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底盤件機械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汽車底盤件雙向偏心孔鉆孔工裝。
背景技術:
汽車底盤管件,該產品需要對兩個雙向偏心孔進行加工,兩個孔軸心連接線不穿過管件軸心線為偏心孔;該產品在使用中生產數量大。
加工的難度:由于是鉆偏心孔,加工精度無法保證,故產品合格率低;生產批量大,采用常規工藝,無法保證產品的一致性同時,生產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所存在的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生產效率高,加工穩定性好,提高產品精度和同批次產品一致性的汽車底盤管件雙向偏心孔鉆孔工裝。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本技術方案為一種雙向偏心孔鉆孔工裝,包括分別固定安裝在底板上的前氣缸壓緊裝置、前定位座、后氣缸壓緊裝置、后定位座和鉆套座;所述前氣缸壓緊裝置前端設有前壓緊塊,前定位座上固定設置前定位塊,前壓緊塊與前定位塊相對;所述后氣缸壓緊裝置前端設有后壓緊塊,后定位座上固定設置后定位塊,后壓緊塊與后定位塊相對;所述鉆套座設置在后定位座側邊,其上設有用于鉆孔的鉆套。
作為優化,所述前定位座和后定位座之間設有固定安裝在底板上的斜定位塊,增強對汽車底盤管件穩定性,提高加工精度。
作為優化,所述前壓緊塊、前定位塊、后壓緊塊和后定位塊的夾持面都為V形槽,工件不會偏轉,增加加持的穩定性,保證加工穩定,進一步提高加工精度。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工裝定位和裝夾穩定可靠,保證了產品大批量生產時的一致性;工裝定位基準與產品后續裝配基準一致,消除了由于基準不一致而造成的產品不良;通過氣缸壓緊裝置快速裝夾裝置,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人工勞動量;鉆孔時,由于有鉆套導向和自動修復功能,故定位準確,形位公差容易保證。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將通過例子并參照附圖的方式說明,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主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底板1、前氣缸壓緊裝置2、前定位座3、后氣缸壓緊裝置4、后定位座5、鉆套座6、前壓緊塊7、前定位塊8、后壓緊塊9、后定位塊10、鉆套11和斜定位塊1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如圖1和圖2中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雙向偏心孔鉆孔工裝,包括分別固定安裝在底板1上的前氣缸壓緊裝置2、前定位座3、后氣缸壓緊裝置4、后定位座5和鉆套座6;所述前氣缸壓緊裝置2前端設有前壓緊塊7,前定位座3上固定設置前定位塊8,前壓緊塊7與前定位塊8相對;所述后氣缸壓緊裝置4前端設有后壓緊塊9,后定位座5上固定設置后定位塊10,后壓緊塊9與后定位塊10相對;所述鉆套座6設置在后定位座5側邊,其上設有用于鉆孔的鉆套11。
將工裝固定在鉆床上,在工裝上將產品傾角調整到位,分別將需要加工的孔軸心線垂直于水平面并對準鉆套11,將管件前端和后端夾持固定住。前壓緊塊7與前定位塊8對汽車底盤管件前端固定夾持,保證管件前端在正平面上的位置和高度;后壓緊塊9和后定位塊10對汽車底盤管件后端固定夾持,保證汽車管件后端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和轉角,前端后端對管件進行夾持。通過前氣缸壓緊裝置2和后氣缸壓緊裝置4可將產品快速加緊和退回。鉆頭通過鉆套11,可一次性將兩個孔全部加工完成且鉆頭不產生跳動偏離。
工裝定位和裝夾穩定可靠,保證了產品大批量生產時的一致性;工裝定位基準與產品后續裝配基準一致,消除了由于基準不一致而造成的產品不良;通過氣缸壓緊裝置快速裝夾裝置,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人工勞動量;鉆孔時,由于有鉆套11導向和自動修復功能,故定位準確,形位公差容易保證;以上工裝設計可一人同時操作2臺設備,節約人力資源;本工裝加工的產品在汽車上是左右匹配對稱件,適合套件生產。
實施例2,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設計,所述前定位座3和后定位座5之間設有固定安裝在底板1上的斜定位塊12,斜定位塊12對管件中部進行支撐,增強對汽車底盤管件穩定性,提高加工精度。
實施例3,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工裝的夾緊部進行優化設計,所述前壓緊塊7、前定位塊8、后壓緊塊9和后定位塊10的夾持面都為V形槽,工件不會偏轉,增加加持的穩定性,保證加工穩定,進一步提高加工精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