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到紡紗新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涉及到一種雙包纏平行紗紡紗裝置及紡紗方法。
背景技術:
平行紡又稱包纏紡,其利用空心錠子進行紡紗,用平行紡紗機生產的紗稱為平行紗,也稱P.L紗。平行紡試講一根無捻平行纖維條作為芯紗,外包長絲或已紡成的短纖紗,經包纏成紗后繞在筒子上,由于芯紗的纖維沒有加捻,因此稱為平行紡。當紗線收到拉伸作用時,長絲對短纖條施加徑向壓力,使短纖維之間產生摩擦力而使平行紗具有一定的強力。
平行紗可以紗代線,以獨特的成紗結構而適用于無捻、弱捻和起絨類產品,給人以一種高檔的感覺。但是目前的平行紡紗裝置均采用單根長絲或者短纖紗進行外包,使得紡紗品種和成紗質量受到一定的限制。
針對此,本發明給出一種雙包纏平行紗紡紗裝置及紡紗方法,以實現對芯紗的雙包纏,同時兩次包纏的方向和包纏的密度可調,從而豐富紗線的外觀效果,提高紗線的附加值。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給出一種雙包纏平行紗紡紗裝置及紡紗方法,以實現對芯紗的雙包纏,同時兩次包纏的方向和包纏的密度可調,從而豐富紗線的外觀效果,提高紗線的附加值。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包纏平行紗紡紗裝置,包括牽伸裝置,所述牽伸裝置包括后羅拉對、中羅拉對和前羅拉對,所述在牽伸裝置的下部設置有上空心錠子,在所述上空心錠子下部設置有下空心錠子,所述上空心錠子的頂端開放,在所述上空心錠子的外側圓周上固定連接有上托盤,所述上托盤為圓盤結構,在所述上托盤上固定加裝有上嵌入銷,在所述上托盤上放置有上紗筒,所述上紗筒的底端固定嵌入在上嵌入銷內,在所述上紗筒上纏繞有上外包紗,在位于所述上紗筒上部的上空心錠子的一側開有上喂入孔,在所述下空心錠子的外側圓周上固定連接有下托盤,所述下托盤為圓盤結構,在所述下托盤上固定加裝有下嵌入銷,在所述下托盤上放置有下紗筒,所述下紗筒的底端固定嵌入在下嵌入銷內,在所述下紗筒上纏繞有下外包紗,在位于所述下紗筒上部的下空心錠子的一側開有下喂入孔,在位于所述下紗筒下部的下空心錠子的外圓周上加裝有皮帶盤,所述皮帶盤通過皮帶由電機帶動轉動,在所述皮帶盤下部加裝有吸風管,所述吸風管通過吸風口與負壓風機相連,在所述吸風管下部加裝有引紗羅拉對,在所述引紗羅拉對下部加裝有細紗筒,所述上空心錠子的底端通過齒輪與下空心錠子的頂端互通性連接,所述齒輪為換向齒輪,此時上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芯層的短纖須條的外側,得到內單包纏紗,下外包紗以S捻向或Z捻向包纏在內單包纏紗的外側,得到雙包纏紗,所述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的包纏螺距等于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螺距,且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包纏方向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方向相反;所述齒輪為同向齒輪,此時上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芯層的短纖須條的外側,得到內單包纏紗,下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內單包纏紗的外側,得到雙包纏紗,所述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的包纏螺距等于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螺距,且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包纏方向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方向相同;所述齒輪為換向變速齒輪,此時上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芯層的短纖須條的外側,得到內單包纏紗,下外包紗以S捻向或Z捻向包纏在內單包纏紗的外側,得到雙包纏紗,所述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的包纏螺距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螺距不相等,且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包纏方向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方向相反;所述齒輪為同向變速齒輪,此時上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芯層的短纖須條的外側,得到內單包纏紗,下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內單包纏紗的外側,得到雙包纏紗,所述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的包纏螺距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螺距不相等,且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包纏方向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方向相同。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雙包纏平行紗紡紗方法,雙包纏平行紗包括芯紗、上外包紗和下外包紗,所述芯紗為羅布麻/天絲混紡無捻須條,所述上外包紗為原色腈綸有捻環錠細紗,所述下外包紗為純棉有捻環錠細紗,所述上外包紗緊緊包纏在芯紗的外側組成內包纏紗,所述下外包紗緊緊包纏在內包纏紗的外側組成雙包纏平行紗,上外包紗在芯層上的包纏螺距大于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螺距,且上外包紗在芯層上包纏方向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方向相反,具體包括以下生產步驟:
第一步:將羅布麻纖維采用2%的油脂與10%的水噴濕后進行燜麻預處理,而后將預處理后的羅布麻纖維與天絲纖維采用手工混合的方式進行原料階段的混合,而后將混合后的纖維依次經棉紡工藝流程的第一開清棉、第一梳棉、第一精梳、第一并條、第一粗紗工序制得羅布麻/天絲混紡粗紗,其中羅布麻纖維的比例在70%以上;
第二步:將原色腈綸纖維經棉紡工藝流程的第二開清棉、第二梳棉、第二精梳、第二并條、第二粗紗、第一細紗工序制成原色腈綸有捻環錠細紗,其中第一細紗工序采用環錠紡細紗機;
第三步:將棉纖維經棉紡工藝流程的第三開清棉、第三梳棉后制得棉條,而后將棉條手工撕扯成散纖維狀,而后對撕扯得到的棉散纖維采用超聲波、微波、生物酶生態聯合預處理,而后將預處理后的棉散纖維采用植物染料進行染色得到染色棉纖維,其中的植物染料為橘皮染料,而后將染色棉纖維經棉紡工藝流程的第四開清棉、第四梳棉、第一預并條、第三精梳、第三并條、第三粗紗、第二細紗工序制成染色棉環錠細紗,其中第二細紗工序采用環錠紡細紗機;
第四步:將羅布麻/天絲混紡粗紗、染色棉環錠細紗、原色腈綸有捻環錠細紗共同經第三細紗工序制成所需的雙包纏平行紗,其中第三細紗采用本專利的雙包纏平行紗紡紗裝置,紡紗時,電機通過皮帶帶動皮帶盤轉動,繼而帶動下空心錠子轉動,羅布麻/天絲混紡粗紗經牽伸裝置喂入,經由后羅拉對、中羅拉對和前羅拉對的牽伸作用后得到無捻的羅布麻/天絲混紡須條,羅布麻/天絲混紡須條經上空心錠子的開放頂端喂入上空心錠子,原色腈綸有捻環錠細紗作為上外包紗由上喂入孔進入上空心錠子,染色棉環錠細紗作為下外包紗由下喂入孔進入下空心錠子,齒輪選用換向變速齒輪時,下空心錠子的轉速大于上空心錠子轉速且轉動方向相反,此時原色腈綸有捻環錠細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羅布麻/天絲混紡須條的外側,得到內單包纏紗,染色棉環錠細紗以S捻向或Z捻向包纏在內單包纏紗的外側,得到雙包纏平行紗,此時,原色腈綸有捻環錠細紗在羅布麻/天絲混紡須條上的包纏螺距大于染色棉環錠細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螺距;最后,雙包纏平行紗在吸風管吸風的作用下向下輸出,而后被引紗羅拉對引出,最后卷繞在細紗筒上。
本發明可實現對芯紗的雙包纏,同時兩次包纏的方向和包纏的密度可調,從而豐富紗線的外觀效果,提高紗線的附加值。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雙包纏平行紗紡紗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雙包纏平行紗紡紗裝置,包括牽伸裝置,牽伸裝置包括后羅拉對4、中羅拉對5和前羅拉對6,在牽伸裝置的下部設置有上空心錠子7,在上空心錠子下部設置有下空心錠子8,上空心錠子的頂端開放,在上空心錠子的外側圓周上固定連接有上托盤10,上托盤為圓盤結構,在上托盤上固定加裝有上嵌入銷,在上托盤上放置有上紗筒11,上紗筒的底端固定嵌入在上嵌入銷內,在上紗筒上纏繞有上外包紗2,在位于上紗筒上部的上空心錠子的一側開有上喂入孔12,在下空心錠子的外側圓周上固定連接有下托盤13,下托盤為圓盤結構,在下托盤上固定加裝有下嵌入銷,在下托盤上放置有下紗筒14,下紗筒的底端固定嵌入在下嵌入銷內,在下紗筒上纏繞有下外包紗3,在位于下紗筒上部的下空心錠子的一側開有下喂入孔15,在位于下紗筒下部的下空心錠子的外圓周上加裝有皮帶盤16,皮帶盤通過皮帶17由電機帶動轉動,在皮帶盤下部加裝有吸風管18,吸風管通過吸風口19與負壓風機相連,在吸風管下部加裝有引紗羅拉對20,在引紗羅拉對下部加裝有細紗筒21,上空心錠子的底端通過齒輪9與下空心錠子的頂端互通性連接,齒輪為換向齒輪,此時上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芯層的短纖須條的外側,得到內單包纏紗,下外包紗以S捻向或Z捻向包纏在內單包纏紗的外側,得到雙包纏紗,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的包纏螺距等于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螺距,且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包纏方向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方向相反;齒輪9為同向齒輪,此時上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芯層的短纖須條的外側,得到內單包纏紗,下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內單包纏紗的外側,得到雙包纏紗,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的包纏螺距等于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螺距,且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包纏方向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方向相同;齒輪9為換向變速齒輪,此時上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芯層的短纖須條的外側,得到內單包纏紗,下外包紗以S捻向或Z捻向包纏在內單包纏紗的外側,得到雙包纏紗,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的包纏螺距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螺距不相等,且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包纏方向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方向相反;齒輪9為同向變速齒輪,此時上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芯層的短纖須條的外側,得到內單包纏紗,下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內單包纏紗的外側,得到雙包纏紗,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的包纏螺距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螺距不相等,且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包纏方向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方向相同。
紡紗時,電機通過皮帶17帶動皮帶盤16轉動,繼而帶動下空心錠子8轉動,短纖粗紗1經牽伸裝置喂入,經由后羅拉對4、中羅拉對5和前羅拉對6的牽伸作用后得到弱捻的短纖須條,短纖須條經上空心錠子的開放頂端喂入上空心錠子,上外包紗2由上喂入孔12進入上空心錠子7,下外包紗3由下喂入孔15進入下空心錠子8,齒輪9為換向齒輪時,下空心錠子和上空心錠子轉速相同且轉動方向相反,此時上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芯層的短纖須條的外側,得到內單包纏紗,下外包紗以S捻向或Z捻向包纏在內單包纏紗的外側,得到雙包纏紗,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的包纏螺距等于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螺距,且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包纏方向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方向相反;齒輪9為同向齒輪時,下空心錠子和上空心錠子轉速相同且轉動方向相同,此時上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芯層的短纖須條的外側,得到內單包纏紗,下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內單包纏紗的外側,得到雙包纏紗,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的包纏螺距等于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螺距,且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包纏方向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方向相同;齒輪9為換向變速齒輪時,下空心錠子和上空心錠子轉速不同且轉動方向相反,此時上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芯層的短纖須條的外側,得到內單包纏紗,下外包紗以S捻向或Z捻向包纏在內單包纏紗的外側,得到雙包纏紗,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的包纏螺距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螺距不相等,且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包纏方向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方向相反;齒輪9為同向變速齒輪時,下空心錠子和上空心錠子轉速不同且轉動方向相同,此時上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芯層的短纖須條的外側,得到內單包纏紗,下外包紗以Z捻向或S捻向包纏在內單包纏紗的外側,得到雙包纏紗,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的包纏螺距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螺距不相等,且上外包紗在芯層的短纖須條上包纏方向與下外包紗在內單包纏紗上的包纏方向相同,最后,雙包纏紗在吸風管18吸風的作用下向下輸出,而后被引紗羅拉對20引出,最后卷繞在細紗筒2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