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印刷裝置。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已知一種以所謂的卷對卷(roll-to-roll)的方式而被構成的大型的印刷裝置,所述卷對卷方式為,以被卷疊成卷筒狀的卷筒狀介質的形式供給記錄介質,并且將被實施了印刷的記錄介質收卷成卷筒狀而進行回收的方式。這樣的印刷裝置具備從兩側對卷筒狀介質進行支承的介質支承部。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如下的印刷裝置,即,通過用戶使被設置在一側的卷筒介質支架裝置(介質支承部)上的把手轉動,從而從一側向另一側按壓卷筒狀介質由此使卷筒狀介質被固定的印刷裝置。
但是,在專利文獻1的印刷裝置中,在對卷筒狀介質進行更換時,需要用戶使把手向與安裝時相反的方向轉動以使介質支承部返回至初始狀態。即,在現有的印刷裝置對卷筒狀介質進行更換時,用戶會在卷筒狀介質的更換上花費勞力。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32206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用于解決上述課題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發明,并能夠作為以下的方式或應用例而實現。
應用例1
本應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對卷筒狀介質進行保持的介質支承部,所述介質支承部具備:基座,其沿著導軌的軸向移動并被固定在所述導軌上;主軸,其被支承在所述基座上,并通過沿著所述軸向移動從而使所述卷筒狀介質被固定;拼合螺母部,其被設置于所述基座上并能夠分割為兩個;螺栓,其使所述主軸在所述軸向上移動;把手,其使所述螺栓繞軸進行轉動;開閉機構,其使所述拼合螺母部進行開閉,所述拼合螺母部在閉合狀態下與所述螺栓擰合,并使通過所述把手而被轉動的所述螺栓在所述軸向上移動,所述拼合螺母部在開放狀態下將所述螺栓釋放。
根據本應用例,印刷裝置的介質支承部具備拼合螺母部和使拼合螺母部開閉的開閉機構。拼合螺母部在閉合狀態下與螺栓擰合,并使通過把手而被轉動的螺栓沿著軸向進行移動。而且,通過螺栓使主軸在軸向上進行移動,從而使卷筒狀介質被固定在介質支承部上。此外,拼合螺母部在開放狀態下將擰合的螺栓釋放。由此,能夠使螺栓以及被設置于螺栓上的把手相對于與基座連接的拼合螺母部而在軸向上自由地移動。換言之,由于在卷筒狀介質的更換時,通過利用開閉機構而將拼合螺母部設為開放狀態,從而用戶能夠在不轉動把手的條件下使介質支承部返回至初始狀態,因此能夠提高卷筒狀介質的更換作業的效率。因此,能夠提供一種使更換卷筒狀介質時的作業效率提高的印刷裝置。
應用例2
上述應用例所述的印刷裝置優選為,具備彈性部件,所述彈性部件在所述拼合螺母部與所述螺栓的擰合被解除時,使所述螺栓返回至初始位置。
根據本應用例,由于介質支承部在拼合螺母部與螺栓的擰合被解除時,通過彈性部件的彈力而使螺栓以及與螺栓連接的把手返回至初始位置,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卷筒狀介質的更換作業的效率。
應用例3
在上述應用例所述的印刷裝置中,優選為,所述開閉機構具有:開閉滾輪,其與所述拼合螺母部連接,并使所述拼合螺母部開閉;臂,其與所述開閉滾輪卡合,并通過在所述軸向上進行移動從而使所述開閉滾輪開閉;彈性部件,其使所述臂在所述軸向上移動。
根據本應用例,開閉機構具備使臂在軸向上移動的彈性部件,所述臂與使拼合螺母開閉的開閉滾輪卡合。通過在卷筒狀介質的固定被解除時利用彈性部件的彈力而使臂在軸向上移動,從而能夠通過開閉滾輪而使拼合螺母部成為開放狀態。
應用例4
在上述應用例所述的印刷裝置中,優選為,所述開閉機構具有:彈性部件,其將所述拼合螺母部保持為閉合狀態;按鈕,其使所述拼合螺母部成為開放狀態。
根據本應用例,由于開閉機構由將拼合螺母部保持為閉合狀態的彈性部件和使拼合螺母部成為開放狀態的按鈕構成,即由較少的部件構成,因此能夠以較低的成本來實現使拼合螺母部開閉的開閉機構。
附圖說明
圖1為表示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裝置的概要結構的側剖視圖。
圖2為表示印刷裝置的概要結構的后視圖。
圖3為表示饋送部的立體圖。
圖4為對饋送部進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
圖5為對饋送部進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
圖6為對圖5中的拼合螺母部進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
圖7為對圖5中的開閉機構進行放大表示的俯視圖。
圖8為對饋送部進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
圖9為對圖8中的拼合螺母部進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
圖10為對圖8中的開閉機構進行放大表示的俯視圖。
圖11為對饋送部進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
圖12為對饋送部進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
圖13為對改變例所涉及的拼合螺母部進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而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個附圖中,由于將各個部件等設為可識別程度的大小,因此以使各個部件等的尺度與實際不同的方式而進行表示。
此外,在圖1至圖13中,為了便于說明,作為相互正交的三個軸而圖示了x軸、y軸以及z軸,并且將圖示了軸向的箭頭標記的頂端側設為“+側”,將基端側設為“-側”。將與x軸平行的方向稱為“x軸方向”,將與y軸平行的方向稱為“y軸方向”,將與z軸平行的方向稱為“z軸方向”。
實施方式
首先,對印刷裝置的結構進行說明。印刷裝置例如為噴墨式打印機。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對比較大型的介質(media)進行處理的大幅面打印機(lfp:largeformatprinter)作為印刷裝置的結構例而進行說明。
圖1為表示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裝置的概要結構的側剖視圖。圖2為表示印刷裝置的概要結構的后視圖。如圖1和圖2所示,印刷裝置1具備在下端安裝有使印刷裝置1移動的小腳輪15的一對腳部17和被組裝在腳部17上的記錄部框體19等。此外,印刷裝置1具備從被卷疊為卷筒狀的卷筒狀介質r饋送記錄介質s的饋送部26、在記錄介質s上記錄圖像等的記錄部28、對記錄介質s進行收卷的收卷部37等。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沿著重力方向的上下方向設為z軸。此外,將與z軸交叉(在本實施方式中為正交)的卷筒狀介質r的軸線方向(寬度方向)設為x軸。此外,將與z軸以及x軸雙方均交叉(在本實施方式中為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設為y軸,并將+y軸側設為“正面”,將-y軸側設為“背面”。
饋送部26從卷筒狀介質r放卷記錄介質s并將記錄介質s向輸送方向q送出。詳細而言,饋送部26被設置在印刷裝置1的背面側(-y軸側),并經由保持部35而被支承在腳部17上。饋送部26具有作為介質支承部的第一支架部3,該第一支架部3為對卷筒狀介質r進行支承的饋送側卷筒支架。
第一支架部3以相面對的方式而配置有一對,并對卷筒狀介質r的兩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進行保持。第一支架部3具有與卷筒狀介質r的卷筒芯11的芯口12相嵌的嵌合部13。嵌合部13呈大致圓錐臺形狀以便易于與芯口12相嵌。嵌合部13既可以采用轉動自如的結構,也可以采用通過未圖示的電機的動力而進行驅動的結構。在轉動自如的結構的情況下,在記錄部框體19的內部,通過利用被設置在記錄部28的上游側且對記錄介質s進行夾持的輥對29的驅動而使記錄介質s被輸送至輸送方向q的下游側,從而使記錄介質s從卷筒狀介質r被放卷。另外,輥對既可以采用被設置于記錄部28的下游側或記錄部28的兩側的結構,也可以采用被設置于記錄部框體19的外部的結構。
一對第一支架部3之中的至少一方的第一支架部3能夠沿著在x軸方向上延伸設置的導軌7的軸向而進行移動,從而能夠改變其安裝位置。導軌7由沿著x軸方向而并行的管狀的第一管部件7a、第二管部件7b構成,并且導軌7的兩端被支承在保持部35上。此外,導軌7兼作后述的臨時放置臺5。
在第一支架部3的下方設置有作為臨時放置部的臨時放置臺5和介質升降部2。臨時放置臺5為用于在將卷筒狀介質r安裝在第一支架部3上之前臨時放置卷筒狀介質r的臺。作為一個示例,臨時放置臺5由在x軸方向上延伸設置的兩根管部件即第一管部件7a、第二管部件7b構成。
介質升降部2為所謂的升降裝置,其使質量較大的卷筒狀介質r從臨時放置臺5上上升至卷筒狀介質r的芯口12與第一支架部3的嵌合部13的高度大致一致的位置處。由此,用戶能夠容易地使卷筒狀介質r保持在第一支架部3上。詳細而言,介質升降部2具備能夠相對于第一管部件7a、第二管部件7b這兩個管部件而沿著x軸方向進行滑動的基體部8、操作桿6和升降部16。通過使操作桿6向一個方向進行轉動,從而升降部16上升由此能夠抬起卷筒狀介質r。此外,通過使操作桿6向與一個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進行轉動,從而升降部16下降由此能夠降下卷筒狀介質r。介質升降部2基于杠桿的原理而被構成,從而能夠以較小的力而使質量較大的卷筒狀介質r進行升降。
記錄部28被設置在記錄部框體19的內部。記錄部28具有在x軸方向上延伸設置的滑架引導軸21、滑架23、記錄頭25、介質支承部27?;?3被設置為在被滑架引導軸21引導的同時能夠在記錄介質s的寬度方向(x軸方向)上往返移動。記錄頭25以與介質支承部27對置的方式而被搭載于滑架23上,并且在往返移動的同時朝向記錄介質s噴出作為液體的油墨等。由此,圖像等被記錄在記錄介質s上。介質支承部27對記錄介質s進行支承,并將記錄介質s與記錄頭25之間的距離保持為預定的距離。另外,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記錄頭25而例示了被搭載于進行往返移動的滑架23上且在于記錄介質s的寬度方向(x軸方向)上移動的同時噴出油墨的串行式頭,但也可以采用以在記錄介質s的寬度方向(x軸方向)上延伸并固定的方式而被排列配置的行式頭。
在記錄介質s的輸送方向q上,在記錄部框體19的上游側設置有預加熱器31。通過在相對于記錄介質s而執行記錄之前的階段預先對記錄介質s進行加熱,從而能夠在執行了記錄時易于使噴落在記錄介質s上的油墨干燥。此外,在記錄部框體19的下游側設置有后加熱器33。由此,能夠使噴落在記錄介質s上的油墨在從記錄部28到收卷部37的期間內干燥。
收卷部37將記錄介質s收卷為卷筒狀從而以卷筒狀介質r的形式進行保持。詳細而言,收卷部37被設置在印刷裝置1的正面側(+y軸側),并經由保持部24而被支承在腳部17上。收卷部37具有作為介質支承部的第二支架部40,該第二支架部40為收卷側卷筒支架。第二支架部40以相面對的方式而配置有一對。一對第二支架部40之中的至少一方的第二支架部40能夠沿著在x軸方向上延伸設置的導軌39的軸向而進行移動,從而能夠改變其安裝位置。導軌39由在x軸方向上并行的管狀的第三管部件39a、第四管部件39b構成。在一對第二支架部40中的任意一方中設置有未圖示的電機,通過對電機進行驅動,從而記錄介質s被收卷為卷筒狀。
圖3為表示饋送部的立體圖。參照圖3,對將第一支架部3固定在導軌7上的結構進行說明。另外,將第二支架部40固定在導軌39上的結構與將第一支架部3固定在導軌7上的結構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如圖3所示,作為介質支承部的第一支架部3具備基座4,該基座4沿著導軌7的軸向(x軸方向)移動,并被固定在導軌7上。詳細而言,基座4形成第一支架部3的框架,并且為能夠使第一支架部3整體相對于導軌7而進行移動的部件。在基座4的下部(-z軸側)設置有依照第一、第二管部件7a、7b的形狀而在x軸方向上貫穿的貫穿孔(未圖示),并且第一支架部3被直立設置在第一、第二管部件7a、7b上。
此外,在基座4上設置有朝向y軸方向并與對應于第一管部件7a的貫穿孔連通的貫穿孔(未圖示),并且在貫穿孔的內壁上設置有內螺紋?;?具備外螺紋,該外螺紋與內螺紋擰合并具備抓手部36。通過轉動抓手部36而使外螺紋的頂端與第一管部件7a抵接,從而第一支架部3被固定在導軌7上。此外,通過轉動抓手部36而使外螺紋的頂端與第一管部件7a或第二管部件7b分離,從而使第一支架部3能夠相對于導軌7而進行移動(滑動)。由此,第一支架部3能夠對寬度尺寸(x軸方向上的尺寸)不同的卷筒狀介質r以可更換的方式進行保持。另外,外螺紋的頂端與第一管部件7a或第二管部件7b也可以經由間接部件而抵接。
其次,對本實施方式的第一支架部3的內部結構以及卷筒狀介質r的拆裝進行說明。
圖4以及圖5為對饋送部進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圖6為對圖5中的拼合螺母部進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圖7為對圖5中的開閉機構進行放大表示的俯視圖。另外,圖4以及圖5所示的饋送部為從印刷裝置1的背面側進行觀察時的圖,并且對圖2的紙面中的位于右側(-x軸側)的一方的第一支架部3的周圍進行放大表示。此外,圖4以及圖5所示的第一支架部3通過用于說明其內部結構的剖視圖來表示。此外,圖6圖示了從-x軸側進行觀察時的拼合螺母部。此外,圖7圖示了從+z軸側進行觀察時的開閉機構。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位于-x軸側的第一支架部稱為“一方”,并將位于+x軸側的第一支架部稱為“另一方”。
圖4圖示了卷筒狀介質r被臨時放置于饋送部26的臨時放置臺5上的狀態。在卷筒狀介質r的另一端側的芯口12內,嵌入有與圖4所示的一方的第一支架部3構成一對的另一方的第一支架部3的嵌合部13。之后,為了將一方的第一支架部3的嵌合部13嵌入于卷筒狀介質r的一端側的芯口12中,而使卷筒狀介質r上升。通過用戶向+z軸側方向提起操作桿6,從而使卷筒狀介質r上升至芯口12與嵌合部13的高度大致一致的位置處。圖5圖示了該狀態。
在此,對第一支架部3的內部結構進行說明。如圖4以及圖5所示,在一對第一支架部3之中的至少一方上設置有向卷筒狀介質r施加側壓的側壓結構50。具有側壓機構50的第一支架部3具備主軸41,該主軸41被支承在基座4上,并通過沿著導軌的軸向(x軸方向)移動從而使卷筒狀介質r被固定。詳細而言,主軸41呈沿著x軸方向而延伸的圓柱形狀,并且以能夠相對于基座4而進行滑動的方式被支承。在主軸41的+x軸側的頂端部處,與卷筒狀介質r的卷筒芯11嵌合的嵌合部13以能夠相對于主軸41而滑動的方式被設置。此外,在嵌合部13與基座4之間的主軸41上,設置有與主軸41一起進行移動的彈簧承接部件46。并且,繞嵌合部13與彈簧承接部件46之間的主軸41而設置有作為彈性部件的螺旋彈簧(以下,也稱為嵌合彈簧47)。當使彈簧承接部件46與主軸41一起向+x軸方向移動時,嵌合彈簧47被壓縮,從而在嵌合部13上施加有+x軸方向上的力。
此外,第一支架部3具備使主軸41在軸向上移動的螺栓42和使螺栓42繞軸轉動的把手45。螺栓42呈沿著x軸方向而延伸的圓柱形狀,在螺栓42的+x軸側的頂端部處設置有外螺紋部43,并且在螺栓42的基端部處設置有使螺栓42繞x軸轉動的把手45。螺栓42經由保持部4a而被支承在基座4上。此外,主軸41與螺栓42以互相的中心軸大致一致的方式而被設置。外螺紋部43與被設置于基座4上的后述的拼合螺母部54擰合,在螺栓42的頂端與主軸41的基端被抵接的狀態下,通過使把手45朝向一個方向轉動以使螺栓42向+x軸方向移動,從而能夠使主軸41向+x軸方向移動。
此外,第一支架部3具備拼合螺母部54,該拼合螺母部54被設置于基座4上并能夠分割為兩個。如圖6所示,拼合螺母部54采用如下結構,即,頂端彼此相嚙合的一對撐條(stay)54a、54b通過固定軸55而被結合,并且頂端部能夠開閉的結構,在各個撐條54a、54b的頂端側(-z軸側)設置有被分割為兩個的螺母片54c、54d。在一對撐條54a、54b的另一端側(+z軸側)閉合從而被設置在頂端側的螺母片54c、54d拼合時(閉合狀態),拼合螺母部54作為在內周上形成有內螺紋的一個螺母而發揮功能。將包含這種螺母的結構稱為拼合螺母部54。拼合螺母部54通過固定軸55且經由保持部4a而被固定在基座4上。拼合螺母部54在閉合狀態下與螺栓42的外螺紋部43擰合,并使通過把手45而被轉動的螺栓42在軸向(+x軸方向)上移動,拼合螺母部54在開放狀態下將螺栓42的外螺紋部43釋放。圖6所示的拼合螺母部54表示開放狀態。
此外,第一支架部3具備使拼合螺母部54開閉的開閉機構60。而且,開閉機構60具有與拼合螺母部54連接并使拼合螺母部54開閉的開閉滾輪52a、52b和與開閉滾輪52a、52b卡合并通過在軸向(x軸方向)上移動從而使開閉滾輪52a、52b開閉的臂51。如圖6所示,開閉滾輪52a、52b呈在z軸方向上具有底面以及上表面的圓筒形狀。于在頂端處具備螺母片54c的撐條54a的另一端上設置有開閉滾輪52a,于在頂端處具備螺母片54d的撐條54a的另一端上設置有開閉滾輪52b。開閉滾輪52a與開閉滾輪52b沿著y軸方向而排列。
如圖4以及圖5所示,臂51由柱部51a、梁部51b和延伸部51c構成,其中,所述柱部51a沿著z軸方向而延伸,并且能夠相對于主軸41而在x軸方向上滑動,所述梁部51b對柱部51a的下端與嵌合部13進行連接,所述延伸部51c從柱部51a的上端起向-x軸方向延伸。如圖7所示,在延伸部51c的頂端上,形成有與在y軸方向上排列的開閉滾輪52a、52b卡合的貫穿槽53。貫穿槽53呈朝向-x軸方向而打開的大致y字形狀。在y字形狀的貫穿槽53內,卡合有能夠沿著y字形狀的槽而進行滑動的開閉滾輪52a、52b。
例如,當臂51相對于開閉滾輪52a、52b而向-x軸方向進行相對移動時,開閉滾輪52a、52b將沿著貫穿槽53的槽而從y字打開的一側(-x軸側)朝向y字閉合的一側(+x軸側)移動。由此,當開閉滾輪52a與開閉滾輪52b的間隔變窄而成為閉合狀態(參照圖10)時,拼合螺母部54將成為閉合狀態并與螺栓42的外螺紋部43擰合。相反地,當臂51相對于開閉滾輪52a、52b而向+x軸方向進行相對移動時,開閉滾輪52a、52b將沿著貫穿槽53的槽而從y字閉合的一側(+x軸側)朝向y字打開的一側(-x軸側)移動。由此,當開閉滾輪52a與開閉滾輪52b的間隔變寬而成為開放狀態時,拼合螺母部54將成為開放狀態并將與螺栓42的外螺紋部43之間的擰合解除。
此外,開閉機構60具有使臂51在x軸方向上移動的彈性部件。如圖4以及圖5所示,繞臂51的柱部51a與基座4之間的主軸41而設置有作為彈性部件的螺旋彈簧(以下,也稱為臂彈簧56)。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柱部51a的-x軸側的側壁與基座4的-x軸側的內壁之間設置有臂彈簧56。在臂彈簧56為壓縮狀態的情況下,臂彈簧56使臂51相對于基座4而向+x軸方向進行相對移動。
繼續對卷筒狀介質r的拆裝進行說明。圖8為對饋送部進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圖9為對圖8中的拼合螺母部進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圖10為對圖8中的開閉機構進行放大表示的俯視圖。另外,圖8所示的饋送部對一方的第一支架部的周圍進行了放大表示。此外,圖8所示的第一支架部通過用于說明其內部結構的剖視圖來表示。此外,圖9圖示了從-x軸側進行觀察時的拼合螺母部。此外,圖10圖示了從+z軸側進行觀察時的開閉機構。
圖8表示第一支架部3被較輕地嵌入至卷筒狀介質r中的狀態。用戶使第一支架部3從圖5所示的狀態起向卷筒狀介質r側滑動(移動),并在使第一支架部3的嵌合部13較輕地嵌入于卷筒狀介質r的芯口12內的狀態下,使抓手部36轉動而使第一支架部3固定在導軌7上。
詳細而言,當用戶持著基座4而使第一支架部3向卷筒狀介質r側(+x軸側)移動時,嵌合部13與芯口12抵接,從而嵌合部13以及與嵌合部13連接的臂51的朝向+x軸方向的移動停止。而且,當用戶使基座4向+x軸方向移動時,基座4以及與基座4連接的拼合螺母部54、開閉滾輪52a、52b、螺栓42、把手45相對于嵌合部13以及臂51而向+x軸方向移動。由此,如圖9以及圖10所示,通過開閉滾輪52a、52b沿著y字形狀的貫穿槽53的槽而從y字打開的一側(-x軸側)朝向y字閉合的一側(+x軸側)移動,從而開閉滾輪52a、52b以及拼合螺母部54成為閉合狀態,由此拼合螺母部54(螺母片54c、54d)與螺栓42的外螺紋部43擰合。在該狀態下,第一支架部3被固定在導軌7上。此時,設置在臂51與基座4之間的臂彈簧56被壓縮,從而臂51以作用有朝向+x軸方向的按壓力的狀態而相對于基座4被固定。
圖11為對饋送部進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另外,圖11所示的饋送部對一方的第一支架部的周圍進行放大表示。此外,圖11所示的第一支架部通過用于說明其內部結構的剖視圖來表示。
圖11圖示了第一支架部3向卷筒狀介質r施加側壓而進行固定的狀態。用戶使把手45從圖8的狀態起向使螺栓42朝向+x軸方向移動的方向進行轉動。當主軸41通過螺栓42而向+x軸方向被按壓時,主軸41相對于基座4以及嵌合部13而進行滑動,并與彈簧承接部件46一起向+x軸方向進行移動。由此,通過設置在嵌合部13與彈簧承接部件46之間的嵌合彈簧47被壓縮,從而在卷筒狀介質r上經由嵌合部13而施加有朝向+x軸方向的側壓f,由此卷筒狀介質r被固定在一對第一支架部3之間。
圖12為對饋送部進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另外,圖12所示的饋送部對一方的第一支架部的周圍進行放大表示。此外,圖12所示的第一支架部通過用于說明其內部結構的剖視圖來表示。
圖12圖示了向卷筒狀介質r的側壓被解除了的狀態。用戶使抓手部36從圖11的狀態起轉動,從而能夠使第一支架部3相對于導軌7而進行滑動。由此,由于被壓縮的嵌合彈簧47的伸長,從而主軸41與彈簧承接部件46一起相對于嵌合部13而向-x軸方向進行移動。并且,由于螺栓42通過主軸41而向-x軸方向被推出,從而基座4向-x軸方向移動,由此朝向卷筒狀介質r的側壓被解除。而且,由于被壓縮的臂彈簧56的伸長,從而臂51相對于基座4而向+x軸方向進行相對移動。此時,通過開閉滾輪52a、52b沿著y字形狀的貫穿槽53的槽而從y字閉合的一側(+x軸側)朝向y字打開的一側(-x軸側)移動,從而開閉滾輪52a、52b以及拼合螺母54成為開放狀態,由此拼合螺母部54與螺栓42的外螺紋部43的擰合被解除(參照圖6、圖7)。由此,螺栓42(把手45)能夠相對于基座45而沿著x軸方向自如地進行移動。由于用戶能夠在不轉動把手45的條件下使螺栓42返回至預定的位置(用于安裝卷筒狀介質r的初始位置:參照圖5),因此能夠提高卷筒狀介質r的更換作業的效率。
而且,繞保持部4a與把手45之間的螺栓42的軸而設置有作為彈性部件的螺旋彈簧(以下,也稱為把手彈簧44),該把手彈簧44在拼合螺母部54與螺栓42的外螺紋部43的擰合被解除時,使螺栓42返回至預定的位置。詳細而言,在從第一支架部3被較輕地嵌入至卷筒狀介質r內的狀態(參照圖8)起,用戶使把手45轉動而使螺栓42向+x軸側移動從而向卷筒狀介質r施加側壓時,把手彈簧44被壓縮(參照圖11)。在拼合螺母部54與螺栓42的外螺紋部43的擰合被解除時,把手彈簧44伸長,從而把手45與螺栓42一起相對于保持部4a而向-x軸方向移動。圖12圖示了該狀態。由此,由于螺栓42(把手45)通過把手彈簧44的彈力而返回至預定的位置,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卷筒狀介質r的更換作業的效率。另外,雖然對把手彈簧44被設置在保持部4a與把手45之間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也可以被設置在保持部4a和與螺栓42一起移動的彈簧承接部件之間。
另外,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側壓機構50以及開閉機構60被設置于作為介質支承部的一對第一支架部3中的一方上的結構,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側壓機構50以及開閉機構60被設置于一對第一支架部3中的另一方或雙方上的結構。
此外,雖然例示了側壓機構50以及開閉機構60被設置于饋送部26的第一支架部3上的結構,但是也可以采用側壓機構50以及開閉機構60被設置于收卷部37的第二支架部40上的結構。
此外,雖然對嵌合彈簧47、臂彈簧56、把手彈簧44作為彈性部件而使用螺旋彈簧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嵌合彈簧47、臂彈簧56、把手彈簧44也可以通過例如進行彈性變形的橡膠等而構成。
如上文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裝置1,能夠獲得以下的效果。
作為印刷裝置1的介質支承部的第一支架部3具備拼合螺母部54和使拼合螺母部54開閉的開閉機構60。由于開閉機構60在向被一對第一支架部3所保持的卷筒狀介質r的側壓被解除時,使拼合螺母部54成為開放狀態,因此拼合螺母部54與螺栓42的外螺紋部43的擰合被解除。由此,經由螺栓42以及拼合螺母部54而被固定于基座4上的把手45能夠相對于基座4而沿著x軸方向自如地進行移動。由于用戶能夠在不轉動把手45的條件下使把手45返回至預定的位置(用于安裝卷筒狀介質r的初始位置),因此能夠提高卷筒狀介質r的更換作業的效率。因此,能夠提供使更換卷筒狀介質r時的作業效率提高的印刷裝置1。
第一支架部3具備作為彈性部件的把手彈簧44,該把手彈簧44在拼合螺母部54與螺栓42的外螺紋部43的擰合被解除時,使把手45返回至預定的位置。在向卷筒狀介質r施加側壓時被壓縮的把手彈簧44在拼合螺母部54與螺栓42的外螺紋部43的擰合被解除時伸長,從而使把手45與螺栓42一起相對于保持部4a而向-x軸方向移動。由此,由于把手45通過把手彈簧44的彈力而返回至預定的位置,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卷筒狀介質r的更換作業的效率。
開閉機構60具有:與拼合螺母部54連接并使拼合螺母部54開閉的開閉滾輪52a、52b;與開閉滾輪52a、52b卡合,并通過在x軸方向上移動從而使開閉滾輪52a、52b開閉的臂51;作為使臂51在x軸方向上移動的彈性部件的臂彈簧56。在向被一對第一支架部3所保持的卷筒狀介質r的側壓被解除時,臂彈簧56使臂51相對于基座4而向-x軸方向進行相對移動。由此,通過開閉滾輪52a、52b沿著形成于臂51上的y字形狀的貫穿槽53而從y字閉合的一側(+x軸側)朝向y字打開的一側(-x軸側)移動,從而開閉滾輪52a、52b以及拼合螺母部54成為開放狀態,由此能夠使拼合螺母部54與螺栓42的外螺紋部43的擰合解除。
另外,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文所述的實施方式,能夠對上文所述的實施方式加以各種的改變或改良等。在下文中對改變例進行敘述。
改變例
圖13為對改變例所涉及的拼合螺母部進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
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開閉機構60具有與拼合螺母部54連接并使拼合螺母部54開閉的開閉滾輪52a、52b和與開閉滾輪52a、52b卡合并通過在x軸方向上移動從而使開閉滾輪52a、52b開閉的臂51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該結構。
以下,對改變例所涉及的印刷裝置1進行說明。另外,對于與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部位標注相同的標號,并省略重復的說明。
如圖13所示,第一支架部103具備被設置于基座4上且能夠分割為兩個的拼合螺母部154。拼合螺母部154采用如下結構,即,頂端彼此相嚙合的一對撐條154a、154b通過固定軸55而被結合,并且頂端部能夠開閉的結構,在各個撐條154a、154b的頂端側(-z軸側)上設置有被分割為兩個的螺母片154c、154d。一對撐條154a、154b的另一端在拼合螺母部154為閉合狀態下被閉合。
第一支架部103具備使拼合螺母部154開閉的開閉機構160。而且,開閉機構160具有作為使拼合螺母部154保持為閉合狀態的彈性部件的螺旋彈簧(以下,也稱為拼合螺母彈簧158)和使拼合螺母部154成為開放狀態的按鈕157。拼合螺母彈簧158的一端與撐條154a的頂端連接,拼合螺母彈簧158的另一端與撐條154b的頂端連接。按鈕157在從-x軸方向進行的側視觀察時呈在-z軸側具有頂端的楔形形狀,并使楔形形狀的頂端朝下(-z軸側)且位于一對撐條154a、154b之間的上方(+z軸側),并且以能夠在z軸方向上進行移動的方式而被設置。
通過用戶向-z軸方向按壓按鈕157,從而一對撐條154a、154b的另一端沿著按鈕157的楔形形狀而被打開,由此拼合螺母部154成為開放狀態。由此,由于拼合螺母部154與螺栓42的外螺紋部43的擰合被解除,因此把手45能夠相對于基座4而沿著x軸方向自如地進行移動。由于用戶能夠在不轉動把手45的條件下使把手45返回至預定的位置(用于安裝卷筒狀介質r的初始位置),因此能夠提高卷筒狀介質r的更換作業的效率。另外,當用戶的手從按鈕157上離開時,由于被伸長的拼合螺母彈簧158的收縮,從而使拼合螺母部154成為閉合狀態,由此按鈕157返回至原始的位置。由于本改變例的開閉機構160能夠由按鈕157和拼合螺母彈簧158構成,即由較少的部件而構成,因此能夠以較低的成本來實現使拼合螺母部154開閉的開閉機構。
另外,雖然對拼合螺母彈簧158作為彈簧部件而使用螺旋彈簧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拼合螺母彈簧158也可以通過例如進行彈性變形的橡膠等而構成。
符號說明
1…印刷裝置;2…介質升降部;3、103…第一支架部;4…基座;4a、24、35…保持部;5…臨時放置臺;6…操作桿;7、39…導軌;7a…第一管部件;7b…第二管部件;8…基體部;11…卷筒芯;12…芯口;13…嵌合部;15…小腳輪;16…升降部;17…腳部;19…記錄部框體;21…滑架引導軸;23…滑架;25…記錄頭;26…饋送部;27…介質支承部;28…記錄部;29…輥對;31…預加熱器;33…后加熱器;36…抓手部;37…收卷部;39a…第三管部件;39b…第四管部件;40…第二支架部;41…主軸;42…螺栓;43…外螺紋部;44…把手彈簧;45…把手;46…彈簧承接部件;47…嵌合彈簧;50…側壓機構;51…臂;51a…柱部;51b…梁部;51c…延伸部;52a、52b…開閉滾輪;53…貫穿槽;54、154…拼合螺母部;55…固定軸;56…臂彈簧;60、160…開閉機構;157…按鈕;158…拼合螺母彈簧;r…卷筒狀介質;s…記錄介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