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文教用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多功能尺。
背景技術:
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尺的種類很多,在文教領域,測量用直尺和鎮尺應用廣泛,尤其是測量用直尺是必備的基本用具之一。現有測量用直尺通常為長條形薄片狀,根據直尺的長短不同,在直尺表面標有以毫米、厘米等為單位的指示線,這些測量用直尺通常為塑料或木材制品,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普遍存在標識不清及局部磨損等現象,而且,此類測量用直尺一般僅具有測量的單一功能。為此,出現了多種改進的測量用直尺,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結構復雜、制作難度大及使用壽命不長等問題,如發明專利ZL 201410013551.1提供了一種三棱平行尺,包括三棱形尺身、滾軸、左滾輪及右滾輪,三棱形尺身開有貫穿中心軸的通孔,滾軸穿入通孔內,滾軸左端連接左滾輪,滾軸右端連接右滾輪,左滾輪內側連接有左滾輪尺,右滾輪內側連接有右滾輪尺;滾軸、左滾輪、右滾輪、左滾輪尺及右滾輪尺同軸固定為一體,不能相對轉動;當畫平行線時,畫下第一條比例線,滾動左滾輪或右滾輪,左右滾輪帶動滾軸,實現平移三棱平行尺的目的,平移后畫出與第一條線段等比例的平行線;該發明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制圖人在繪制比例線段的同時快速繪制出帶比例的平行線段,利于提高制圖效率,但是,其結構設計復雜,制造及組裝難度較大,經過長時間使用,難免出現部件受損,從而影響相關制圖進程,同時,維修和更換也會相應地增加經濟成本。
此外,對于文教用具領域的常用工具鎮尺(鎮尺又稱鎮紙或壓尺),不僅樣式繁多,而且構成材料也多樣,為提高用戶體驗,先后出現了很多改進的鎮尺,但主要集中在材質和基本形狀方面,對鎮尺的功能基本都維持傳統的單一壓紙功能。現有技術中,如實用新型專利ZL201420539380.1公開的一種圓環鎮尺,由圓環圈去掉上面一部分形成圓環上平面,上平面形狀可壓住紙張四角或四方,圓環圈去掉下面一部分形成圓環下平面,下平面形狀可壓住紙張四角或四方;該實用新型的形狀不同于傳統鎮尺,但其功能與傳統鎮尺沒有區別。再如實用新型專利ZL201320653316.1提供了一種環保木鎮尺,包括本體,所述的本體的兩邊表面設有用于抓緊防滑的凹位,頂部設為弧面,所述的本體由多層木片涂上樹脂加熱、經壓力機加壓粘貼制造而成,底部設有用于透氣的凹槽;該實用新型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避免傳統鎮尺在移動時經常出現滑落和吸紙的現象,但其移動時易造成所壓紙張的磨損,其多層復合結構及熱壓粘貼的設置不利于長期使用,而且,其功能也與傳統鎮尺無異。
因此,需研發設計出性能更優的用尺,且在結構設計優化的同時,便于生產制作,并適于長期使用,提高用戶體驗的同時,為其節約經濟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多功能尺,優化結構設計,兼具測量、制圖、裁切與鎮紙的功能,提高用戶體驗的同時,便于生產制作,也利于減少用戶的經濟成本。
本實用新型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多功能尺,包括設有多個刻度線和文字標識的本體,其中,所述本體為設有內切孔的棱臺,所述內切孔為中部鏤空的棱臺;當所述本體的上底面面積小于所述本體的下底面面積時,所述內切孔的上底面面積大于所述內切孔的下底面面積。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所述內切孔為四棱臺;所述內切孔的四個側面為依次相連接的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和第四內切孔棱臺側面,其中,所述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相對設置,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四內切孔棱臺側面相對設置,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和所述第四內切孔棱臺側面分別與所述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相互垂直設置;所述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均為長方形,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四內切孔棱臺側面均為直角梯形;所述內切孔的兩個底面分別為內切孔棱臺上底面和內切孔棱臺下底面,所述內切孔棱臺上底面和所述內切孔棱臺下底面均為長方形。
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所述本體為四棱臺;所述本體的四個側面為依次相連接的第一本體棱臺側面、第二本體棱臺側面、第三本體棱臺側面和第四本體棱臺側面,其中,所述第一本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相對設置,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四本體棱臺側面相對設置,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和所述第四本體棱臺側面分別與所述第一本體棱臺側面相互垂直設置;所述第一本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均為長方形,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四本體棱臺側面均為直角梯形;所述本體的兩個底面分別為本體棱臺上底面和本體棱臺下底面,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和所述本體棱臺下底面均為長方形。
較佳地,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所述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一本體棱臺側面相鄰且平行設置;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相鄰且平行設置;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的高與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的高相等;所述第四內切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四本體棱臺側面相鄰且平行設置。
較佳地,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所述多個刻度線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以及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上,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面積小于所述本體棱臺下底面面積;沿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方向,在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依次等距排列為一排,在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依次等距排列為一排;沿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方向,在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上分布的刻度線依次排列為四排,分別為第一排底面刻度線、第二排底面刻度線、第三排底面刻度線、第四排底面刻度線,在所述各排底面刻度線中相鄰刻度線之間的距離相等;沿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方向,在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上雕刻有兩條平行線,分別為第一平行線和第二平行線,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線與所述第一平行線分別相垂直連接,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線均與所述第二平行線分別相垂直連接;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和在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均分別與鄰接的所述內切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相垂直,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和在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均分別與鄰接的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相垂直,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均分別與相鄰的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相連接,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均分別與相鄰的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相連接;所述文字標識有兩組,分別為第一組文字標識和第二組文字標識,其中,所述第一組文字標識設置在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與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線之間,所述第二組文字標識設置在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線和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之間。
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在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的數量、在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的數量和在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上分布的刻度線的數量依次遞減;在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上,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線的數量、第三排底面刻度線的數量、第一排底面刻度線的數量和第四排底面刻度線的數量依次遞增。
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沿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方向,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和在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均相等,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和在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均相等,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大于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中位于兩端的刻度線分別為第一起始端刻度線和第一最末端刻度線,其中,所述第一起始端刻度線和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之間的垂直距離與所述第一最末端刻度線和所述第四本體棱臺側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相等,所述第一起始端刻度線和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之間的垂直距離與所述第一最末端刻度線和所述第四內切孔棱臺側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相等;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中位于兩端的刻度線分別為第四起始端刻度線和第四最末端刻度線,其中,所述第四起始端刻度線和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之間的垂直距離與所述第四最末端刻度線和所述第四本體棱臺側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相等;沿與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各刻度線長度和在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各刻度線長度均與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的高相等,在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中包括兩種不同長度的刻度線,分別為第一排長刻度線和第一排短刻度線;沿與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中包括二種不同長度的刻度線,分別為第四排長刻度線和第四排短刻度線;沿與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線中各刻度線的長度均相等,在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線中各刻度線的長度均相等,所述第一排長刻度線和所述第四排長刻度線的長度均相等,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線的長度、所述第四排短刻度線的長度、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線的長度和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線的長度均相等,在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上雕刻的所述兩條平行線的距離等于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線的長度,在所述本體棱臺上的各所述文字標識的長度均相等。
較佳地,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所述第一本體棱臺側面的長邊與所述第一本體棱臺側面的寬邊的長度比為330:5;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的上底、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的下底和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的直角邊的長度比為39:45:5;所述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的長邊與所述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的寬邊的長度比為320:5;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的上底、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的下底和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的直角邊的長度比為16:10:5;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與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之比為26:25至21:20;沿與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本體棱臺上的所述文字標識的長度、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的長度和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線的長度之比為4:3:2至3:3:1。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所述本體由銅或者銅合金構成。
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尺中,所述本體由黃銅構成;沿所述本體的上底面的長邊方向,當所述本體的上底面的長邊的邊長為330mm時,所述本體的質量為450克;所述內切孔的各頂角均為圓角;所述各刻度線和文字標識均通過精雕機雕刻在所述本體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結構設計新穎,簡單優化,美觀大方,制造及使用方便,在保有普通測量用尺的測量功能的同時,通過本體棱臺及內切孔棱臺的設置,為使用者提供了利用不同棱臺的各面進行平行線、長方形及梯形等多種圖形繪制的途徑,而且,利用內切孔棱臺的斜面還能夠實現裁切紙張的功能,再者,內切孔的設置也使尺的移動和拿取更加便捷,此外,本實用新型整體棱臺式的設計也具備鎮尺的基本功能,而且內切孔的設置也使其作為鎮尺時能夠根據需要更加方便快捷地進行改變壓紙的方位和方式;總體上,本實用新型的創新設計有效地解決了現有鎮尺和測量用直尺的功能單一問題,在融合兩者功能的同時,更兼具了制圖及裁切以及便攜功能,且一體化設計,無需安裝其他部件,能夠終生長期使用,節約維修等費用,降低經濟成本,充分體現了減少浪費和多次購買的環保理念;而優化的設計在提高用戶使用體驗的同時,還為用戶提供了美好的觀感,適于規模化生產,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多功能尺的透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多功能尺的內切孔的四棱臺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多功能尺的本體的四棱臺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5中多功能尺的透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5中多功能尺的后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5中多功能尺的主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5中多功能尺的右視圖。
圖中所示:1-本體;2-內切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受實施例的任何限制。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多功能尺,包括設有多個刻度線和文字標識的本體1,其中,所述本體1為設有內切孔2的棱臺,所述內切孔2為中部鏤空的棱臺;當所述本體1的上底面面積小于本體1的下底面面積時,所述內切孔2的上底面面積大于內切孔2的下底面面積。
在上述實施例中,為保障測量、鎮紙等多種功能的一體化實現,所述本體1優選由銅或者銅合金構成,以使尺能夠長久使用,不易發生折斷等破損,且使尺本身手感凝重,具備鎮紙的功能;對于銅合金而言,所述本體1更優選由黃銅構成,即銅鋅合金,使本實用新型具備天然的金屬色澤,并且能夠避免光曬及空氣濕度變化對外觀的影響,從而使尺本身長久保持良好的外觀;較佳地,沿所述本體1的上底面的長邊方向,當本體1的上底面的長邊的邊長為330mm時,本體1的質量為445~455克時,能夠增強尺作為鎮尺的手感及壓紙效果,其中,本體1的質量優選為450克;較佳地,為增強尺整體的美感,并避免出現通過內切孔拿取尺時造成對手部的損傷,所述內切孔2的各頂角均設置為圓角;為保障尺長久使用仍能保持清晰的識別,所述各刻度線和文字標識均通過精雕機雕刻在本體1上。
在本實用新型多功能尺中,通過多個刻度線和文字標識使本體1具有普通測量用尺的測量功能;通過本體1及內切孔2的棱臺設置,為使用者提供了利用不同棱臺的各面進行不同圖形繪制的途徑;而且,內切孔2的設置還提供了裁切紙張的功能,也使尺的移動和拿取更加便捷,使用者只需穿過內切孔2即可隨意拿取及移動,拿取過程更穩,移動到指定目標更加快捷準確;此外,本實用新型一體化的棱臺式的設計沉穩、厚重,底面平整,使其具備鎮尺的基本功能,而且內切孔2的設置也使其作為鎮尺時能夠根據需要更加方便快捷地進行改變壓紙的方位和方式;總體上,本實用新型創新地融鎮尺和測量用直尺于一體,在兼具兩者功能的同時,更增加了制圖及裁切以及便攜功能,一體化設計無需其他部件輔助,能夠節約維修等費用,適于長期使用,能夠降低經濟成本,充分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及觀感。
實施例2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多功能尺,其基本結構設置同實施例1,具體地,還包括如下設置:所述內切孔2為四棱臺,內切孔2的四個側面為依次相連接的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和第四內切孔棱臺側面,其中,所述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相對設置,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四內切孔棱臺側面相對設置,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和所述第四內切孔棱臺側面分別與所述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相互垂直設置;所述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均為長方形,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四內切孔棱臺側面均為直角梯形;所述內切孔的兩個底面分別為內切孔棱臺上底面和內切孔棱臺下底面,所述內切孔棱臺上底面和所述內切孔棱臺下底面均為長方形。
在上述實施例中,通過上述設置不僅增強移動和拿取的便攜性,而且,利于使用者直接通過所述內切孔棱臺上底面和所述內切孔棱臺下底面繪制不同面積的長方形,也便于直接繪制不同距離的平行線,從而節約了使用普通直尺時移動尺整體的繁瑣過程,省時省力,且作為鎮尺時,方便使用者及時查看壓紙處的紙張情況;此外,也更加便于使用者裁切紙張,只需以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為刀即可實現紙張的裁切。
在上述實施例中,為增強尺的功能,如圖3所示,所述本體1的棱臺形狀優選為四棱臺,本體1的四個側面為依次相連接的第一本體棱臺側面、第二本體棱臺側面、第三本體棱臺側面和第四本體棱臺側面,其中,所述第一本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相對設置,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四本體棱臺側面相對設置,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和所述第四本體棱臺側面分別與所述第一本體棱臺側面相互垂直設置;所述第一本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均為長方形,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四本體棱臺側面均為直角梯形;所述本體的兩個底面分別為本體棱臺上底面和本體棱臺下底面,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和所述本體棱臺下底面均為長方形;通過上述設置,更加便于攜帶和放置,并使尺整體更加協調美觀,而且也為使用者利用尺本身直接繪制梯形和不同面積的長方形提供了便利,也增強了作為鎮尺使用時鎮紙的穩定性。
實施例3
如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多功能尺,其基本結構設置同實施例2,具體地,還包括如下設置:所述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一本體棱臺側面相鄰且平行設置;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相鄰且平行設置;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的高與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的高相等;所述第四內切孔棱臺側面與所述第四本體棱臺側面相鄰且平行設置。
在上述實施例中,上述設置均基于當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面積小于所述本體棱臺下底面面積時,所述內切孔棱臺上底面面積大于所述內切孔棱臺下底面面積;通過上述設置,使尺整體兼具對稱與非對稱的美感,同時,也為使用者繪制平行線、長方形、直角梯形等多種圖形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在上述實施例中,為使繪圖的準確性增強,便于使用者及時明確所繪圖的參數,優選地,所述多個刻度線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以及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上,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面積小于所述本體棱臺下底面面積;沿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方向,在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依次等距排列為一排,在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依次等距排列為一排;沿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方向,在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上分布的刻度線依次排列為四排,分別為第一排底面刻度線、第二排底面刻度線、第三排底面刻度線、第四排底面刻度線,在所述各排底面刻度線中相鄰刻度線之間的距離相等;沿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方向,在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上雕刻有兩條平行線,分別為第一平行線和第二平行線,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線與所述第一平行線分別相垂直連接,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線均與所述第二平行線分別相垂直連接;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和在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均分別與鄰接的所述內切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相垂直,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和在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均分別與鄰接的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相垂直,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均分別與相鄰的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相連接,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均分別與相鄰的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相連接;所述文字標識有兩組,分別為第一組文字標識和第二組文字標識,其中,所述第一組文字標識設置在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與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線之間,所述第一組文字標識設置在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線和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之間,即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與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線之間共用一組文字標識,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線和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之間共用一組文字標識。通過上述設置有效提高繪圖準確性,同時,六種刻度線的排布也為使用者提供了繪圖方便,便于使用者根據自己的習慣進行選擇刻度標識繪圖,并僅以兩組文字標識,使尺整體保持簡潔大方的美感;尤其是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和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刻度線的設置有效避免因測量用直尺具有不同高度而導致測量誤差的同時,使刻度線直接沿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和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這兩個斜面直接指示所測物體,提高了測量的準確度。
在上述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較佳地,在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的數量、在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的數量和在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上分布的刻度線的數量依次遞減;在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上,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線的數量、第三排底面刻度線的數量、第一排底面刻度線的數量和第四排底面刻度線的數量依次遞增;通過上述設置,使刻度線的分布錯落有致,從而增強尺整體的美感,同時,也為使用者提供了不同的長度標識方式,以適應不同使用者的習慣。
在上述實施例中,為使尺整體觀感簡潔,且增強使用體驗,更加便于使用者根據個人習慣及繪圖需要選擇刻度線和文字標識測量所繪圖或者設計所要繪制的圖案,如圖1所示,較佳地,沿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方向,使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和在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均相等,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和在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均相等,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大于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中位于兩端的刻度線分別為第一起始端刻度線和第一最末端刻度線,其中,所述第一起始端刻度線和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之間的垂直距離與所述第一最末端刻度線和所述第四本體棱臺側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相等,所述第一起始端刻度線和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之間的垂直距離與所述第一最末端刻度線和所述第四內切孔棱臺側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相等;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中位于兩端的刻度線分別為第四起始端刻度線和第四最末端刻度線,其中,所述第四起始端刻度線和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之間的垂直距離與所述第四最末端刻度線和所述第四本體棱臺側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相等;沿與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各刻度線長度和在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各刻度線長度均與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的高相等,從而使刻度線直接沿此兩個斜面直達所測物體表面進行指示,進而減小測量誤差提高繪圖的準確度;沿與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中包括兩種不同長度的刻度線,分別為第一排長刻度線和第一排短刻度線;沿與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中包括二種不同長度的刻度線,分別為第四排長刻度線和第四排短刻度線;沿與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線中各刻度線的長度均相等,在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線中各刻度線的長度均相等,所述第一排長刻度線和所述第四排長刻度線的長度均相等,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線的長度、所述第四排短刻度線的長度、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線的長度和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線的長度均相等,在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上雕刻的所述兩條平行線的距離等于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線的長度,在所述本體棱臺上的各所述文字標識的長度均相等。
實施例4
如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多功能尺,其基本結構設置同實施例3,具體地,還包括如下設置:所述第一本體棱臺側面的長邊與所述第一本體棱臺側面的寬邊的長度比為330:5;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的上底、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的下底和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的直角邊的長度比為39:45:5;所述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的長邊與所述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的寬邊的長度比為320:5;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的上底、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的下底和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的直角邊的長度比為16:10:5;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與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之比為26:25至21:20;沿與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本體棱臺上的所述文字標識的長度、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的長度和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線的長度之比為4:3:2至3:3:1。通過上述設置使本實用新型專利多功能尺能夠充分實現測量用尺及鎮尺和繪圖及裁切等功能的同時,使刻度線和文字的分布相協調呼應,充分增強美感,且利于使用者根據自身習慣在六種不同長度標識中清晰且快速地測量相關物體。
實施例5
如圖4—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多功能尺,其基本結構設置同實施例4,具體地,以厘米(cm)和英寸(in)為例來標識,如圖4所示,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所述第二排底面刻度線和在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均通過阿拉伯數字0~12指示0~12in,所述第三排底面刻度線、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標識和在所述第三本體棱臺側面上分布的刻度線均通過阿拉伯數字0~32指示0~32cm;所述第一本體棱臺側面的長邊為330mm,所述第一本體棱臺側面的寬邊為5mm,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的上底邊長39mm,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的下底邊長45mm,所述第二本體棱臺側面的直角邊邊長5mm,所述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的長邊為320mm,所述第一內切孔棱臺側面的寬邊為5mm,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的上底邊長16mm,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的下底邊長10mm,所述第二內切孔棱臺側面的直角邊邊長5mm,所述第四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為320mm,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標識的總長度為12in,沿與所述本體棱臺上底面的長邊相垂直的方向,在所述本體棱臺上的所述文字標識的長度為3.5mm,所述第一排底面刻度線的長度為3mm,所述第一排短刻度線的長度之比為1.5mm;在所述本體1上的所有刻度線和文字標識均通過精雕機精雕刻制,所述內切孔2的四個頂角均為圓角;為保障長久使用,避免浪費和重復購買制作,所述本體1由黃銅構成,質量為450g。
應用本實用新型多功能尺時,尺通身具有金屬的閃亮色澤,整體設計簡潔,大方美觀,能夠充分滿足使用者的觀感體驗,同時,從質量到形態的設置,均使其具備鎮尺功能;而本體1及內切孔2的設計均便于使用者根據需要進行平行線、長方形、梯形等多種圖形繪制,且使用者能夠根據個人習慣方便快捷地通過六排不同刻度線繪制、識別和測量相關圖案,充分發揮測量功能的同時,還能夠有效避免普通測量用尺因自身高度而形成的目測誤差,因而,增加了圖形繪制的途徑,并增強了繪制的準確性;此外,本實用新型還能夠通過所述第三內切孔棱臺側面形成的斜面裁切紙張,通過內切孔2方便快捷地移動和拿取多功能尺本體,而內切孔2各頂角的圓角設置,手感柔滑,因而不會造成穿過內切孔2的物體損傷,也有效地保護了尺及其使用者;總體上,本實用新型創新地融鎮尺和測量用直尺于一體,在兼具測量與鎮紙功能的同時,還具有了繪圖、裁切以及便攜功能,一體化設計無需其他輔助部件,方便制作,利于節約維修等費用,節省經濟成本,以環保理念充分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及觀感。
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做出的對上述實施方式任何顯而易見的改進或變更,都不會超出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