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化纖長絲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化纖長絲在生產過程中會有冷卻這一工序。那么,怎樣在保證達到冷卻目的的同時,又盡可能降低成本則是最關鍵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現有的問題做出改進,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化纖長絲冷卻裝置,要在保證冷卻化纖長絲的前提下,盡可能節約能源,降低成本。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化纖長絲冷卻裝置,包括冷卻腔、疏風管道和空調,所述冷卻腔輸入端旁側設有疏風管道,所述疏風管道的另一端設有空調。
進一步的,所述冷卻腔包括相通的急速冷卻腔和緩速冷卻腔,所述急速冷卻腔位于化纖長絲輸入端,所述緩速冷卻腔位于化纖長絲輸出端,且緩速冷卻腔的開口直徑比急速冷卻腔的開口直徑大。
進一步的,所述急速冷卻腔和緩速冷卻腔相通處設有一排均勻排列的導紗鉤,所述緩速冷卻腔內設有若干排均勻分布的導紗鉤,同排設置的導紗鉤固定于一固定桿上,所述固定桿兩端固定于冷卻腔,
進一步的,所述急速冷卻腔的開口直徑為0.5~0.6米,緩速冷卻腔的開口直徑為0.9~1.1米。
進一步的,所述上下相鄰的導紗鉤錯位設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因導紗鉤的特殊設置,需冷卻的化纖長絲在急速冷卻腔內會集中分布,而空調輸出的冷卻風正對著急速冷卻腔吹,從而達到急速冷卻化纖長絲的效果。而在緩速冷卻腔內,化纖長絲的走向隨著導紗鉤的分布呈S型,延長了化纖長絲在冷卻腔的時間,使化纖長絲在較小距離、較小空間內進一步冷卻。此外,在腔室內實現冷卻,減少了冷卻風的流失,從而減少能耗,降低成本。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化纖長絲冷卻裝置的構造示意圖;
圖2為冷卻腔內導紗鉤分布示意圖。
圖中:1-冷卻腔,11-急速冷卻腔,12-緩速冷卻腔,13-固定桿,14-導紗鉤,2-疏風管道,3-空調。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如圖1~2所示,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中,一種化纖長絲冷卻裝置,包括冷卻腔1、疏風管道2和空調3,所述冷卻腔1輸入端旁側設有疏風管道2,所述疏風管道2的另一端設有空調3。
本實施例中,所述冷卻腔1包括相通的急速冷卻腔11和緩速冷卻腔12,所述急速冷卻腔11位于化纖長絲輸入端,所述緩速冷卻腔12位于化纖長絲輸出端,且緩速冷卻腔12的開口直徑比急速冷卻腔11的開口直徑大。
本實施例中,所述急速冷卻腔11和緩速冷卻腔12相通處設有一排均勻排列的導紗鉤14,所述緩速冷卻腔12內設有若干排均勻分布的導紗鉤14,同排設置的導紗鉤14固定于一固定桿13上且每排的導紗鉤14的數量相等,所述固定桿13兩端固定于冷卻腔1,
本實施例中,所述急速冷卻腔11的開口直徑為0.5~0.6米,緩速冷卻腔12的開口直徑為0.9~1.1米。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下相鄰的導紗鉤14錯位設置,同排任意兩個相鄰的導紗鉤14隔距相等。
具體的:待冷卻的化纖長絲從急速冷卻腔11進入,先經過急速冷卻腔11和緩速冷卻腔12相通處的導紗鉤14,化纖長絲在此處集中分布,接著進入緩速冷卻腔12,經過緩速冷卻腔12內導紗鉤14呈S型走向,最后從緩速冷卻腔12輸出進入下一道工序。疏風管道2往急速冷卻腔11內輸送冷卻風,則剛進入冷卻腔內1且集中分布的化纖長絲可實現急速冷卻,隨后進入緩速冷卻腔12內且最終完成冷卻進入下一道工序。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