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配件,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用于汽車模具的導板。
背景技術:
在汽車模具中,導板用作導向作用即固定方向,市場上的導板具有自潤的效果即通過在導板上排布固體潤滑劑,該些固體潤滑劑通過石墨制成并鑲嵌于導板上。
目前導板上的固體潤滑棒排布方式過于單一,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潤滑效果不明顯,導板定位孔之間的固體潤滑棒在長時間使用過程中相對其他部位上的固體潤滑棒易損耗,該種損耗由于定位孔連接后,產生作用力傳遞至固體潤滑棒,進而導致固體潤滑棒松散而產生的。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合理簡單,實用性強,導板上固定潤滑棒產生的潤滑效果顯著,定位孔之間固定潤滑棒耐壓能力強的用于汽車模具的導板。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汽車模具的導板,包括導板本體,所述導板本體上對應中心位置的兩側分別開設有上定位組及下定位組,上定位組包括兩個對應設置的上定位孔,下定位組包括兩個對應設置的下定位孔,所述導板本體上分別設有第一潤滑組、第二潤滑組及第三潤滑組,所述第一潤滑組包括置于兩個上定位孔之間的兩根第一潤滑棒、分別置于上定位孔下方的兩根第二潤滑棒和兩根第三潤滑棒,第一潤滑棒和第二潤滑棒及第三潤滑棒呈三角形狀排布,兩根第三潤滑棒為兩根第二潤滑棒的鏡像設置;
所述第二潤滑組包括置于兩個下定位孔之間的三根第一石墨棒、置于一下定位孔邊側上的一根第二石墨棒及置于另一定位孔邊層上的一根第三石墨棒,其中三根第一石墨棒呈三角形狀排布;
所述第三潤滑組設置于上定位組和下定位組之間,第三潤滑組由若干平行設置的潤滑組構成,該些潤滑組包括依次設置的三根第一固體棒、五根第二固體棒、四根第三固體棒、五根第四固體棒、三根第五固體棒及三根第六固體棒。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潤滑組和第二潤滑組分別對應上定位組和下定位組而設置。第一潤滑組上在兩個上定位孔之間的第一潤滑棒設置兩根,增加潤滑面積的同時和第二潤滑棒和第三潤滑棒排布構成一個加強三角,而且第二潤滑棒和第三潤滑棒也設置有兩根,故而另一第一潤滑棒、第二潤滑棒、第三潤滑棒構成一個加強三角,該種大加強三角套小加強三角的結構設置大大提高了第一潤滑組的結構強度,當受上定位孔作用力時,第一潤滑組上的加強三角會產生極強的內力抵消作用力,進而保證了第一潤滑組上的潤滑棒的結構穩定。
第二潤滑組上在兩個下定位孔之間設置了三根第一石墨棒,三根第一石墨棒呈三角排布,大大提高了第一石墨棒的耐壓能力,而且在兩個下定位孔邊側上的第二石墨棒及第三石墨棒和頂部的第一石墨棒也是呈三角排布,故而當兩個下定位孔受力產生作用力時,三根第一石墨棒會產生極強的內力抵消作用力,進而保證了第二潤滑組的結構穩定。
導板上通過第一潤滑組、第二潤滑組及第三潤滑組三種不同排布方式,大大提高導板自潤的效果,其中第三潤滑組由若干平行設置的潤滑組構成,方便了生產加工,而且各組不同數量的固體棒的排布大大提高了對導板的自潤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兩根第三潤滑棒和五根第二固體棒之間設有第四潤滑棒。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四潤滑棒的設置填補了導板上的盲區。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一下定位孔上方對應兩根第三潤滑棒設置有兩根第四石墨棒,該兩根第三石墨棒和五根第四固體棒之間設有第五石墨棒。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兩根第四石墨棒和第五石墨組合構成三角形,填補導板盲區的同時,也提高了兩者的結構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潤滑棒、第二潤滑棒第三潤滑棒及第四潤滑棒均采用石墨制成。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固體棒、第二固體棒、第三固體棒、第四固體棒、第五固體棒及第六固體棒均采用石墨制成。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潤滑棒、固體棒和石墨棒均為石墨制成,而且結構規格均相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用于汽車模具的導板,包括導板本體,所述導板本體上對應中心位置的兩側分別開設有上定位組1及下定位組2,上定位組1包括兩個對應設置的上定位孔10,下定位組2 包括兩個對應設置的下定位孔20,所述導板本體上分別設有第一潤滑組1a、第二潤滑組2a 及第三潤滑組3a,所述第一潤滑組1a包括置于兩個上定位孔10之間的兩根第一潤滑棒11、分別置于上定位孔10下方的兩根第二潤滑棒12和兩根第三潤滑棒13,第一潤滑棒11和第二潤滑棒12及第三潤滑棒13呈三角形狀排布,兩根第三潤滑棒13為兩根第二潤滑棒12的鏡像設置。
所述第二潤滑組2a包括置于兩個下定位孔20之間的三根第一石墨棒21、置于一下定位孔20邊側上的一根第二石墨棒22及置于另一定位孔邊層上的一根第三石墨棒23,其中三根第一石墨棒21呈三角形狀排布。
所述第三潤滑組3a設置于上定位組1和下定位組2之間,第三潤滑組3a由若干平行設置的潤滑組構成,該些潤滑組包括依次設置的三根第一固體棒31、五根第二固體棒32、四根第三固體棒33、五根第四固體棒34、三根第五固體棒35及三根第六固體棒36。
第一潤滑組1a和第二潤滑組2a分別對應上定位組1和下定位組2而設置。第一潤滑組1a上在兩個上定位孔10之間的第一潤滑棒11設置兩根,增加潤滑面積的同時和第二潤滑棒12和第三潤滑棒13排布構成一個加強三角,而且第二潤滑棒12和第三潤滑棒13也設置有兩根,故而另一第一潤滑棒11、第二潤滑棒12、第三潤滑棒13構成一個加強三角,該種大加強三角套小加強三角的結構設置大大提高了第一潤滑組1a的結構強度,當受上定位孔10 作用力時,第一潤滑組1a上的加強三角會產生極強的內力抵消作用力,進而保證了第一潤滑組1a上的潤滑棒的結構穩定。
第二潤滑組2a上在兩個下定位孔20之間設置了三根第一石墨棒21,三根第一石墨棒 21呈三角排布,大大提高了第一石墨棒21的耐壓能力,而且在兩個下定位孔20邊側上的第二石墨棒22及第三石墨棒23和頂部的第一石墨棒21也是呈三角排布,故而當兩個下定位孔 20受力產生作用力時,三根第一石墨棒21會產生極強的內力抵消作用力,進而保證了第二潤滑組2a的結構穩定。
導板上通過第一潤滑組1a、第二潤滑組2a及第三潤滑組3a三種不同排布方式,大大提高導板自潤的效果,其中第三潤滑組3a由若干平行設置的潤滑組構成,方便了生產加工,而且各組不同數量的固體棒的排布大大提高了對導板的自潤效果。
兩根第三潤滑棒13和五根第二固體棒32之間設有第四潤滑棒14。第四潤滑棒14的設置填補了導板上的盲區。
一下定位孔20上方對應兩根第三潤滑棒13設置有兩根第四石墨棒24,該兩根第三石墨棒23和五根第四固體棒34之間設有第五石墨棒25。
兩根第四石墨棒24和第五石墨組合構成三角形,填補導板盲區的同時,也提高了兩者的結構強度。
第一潤滑棒11、第二潤滑棒12第三潤滑棒13及第四潤滑棒14均采用石墨制成,第一固體棒31、第二固體棒32、第三固體棒33、第四固體棒34、第五固體棒35及第六固體棒 36均采用石墨制成。
潤滑棒、固體棒和石墨棒均為石墨制成,而且結構規格均相同。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進行通常的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