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搬運車提升裝置組焊工裝,一種搬運車提升裝置組焊工裝。
背景技術:
提升裝置是搬運車核心組件,其擔負著傳遞油缸推力,將側板上下運動轉為曲柄曲線運動、再由力臂塊回轉化為直線運動,達到貨叉平穩提升的任務。結構上直接采用叉腳和前擋板、導軌、連桿組件提升方式,省去了立柱、門架、下橫梁以及腿座的結構,故降低了車身高度和重心,使其具有構架不易變形、起升平穩,結構緊湊、輕巧靈活的構造特征,市場應用前景廣闊。
傳統組焊成型作業中,出于工作效率優先考慮,習慣于手搭平面定位作業。這種方式,對于厚重、難度不高的小批量構件焊接具有一定操作優點,但對于非厚重配件、多部件焊接成型批量作業以及技術密集型作業就不相適合,已無法滿足新產品中諸如連桿提升組件孔-孔定位新的技術需求,因前孔采用孔定位但未完全固定、后孔未定位的以搭建為主焊接成型作業方式,在組裝時發生連桿嚴重扭曲。由于連桿和前后孔座中心不一致,孔銷無法穿入聯接。
中國專利公開號103084772B,公開了一種框架組焊工裝,根據框架組焊工裝,可以在框架組焊完畢后,調整活動定位裝置的定位部使之與固定座之間相對滑動而改變定位部相對于框架的位置,從而便于框架的取出。但是對焊接的精確度沒有明顯的提升。
發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設計合理,能有效提高產品尺寸焊接精度的搬運車提升裝置組焊工裝。
本發明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搬運車提升裝置組焊工裝,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工作臺、兩根互相平行的叉腳架、四根前孔定位柱、兩根后孔定位柱、上基準座、下基準座,前孔定位柱和后孔定位柱上均設置有定位孔,兩根叉腳架固定在工作臺的頂端;每根叉腳架兩側相對的位置分別固定有兩根前孔定位柱,四根前孔定位柱上的定位孔位于同一軸線上;所述的后孔定位柱、上基準座和下基準座位于工作臺的同一側,兩根后孔定位柱互相對應,兩根后孔定位柱上的定位孔位于同一軸線上;所述的上基準座和下基準座均安裝在工作臺上,上基準座位于下基準座的上方,上基準座和下基準座與后孔定位柱之間設置有空隙。
本發明實用新型所述的后孔定位柱與工作臺之間通過螺栓連接。可根據加工需要對后孔定位柱的位置進行微調。
本發明實用新型所述的下基準座與工作臺之間活動連接。下基準座可以上下調整,配合工裝使用。
本發明實用新型所述的每根叉腳架上設置有兩個等高塊。利用兩點確定一個平面的原理,在距離一定寬度的位置上設置兩個相同高度的等高塊,通過調節保證其水平度,達到設計加工要求,避免因為大平面接觸面過大,造成工件無法找平的加工難題。
本發明實用新型所述的等高塊上設置有左右調節機構。通過對左右兩側調節機構上的旋鈕進行操作,可對提升裝置的兩叉腳的平行度和對角線長度進行調整,使其滿足設計要求;同時提高模具的通用化程度,可滿足不同提升裝置的貨叉寬度尺寸要求,調節范圍從560到680都適用于此模具,提高了加工效率,保證生產率。
本發明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明顯效果:結構設計合理,將技術參數設計在一體化模具中,利用同一基準,將構件間的軸孔、孔面位置等精確定位、參數結構化,實現無自由度的固定,讓產品構架完全在模具中焊接成型,限制焊接應力對已加工基準、軸孔等特性位置的彎轉形變,提高焊接精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用新型中提升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用新型中提升裝置焊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
參見圖1~圖5,本實施例包括工作臺1、兩根互相平行的叉腳架2、四根前孔定位柱3、兩根后孔定位柱4、上基準座5、下基準座6,前孔定位柱3和后孔定位柱4上均設置有定位孔7,兩根叉腳架2固定在工作臺1的頂端;每根叉腳架2兩側相對的位置分別固定有兩根前孔定位柱3,四根前孔定位柱3上的定位孔7位于同一軸線上;所述的后孔定位柱4、上基準座5和下基準座6位于工作臺1的同一側,兩根后孔定位柱4互相對應,兩根后孔定位柱4上的定位孔7位于同一軸線上;所述的上基準座5和下基準座6均安裝在工作臺1上,上基準座5位于下基準座6的上方,上基準座5和下基準座6與后孔定位柱4之間設置有空隙8。
本實施例中,后孔定位柱4與工作臺1之間通過螺栓連接。可根據加工需要對后孔定位柱4的位置進行微調。
本實施例中,下基準座6與工作臺1之間活動連接。下基準座6可以上下調整,配合工裝使用。
本實施例中,每根叉腳架2上設置有兩個等高塊9。利用兩點確定一個平面的原理,在距離一定寬度的位置上設置兩個相同高度的等高塊9,通過調節保證其水平度,達到設計加工要求,避免因為大平面接觸面過大,造成工件無法找平的加工難題。
本實施例中,等高塊9上設置有左右調節機構。通過對左右兩側調節機構上的旋鈕進行操作,可對提升裝置的兩叉腳的平行度和對角線長度進行調整,使其滿足設計要求;同時提高模具的通用化程度,可滿足不同提升裝置的貨叉寬度尺寸要求,調節范圍從560到680都適用于此模具,提高了加工效率,保證生產率。
本實施例中,提升裝置包括叉腳11、叉腳加強筋12、轉軸支座13、前擋板14、提升底板15,叉腳加強筋12固定在叉腳11內,轉軸支座13固定在叉腳11上,前擋板14固定在叉腳11的后端,提升底板15與前擋板14固定;轉軸支座13上設置有前孔16,提升底板15上設置有后孔17,叉腳加強筋12上設只有安裝孔。前后孔是提升裝置的關鍵孔位,提升裝置的前后孔對應的是連桿裝置的相應孔位,若要保證提升裝置的平穩起升,首先要保證連桿長度一致,其次要保證提升裝置的前后孔位誤差不能過大,兩者同樣重要,尤以提升裝置為最重要,故該組焊工裝通過對前后孔的定位來實現減少誤差的功能,在開始焊接前首先進行測量,確保前后孔位定位裝置尺寸符合要求,再將相應零部件放置在相應位置,將前后孔串聯固定,最后進行組焊。
本實施例中,提升裝置的焊接步驟為:
(1)將叉腳11放置在叉腳11架2上的等高塊9上,通過調節螺栓將叉腳11固定,并達到加工尺寸要求;
(2)將轉軸支座13安裝在叉腳11上,調節轉軸支座13的位置,使前孔16與前孔16定位柱3上的定位孔7同軸,同時用一根芯棒10將這些前孔16和定位孔7串聯;
(3)進行點焊,焊接轉軸支座13與叉腳11的連接處;
(4)將前擋板14放置在工作臺1右側,插入空隙8中,通過上基準座5和下基準座6控制前擋板14的位置,調整到設計尺寸;
(5)進行點焊,焊接叉腳11與前擋板14的連接處;
(6)將叉腳加強筋12貼緊叉腳11內側,調整叉腳加強筋12的位置,使安裝孔、后孔17、后孔17定位柱4上的定位孔7同軸,同時用一根芯棒10將這些孔串聯;
(7)進行電焊,焊接叉腳11與加強筋的連接處,整段長間隔點焊,距離5cm;
(8)以叉腿加強筋下表面為基準,焊接提升底板15與前擋板14的連接處;
(9)整個提升裝置焊接完成,進行適當加固,待工件冷卻后進行下道焊接工序。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只要其零件未說明具體形狀和尺寸的,則該零件可以為與其結構相適應的任何形狀和尺寸;同時,零件所取的名稱也可以不同。凡依本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構思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簡單變化,均包括于本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