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驅動門或窗自行開啟或閉合的橫向驅動結構。
背景技術:
某些門或窗是橫拉的,大多利用一固定在墻壁的框架安裝一扇門或兩扇窗,順著框架滑動完成開啟或關閉的目的。
這些窗順著框架交錯運動。二窗之一有一可轉動的鉤件,另一個窗有一固定不動的扣片。在關閉期間,二窗順著框架交錯運動,以鉤件卡住扣片,阻止二窗滑動而產生密閉作用。解除鉤件與扣片的卡扣關系,方便任一窗開啟,取得室內通風的效果。
然而,這種橫拉模式的門或窗大多采用人力開啟或關閉,沒有自動啟閉功能,故使用上非常不方便。尤其是,一些從事化學藥劑調配、電焊、熱熔、塑膠射出等作業的工作場所,因為沒有自動開啟門窗,沒有注意到濕度、含氧量、氣味濃度等室內環境的變化,所以工作人員可能吸入過多有害的氣體,容易造成身體不適,甚至會釀造重大的工業安全災害。
但是,要求工作人員起身開啟或關閉門或窗,不僅容易影響工作效率與時間,而且繁忙時容易忘記關閉,使灰塵、雜物吹入室內,甚至于發生竊盜等憾事。
為了解決傳統式門或窗以人力驅動的弊端,本案實用新型設計人提供一種電動橫拉窗結構,申請并取得中國臺灣第M400818號專利權在案可稽。然而,第M400818號專利案采用非對稱設計,在安裝橫框時有方向性的限制,造成施工的不便。其次,第M400818號專利案沒有安全措施,在過度負載期間,容易燒毀馬達。
因此,如何讓施工更加便利,避免電流過大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就成為本實用新型亟待解決的課題。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此,本案實用新型設計人提供一種電動門窗的橫向驅動結構,其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采用對稱的結構設計,方便橫向驅動結構的安裝,兼具門或窗自動啟閉的效能。
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避免電流過大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緣于上述目的的達成,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動門窗的橫向驅動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橫框,包括一銜接壁;一第一側壁與一第二側壁對稱的與銜接壁設計成為一體;兩條溝分別形成于第一側壁、第二側壁上;兩個卡合部分別形成于第一側壁、第二側壁上,該卡合部與溝不在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的同一面;
一連接座,其有一本體,該本體正面有一突出部,在本體背面形成一第一夾臂與一第二夾臂,該第一夾臂有一抵住第一側壁或第二側壁邊緣的凸部和一凹凸配合溝的鉤部,該第二夾臂有一扣住卡合部的扣部;
一第一端蓋與一第二端蓋,分別封閉橫框相應的端部;
一螺桿,其置入橫框中,該螺桿有一輸入端與一連接第一端蓋的樞接端;
一馬達,其安裝于橫框而與第二端蓋相鄰,該馬達連接該輸入端且驅使螺桿在橫框內部自轉;
一支撐座,其有一可拆卸的主動件,該支撐座螺接于螺桿且相對橫框位移,帶動主動件在第一側壁或第二側壁邊緣外同向運動。
所述電動門窗的橫向驅動結構,其中,該橫框有一限制槽與一凹槽;兩個連接件的二端分別插入限制槽與凹槽;一第一感測器與一第二感測器分別緊固于相應的連接件而能夠檢測支撐座的起點與終點。
所述電動門窗的橫向驅動結構,其中,該馬達與螺桿的輸入端之間連接一減速器與一連接器。
所述電動門窗的橫向驅動結構,其中,該馬達、減速器與連接器被一防振片包住且置入橫框中。
所述電動門窗的橫向驅動結構,其中,該馬達電性連接一在電流過大時能夠中斷電路的安全結構。
所述電動門窗的橫向驅動結構,其中,該安全結構被第二端蓋封在橫框內。
所述電動門窗的橫向驅動結構,其中,該安全結構是保險絲或熔斷器。
如此,這些側壁是對稱的,允許連接座結合任一側壁靠近邊緣處,方便橫 框二端轉換且安裝在預定位置上,兼具門或窗自動啟閉的效能。
接著,基于圖式詳述相關的實施例,說明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功效,相信本實用新型上述目的、構造及特征,當可由的得一深刻而具體的了解。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橫向驅動結構第一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2是橫向驅動結構組合后的局部示意圖。
圖3是橫向驅動結構與門的關系圖。
圖4是橫向驅動結構關于馬達的組合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橫向驅動結構第二實施例的局部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橫框10;邊緣11;銜接壁12;卡合部13;第一側壁14;內螺紋15;第二側壁16;限制槽17;溝18;凹槽19;連接座20;凸部21;本體22;鉤部23;突出部24;扣部25;第一夾臂26;第二夾臂28;第一端蓋30;第二端蓋31;貫穿孔32;緊固件33;孔34;固定孔35;螺桿40;減速器41;輸入端42;馬達43;樞接端44;防振片45;環體46;連接器48;支撐座50;主動件52;叉部54;第一感測器60;第二感測器62;連接件64;頂部66;底部68;門70;邊框72;被動件74;擺動桿76;電線80;安全結構82。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圖4,闡明橫向驅動結構第一實施例的具體結構,由一橫框10、二連接座20、一螺桿40、一馬達43及一支撐座50組成,用以驅動一門70自行開啟或關閉。
該橫框10是長的U形框,其內面有二組內螺紋15,每組內螺紋15分布在橫框10內面靠近端部的四個角落。二組緊固件33,每組緊固件33穿過一第一端蓋30或一第二端蓋31設在角落的四個貫穿孔32,然后鎖入相應的內螺紋15,使二端蓋30、31分別封閉橫框10相應的端部。
具體而言,該橫框10區分為一銜接壁12、一第一側壁14與一第二側壁16,該銜接壁12與第一、第二側壁14、16設計成為一體。該第一側壁14與第二側壁16是對稱的。
所述的橫框10還有兩條溝18、兩個卡合部13、一限制槽17與一凹槽19。其中,每道溝18沿橫框10長度方向形成于第一或第二側壁14、16的外表。每 個卡合部13也是沿橫框10長度方向形成于相應的側壁14、16上,卻因卡合部13與溝18不在側壁14、16的同一面,使兩個卡合部13彼此相向且隔著一定的距離S。該限制槽17也沿橫框10長度方向形成于第二側壁16的內面,該凹槽19順著橫框10長度方向形成于銜接壁12內面,而且限制槽17與凹槽19的開口維持相向且錯開狀態。
兩個連接件64分別緊固一第一感測器60與一第二感測器62。每個連接件64是彎折片,以彎折片頂部66插入銜接壁12的凹槽19,底部68插入第二側壁16的限制槽17。該連接件64受力順著橫框10長度方向滑移,帶動第一、第二感測器60、62來到預定的位置,用于檢測支撐座50的起點與終點。
每個連接座20有一本體22,在本體22正面有一突出部24,背面形成一第一夾臂26與一第二夾臂28。該第一夾臂26大致平行于第二夾臂28,其面對第二夾臂28處隆起一凸部21和一鉤部23。該第二夾臂28長度比第一夾臂26短,在第二夾臂28面對凸部21處形成一扣部25。
該第一夾臂26平貼于第一側壁14外表,在凸部21抵住第一側壁14的邊緣11時,該鉤部23與第一側壁14的溝18凹凸配合(或稱鉤住)。此刻,該第二夾臂28的扣部25恰好扣住第一側壁14邊緣11下方的卡合部13,使連接座20不易脫離橫框10。
用同樣方式,該連接座20也能扣住第二側壁16,但方向相反。
所述的螺桿40有一輸入端42與一樞接端44。在螺桿40置入橫框10時,該樞接端44穿過一環體46與一形成于第一端蓋30的孔34,使螺桿40連接第一端蓋30而可轉動。
所述的馬達43是指伺服馬達,其與螺桿40之間連接一減速器41與一連接器42。該減速器41、連接器42與馬達43被二防振片45包住且共同置入橫框10中,除了馬達43受阻于第二端蓋31不得離開以外,還能用防振片45衰減馬達43的振動幅度,避免影響到螺桿40的轉動。
在第二端蓋31形成一固定孔35,允許一條電源線通過固定孔35進入橫框10中。該電源線依正、負極細分多條電線80,這些電線80連接馬達43與感測器60、62。通電后,將馬達43的扭矩經由減速器41與連接器42傳遞至螺桿40,使螺桿40在橫框10自轉。
一主動件52鎖在支撐座50而可拆卸,該主動件52有一叉部54。在支撐座50螺接于螺桿40且置入橫框10時,該主動件52在第二側壁16的邊緣11外面, 帶動叉部54超出第二側壁16。當馬達43帶動螺桿40在橫框10自轉,該支撐座50受阻于二側壁14、16不得旋轉,只能順著橫框10長度方向往復位移,帶動主動件52同向運動。
使用時,二連接座20接觸一邊框72,以突出部24緊靠邊框72下緣,使橫框10與邊框72保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位置,再將本體22牢固于邊框72,使橫框10維持在懸空狀態。
在邊框72里面是一扇門70,門70的旁邊緊固一被動件74,被動件74樞接一擺動桿76。該擺動桿76受力扳起且進入主動件52的叉部54,使門70與橫向驅動結構產生動能傳遞關系。
通電后,該螺桿40搭配支撐座50的連接關系,將馬達43的扭矩轉換成主動件52的橫向位能,帶動門70順著橫框10長度方向來回移動,直到支撐座50觸發第一或第二感測器60或62為止,達到自動開啟或關閉的功能。
尤其是,該連接座20自第一側壁14卸下,換到第二側壁16使用,就能讓橫框10反過來使用,故安裝上非常方便。
圖5是橫向驅動結構的第二實施例,其結構大致相同于第一實施例,差異處在于:首先,多了一安全結構82,如保險絲與熔斷器。
所述的安全結構82焊接于任一電線80。倘若電流過大(通常是指螺桿不轉動的情況),該安全結構82被高溫熔斷或中斷電路,避免馬達43等電器受到傷害
其次,該安全結構82被第二端蓋31封在橫框內,避免發生不必要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