及為主控電路供電的電源電路803,其中,主控電路包括處理器,處理器電路連接的存儲器、顯示屏、通信芯片,處理器通過通信芯片接收控制指令,并根據存儲器預存的指令向電機發送相應的操作指令。通信芯片包括藍牙芯片、wifi芯片、lora芯片、zigbee芯片中至少一種;上層載車板上安裝有紅外傳感器及距離傳感器,紅外傳感器與距離傳感器與處理器連接。
具體可采用ESP8266型號的wifi芯片。通過紅外傳感器判斷車庫四周的安全性,以及上層載車板下的安全性,即是否有人或物;選定車庫位后,判斷車庫四周的安全性,并通過距離傳感器判斷停車輛與上層載車板或下層載車板的距離,以判斷機車停位的準確性,或計算與障礙物(人或物)的距離。具體實施時,紅外傳感器可選的采用傳統的光子探測器(如PILATUS)或熱探測器;而距離傳感器則可選的采用短距離距離傳感器,如磁性位移傳感器、滑差電阻位移傳感器、激光位移傳感器、超聲波測距傳感器或視覺位移傳感器等,各自具體型號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
未使用時,移動立柱緊靠固定立柱,下層載車板往外移動車輛可直接開進下層載車板而不需要進行側方停車式倒車入庫,并且移動立柱不會對車輛停放至下層載車板上時造成影響,本發明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僅僅占用一個停車位的面積,方便將本發明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進行普及;實施時,僅需要設置四根立柱,極大的降低了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的生產造價。上層停車庫入庫時,第一驅動機構通過鉸接的轉動臂推動上層載車板的向外平移,由于移動立柱底部安裝有滾輪減小了第一驅動機構的作用力,當上層載車板平移至2.5米最外側后,紅外傳感器在檢測到上層載車板下面平坦無物后,第二驅動機構在電機帶動下驅動滑塊,從而帶動上層載車板在移動立柱軸向方向上進行升降,直至上層載車板降至地面,同時距離傳感器輔助用戶準確將車輛開至上層載車板,對用戶側方停車入庫技術要求大大降低,車輛開至上層載車板后,電機驅動滑塊上升,并在X型支撐組件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結構,降低了上層載車板上車輛的壓力(具體實施時,X型支撐件收起時可選在上層停車辦的中間位置),提高了對上層載車板上車輛的安全進行保障,最后在第一驅動機構在電機的作用下帶動上層載車板向固定立柱方向平移,最終實現停放兩輛車輛占用一個車輛空間的目的,提高停車位的利用率,實現了在6米寬道路上設置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而不影響其他車輛通行。
安裝時,控制裝置可選的安裝在固定立柱或移動立柱上,或者其他裝置上。處理器與存儲器、顯示屏、通信芯片的連接通過內部總線(如I2C總線、SPI總線、SCI總線等)實現這幾個部件之間的連接,其中,顯示屏可選的嵌在機殼外表面,方便用戶觀察。具體實施時,處理器可選的采用中央處理器或嵌入式處理器,其中,嵌入式處理器又可選的采用嵌入式微處理器、嵌入式微控制器或嵌入式DSP處理器。嵌入式處理器可采用Am186/88、386EX、SC-400、PowerPC、68000、MIPS、ARM/StrongARM系列等。為了降低本發明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中控制裝置的體積、成本,因此具體實施時,可選的采用嵌入式微控制器。微控制器的最大特點是單片化,體積大大減小,從而使功耗和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且微控制器的片上外設資源一般比較豐富,適合于控制。具體實施時,電源電路可選的包括相互連接的AC/DC轉換電路、保護電路、電池。AC/DC轉換電路實現直流與交流的轉換保證電池所需的電壓,同時,當向電池充電的電壓或者電池本身的電壓超過預設的電壓閾值時,通過保護電路切斷電池供電,啟動備用電源的作用。具體實施時,還可選的設置電池充電的電壓或者電池本身的電壓超過預設的電壓閾值后,切斷電池供電的時間間隔,并向用戶提示該信息,相應的還可選的在本體外部設置顯示器或提示燈,以提示用戶充電電壓或電池電壓不符合預設的電源閾值。具體實施時,顯示屏可選的為觸摸顯示屏。
使用時,用戶利用移動設備與通信芯片連接,向處理器發送控制指令(如發送預定車庫、入庫、出庫、停車費繳納等指令),處理器接收控制指令后控制電機工作實現對上層停車庫的出庫、入庫。同時,用戶可通過顯示屏獲取該停車庫的停車信息、停車時間等。
實施例4
在實施例3的基礎上,如圖6所示,機殼外表面增設有識別RF芯片的RF讀取器9,RF讀取器與處理器連接。
RF芯片卡現有的車庫管理中的常用卡片,因此具體實施時,用戶可通過RF讀取器讀取用戶的停車的RF芯片卡信息,從而方便本發明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計算停車費。具體實施時,RF讀取器可采用ACA/RF2201型號。
本發明所有實施方式中,滑塊均可選設為滑塊及滑道的結構,滑塊與滑道滑動連接。安裝時,可將在移動立柱上設置滑道,滑塊一端安裝在滑道內,另一端與上層載車板連接。
實施例5
如圖7所示,實施例1的基礎上,下層載車板和/或上層載車板上設置安裝限位裝置的凹槽,限位裝置包括馬達31、與馬達輸出軸連接的升降軸32、拱形限位件33,升降軸與拱形限位件的拱腹連接。
使用時,當車輛開至上層載車板時用戶可利用限位裝置在車輛輪胎位置處限位,達到限制車輛在上層載車板上的位置的目的。具體安裝時,限位裝置可根據實際需要在上層載車板或下層載車板上任意位置進行安裝。拱形限位件利用拱形承載力大的特點,提高了車輛在限位過程中的作用力,加強了車輛的穩固性。
本實施例中下層載車板和上層載車板上均安裝有限位裝置,具體實施時,限位裝置可僅安裝在下層載車板或上層載車板上,本發明在此不進行限定。
實施例6
如圖8所示,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停車方法,包括所述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移動設備。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01、利用移動設備獲取當前閑置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的車庫列表,車庫列表包括包括單個立體停車庫的占用狀態信息,占用狀態信息包括位置信息、已停車、未停車、已停車時間段及未停車時間段;
S102、根據車庫列表選定入庫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根據預置的停車分配模式向選定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發送入庫預定請求,以便入庫停車;具體實施時,閾值的停車分配模式可選的包括自動分配模式及手動分配模式,可選的將停車分配模式默認為自動分配模式,當用戶選擇手動分配模式時,需要人工向選定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發送預定請求。
S103、獲取已停車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信息,并向其發送出庫指令,以便駛出車輛。
本發明向用戶提供預定服務,縮短用戶停車過程中因沒有車位而造成的時間浪費,并通過車庫列表明確的向用戶提供當前可用車位及其預定信息,以供用戶選擇,提高停車過程的便利性,并實現了用戶利用移動設備遠程控制停車位的升降,進而縮短停車所用的時間。
具體實施時,可選的設定預定請求的時間閾值,并判斷預定請求發出的時間閾值內是否有車輛停車,通過時間閾值的設定,防止他人預定車位又不使用造成的資源浪費。
具體實施時,用戶到達預定停車庫6米范圍內,向選定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發送停車指令,停車指令包括入庫指令、出庫指令;處理器會根據存儲器信息、工作模式、接收到的指令信息及傳感器的測距、測位、測物信息做出準確安全的反應。
取車時:通過移動設備和與控制裝置中存儲停車人的身份信息、密碼信息進行匹配,確認人與所停車輛的關系是否正確;人與車輛的關系確認后,才可以對立體停車庫發送取車指令,取車指令包括出庫指令和入庫指令。
進一步,獲取入庫預定請求對應的側方雙層立體停車庫信息的位置信息,生成導航地圖并輸出至用戶移動設備。通過導航地圖的生成向用戶提供停車位路線,降低大型停車場用戶尋址的困難性。
以上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發明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毋庸置疑,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圖和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