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紗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便于移動的紡紗機吸塵設備。
背景技術:
紡織機把許多植物纖維捻在一起紡成線或紗,這些線或紗可用來織成布,最早的紡紗機機構非常簡單,是14世紀開始使用的,18世紀以后,人們發明了更好的紡紗機,就是這種紡紗機使紡織業成為第一大工業,所有的紡紗機都只做兩件事,首先把大量的短纖維聚合成松散的棉線,然后把棉線一點點的抽出來,捻搓成細密的棉線,棉線經過搓捻就變長了,在紡紗的過程中,紗中夾雜的和一些小細棉會在空氣中漂浮,環境不衛生,工作人員呼吸時回呼入一些灰塵和小細棉,傷害人體健康,現有的紡紗吸塵設備移動不便,且吸塵效果差。
因此,發明一種便于移動的紡紗機吸塵設備顯得非常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便于移動的紡紗機吸塵設備以解決現有的紡紗吸塵設備移動不便,且吸塵效果差的問題。一種便于移動的紡紗機吸塵設備,包括紡紗機,吸塵裝置,萬向螺旋管,輸風管道,固定端,增壓泵,吸塵頭,機架,萬向螺旋管放置槽,手柄,集塵室,灰塵出口,灰塵排放閥門,萬向輪,集塵室蓋和鉸鏈,所述機架內部的底部安裝有吸塵裝置;所述吸塵裝置上表面的右側安裝有增壓泵;所述增壓泵的上方安裝有輸風管道;所述輸風管道的頂部安裝有固定端;所述固定端上安裝有萬向螺旋管;所述萬向螺旋管的另一端安裝有吸塵頭;所述吸塵頭的下方設有紡紗機;所述吸塵裝置上方的左側設有萬向螺旋管放置槽;所述機架左側的上方安裝有手柄;所述機架左側的下方安裝有集塵室;所述集塵室內部的上放設有灰塵出口;所述灰塵出口上安裝有灰塵排放閥門;所述集塵室的頂部安裝有集塵室蓋;所述機架的底面上安裝有萬向輪。
所述集塵室蓋與機架之間通過鉸鏈進行連接,有利于集塵室蓋在機架上的靈活轉動。
所述機架的材質為不銹鋼材質,有利于具有較好穩定性的同時,長久的保持表面光滑,不生銹。
所述萬向螺旋管與輸風管道之間通過固定端進行固定連接,有利于固定的穩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設有的萬向螺旋管,方便改變吸塵頭的方向,有利于根據吸塵的需求對吸塵頭的方向進行固定,設有的集塵室和集塵室蓋,有利于在對灰塵進行存放的同時,防止灰塵在空氣中繼續漂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圖中:
1-紡紗機,2-吸塵裝置,3-萬向螺旋管,4-輸風管道,5-固定端,6-增壓泵,7-吸塵頭,8-機架,9-萬向螺旋管放置槽,10-手柄,11-集塵室,12-灰塵出口,13-灰塵排放閥門,14-萬向輪,15-集塵室蓋,16-鉸鏈。
實施例:
如附圖1所示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便于移動的紡紗機吸塵設備,包括紡紗機1,吸塵裝置2,萬向螺旋管3,輸風管道4,固定端5,增壓泵6,吸塵頭7,機架8,萬向螺旋管放置槽9,手柄10,集塵室11,灰塵出口12,灰塵排放閥門13,萬向輪14,集塵室蓋15和鉸鏈16,所述機架8內部的底部安裝有吸塵裝置2;所述吸塵裝置2上表面的右側安裝有增壓泵6;所述增壓泵6的上方安裝有輸風管道4;所述輸風管道4的頂部安裝有固定端5;所述固定端5上安裝有萬向螺旋管3;所述萬向螺旋管3的另一端安裝有吸塵頭7;所述吸塵頭7的下方設有紡紗機1;所述吸塵裝置2上方的左側設有萬向螺旋管放置槽9;所述機架8左側的上方安裝有手柄10;所述機架8左側的下方安裝有集塵室11;所述集塵室11內部的上放設有灰塵出口12;所述灰塵出口12上安裝有灰塵排放閥門13;所述集塵室11的頂部安裝有集塵室蓋15;所述機架8的底面上安裝有萬向輪14。
所述集塵室蓋15與機架8之間通過鉸鏈16進行連接,有利于集塵室蓋15在機架8上的靈活轉動。
所述機架8的材質為不銹鋼材質,有利于具有較好穩定性的同時,長久的保持表面光滑,不生銹。
所述萬向螺旋管3與輸風管道4之間通過固定端5進行固定連接,有利于固定的穩定。
工作原理
本實用新型通過機架8上安裝的手柄10將吸塵裝置2移至紡紗機1的旁邊,再將萬向螺旋管3一端安裝的吸塵頭7移至待除塵的紡紗機1旁,吸塵裝置2開始工作過,在增壓泵6的作用下增強輸風管道4內部的空氣吸力,產生的吸力通過吸塵頭7對紡紗機1上的灰塵和漂浮在空氣中的灰塵進行吸納,打開灰塵排放閥門13將吸塵裝置2吸納的灰塵從灰塵出口12排出,待集塵室11內存儲的灰塵較多時,打開集塵室蓋15將灰塵清除,不使用時將萬向螺旋管3和與其連接的吸塵頭7放置在萬向螺旋管放置槽9內即可。
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啟發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