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食品加工機。
背景技術:
現有食品加工機包括機座、設置于機座內的電機以及設置于機座上的攪拌杯。攪拌杯包括杯座、設于杯座內的發熱盤、連接在杯座上方的杯體以及設于發熱盤中部的粉碎刀,杯體與發熱盤配合形成頂部開口的食品加工腔。為了確保杯體與發熱盤間的密封性能,會在杯體底部與發熱盤周緣間設置豎向疊合區域,并在杯體底部疊合區上表面與發熱盤周緣下表面間夾持密封圈,利用杯體與發熱盤豎向疊置來夾緊密封圈。這種結構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密封圈只與杯體和發熱盤接觸,使得杯體與杯座間、發熱盤與基座間均存在漏液間隙,在使用或清洗食品加工機時,液體會通過上述間隙進入杯座,損壞杯座內電路,此外,由于發熱盤會受轉動的粉碎刀影響而振動,導致被夾持的密封圈也會因外力作用而偏離中心位置,降低密封圈的密封性。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密封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機,通過設置同時與杯座、杯體以及發熱盤三者接觸的密封圈來確保三者間密封效果,防止漏液情況發生。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方式實現:一種密封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機,包括機座、設置于機座內的電機和設置于機座上的攪拌杯,攪拌杯包括杯座、設于杯座內的發熱盤、連接在杯座上方的杯體以及設于發熱盤中部的粉碎刀,所述杯體上下開口設置,所述杯座與杯體下開口的邊緣間夾設一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內側面設有凹槽,所述密封圈通過凹槽包覆所述發熱盤的周緣。將原有密封圈裝配工位由發熱盤周緣下方改進至發熱盤周緣外側,使得密封圈同時通過內側面、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分別與發熱盤、杯體以及杯座密封連接,既防止攪拌杯內液體通過杯體與發熱盤間間隙泄露至杯座內,還防止攪拌杯外部的液體通過杯體與杯座間、杯座與發熱盤間間隙滲漏進入杯座內,防止食品加工機內部電器及電路因被液體浸入而短路受損,有效確保食品加工機使用壽命,還防止漏電事故發生,提高安全性能。
作為優選,所述密封圈的內側面內凹形成環形凹槽,所述發熱盤周緣設有翻邊,所述翻邊匹配插置在所述環形凹槽內。環形凹槽匹配套置在發熱盤的翻邊上,使得翻邊的外壁、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分別與環槽的底面及側壁匹配抵觸,通過增加發熱盤與密封圈的接觸面積來提高密封性能。
作為優選,所述杯座中部設有朝上敞口的沉臺,所述沉臺內側壁中部設有水平開設的臺階環面,所述杯體插入沉臺并通過密封圈抵觸在所述臺階環面上。沉臺用于容置杯體下部,利用沉臺側壁上部圍合杯體與杯座間夾持密封圈的連接部,將密封圈隱藏在杯座內,防止外力直接作用在密封圈上,進而影響密封效果,臺階環面還起到支撐杯體的作用。
作為優選,所述沉臺內側壁上部設有螺紋段,所述杯體通過其下部螺接在所述螺紋段內,并與所述臺階環面配合夾持所述密封圈。沉臺內側壁上部既起到固接杯體的作用,還對杯體起到限位作用,確保杯體始終處于夾緊密封圈的正常工位上。杯體與杯座間采用螺接方式固接,既確保兩者連接穩定牢固,還能根據需要來調節杯體底面與臺階環面間的間隙,繼而調節密封圈被夾緊程度,確保密封圈具有彈性,具有引導部件對中的作用。
作為優選,所述發熱盤中部下凹并插置在所述沉臺的底部空間內。發熱盤中部插置在沉臺的底部空間內,杯座對發熱盤起到保護的作用,既確保發熱盤不會因外力作用而損壞,還確保高溫的發熱盤不會被使用者直接觸碰,防止燙傷事故發生。發熱盤中部下凹,確保發熱部與密封圈間具有較大的間隔距離,防止密封圈因長期受熱而老化的情況發生。
作為優選,所述杯體為玻璃杯體,包括上端口和下端口,所述發熱盤密封所述下端口。由于玻璃杯體不能與發熱件直接配合傳遞熱量,所以需要在玻璃杯體上設置發熱盤。發熱盤設置在玻璃杯體下端口上,兩者圍合形成底部密封的食品加工腔,玻璃杯體上端口形成食物取放口,方便使用。
作為優選,所述臺階環面上設有若干限位凸塊。所述限位凸塊既可以用于密封圈防轉,還可以用于防止杯體與杯座因螺接過緊而過度壓縮密封圈的情況。
作為優選,所述密封圈外側面上設有凹條,所述限位凸塊卡接在凹條內實現密封圈與杯座周向聯動。密封圈通過凹條套置在限位凸塊上,利用限位凸塊兩側壁與凹條兩側壁間抵觸來防止密封圈與杯座間產生相對周向運動。
作為優選,所述凹條通過徑向凹陷形成,并在所述環形凹槽的壁面形成徑向凸起,所述翻邊外緣上設有缺口,所述凸起卡接在缺口內實現密封圈與發熱盤周向聯動。密封圈的外緣內凹形成所述凹條,并在密封圈內緣上形成匹配凸起;凸起匹配卡入翻邊外緣的缺口內,缺口側壁通過密封圈與凹條側壁間接抵觸,確保發熱盤與機座間周向聯動。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將原有密封圈裝配工位由發熱盤周緣下方改進至發熱盤周緣外側,使得密封圈同時通過內側面、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分別與發熱盤、杯體以及杯座密封連接,既防止攪拌杯內液體通過杯體與發熱盤間間隙泄露至杯座內,還防止在外部清洗液體通過杯體與杯座間、杯座與發熱盤間間隙滲漏進入杯座內,防止食品加工機內部電器及電路因被液體浸入而短路受損,有效確保食品加工機使用壽命,還防止漏電事故發生,提高安全性能,此外,通過在杯座上設置限位塊,使得杯座、密封圈以及發熱盤周向聯動,有效防止密封圈因偏離正常工位而影響密封效果的情況發生。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實用新型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 為杯座、密封圈以及發熱盤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3 為密封圈和發熱盤裝配時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 為A-A’截面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座,2、電機,3、杯座,4、發熱盤,5、杯體,6、粉碎刀,7、密封圈,8、環形凹槽,9、翻邊,10、沉臺,11、臺階環面,12、限位凸塊,13、凹條,14、凸起,15、缺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性特點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的一種密封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機,由機座1、設置于機座1內的電機2和設置于機座1上的攪拌杯組成,攪拌杯包括杯座3、設于杯座3內的發熱盤4、連接在杯座3上方的杯體5以及設于發熱盤4中部的粉碎刀6,所述杯體5上下開口設置,所述杯座3與杯體5下開口的邊緣間夾設一密封圈7,所述密封圈7內側面設有凹槽,所述密封圈7通過凹槽包覆所述發熱盤4的周緣。
機座1內的電機2通過耦合器與連接粉碎刀6的刀軸聯動,刀軸可轉動地穿過發熱盤4,使得粉碎刀6可旋轉地安裝在發熱盤4中部上方。杯體5底緣與杯座3間設有豎向重疊區域,所述密封圈7的橫截面輪廓與重疊區域匹配,使得密封圈7能被夾持在杯體5和杯座3間,發熱盤4周緣輪廓與所述密封圈7內側面輪廓匹配,確保密封圈7在包裹發熱盤4后仍舊能匹配夾持在重疊區域內。
在裝配時,通過以下步驟實現:
1.密封圈7通過其內凹的內側面套置包裹發熱盤4的周緣,使得密封圈7內側面與發熱盤4周緣緊密貼合;
2.將密封圈7放置在杯座3的重疊區域上,使得密封圈7下表面與杯座3重疊區域匹配貼合;
3.杯體5底緣與密封圈7上表面匹配抵觸,杯體5和杯座3通過固接來夾緊密封圈7。
通過上述安裝實現杯座3、杯體5、發熱盤4以及密封圈7間密封安裝,此時,密封圈7的上表面與杯體5底緣抵觸,密封圈7的下表面與杯座3抵觸,密封圈7的內側面與發熱盤4的周緣抵觸,實現杯體5與杯座3間、杯座3與發熱盤4間、發熱盤4與杯體5間兩兩密封,既有效防止攪拌杯內液體通過杯體5與發熱盤4間的間隙流入杯座3中,還能效防止攪拌杯外液體通過杯體5與杯座3間以及杯座3與發熱盤4間的間隙流入杯座3中,確保機座1及杯座3內電器及電路不會因液體侵入而損壞。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提供一種密封圈7連接結構。
如圖2所示,所述密封圈7的側面內凹形成環形凹槽8,所述發熱盤4周緣設有翻邊9,所述翻邊9匹配插置在所述環形凹槽8內。環形凹槽8沿所述密封圈7內側面中部周向設置,發熱盤4通過設于其周緣的環形翻邊9匹配插置在環槽內,實現密封圈7和發熱盤4固接。在生產時,所述翻邊9外緣直徑與非受力狀態下密封圈7環形凹槽8底面直徑匹配,環形凹槽8的槽口開設在密封圈7內側面上;在裝配過程中,利用密封圈7柔軟可形變的特性,通過拉伸密封圈7使得密封圈7內側面直徑變大,并使得翻邊9外側面沿密封圈7內側面滑動并通過槽口嵌入環形凹槽8,密封圈7在彈性作用下恢復原始尺寸,實現密封圈7和發熱盤4密封連接。
在實際操作中,為了提高發熱盤4與密封圈7間的密封效果,所述翻邊9的截面與所述環形凹槽8內腔截面輪廓匹配,使得翻邊9插入環形凹槽8后兩者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在生產時,翻邊9的外緣部結構優選設置倒角結構,也可以設置為端部尖細的三角結構,便于翻邊9插入環形凹槽8,確保裝配更便捷,均應視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杯座3中部設有朝上敞口的沉臺10,所述沉臺10內側壁中部設有水平開設的臺階環面11,所述杯體5插入沉臺10并通過密封圈7抵觸在所述臺階環面11上。所述沉臺10內側壁上部設有螺紋段,所述杯體5通過其下部螺接在所述螺紋段內,并與所述臺階環面11配合夾持所述密封圈7。所述發熱盤4中部下凹并插置在所述沉臺10的底部空間內。沉臺10內腔以臺階環面11為界劃分為上部空間和下部空間,下部空間用于容置發熱盤4,上部空間用于容置杯體5底部。
在安裝時,先將密封圈7通過其下表面抵觸在環形臺階面上,中部下凹的發熱盤4匹配插置在沉臺10內腔的下部,再將杯體5螺接在沉臺10的螺紋段上,隨著杯體5底緣與臺階環面11間距離隨著螺接旋轉而縮短,最終實現杯體5底緣與臺階環面11匹配夾持密封圈7,既確保密封可靠,還對發熱盤4起定位作用。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杯體5為玻璃杯體5,包括上端口和下端口,所述發熱盤4密封所述下端口玻璃材質的杯體5能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觀察條件,便于了解食品腔內食品加工情況,并及時根據食品加工精度來調整食品加工機工作狀態。但玻璃材質的杯體5若直接與溫度較高的發熱件接觸進行溫度傳遞時,玻璃杯體5會因局部受熱不均而發生熱脹冷縮,進而導致玻璃杯體5破碎,所以玻璃杯體5設置成上下敞口的管狀,并利用直接暴露于杯體5底面的發熱盤4來封堵下端口,對食品加工腔內食品進行加熱處理。
實施例二:
在實施例一基礎上,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密封圈7防轉結構。
如圖3、4所示,所述臺階環面11上設有若干限位凸塊12,所述密封圈7外側面上設有凹條13,所述限位凸塊12卡接在凹條13內實現密封圈7與杯座3周向聯動,所述凹條13通過徑向凹陷形成,并在所述環形凹槽8的壁面形成徑向凸起14,所述翻邊9外緣上設有缺口15,所述凸起14卡接在缺口15內實現密封圈7與發熱盤4周向聯動。密封圈7徑向向內凹陷,并分別在其外側面和內側面上形成凹條13和凸起14,所述凹條13和凸起14為同一凹陷結構在密封圈7外側面和內側面上的不同輪廓形態。
在生產時,所述限位凸塊12卡入密封圈7的凹條13內,密封圈7的凸起14卡入翻邊9的缺口15內,當翻邊9具有旋轉趨勢時,由于凸起14卡置在翻邊9的周向運動路徑上,使得翻邊9的兩側壁面會抵觸在凸起14的兩側壁面上,同理,凸起14在受力后會傳遞至凹條13上,由于限位凸塊12卡置在凹條13側壁的周向運動路徑上,使得凹條13側壁會抵觸在限位凸塊12的兩側壁面上,通過上述兩個過程的傳遞實現杯座3、密封圈7以及發熱盤4三者周向聯動,既防止密封圈7因其上表面與螺接的杯體5間產生摩擦力而發生相對于杯座3或發熱盤4的旋轉動作,還能防止密封圈7因受發熱盤4旋轉驅動作用力而發生相對于杯座3或發熱盤4的旋轉動作,通過防止密封圈7受力形變來確保其密封性能。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限位凸塊12為四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臺階環面11上,所述限位凸塊12與所述杯座3為一體結構,所述限位凸塊12底面與所述臺階環面11固接,背向所述密封圈7的側壁與所述沉臺10側壁固接。通過增加限位凸塊12數量來提高杯座3、密封圈7以及發熱盤4間限轉性能。所述限位凸塊12的數量可以根據使用情況進行調整,均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
實施例三:
相對于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限制杯體5過度擠壓密封圈7的結構。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臺階環面11上設有若干限位凸塊12。所述限位凸塊12的高度設置為密封圈7被夾持時的預設高度,當杯體5通過螺接與杯座3上的螺紋段螺接時,杯體5底緣會逐漸靠近臺階環面11并抵觸在限位凸塊12的頂面上,此時,杯體5因其底緣抵觸限位凸塊12頂面而無法靠近臺階環面11,并在杯體5底緣與臺階環面11間形成供密封圈7彈性伸縮的安裝空間,既確保密封圈7在杯體5、杯座3以及發熱盤4間起到密封圈7作用,還能利用較大安裝空間確保密封圈7仍舊具有彈性調節余量,使得發熱盤4能利用密封圈7的彈性調節余量完成自動對中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