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拉鏈加工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切割成型設備。
背景技術:
拉鏈是依靠連續排列的鏈牙,使物品并合或分離的連接件,現大量用于服裝、包袋、帳篷、女鞋等上。拉鏈一般在兩條布帶上各固定一排金屬齒或塑料齒組成的扣件,由一滑動件將兩排齒拉入聯鎖位置或斷開聯鎖,使開口封閉或分開,常用于連接開口連接處。
拉鏈一般由鏈牙、拉頭、限位碼(前碼和后碼)或鎖緊件等組成。其中鏈牙是關鍵部分,它直接決定拉鏈的側拉強度。一般拉鏈有兩片鏈帶,每片鏈帶上各自有一列鏈牙,兩列鏈牙相互交錯排列。拉頭夾持兩側鏈牙,借助拉襻滑行,即可使兩側的鏈牙相互嚙合或脫開。限位碼或鎖緊件設置于鏈牙的起始端和末端,用于避免拉頭滑離鏈牙。
現有技術中,服裝、包袋、帳篷、女鞋等生產廠家購買的拉鏈原材料一般為一根較長的拉鏈,較長的拉鏈繞制成一卷或綁扎為一捆,生產廠家需要根據自己產品上拉鏈所需長度,由原料拉鏈上切下一段定長的拉鏈,在以上定長的拉鏈上安裝拉頭及限位碼等后,在縫合于產品上的連接處?,F有技術中,以上操作一般通過生產人員手工完成,不僅存在加工效率低的問題,還存在在制作定長拉鏈過程中,拉鏈報廢率高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制作定長的拉鏈一般通過操作人員手工完成,不僅存在加工效率低的問題,還存在在制作定長拉鏈過程中,拉鏈報廢率高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切割成型設備。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切割成型設備通過以下技術要點來解決問題:切割成型設備,包括機架、固定于機架上的拉鏈傳送部及設置于拉鏈傳送路徑上的切斷機構,所述拉鏈傳送部包括上傳送部及位于上傳送部下方的下傳送部,所述上傳送部及下傳送部均包括輪架、固定于輪架上的至少兩個傳送輪及張緊于傳送輪上的傳送帶,且兩個傳送帶的相鄰側相互平行,兩個傳送帶相鄰側之間具有用于拉鏈通過的間隙;
上傳送部的傳送輪中,至少有一個傳送輪上連接有用于驅動該傳送輪轉動的驅轉裝置,下傳送部的傳送輪中,至少有一個傳送輪上連接有用于驅動該傳送輪轉動的驅轉裝置;
所述切斷機構包括切刀、驅動機構及加熱裝置,所述切刀固定于驅動機構上,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切刀作往復運動,且切刀刀尖的運動軌跡與拉鏈的傳送路徑相交,所述加熱裝置用于加熱切刀的刀尖。
具體的,以上驅轉裝置優選為電機,在驅轉裝置的驅動力下,對應傳送輪轉動,以上傳送帶與傳送輪相互之間的力,如摩擦力,迫使傳送帶隨傳送輪轉動。本設備工作時,如上傳送部上的傳送帶逆時針轉動,下傳送部上的傳送帶順時針轉動,這樣,將拉鏈的一端由拉鏈傳送部的拉鏈引入端引入兩個傳送帶之間的間隙后,兩個傳送帶對拉鏈的夾持力產生的摩擦力,迫使拉鏈隨傳送帶運動,同時,由于兩個傳送帶的相鄰側相互平行,這樣,可保證進入到以上間隙中的拉鏈不易產生皺褶,這樣,就可以如拉鏈的傳送速度、拉鏈自由端被傳送到的位置等為根據,采用切刀對拉鏈進行裁斷,得到所需長度的拉鏈。
采用以上切斷機構包括加熱裝置的設置,可通過以上加熱裝置對切刀的刀尖進行加熱,這樣,在切刀對拉鏈進行裁斷時,針對鏈牙為金屬的拉鏈,切刀上的熱量可使得布帶融化,這樣,可方便的將布帶完全裁斷;針對鏈牙為塑料的拉鏈,切刀上的熱量可使得鏈牙和布帶融化,也可方便的實現對布帶及鏈牙的完全裁斷。同時,以上受熱的布帶和鏈牙在冷卻時,布帶材料與布帶材料、布帶材料與鏈牙材料均可相互粘接,這樣,可有效的避免拉鏈的裁斷處布帶纖維松散、鏈牙與布帶結合不緊湊的情況出現。綜上,以上兩個傳送帶的相鄰側相互平行及切斷機構的特殊形式,均可保證通過本設備得到的拉鏈具有更好的尺寸準確性和更好的端面質量。
以上加熱裝置可采用電加熱套,切刀在驅動機構作用下復位時,切刀的刀尖回退到電加熱套內,切刀的刀尖受熱溫度上升,以為下一次拉鏈裁斷做好準備。
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
為使得拉鏈在被裁斷時,拉鏈處于張緊狀態,以獲得更為平直的斷面及長度尺寸更為準確的拉鏈,所述拉鏈傳送部為兩個,沿著拉鏈傳送方向,后方的拉鏈傳送部的拉鏈引入端與前方的拉鏈傳送部的拉鏈輸出端相接,所述切斷機構位于兩個拉鏈傳送部之間。本案中,拉鏈在被裁斷時,裁切點前方,即切刀向后方的拉鏈傳送部一側的拉鏈處于繃緊狀態,即可實現上述有益效果。進一步的,為使得在完成裁切后,拉鏈能夠在前方的拉鏈傳送部的作用下,拉鏈的端部能夠被引入到后方的拉鏈傳送部中,優選在兩個拉鏈傳送部之間設置一塊支撐板,以上支撐板的兩端分別與前方拉鏈傳送部的輸出端和后方的拉鏈傳送部的輸入端相接,這樣,在支撐板為拉鏈提供支撐時,拉鏈的自由端可被方便的被推入到后方的拉鏈傳送部中。
由于裁切下來的拉鏈上兩排鏈牙任然處于原始的鎖扣狀態,而在安裝拉頭時,需要將使得兩排鏈牙脫開,故為便于后續加工,設置為:兩個用于拉鏈通過的間隙位于同一直線上,還包括張合機構,所述張合機構包括上張合部和下張合部,所述上張合部和下張合部均包括兩塊張合板,上張合部上的兩塊張合板鉸接連接,下張合部上的兩塊張合板鉸接連接,且分別形成以上鉸接連接關系的兩個鉸接軸的軸線與所述直線垂直;
上張合部上的兩塊張合板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下張合部上的兩塊張合板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直線位于以上兩個平面之間;
上張合部和/或下張合部上還固定有壓緊裝置,所述壓緊裝置用于驅動上張合部或下張合部沿著以上兩個平面的間距方向往復運動;
所述上張合部和下張合部兩者中,至少有一者包括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用于驅動鉸接連接的張合板收攏或分開,且兩組張合板同步收攏或張開,各組張合板在張開狀態下,其上兩塊張合板分別位于以上直線的不同側;
所述張合機構位于切斷機構與后方的拉鏈傳送部之間。
本結構中,在拉鏈的傳輸方向上,所得的拉鏈后端的鏈牙可在張合機構的作用下脫開:即切斷機構在裁斷拉鏈后,在壓緊裝置的作用下,設置為壓緊裝置為一個氣缸,氣缸的缸體固定于機架上,上張合部固定于氣缸的活塞桿端部,且氣缸的軸線位于所述兩個平面的間距方向,這樣,在壓緊裝置的作用下,所得拉鏈的后端被夾持于上張合部和下張合部之間,此時,通過驅動裝置使得初始狀態為收攏狀態的兩個鉸接連接的張合板張開,且上張合部和下張合部上的張合板組同時張開,則所得拉鏈左側上張合部和下張合部上的張合板將拉鏈的左側向左拉,所得拉鏈右側上張合部和下張合部上的張合板將拉鏈的右側向右拉,這樣,可使得所得拉鏈端部的鏈牙脫開。具體的,設置為在張合板組呈閉合狀態時,拉鏈位于張合機構之間的部分中,左側的鏈牙位于張合板接觸面的左側,右側的鏈牙位于張合板接觸面的右側。進一步的,在氣缸與上張合部之間設置一根壓縮彈簧,以上壓縮彈簧可有效避免拉鏈受力過大而遭到破壞。進一步的,可在鉸接連接的兩個張合板之間設置一根復位彈簧,以在移除驅動裝置對張合板的約束后,張合板組能夠回歸至并攏狀態。以上驅動裝置可采用氣缸,即設置為氣缸的缸體和活塞桿分別與張合板組上的兩個張合板鉸接連接。
為實現切下拉鏈鏈牙脫開端的熱定型,所述張合板中均內置有發熱元件。
為使得本設備具有拉鏈長度識別功能,還包括計量裝置,所述計量裝置用于測量在拉鏈傳送部的作用下,由拉鏈傳送部送出的拉鏈長度或由拉鏈傳送部引入的拉鏈的長度。以上計量裝置的實現方式可以是以下方式中的一種或幾種:在驅動裝置為電機時,檢測電機轉子轉動的圈數、檢測傳送帶運行的距離、檢測拉鏈進入本設備的長度或由本設備輸出的拉鏈的長度。
為利于所得拉鏈的質量,還包括設置于拉鏈傳送路徑上的涂膠裝置。以上涂膠裝置用于向布帶上涂膠,可使得布帶在使用過程中,長時間不出現松散現象。
作為一種涂膠裝置的具體實現方式,所述涂膠裝置包括兩個涂膠輪,兩個涂膠輪之間具有用于拉鏈通過的間隙,且兩個涂膠輪的最外層均為吸濕材料。本涂膠裝置區別于傳統噴膠方式,可使得涂膠更為均勻。以上吸濕材料可采用有機高分子吸濕材料也可以采用無機吸濕材料。如采用纖維。
為使得拉鏈能夠以平整的狀態輸入拉鏈傳動部,還包括設置于拉鏈傳送部前方的送料部,所述送料部包括下送料輪和上送料輪,所述下送料輪與上送料輪之間具有用于拉鏈通過的間隙,且下送料輪與上送料輪之間的間隙寬度可調。以上下送料輪與上送料輪之間的間隙寬度可調的形式,可使得送料部適用于不同型號的拉鏈,進一步的,以上間隙寬度可調可通過如將下送料輪固定于機架上,上送料輪通過彈簧與機架相連的形式,即通過以上彈簧的彈性變形,達到以上間隙寬度可調的技術效果。
為使得拉鏈傳送部能夠更好的適應不同型號的拉鏈,兩個傳送帶之間的間隙寬度可調。兩個傳送帶之間的間隙寬度可調的具體實現方式可通過設置為輪架與機架為螺栓連接,且機架上用于穿設所述螺栓的螺栓孔為條形孔的形式。
為避免傳送帶與傳送輪之間發生打滑、傳送帶與拉鏈之間發生打滑,所述傳送帶為同步帶,且傳送帶的材質為橡膠;
所述傳送輪為同步帶輪。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以上切斷機構包括加熱裝置的設置,可通過以上加熱裝置對切刀的刀尖進行加熱,這樣,在切刀對拉鏈進行裁斷時,針對鏈牙為金屬的拉鏈,切刀上的熱量可使得布帶融化,這樣,可方便的將布帶完全裁斷;針對鏈牙為塑料的拉鏈,切刀上的熱量可使得鏈牙和布帶融化,也可方便的實現對布帶及鏈牙的完全裁斷。同時,以上受熱的布帶和鏈牙在冷卻時,布帶材料與布帶材料、布帶材料與鏈牙材料均可相互粘接,這樣,可有效的避免拉鏈的裁斷處布帶纖維松散、鏈牙與布帶結合不緊湊的情況出現。綜上,以上兩個傳送帶的相鄰側相互平行及切斷機構的特殊形式,均可保證通過本設備得到的拉鏈具有更好的尺寸準確性和更好的端面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切割成型設備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切割成型設備一個具體實施例中,上張合部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切割成型設備一個具體實施例中,下張合部的俯視圖;
圖4為圖1所示A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的編號依次為:1、機架,2、傳送輪,3、輪架,4、切斷機構,41、切刀,42、驅動機構,43、加熱裝置,5、張合機構,51、張合板,52、驅動裝置,53、復位彈簧,54、壓緊裝置,6、傳送帶,7、涂膠裝置,8、下送料輪,9、上送料輪,10、計量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僅限于以下實施例。
實施例1:
如圖1至圖4所示,切割成型設備,包括機架1、固定于機架1上的拉鏈傳送部及設置于拉鏈傳送路徑上的切斷機構4,所述拉鏈傳送部包括上傳送部及位于上傳送部下方的下傳送部,所述上傳送部及下傳送部均包括輪架3、固定于輪架3上的至少兩個傳送輪2及張緊于傳送輪2上的傳送帶6,且兩個傳送帶6的相鄰側相互平行,兩個傳送帶6相鄰側之間具有用于拉鏈通過的間隙;
上傳送部的傳送輪2中,至少有一個傳送輪2上連接有用于驅動該傳送輪2轉動的驅轉裝置,下傳送部的傳送輪2中,至少有一個傳送輪2上連接有用于驅動該傳送輪2轉動的驅轉裝置;
所述切斷機構4包括切刀41、驅動機構42及加熱裝置43,所述切刀41固定于驅動機構42上,所述驅動機構42用于驅動切刀41作往復運動,且切刀41刀尖的運動軌跡與拉鏈的傳送路徑相交,所述加熱裝置43用于加熱切刀41的刀尖。
具體的,以上驅轉裝置優選為電機,在驅轉裝置的驅動力下,對應傳送輪2轉動,以上傳送帶6與傳送輪2相互之間的力,如摩擦力,迫使傳送帶6隨傳送輪2轉動。本設備工作時,如上傳送部上的傳送帶6逆時針轉動,下傳送部上的傳送帶6順時針轉動,這樣,將拉鏈的一端由拉鏈傳送部的拉鏈引入端引入兩個傳送帶6之間的間隙后,兩個傳送帶6對拉鏈的夾持力產生的摩擦力,迫使拉鏈隨傳送帶6運動,同時,由于兩個傳送帶6的相鄰側相互平行,這樣,可保證進入到以上間隙中的拉鏈不易產生皺褶,這樣,就可以如拉鏈的傳送速度、拉鏈自由端被傳送到的位置等為根據,采用切刀41對拉鏈進行裁斷,得到所需長度的拉鏈。
采用以上切斷機構4包括加熱裝置43的設置,可通過以上加熱裝置43對切刀41的刀尖進行加熱,這樣,在切刀41對拉鏈進行裁斷時,針對鏈牙為金屬的拉鏈,切刀41上的熱量可使得布帶融化,這樣,可方便的將布帶完全裁斷;針對鏈牙為塑料的拉鏈,切刀41上的熱量可使得鏈牙和布帶融化,也可方便的實現對布帶及鏈牙的完全裁斷。同時,以上受熱的布帶和鏈牙在冷卻時,布帶材料與布帶材料、布帶材料與鏈牙材料均可相互粘接,這樣,可有效的避免拉鏈的裁斷處布帶纖維松散、鏈牙與布帶結合不緊湊的情況出現。綜上,以上兩個傳送帶6的相鄰側相互平行及切斷機構4的特殊形式,均可保證通過本設備得到的拉鏈具有更好的尺寸準確性和更好的端面質量。
以上加熱裝置43可采用電加熱套,切刀41在驅動機構42作用下復位時,切刀41的刀尖回退到電加熱套內,切刀41的刀尖受熱溫度上升,以為下一次拉鏈裁斷做好準備。
以上切斷機構4亦可以采用類似圓盤鋸的形式,如設置為切刀41呈整圓盤狀或邊緣具有缺口的圓盤狀,為整圓盤狀時,切刀41上連接用于驅動切刀41旋轉的驅轉裝置,如采用電機,同時切刀41在工作過程中相對于拉鏈的運動路徑作往復運動,如將電機連接在一個往復運動驅動機構上,切刀41連接于電機的轉子上,在切刀41與拉鏈接觸時完成對拉鏈的切割;在切刀41呈具有缺口的圓盤狀時,切刀41上連接用于驅動切刀41旋轉的驅轉裝置,如采用電機,將切刀41連接于電機的轉子上,切刀41在轉動過程中,其上缺口與拉鏈最為接近時,切刀41對拉鏈不影響,切刀41缺口以外的部分與拉鏈接觸時,完成對拉鏈的切割;以上切刀41亦可以采用鋸帶,以上鋸帶通過帶輪張緊,同時通過帶輪驅動鋸帶轉動,帶輪固定于帶輪架上,帶輪架連接于往復運動驅動裝置上,以上往復運動驅動裝置用于驅動鋸帶相對于拉鏈的運動路徑作往復運動,采用鋸帶的切刀形式,可實現單個切刀41服務于多個切割成型設備。
實施例2: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作進一步限定:為使得拉鏈在被裁斷時,拉鏈處于張緊狀態,以獲得更為平直的斷面及長度尺寸更為準確的拉鏈,所述拉鏈傳送部為兩個,沿著拉鏈傳送方向,后方的拉鏈傳送部的拉鏈引入端與前方的拉鏈傳送部的拉鏈輸出端相接,所述切斷機構4位于兩個拉鏈傳送部之間。本案中,拉鏈在被裁斷時,裁切點前方,即切刀41向后方的拉鏈傳送部一側的拉鏈處于繃緊狀態,即可實現上述有益效果。進一步的,為使得在完成裁切后,拉鏈能夠在前方的拉鏈傳送部的作用下,拉鏈的端部能夠被引入到后方的拉鏈傳送部中,優選在兩個拉鏈傳送部之間設置一塊支撐板,以上支撐板的兩端分別與前方拉鏈傳送部的輸出端和后方的拉鏈傳送部的輸入端相接,這樣,在支撐板為拉鏈提供支撐時,拉鏈的自由端可被方便的被推入到后方的拉鏈傳送部中。
由于裁切下來的拉鏈上兩排鏈牙任然處于原始的鎖扣狀態,而在安裝拉頭時,需要將使得兩排鏈牙脫開,故為便于后續加工,設置為:兩個用于拉鏈通過的間隙位于同一直線上,還包括張合機構5,所述張合機構5包括上張合部和下張合部,所述上張合部和下張合部均包括兩塊張合板51,上張合部上的兩塊張合板51鉸接連接,下張合部上的兩塊張合板51鉸接連接,且分別形成以上鉸接連接關系的兩個鉸接軸的軸線與所述直線垂直;
上張合部上的兩塊張合板51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下張合部上的兩塊張合板51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直線位于以上兩個平面之間;
上張合部和/或下張合部上還固定有壓緊裝置54,所述壓緊裝置54用于驅動上張合部或下張合部沿著以上兩個平面的間距方向往復運動;
所述上張合部和下張合部兩者中,至少有一者包括驅動裝置52,所述驅動裝置52用于驅動鉸接連接的張合板51收攏或分開,且兩組張合板51同步收攏或張開,各組張合板51在張開狀態下,其上兩塊張合板51分別位于以上直線的不同側;
所述張合機構5位于切斷機構4與后方的拉鏈傳送部之間。
本結構中,在拉鏈的傳輸方向上,所得的拉鏈后端的鏈牙可在張合機構5的作用下脫開:即切斷機構4在裁斷拉鏈后,在壓緊裝置54的作用下,設置為壓緊裝置54為一個氣缸,氣缸的缸體固定于機架1上,上張合部固定于氣缸的活塞桿端部,且氣缸的軸線位于所述兩個平面的間距方向,這樣,在壓緊裝置54的作用下,所得拉鏈的后端被夾持于上張合部和下張合部之間,此時,通過驅動裝置52使得初始狀態為收攏狀態的兩個鉸接連接的張合板51張開,且上張合部和下張合部上的張合板51組同時張開,則所得拉鏈左側上張合部和下張合部上的張合板51將拉鏈的左側向左拉,所得拉鏈右側上張合部和下張合部上的張合板51將拉鏈的右側向右拉,這樣,可使得所得拉鏈端部的鏈牙脫開。具體的,設置為在張合板51組呈閉合狀態時,拉鏈位于張合機構5之間的部分中,左側的鏈牙位于張合板51接觸面的左側,右側的鏈牙位于張合板51接觸面的右側。進一步的,在氣缸與上張合部之間設置一根壓縮彈簧,以上壓縮彈簧可有效避免拉鏈受力過大而遭到破壞。進一步的,可在鉸接連接的兩個張合板51之間設置一根復位彈簧53,以在移除驅動裝置52對張合板51的約束后,張合板51組能夠回歸至并攏狀態。以上驅動裝置52可采用氣缸,即設置為氣缸的缸體和活塞桿分別與張合板51組上的兩個張合板51鉸接連接。
為實現切下拉鏈鏈牙脫開端的熱定型,所述張合板51中均內置有發熱元件。
為使得本設備具有拉鏈長度識別功能,還包括計量裝置10,所述計量裝置10用于測量在拉鏈傳送部的作用下,由拉鏈傳送部送出的拉鏈長度或由拉鏈傳送部引入的拉鏈的長度。以上計量裝置10的實現方式可以是以下方式中的一種或幾種:在驅動裝置52為電機時,檢測電機轉子轉動的圈數、檢測傳送帶6運行的距離、檢測拉鏈進入本設備的長度或由本設備輸出的拉鏈的長度。
為利于所得拉鏈的質量,還包括設置于拉鏈傳送路徑上的涂膠裝置7。以上涂膠裝置7用于向布帶上涂膠,可使得布帶在使用過程中,長時間不出現松散現象。
作為一種涂膠裝置7的具體實現方式,所述涂膠裝置7包括兩個涂膠輪,兩個涂膠輪之間具有用于拉鏈通過的間隙,且兩個涂膠輪的最外層均為吸濕材料。本涂膠裝置7區別于傳統噴膠方式,可使得涂膠更為均勻。以上吸濕材料可采用有機高分子吸濕材料也可以采用無機吸濕材料。如采用纖維。
本實施例中,為實現本設備的自動化,還包括控制模塊,所述切斷機構4中的驅動機構42、張合機構5中的驅動裝置52和壓緊裝置54、傳送輪2上連接的驅轉裝置的運行和停止均通過控制模塊進行控制。
實施例3:
本實施例在以上任意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任意一個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對本案作進一步限定,為使得拉鏈能夠以平整的狀態輸入拉鏈傳動部,還包括設置于拉鏈傳送部前方的送料部,所述送料部包括下送料輪8和上送料輪9,所述下送料輪8與上送料輪9之間具有用于拉鏈通過的間隙,且下送料輪8與上送料輪9之間的間隙寬度可調。以上下送料輪8與上送料輪9之間的間隙寬度可調的形式,可使得送料部適用于不同型號的拉鏈,進一步的,以上間隙寬度可調可通過如將下送料輪8固定于機架1上,上送料輪9通過彈簧與機架1相連的形式,即通過以上彈簧的彈性變形,達到以上間隙寬度可調的技術效果。
為使得拉鏈傳送部能夠更好的適應不同型號的拉鏈,兩個傳送帶6之間的間隙寬度可調。兩個傳送帶6之間的間隙寬度可調的具體實現方式可通過設置為輪架3與機架1為螺栓連接,且機架1上用于穿設所述螺栓的螺栓孔為條形孔的形式。
為避免傳送帶6與傳送輪2之間發生打滑、傳送帶6與拉鏈之間發生打滑,所述傳送帶6為同步帶,且傳送帶6的材質為橡膠;
所述傳送輪2為同步帶輪。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實施方式,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