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壓力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卡鉗式定位壓力鍋。
背景技術:
壓力鍋在開始工作前需要準確合蓋到位,鍋蓋與鍋體才能扣合穩定,否則,可能會出現虛扣。如果出現虛扣,則在工作過程中,隨著鍋內的壓力增大,有可能會出現鍋蓋從鍋體上脫扣而飛出,即通常所稱的“爆鍋”,這會給使用者帶來極大的安全威脅。因此,準確合蓋到位是壓力鍋正常安全工作的前提。現有的壓力鍋合蓋結構就是在鍋體和鍋蓋上分別設置能相互扣合的鍋牙和蓋牙,鍋蓋蓋在正確的位置后,再旋動鍋蓋即可使鍋蓋能準確扣合到鍋體上。但由于合蓋時很難看到鍋牙和蓋牙配合的情況,因此,常會出現一時無法將鍋蓋蓋在鍋體正確的位置的情況,甚至合蓋位置不對強行合蓋出現虛扣,帶來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點,提供了一種定位準確,避免虛扣的卡鉗式定位壓力鍋。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
卡鉗式定位壓力鍋,包括鍋體、與鍋體連接的鍋蓋,其特征在于:鍋蓋上設有用于與鍋體配合鎖緊的夾鉗,鍋蓋上還設有第一定位部,鍋體上設有與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鍋體上設有與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與第二定位部配合后,鍋體與鍋蓋在上下方向位置對準定位,水平轉動方向鎖死。
作為優選,夾鉗的數量為兩塊,夾鉗的形狀為圓弧形,夾鉗包括兩塊上下平行設置的橫板和豎直設在橫板同一側的豎板,豎板與橫板連接,橫板和豎板之間形成凹槽,鍋蓋的邊緣設在凹槽內。
作為優選,第一定位部為設在鍋蓋邊緣的定位塊,定位塊的上端與鍋蓋固定連接,定位塊設在夾鉗之間,第二定位部為設在鍋體上與定位塊配合的通槽,鍋體上端設有向外延伸的凸環,通槽設在凸環上,鍋蓋和鍋體定位時,凸環設在凹槽內,定位塊的下端卡在定位凹槽內。
作為優選,第一定位部為設在鍋蓋邊緣的定位塊,定位塊的上端與鍋蓋固定連接,定位塊設在夾鉗之間,第二定位部為設在鍋體上的通孔,鍋體上端設有向外延伸的凸環,凸環上設有向外凸出的弧形部,通孔設在弧形部上,鍋蓋和鍋體定位時,凸環設在凹槽內,定位塊的下端設在通孔內。
作為優選,第一定位部為夾鉗之間的間隔區域,鍋體上端設有向外延伸的凸環,第二定位部為向凸環外側延伸的條形凸臺,鍋蓋和鍋體定位時,凸環設在凹槽內,條形凸臺設在夾鉗之間的間隔區域,條形凸臺的兩端與夾鉗的豎板相抵。
作為優選,第一定位部位夾鉗之間的間隔區域,鍋體上端設有向外延伸的凸環,第二定位部為向凸環下方延伸的條形凸臺,鍋蓋和鍋體定位時,凸環設在凹槽內,條形凸臺設在夾鉗之間的間隔區域,條形凸臺的兩端與夾鉗的豎板相抵。
作為優選,第一定位部為設在夾鉗上的定位卡槽,定位卡槽由豎板的中部向下延伸形成,鍋體上端設有向外延伸的凸環,第二定位部為向凸環下方延伸的條形凸臺,鍋蓋和鍋體定位時,凸環設在凹槽內,凸臺設在定位卡槽內定位。
作為優選,第一定位部位為設在夾鉗上的卡臺,卡臺由豎板向下延伸形成,鍋體上設有耳臺,第二定位部位設在耳臺上的凹槽孔,凹槽孔設在耳臺和鍋體定位時,凸環設在凹槽內,卡臺設在凹槽孔內定位。
作為優選,第一定位部位為設在夾鉗下端的定位槽,定位槽由夾鉗的豎板內凹形成,鍋體上設有耳臺,第二定位部為設在耳臺上的凸塊,凸塊設在耳臺上端,鍋蓋和鍋體定位時,凸環設在凹槽內,凸塊設在定位槽內。
作為優選,鍋蓋上還設有與夾鉗連接的驅動裝置,驅動裝置包括與夾鉗連接的齒條和與齒條連接的齒輪,齒輪設在鍋蓋的中部。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具有顯著的技術效果: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通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將鍋蓋和鍋體定位塊合,再通過夾鉗進行鎖緊,避免出現虛扣的情況,提高了壓力鍋使用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圖2是圖1中M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實施例2的結構圖。
圖4是實施例3的結構圖。
圖5是實施例4的結構圖。
圖6是實施例5的結構圖。
圖7是實施例6的結構圖。
圖8是實施例7的結構圖。
附圖中各數字標號所指代的部位名稱如下:1—鍋體、2—鍋蓋、3—夾鉗、4—齒輪、5—齒條、6—通槽、7—凸環、8—定位塊、9—通孔、10—弧形部、11—條形凸臺、12—定位卡槽、13—耳臺、14—卡臺、15—凹槽孔、16—定位卡槽、17—驅動裝置、18—凸塊、19—橫板、20—豎板、21—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1
卡鉗式定位壓力鍋,如圖1、圖2所示,包括鍋體1、與鍋體1連接的鍋體2,鍋蓋2上設有用于與鍋體1配合鎖緊的鍋體3,鍋蓋2和鍋體1之間設有密封圈,鍋蓋2上還設有第一定位部,鍋體1上設有與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鍋體1上設有與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與第二定位部配合后,鍋體1與鍋蓋2在上下方向位置對準定位,水平轉動方向鎖死。夾鉗3的數量為兩塊,夾鉗3的形狀為圓弧形,夾鉗3配合設在鍋蓋2的邊緣,夾鉗3包括兩塊上下平行設置的橫板19和豎直設在橫板19同一側的豎板20,豎板20與橫板19連接,橫板19和豎板20之間形成凹槽21,鍋蓋2的邊緣設在凹槽21內,鍋蓋2和鍋體1通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配合定位后,再通過夾鉗3鎖緊扣合,方便了鍋體1和鍋蓋2的扣合,避免出現虛扣,造成壓力鍋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隱患。
第一定位部為設在鍋蓋2邊緣的定位塊8,定位塊8的上端與鍋蓋2固定連接,定位塊8設在夾鉗3之間,第二定位部為設在鍋體1上與定位塊8配合的通槽6,鍋體1上端設有向外延伸的凸環7,通槽6設在凸環7上,鍋蓋2和鍋體1定位時,凸環7設在凹槽21內,定位塊8的下端卡在定位凹槽6內,鍋體1和鍋蓋2扣合時,將鍋蓋2放在鍋體上,可直接使定位塊8卡在通槽6進行鍋蓋2的定位,也可以通過轉動鍋蓋2使定位塊8在轉動的過程中滑入通槽6,定位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鍋蓋2上還設有與夾鉗3連接的驅動裝置17,驅動裝置17包括與夾鉗3連接的齒條5和與齒條5連接的齒輪4,齒輪4設在鍋蓋2的中部,鍋蓋2和鍋體1通過定位后,再轉動齒輪4,齒輪4帶動齒條5向鍋蓋2中心移動,通過夾鉗3與鍋體1凸環鎖緊。
實施例2
卡鉗式定位壓力鍋,如圖3所示,包括鍋體1、與鍋體1連接的鍋體2,鍋蓋2上設有用于與鍋體1配合鎖緊的鍋體3,鍋蓋2上還設有第一定位部,鍋體1上設有與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夾鉗3的數量為兩塊,夾鉗3的形狀為圓弧形,夾鉗3配合設在鍋蓋2的邊緣,鍋蓋2和鍋體1通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配合定位后,再通過夾鉗3鎖緊扣合,方便了鍋體1和鍋蓋2的扣合,避免出現虛扣,造成壓力鍋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隱患。
第一定位部為設在鍋蓋2邊緣的定位塊8,定位塊8的上端與鍋蓋2固定連接,定位塊8設在夾鉗3之間,第二定位部為設在鍋體1上的通孔9,鍋體1上端設有向外延伸的凸環7,凸環7上設有向外凸出的弧形部10,通孔9設在弧形部10上,鍋蓋2和鍋體1定位時,凸環7設在凹槽21內,定位塊8的下端設在通孔9內,鍋蓋2和鍋體1定位時,將定位塊8扣在定位孔9內,提高了定位的穩定性,使鍋蓋2和鍋體1不容易松動,鍋蓋2上還設有與夾鉗3連接的驅動裝置17,驅動裝置17包括與夾鉗3連接的齒條5和與齒條5連接的齒輪4,齒輪4設在鍋蓋2的中部,鍋蓋2和鍋體1通過定位后,再轉動齒輪4,齒輪4帶動齒條5向鍋蓋2中心移動,通過夾鉗3與鍋體1凸環鎖緊。
實施例3
卡鉗式定位壓力鍋,如圖4所示,包括鍋體1、與鍋體1連接的鍋體2,鍋蓋2上設有用于與鍋體1配合鎖緊的鍋體3,鍋蓋2和鍋體1之間設有密封圈,鍋蓋2上還設有第一定位部,鍋體1上設有與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夾鉗3的數量為兩塊,夾鉗3的形狀為圓弧形,夾鉗3配合設在鍋蓋2的邊緣,鍋蓋2和鍋體1通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配合定位后,再通過夾鉗3鎖緊扣合,方便了鍋體1和鍋蓋2的扣合,避免出現虛扣,造成壓力鍋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隱患。
第一定位部為夾鉗3之間的間隔區域,鍋體1上端設有向外延伸的凸環7,第二定位部為向凸環7外側延伸的條形凸臺11,鍋蓋2和鍋體1定位時,凸環7設在凹槽21內,條形凸臺11設在夾鉗3之間的間隔區域,條形凸臺11的兩端與夾鉗3的豎板20相抵,鍋體1和鍋蓋2扣合時,夾鉗3的外側壁與凸臺11卡合,定位方便,鍋蓋2上還設有與夾鉗3連接的驅動裝置17,驅動裝置17包括與夾鉗3連接的齒條5和與齒條5連接的齒輪4,齒輪4設在鍋蓋2的中部,鍋蓋2和鍋體1通過定位后,再轉動齒輪4,齒輪4帶動齒條5向鍋蓋2中心移動,通過夾鉗3與鍋體1凸環鎖緊。
實施例4
卡鉗式定位壓力鍋,如圖5所示,包括鍋體1、與鍋體1連接的鍋體2,鍋蓋2上設有用于與鍋體1配合鎖緊的鍋體3,鍋蓋2和鍋體1之間設有密封圈,鍋蓋2上還設有第一定位部,鍋體1上設有與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夾鉗3的數量為兩塊,夾鉗3的形狀為圓弧形,夾鉗3配合設在鍋蓋2的邊緣,鍋蓋2和鍋體1通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配合定位后,再通過夾鉗3鎖緊扣合,方便了鍋體1和鍋蓋2的扣合,避免出現虛扣,造成壓力鍋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隱患。
第一定位部位夾鉗3之間的間隔區域,鍋體1上端設有向外延伸的凸環7,第二定位部為向凸環7下方延伸的條形凸臺11,鍋蓋2和鍋體1定位時,凸環7設在凹槽21內,條形凸臺11設在夾鉗3之間的間隔區域,條形凸臺11的兩端與夾鉗3的豎板20相,鍋體1和鍋蓋2扣合時,凸臺11和夾鉗3的下端壁相抵,方便鍋蓋2的定位,鍋蓋2上還設有與夾鉗3連接的驅動裝置17,驅動裝置17包括與夾鉗3連接的齒條5和與齒條5連接的齒輪4,齒輪4設在鍋蓋2的中部,鍋蓋2和鍋體1通過定位后,再轉動齒輪4,齒輪4帶動齒條5向鍋蓋2中心移動,通過夾鉗3與鍋體1凸環鎖緊。
實施例5
卡鉗式定位壓力鍋,如圖6所示,包括鍋體1、與鍋體1連接的鍋體2,鍋蓋2上設有用于與鍋體1配合鎖緊的鍋體3,鍋蓋2和鍋體1之間設有密封圈,鍋蓋2上還設有第一定位部,鍋體1上設有與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夾鉗3的數量為兩塊,夾鉗3的形狀為圓弧形,夾鉗3配合設在鍋蓋2的邊緣,鍋蓋2和鍋體1通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配合定位后,再通過夾鉗3鎖緊扣合,方便了鍋體1和鍋蓋2的扣合,避免出現虛扣,造成壓力鍋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隱患。
第一定位部為設在夾鉗3上的定位卡槽12,定位卡槽12由豎板20的中部向下延伸形成,鍋體1上端設有向外延伸的凸環7,第二定位部為向凸環7下方延伸的條形凸臺11,鍋蓋2和鍋體1定位時,凸環7設在凹槽21內,凸臺11設在定位卡槽12內定位,扣合時,定位卡臺12與凸臺11扣合定位,增大了鍋蓋2和鍋體1的接觸面積,提高了壓力鍋在使用時的穩定性,鍋蓋2上還設有與夾鉗3連接的驅動裝置17,驅動裝置17包括與夾鉗3連接的齒條5和與齒條5連接的齒輪4,齒輪4設在鍋蓋2的中部,鍋蓋2和鍋體1通過定位后,再轉動齒輪4,齒輪4帶動齒條5向鍋蓋2中心移動,通過夾鉗3與鍋體1凸環鎖緊。
實施例6
卡鉗式定位壓力鍋,如圖7所示,包括鍋體1、與鍋體1連接的鍋體2,鍋蓋2上設有用于與鍋體1配合鎖緊的鍋體3,鍋蓋2和鍋體1之間設有密封圈,鍋蓋2上還設有第一定位部,鍋體1上設有與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夾鉗3的數量為兩塊,夾鉗3的形狀為圓弧形,夾鉗3配合設在鍋蓋2的邊緣,鍋蓋2和鍋體1通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配合定位后,再通過夾鉗3鎖緊扣合,方便了鍋體1和鍋蓋2的扣合,避免出現虛扣,造成壓力鍋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隱患。
第一定位部位為設在夾鉗3上的卡臺14,卡臺14由豎板20向下延伸形成,鍋體1上設有耳臺13,第二定位部位設在耳臺13上的凹槽孔15,凹槽孔15設在耳臺13的上端,鍋蓋2和鍋體1定位時,凸環7設在凹槽21內,卡臺14設在凹槽孔15內定位,通過設置耳臺13方便鍋體1的拿取,通過卡臺14與凹槽15,定位結構簡單,操作更方便,鍋蓋2上還設有與夾鉗3連接的驅動裝置17,驅動裝置17包括與夾鉗3連接的齒條5和與齒條5連接的齒輪4,齒輪4設在鍋蓋2的中部,鍋蓋2和鍋體1通過定位后,再轉動齒輪4,齒輪4帶動齒條5向鍋蓋2中心移動,通過夾鉗3與鍋體1凸環鎖緊。
實施例7
卡鉗式定位壓力鍋,如圖8所示,包括鍋體1、與鍋體1連接的鍋體2,鍋蓋2上設有用于與鍋體1配合鎖緊的鍋體3,鍋蓋2和鍋體1之間設有密封圈,鍋蓋2上還設有第一定位部,鍋體1上設有與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夾鉗3的數量為兩塊,夾鉗3的形狀為圓弧形,夾鉗3配合設在鍋蓋2的邊緣,鍋蓋2和鍋體1通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配合定位后,再通過夾鉗3鎖緊扣合,方便了鍋體1和鍋蓋2的扣合,避免出現虛扣,造成壓力鍋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隱患。
第一定位部位為設在夾鉗3下端的定位槽16,定位槽16由夾鉗3的豎板20內凹形成,鍋體1上設有耳臺13,第二定位部為設在耳臺13上的凸塊18,凸塊18設在耳臺13上端,鍋蓋2和鍋體1定位時,凸環7設在凹槽21內,凸塊18設在定位槽16內,通過設置耳臺13方便鍋體1的拿取,通過定位凸塊18與定位卡槽16配合,定位方便,且結構簡單,不容易在耳臺13上產生油污,鍋蓋2上還設有與夾鉗3連接的驅動裝置17,驅動裝置17包括與夾鉗3連接的齒條5和與齒條5連接的齒輪4,齒輪4設在鍋蓋2的中部,鍋蓋2和鍋體1通過定位后,再轉動齒輪4,齒輪4帶動齒條5向鍋蓋2中心移動,通過夾鉗3與鍋體1凸環鎖緊。
總之,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