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管件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便于取料的管件加工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在利用模具對管件進行加工后,大都利用人工用手直接取料,由于手上有油或管件上有油,且管件置于模具外側的尺寸較小,造成工人很難進行取料,影響生產效率,需要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便于取料的管件加工裝置,便于取料,使用方便。
一種便于取料的管件加工裝置,用于對管件進行加工,包括底座、上模、下模、拉桿、擋片;
下模安裝在底座上;
合模后,上模和下模之間形成型腔,上模和下模之間還形成第一移動通道和第二移動通道;第一移動通道置于型腔的一側;第二移動通道與第一移動通道連接,第二移動通道與型腔連接;
拉桿的第一端置于第一移動通道內,且拉桿的第一端能夠在第一移動通道內移動;
擋片安裝在拉桿上,擋片能夠在第二移動通道內移動。
優選的,上模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截面的形狀與拉桿的截面的形狀相配合;下模的上表面設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截面的形狀與拉桿的截面的形狀相配合,第二凹槽與第一凹槽對應設置,合模后,第二凹槽與第一凹槽形成上述第一移動通道。
優選的,上模的下表面還設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與第一凹槽連接,第三凹槽的截面的形狀與擋片的上表面相配合;下模的上表面第四凹槽,第四凹槽與第二凹槽連接,第四凹槽的截面的形狀與擋片的下表面相配合,第四凹槽與第三凹槽對應設置,合模后,第四凹槽和第三凹槽形成上述第二連接通道。
優選的,型腔的內表面設有多個沉孔,沉孔的孔徑為0.1-0.2mm。
優選的,還包括快速夾和指示器,快速夾包括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第一夾臂安裝在下模上,第二夾臂具有第一位置狀態,當第二夾臂處于第一位置狀態時,第二夾臂與管件的端面接觸,且指示器導通。
本實用新型中,將管件置于型腔內,合模后,讓管件與第二夾臂接觸,此時,指示器導通,表示管件已經安放到位,可以對管件進行加工,在加工完成后,可以將上模上移一段距離,拉動拉桿,拉桿在第一移動通道內移動,擋片從第二移動通道進入型腔內,進而將管件推出,能夠快速的取料,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圖2為圖1中上模、下模的右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的結合;下面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詳細說明。
參照圖1、2: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便于取料的管件加工裝置,用于對管件A進行加工,包括底座1、上模2、下模3、拉桿4、擋片5、快速夾和指示器13。
下模3安裝在底座1上;合模后,上模2和下模3之間形成型腔6,上模2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7、第三凹槽9,第一凹槽7的截面的形狀與拉桿4的截面的形狀相配合;下模3的上表面設有第二凹槽8、第四凹槽10,第二凹槽8的截面的形狀與拉桿4的截面的形狀相配合,第二凹槽8與第一凹槽7對應設置,合模后,第二凹槽8與第一凹槽7形成第一移動通道。
第三凹槽9與第一凹槽7連接,第三凹槽9的截面的形狀與擋片5的上表面相配合;第四凹槽10與第二凹槽8連接,第四凹槽10的截面的形狀與擋片5的下表面相配合,第四凹槽10與第三凹槽9對應設置,合模后,第四凹槽10和第三凹槽9形成第二連接通道。
第一移動通道置于型腔6的一側;第二移動通道與第一移動通道連接,第二移動通道與型腔6連接。
拉桿4的第一端置于第一移動通道內,且拉桿4的第一端能夠在第一移動通道內移動。
擋片5安裝在拉桿4上,擋片5能夠在第二移動通道內移動。
本實施例中,型腔6的內表面設有多個沉孔,沉孔的孔徑為0.1-0.2mm;利用沉孔儲存油污等雜質,避免加工時對管件產生影響,提高加工效果。
本實施例中,快速夾包括第一夾臂11和第二夾臂12,第一夾臂11安裝在下模3上,第二夾臂12具有第一位置狀態,當第二夾臂12處于第一位置狀態時,第二夾臂12與管件A的端面接觸,且指示器13導通。
將管件A置于型腔內,合模后,讓管件與第二夾臂接觸,此時,指示器導通,表示管件已經安放到位,可以對管件進行加工,在加工完成后,可以將上模上移一段距離,拉動拉桿,拉桿在第一移動通道內移動,擋片從第二移動通道進入型腔內,進而將管件推出,能夠快速的取料,提高了生產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