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機械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永磁鉆床。
背景技術:
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機械化肩負著艱巨的歷史使命,為了加工某些零件上的相互交叉或任意角度、或與加工零件中心線成一定角度的斜孔,垂直孔或平行孔等需要,各個國家而專門開發研制多種鉆床,現如今鉆床種類有很多:立式鉆床,臺式鉆床、臥式鉆床,搖臂式鉆床、銑削鉆床等。鉆床是具有廣泛用途的通用性機床,鉆床指主要用鉆頭在工件上鉆削的機床。在鉆床上配萬能工作臺能進行鉆孔、擴孔、鉸孔,鉆床上配有工藝裝備時,還可以進行鏜孔。通過一次鉆削加工就可以獲得精密的加工效果,加工出來的孔位置準確,尺寸精度好;直線度、同軸度高,并且有很高的表面光潔度和重復性,且能夠方便地進行各種形式孔的加工,對于各種特殊形狀的深孔,比如交叉孔、斜孔、盲孔及平底盲孔等也能很好的解決。
隨著數控技術的發展,數控機床逐漸在鉆削小直徑孔領域中得到應用,但是數控系統仍存在一些問題:灰塵進入數控裝置內,漂浮的灰塵和金屬粉末容易引起元器件間絕緣電阻下降,從而出現故障甚至損壞元器件;另外,需要定時清掃數控柜的散熱通風系統,定期更換存儲器用電池;再者,數控系統長期不用時仍需要維護,給數控系統通電或使鉆床運行溫機程序,增大加工成本等問題;另外目前,主要采用的鉆孔機床有槍鉆機床、BTA機床和噴吸鉆機床,其中,槍鉆機床為目前最常見的鉆孔機床,其冷卻和排屑需要高壓力的氣霧。BTA機床屬于外冷內排屑方式,鉆削液通過授油器從鉆桿外壁與待鉆孔工件已加工表面之間進入,到達刀具頭部進行冷卻潤滑,并將鉆削由鉆桿內部推出。該系統使用廣泛,但受鉆桿內孔排屑空間的限制,主要用于直徑大于12mm的深孔鉆削加工,不滿足小直徑孔的加工;噴吸鉆機床屬于內排屑深孔鉆削加工,鉆削液由聯結器上輸油口進入,其中大部分的鉆削液向前進入內外鉆桿之間的環形空間,到達刀具頭部進行冷卻潤滑,并將鉆削推入內鉆桿內腔向后排出,由于有內管,噴吸鉆加工最小直徑范圍受到限制,一般不能小于直徑為18mm,因此不適應于小直徑孔的加工。目前市場上出現一些加工小直徑孔的機床,但是其性能不完善,而且在加工小直徑孔時常會出現以下問題:(1)鉆小孔時,易產生鉆削瘤,鉆削不易排出,易造成鉆削堵塞引起鉆頭磨損和折斷;(2)鉆削直徑較小,刀具與待鉆孔工件連續接觸,鉆削過程散熱不好,鉆削溫度過高,給鉆削瘤的產生創造了條件;(4)加工表面上易產生積屑瘤、鱗刺與表面微裂紋等,使工件加工表面光潔度和幾何精度不高。因此,現如今缺少一種結構簡單、可靠性高、設計合理的永磁鉆床,使刀具與待鉆孔工件發生周期性地接觸,增大瞬時鉆削力,降低鉆削溫度,且鉆削所需時間短,提高待鉆孔工件表面的光潔度和加工精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永磁鉆床,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可靠性高,通過設置永磁鉆機裝置,使刀具與待鉆孔工件發生周期性地接觸,增大瞬時鉆削力,降低鉆削溫度,且鉆削所需時間短,提高待鉆孔工件表面的光潔度和加工精度,實用性強,便于推廣使用。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永磁鉆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設置的底座、安裝在底座上的機架機構和安裝在所述機架機構上的永磁鉆機裝置;
所述機架機構包括垂直安裝在底座上的立柱、安裝在立柱上部的箱體和供箱體沿立柱上下移動的箱體滑移機構;
所述永磁鉆機裝置包括安裝在箱體上的旋轉驅動機構和用于驅動刀具與待鉆孔工件周期性接觸的永磁振動機構,所述旋轉驅動機構與所述永磁振動機構傳動連接,所述旋轉驅動機構上安裝有用于調節所述永磁振動機構旋轉速度的轉速調節機構,且所述轉速調節機構與箱體連接;
所述永磁振動機構包括用于安裝所述刀具且與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傳動連接的主軸、安裝在主軸上且驅動主軸上下振動的永磁機構和套設在主軸上的伸縮運動機構,所述箱體上設置有用于調節主軸振幅的振幅調節機構,所述主軸位于箱體內,且所述主軸的兩端分別延伸至箱體的外部。
上述一種永磁鉆床,其特征是:所述永磁振動機構位于立柱的一側,所述旋轉驅動機構位于立柱的另一側;
所述旋轉驅動機構通過傳動機構與主軸傳動連接。
上述一種永磁鉆床,其特征是:所述永磁機構包括套設在主軸下部且隨主軸旋轉的動磁盤和套設在主軸下部且位于動磁盤上方的靜磁盤,所述靜磁盤與箱體內底面緊密接觸,所述動磁盤位于箱體下方,所述動磁盤和靜磁盤的結構相同,所述動磁盤和靜磁盤均為永磁環,且所述動磁盤和靜磁盤包括間隔設置的永磁體N極和永磁體S極;
所述振幅調節機構包括安裝在箱體外且供手動調節的第一手動手柄、設置在箱體內且與第一手動手柄傳動連接的第一轉軸和設置在第一轉軸上且帶動主軸上下移動改變主軸振幅的蝸桿。
上述一種永磁鉆床,其特征是:所述主軸外套設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外側壁設置有嚙合于蝸桿進行旋轉的蝸輪部,所述第一套筒位于箱體內,且所述第一套筒與靜磁盤固定連接;
所述伸縮運動機構包括套設在主軸中部且位于箱體內的第一彈簧和套設在主軸上且位于第一套筒內的第二彈簧;
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壓塊和第二壓塊,所述第一壓塊和第二壓塊)均套設在主軸上,所述第一壓塊的下端與第一彈簧的上端緊密接觸,所述第二壓塊的上端與第一彈簧的下端緊密接觸,所述第二壓塊的下端與第一套筒的上端緊密接觸;
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設置有墊片,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設置有第三壓塊,所述第三壓塊套設在主軸上,所述第三壓塊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套筒的下端緊密接觸,所述第三壓塊的下端與靜磁盤的上端緊密接觸,所述靜磁盤的下端與箱體內底面緊密接觸,
上述一種永磁鉆床,其特征是:所述箱體滑移機構包括安裝在箱體外且供手動調節的第二手動手柄、設置在箱體內且與第二手動手柄傳動連接的第二轉軸和設置在第二轉軸上且帶動箱體沿立柱上下移動的齒輪,所述立柱上設置有嚙合于齒輪且供齒輪進行轉動的齒條部;
所述箱體上設置有鎖緊部件,所述鎖緊部件包括安裝在箱體外且供手動調節的鎖緊手柄、設置在箱體內且與鎖緊手柄傳動連接的第三轉軸和與第三轉軸過盈配合且與立柱能鎖緊的鎖緊塊。
上述一種永磁鉆床,其特征是:所述傳動機構包括安裝在所述旋轉驅動機構上的第一塔輪和安裝在主軸上且與第一塔輪轉動連接的第二塔輪,所述第一塔輪和第二塔輪通過皮帶進行傳動連接,所述第一塔輪與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塔輪與主軸傳動連接。
上述一種永磁鉆床,其特征是:所述旋轉驅動機構為電機,所述電機與第一塔輪傳動連接;
所述轉速調節機構包括供電機水平方向移動且改變第一塔輪和第二塔輪傳動比的導軌,所述導軌的一端與電機固定連接,所述導軌的另一端通過固定件安裝在箱體上。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所采用的機架機構和永磁鉆機裝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可靠性高,實現直徑為1mm~6mm的小直徑孔的加工,鉆削所需時間短且加工精度高。
2、本發明所采用的永磁鉆機裝置包括永磁振動機構和旋轉驅動機構通過旋轉驅動機構驅動永磁振動機構旋轉,在永磁振動機構旋轉的過程中永磁振動機構能上下振動,驅動刀具與待鉆孔工件周期性接觸,根據鉆孔加工需求,通過轉速調節機構調整旋轉驅動機構輸出的傳動比,改變永磁振動機構旋轉速度,調整鉆孔速度,調節方便。
3、本發明所采用的永磁振動機構包括主軸、永磁機構和伸縮運動機構,旋轉驅動機構驅動主軸旋轉實現待鉆孔工件的加工,在旋轉的過程中,永磁機構驅動主軸上下振動,在主軸上下振動的過程中通過伸縮運動機構的收縮或伸長來抵消振動力,保證主軸上下振動平穩,使刀具與待鉆孔工件發生周期性地接觸,實現振動鉆削,在一個振動鉆削周期內,縮短刀具接觸待鉆孔工件的加工時間,增加了鉆削加工有效時間,增大瞬時鉆削力,降低鉆削溫度,破壞了鉆削瘤的產生條件,避免鉆削過程中鉆孔被堵塞,降低待鉆孔工表面光潔度;在振動鉆削中,刀具雖然在振動,但在刀具與待鉆孔工件接觸并產生鉆削的各個瞬時,刀具所處的位置在鉆削過程中總是保持不變的。由于工件也不隨時間發生變動,從而為提高加工精度創造了條件。
4、本發明所采用的振幅調節機構,可根據加工需求,可調節調整主軸上下振動的振幅,從而改變待鉆孔工件中鉆削的深度,適應范圍廣。
5、本發明結構簡單,便于安裝,易于實現,成本低,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本發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可靠性高,通過設置永磁鉆機裝置,使刀具與待鉆孔工件發生周期性地接觸,增大瞬時鉆削力,降低鉆削溫度,且鉆削所需時間短,提高待鉆孔工件表面的光潔度和加工精度,實用性強,便于推廣使用。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底座; 2—主軸; 3—第一扣緊螺母;
4—動磁盤; 5—第三壓塊; 6—靜磁盤;
7—第一套筒; 8-1—第一推力球軸承;
8-2—第二推力球軸承; 10-1—第一滾針軸承;
10-2—第二滾針軸承; 11—蝸桿; 12—蝸輪部;
13—第二壓塊; 14-1—第一彈簧; 14-2—第二彈簧;
15—第一壓塊; 16—緊固螺釘; 17—第二套筒;
18—第二扣緊螺母; 19—第二螺釘; 20—第三套筒;
21—深溝球軸承; 23—第二塔輪; 25—鎖緊塊;
26—第三轉軸; 27—鎖緊螺母; 28—皮帶;
29—導軌; 30—第三螺釘; 31—保護罩;
32—第四壓塊; 33—墊片; 34—第一塔輪;
36—電機; 37—第四螺釘; 38—墊圈;
39—箱體; 40—立柱; 41—第一螺釘
42—襯套; 43—齒輪; 44—第二轉軸;
45—齒條部; 46—第一手動手柄; 51—鎖緊手柄;
52—第二手動手柄 53—第一轉軸。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明包括水平設置的底座1、安裝在底座1上的機架機構和安裝在所述機架機構上的永磁鉆機裝置;通過設置永磁鉆機裝置使刀具與待鉆孔工件發生周期性地接觸,增大瞬時鉆削力,降低鉆削溫度,縮短鉆孔所需時間,提高待鉆孔工件表面的光潔度和加工精度。
所述機架機構包括垂直安裝在底座1上的立柱40、安裝在立柱40上部的箱體39和供箱體39沿立柱40上下移動的箱體滑移機構;通過設置立柱40,是為了安裝箱體39,并且箱體39可沿立柱40上下移動,調節箱體39距待鉆孔工件的豎向距離,從而適用于多種待鉆孔工件的加工,適應范圍廣。
所述永磁鉆機裝置包括安裝在箱體39上的旋轉驅動機構和用于驅動刀具與待鉆孔工件周期性接觸的永磁振動機構,所述旋轉驅動機構與所述永磁振動機構傳動連接,所述旋轉驅動機構上安裝有用于調節所述永磁振動機構旋轉速度的轉速調節機構,且所述轉速調節機構與箱體39連接;通過設置永磁振動機構,使所述刀具與待鉆孔工件發生周期性地接觸,實現振動鉆削,在一個振動鉆削周期內,縮短刀具接觸待鉆孔工件的加工時間,增加了鉆削加工有效時間,刀具在很小的位移上得到很大的瞬時速度和瞬時加速度,增大瞬時鉆削力,同時,降低鉆削溫度,削破壞了產生切削瘤的條件,提高待鉆孔工件表面的光潔度,在振動鉆削中,刀具雖然在上下振動,但在刀具與待鉆孔工件接觸并產生鉆削的各個瞬時,刀具所處的位置在鉆削過程中總是保持不變的。由于工件也不隨時間發生變動,從而為提高加工精度創造了條件。
通過設置旋轉驅動機構,為了在刀具與待鉆孔工件接觸的過程中,通過旋轉驅動機構驅動刀具旋轉,實現對待鉆孔工件的鉆削,結構簡單,加工便捷。
所述永磁振動機構包括用于安裝所述刀具且與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傳動連接的主軸2、安裝在主軸2上且驅動主軸2上下振動的永磁機構和套設在主軸2上的伸縮運動機構,所述箱體39上設置有用于調節主軸2振幅的振幅調節機構,所述主軸2位于箱體39內,且所述主軸2的兩端分別延伸至箱體39的外部。通過設置振幅調節機構,為了調整主軸2上下振動的振幅,從而改變鉆削的深度,適應于不同孔深的加工,加工范圍廣。
本實施例中,所述立柱40與底座1的連接處設置有襯套42,所述襯套42套設在立柱40外,且所述襯套42通過第一螺釘41安裝在底座1上。襯套42的設置,為了消除立柱40與底座1的安裝間隙,并且減少了在主軸2上下振動的過程中立柱40與底座1的磨損。
本實施例中,所述永磁振動機構位于立柱40的一側,所述旋轉驅動機構位于立柱40的另一側;所述旋轉驅動機構通過傳動機構與主軸2傳動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永磁機構包括套設在主軸2下部且隨主軸2旋轉的動磁盤4和套設在主軸2下部且位于動磁盤4上方的靜磁盤6,所述靜磁盤6與箱體39內底面緊密接觸,所述動磁盤4位于箱體39下方,所述動磁盤4和靜磁盤6的結構相同,所述動磁盤4和靜磁盤6均為永磁環,且所述動磁盤4和靜磁盤6包括間隔設置的永磁體N極和永磁體S極;動磁盤4的設置,為了隨主軸2轉動,并且在動磁盤4轉動的過程中與靜磁盤6能產生吸引或排斥,從而使主軸2能上下振動。
所述振幅調節機構包括安裝在箱體39外且供手動調節的第一手動手柄46、設置在箱體39內且與第一手動手柄46傳動連接的第一轉軸53和設置在第一轉軸53上且帶動主軸2上下移動改變主軸2振幅的蝸桿11。第一手動手柄46的設置,為了手動調節便捷,并且手動轉動第一手動手柄46,使蝸桿11轉動帶動主軸2上下移動,改變主軸2的振幅。
本實施例中,所述主軸2下部設置有用于配合安裝動磁盤4的螺紋部,所述動磁盤4通過第一扣緊螺母3與在主軸2固定連接,防止動磁盤4與主軸2松脫,影響動磁盤4與靜磁盤6吸引或排斥的效果。
本實施例中,所述主軸2外套設有第一套筒7,所述第一套筒7外側壁設置有嚙合于蝸桿11進行旋轉的蝸輪部12,所述第一套筒7位于箱體39內,且所述第一套筒7和靜磁盤6固定連接;通過設置蝸輪部12,為了與蝸桿11傳動連接,通過蝸桿11的轉動帶動蝸輪部12上下移動,實現第一套筒7的上下移動,因為第一套筒7與主軸2固定連接,所以第一套筒7的上下移動帶動主軸2上下移動,從而實現主軸2振幅的調節,調節方式簡單,且易操作。
所述伸縮運動機構包括套設在主軸2中部且位于箱體39內的第一彈簧14-1和套設在主軸2上且位于第一套筒7內的第二彈簧14-2,通過設置第一彈簧14-1和第二彈簧14-2的收縮或伸長來抵消振動力,保證主軸2的上下振動平穩,使刀具與待鉆孔工件發生周期性平穩地接觸。所述第一彈簧14-1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壓塊15和第二壓塊13,所述第一壓塊15和第二壓塊13均套設在主軸2上,所述第一壓塊15的下端與第一彈簧14-1的上端緊密接觸,所述第二壓塊13的上端與第一彈簧14-1的下端緊密接觸,所述第二壓塊13的下端與第一套筒7的上端緊密接觸。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壓塊15的上部設置有第一推力球軸承8-1,所述第一推力球軸承8-1套設在主軸2上,所述第一壓塊15的上端與第一推力球軸承8-1緊密接觸。
本實施例中,第一壓塊15和第二壓塊13的設置,為了擋住第一彈簧14-1,當主軸2在上下振動時,第一彈簧14-1收縮或伸長來抵消振動力,并且第一壓塊15和第二壓塊13可對第一推力球軸承8-1起到軸向約束,同時避免第一彈簧14-1與第一推力球軸承8-1直接接觸產生磨損,提高第一推力球軸承8-1的使用壽命。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推力球軸承8-1的上端設置有第二套筒17,所述第二套筒17套設在主軸2上,且所述第二套筒17位于箱體39內,所述第二套筒17的下端抵住第一推力球軸承8-1的內環,防止第一推力球軸承8-1中推力球打滑,影響工作效率;另外,通過在第二套筒17的上端安裝第二扣緊螺母18,第二扣緊螺母18既起到固定松套第二套筒17作用,又可旋緊或松開通過調整第一彈簧14-1的壓縮量以獲得一定的預緊量。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彈簧14-2的上端設置有墊片33,所述第二彈簧14-2的下端設置有第三壓塊5,所述第三壓塊5套設在主軸2上,所述第三壓塊5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套筒7的下端緊密接觸,所述第三壓塊5的下端與靜磁盤6的上端緊密接觸,所述靜磁盤6的下端與箱體39的底部緊密接觸。保證靜磁盤6的位置固定,能與動磁盤4穩定作用。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筒7與主軸2間自上而下依次設置有第一滾針軸承10-1、第二滾針軸承10-2和第二推力球軸承8-2,所述第一滾針軸承10-1、第二滾針軸承10-2和第二推力球軸承8-2均套設在主軸2上,且所述第一滾針軸承10-1、第二滾針軸承10-2和第二推力球軸承8-2的外側壁均位于第一套筒7內,所述第一套筒7的上端內壁與第一滾針軸承10-1的上端緊密接觸。第一滾針軸承10-1和第二滾針軸承10-2的設置,可限制主軸2的徑向移動,從而減小主軸2旋轉時產生的徑向振動。
本實施例中,所述墊片33與第二推力球軸承8-2緊密接觸,所述墊片33和第三壓塊5的設置,為了擋住第二彈簧14-2,當主軸2在上下振動時,第二彈簧14-2收縮或伸長來抵消振動力,并且所述墊片33和第三壓塊5可對第二推力球軸承8-2起到軸向約束,同時避免第二彈簧14-2與第二推力球軸承8-2直接接觸產生磨損,提高第二推力球軸承8-2的使用壽命。
本實施例中,設置的第一彈簧14-1和第二彈簧14-2伸縮時會產生軸向載荷,通過在主軸2上安裝第一推力球軸承8-1和第二推力球軸承8-2為減小主軸2旋轉時產生的徑向振動。
本實施例中,所述箱體滑移機構包括安裝在箱體39外且供手動調節的第二手動手柄52、設置在箱體39內且與第二手動手柄52傳動連接的第二轉軸44和設置在第二轉軸44上且帶動箱體39沿立柱40上下移動的齒輪43,所述立柱40上設置有嚙合于齒輪43且供沿齒輪43進行轉動的齒條部45;通過設置齒輪43和齒條部45,為了使箱體39沿立柱40上下移動,調節箱體39的高度,以適應于不同待鉆孔工件的加工,通過設置第二手動手柄52,供手動操作,操作便捷。
所述箱體39上設置有鎖緊部件,所述鎖緊部件包括安裝在箱體39外且供手動調節的鎖緊手柄51、設置在箱體39內且與鎖緊手柄51傳動連接的第三轉軸26和與第三轉軸26過盈配合且與立柱40能鎖緊的鎖緊塊25。通過設置鎖緊手柄51,當箱體39調節至加工要求的高度使,手動操作鎖緊手柄51,使鎖緊塊25與立柱40鎖緊,實現箱體39的緊固,保證箱體39在主軸2上下振動或旋轉過程中穩定。
本實施例中,所述傳動機構包括安裝在所述旋轉驅動機構上的第一塔輪34和安裝在主軸2上且與第一塔輪34轉動連接的第二塔輪23,所述第一塔輪34和第二塔輪23通過皮帶28進行傳動連接,所述第一塔輪34與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塔輪23與主軸2傳動連接。第一塔輪34與第二塔輪23相互倒置,第一塔輪34與第二塔輪23相互對應傳動槽通過皮帶28進行傳動,具有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等優點。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塔輪23與主軸2間設置有卸荷機構,所述卸荷機構包括套設在主軸2外的第三套筒20和安裝在第二塔輪23內且套設在第三套筒20外的深溝球軸承21,所述深溝球軸承21與第三套筒20過盈配合,且所述第三套筒20通過第二螺釘19安裝在箱體39上,通過設置卸荷機構,第二塔輪23將一部分動力傳遞給主軸2,另一部分動力傳遞到深溝球軸承21,徑向動力通過深溝球軸承21作用在第三套筒20上,減少對主軸2徑向的影響。
本實施例中,所述傳動機構外設置有保護罩31,所述第一塔輪34的上端設置有第四壓塊32,所述第四壓塊32通過第三螺釘30與第一塔輪34和電機36的輸出軸固定連接。通過設置第四壓塊32保證電機36的輸出軸與第一塔輪34穩定連接。
本實施例中,保護罩31通過緊固螺釘16安裝在箱體39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旋轉驅動機構為電機36,所述電機36與第一塔輪34傳動連接;
所述轉速調節機構包括供電機36水平方向移動且改變第一塔輪34和第二塔輪23傳動比的導軌29,所述導軌29的一端與電機36固定連接,所述導軌29的另一端通過固定件安裝在箱體39上。調節電機36距箱體39的水平距離改變第一塔輪34與第二塔輪23的傳動比,根據實際加工需求,調整第一塔輪34和第二塔輪23傳動比為1、0.8、0.64或0.51,從而改變主軸2的轉速,對安裝在主軸2上刀具的鉆孔速度進行簡便、快速調整。
實際使用過程中,所述電機36上設置有用于安裝導軌29的安裝板,所述導軌29通過第四螺釘37和墊圈38與所述安裝板固定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件為鎖緊螺母27。
實際使用過程中,所述固定件也可以采用其它能實現導軌29固定的固定件。
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機36的輸出軸通過第一花鍵與第一塔輪34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塔輪23通過第二花鍵與主軸2傳動連接,使得電機36的動力依次通過第一塔輪34和第二塔輪23傳遞給主軸2,為主軸2的旋轉提供動力源,在刀具與待加工工件接觸時,通過主軸2的旋轉帶動刀具旋轉,實現鉆削。
本發明使用時,電機36未工作時,動磁盤4和靜磁盤6處于相互排斥的狀態,電動機36進入工作狀態,電機36輸出軸將動力傳遞給第一塔輪34,第一塔輪34轉動,第一塔輪34的轉動通過皮帶28帶動第二塔輪23轉動,第二塔輪23的轉動帶動主軸2開始轉動,主軸2的轉動實現扭轉鉆削,同時,主軸2的轉動使安裝在主軸2的動磁盤4開始轉動,當動磁盤4與靜磁盤6的同極相對時,產生斥力,主軸2向下運動,第一彈簧14-1和第二彈簧14-2壓縮;當動磁盤4與靜磁盤6的異極相對時,產生引力,主軸2向上運動,第一彈簧14-1和第二彈簧14-2恢復形變量,依次往復實現主軸2的上下振動,使刀具與待鉆孔工件發生周期性地接觸,實現振動鉆削,增大瞬時鉆削力,降低鉆削溫度,且鉆削所需時間短,提高待鉆孔工件表面的光潔度和加工精度,實用性強。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發明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