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疏水施工,尤其是涉及一種地下室柱腳或墻腳位置的排水結構。
背景技術:
1、目前在許多民用與工業建筑中處理地下室底板防水問題時,采用排水、蓄水、堵水相結合的思路,使用地下室hdpe綠色疏水系統進行防水;施工時,在地下室底板上鋪設hdpe排水板,hdpe排水板為凹凸式中空立筋結構,hdpe排水板下側的水通過排水板隔擋和疏導流至低洼處的排水坑中,經過一段時間后,在hdpe排水板上澆筑混凝土,即可完成地下室底板施工。目前的地下室疏水施工時,大多將排水板直接鋪設至柱腳或墻腳位置,排水板側邊直接與柱腳或墻腳抵接,導致排水板側邊與柱腳或墻腳之間形成滲水縫,排水板下側的水通過縫隙上涌至排水板上側,影響排水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旨在解決上述排水板與柱腳或墻腳搭接的位置存在縫隙導致排水板下側的水從縫隙上涌的問題,從而提供一種避免地下室排水板與柱腳或墻腳縫隙滲水的排水結構。
2、本實用新型解決所述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3、一種地下室柱腳或墻腳位置的排水結構,應用于地下室底板上,包括鋪設在地下室底板上的排水板,排水板靠近柱腳或墻腳的一側按照設計距離與柱腳或墻腳間隔設置,柱腳或墻腳位置澆筑有混凝土墊層,排水板靠近柱腳或墻腳的一側壓設在混凝土墊層中,排水板遠離柱腳或墻腳的一側延伸至集水坑上方。
4、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5、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柱腳或墻腳位置設置混凝土墊層,排水板鋪設時,排水板靠近柱腳或墻腳的一側預埋在混凝土墊層中,使排水板與柱腳或墻腳不存在滲水縫,避免排水板下側的水通過排水板與柱腳或墻腳的搭接縫隙上涌,從而影響排水效果。
6、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
7、柱腳或墻腳等距位置的混凝土墊層中設置有若干錨固件,錨固件的下部固定至地下室底板中,錨固件的上部向排水板一側彎折,且彎折的外側端頭用于抵接在混凝土墊層內部的排水板上。通過錨固件將位于混凝土墊層中的排水板位置固定,避免排水板受混凝土收縮或水流的影響而發生移動,影響排水板與混凝土墊層的固定效果。
8、所述排水板靠近柱腳或墻腳的一側預埋在混凝土墊層中的長度為50mm—
9、100mm。通過上述結構,使排水板與混凝土墊層的固定更加牢固。
10、錨固件包括固定桿、弧形桿和壓接塊,固定桿垂直于地下室底板設置,弧形桿的一端與固定桿頂端固定,弧形桿的另一端與壓接塊固定,壓接塊用于抵接在混凝土墊層內部的排水板上。
11、壓接塊與排水板凹點的形狀尺寸相同,壓接塊用于抵接在混凝土墊層中的排水板其一凹點中。通過上述結構,通過壓接塊使排水板位于混凝土墊層中的部分固定較為牢固。
12、所述壓接塊為橡膠材質。避免壓接塊與排水板硬性接觸造成損壞。
1.一種地下室柱腳或墻腳位置的排水結構,應用于地下室底板(5)上,其特征在于:包括鋪設在地下室底板(5)上的排水板(1),排水板(1)靠近柱腳(2)或墻腳(6)的一側按照設計距離與柱腳(2)或墻腳(6)間隔設置,柱腳(2)或墻腳(6)的地下室底板(5)上澆筑有混凝土墊層(4),排水板(1)靠近柱腳(2)或墻腳(6)的一側預埋在混凝土墊層(4)中,排水板(1)遠離柱腳(2)或墻腳(6)的一側延伸至集水坑上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柱腳或墻腳位置的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柱腳(2)或墻腳(6)等距位置的混凝土墊層(4)中設置有若干錨固件(3),錨固件(3)的下部固定至地下室底板(5)中,錨固件(3)的上部向排水板(1)一側彎折,且彎折的外側端頭用于抵接在混凝土墊層(4)內部的排水板(1)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柱腳或墻腳位置的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板(1)靠近柱腳(2)或墻腳(6)的一側預埋在混凝土墊層(4)中的長度為50mm—100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柱腳或墻腳位置的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錨固件(3)包括固定桿(31)、弧形桿(32)和壓接塊(33),固定桿(31)垂直于地下室底板(5)設置,弧形桿(32)的一端與固定桿(31)頂端固定,弧形桿(32)的另一端與壓接塊(33)固定,壓接塊(33)用于抵接在混凝土墊層(4)內部的排水板(1)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室柱腳或墻腳位置的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壓接塊(33)與排水板(1)凹點的形狀尺寸相同,壓接塊(33)用于抵接在混凝土墊層(4)中的排水板(1)其一凹點中。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室柱腳或墻腳位置的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壓接塊(33)為橡膠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